猪的改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119
专题名称: 猪的改良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404.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正宁县内群众过去大多饲养八眉猪,在品种内又分为大八眉、二八眉和火猪3个品系。很早以前,群众在每个居住集中的村落,都自发建立一二个种猪户,饲养角猪(火猪)1至2头,为本村和邻村猪搭圈(配种),1次收费1至2元,也有专养母猪产仔出售,同时积肥务农。新中国建立后,外来猪种被引入,1958至1959年,由省地投资,县上从兰州、陕西等地引入苏联大白猪、约克夏猪4头,投放到县兽医站,并试搞人工授精配种。 1960年代,良种猪主要由商业食品部门引入。1966年,从陕西乾县和四川分别购回巴克夏猪10头、荣昌仔猪277头。1973年,县、公社先后从外地渠道引入长白、约克夏、北京黑猪、新淮等品种50头,分散到社队猪场。21世纪后,陆续从外地引入民勤白猪 (甘白)、甘黑、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良种猪,改良本地土种猪。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