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佛教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032
专题名称: 正宁县佛教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31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族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基本教理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而成佛为最终目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 (67)传入中国。佛教庙宇统称寺、院或寺、庵。 县境最早的佛教建筑是约北魏孝文帝时期或后期,在今西坡乡巩家畔村修建的佛龛碑。 说明从北魏时起,境内佛事活动盛行。北周保定元年 (561),在今佛堂村建有石雕释迦牟尼佛像。其后,宇文邕5次下诏禁断佛教,平毁寺院;勒令僧徒还俗。一些与寺院有关的地名如宫河寺 (四郎河源头)、目连寺 (湫头香炉山)、会宁寺 (宫河小学),周家 “佛陵”(后称房村),榆林子的小寺头、义寺头,永和的寺村,湫头的双佛堂,罗川的佛堂,宫河的寺沟、寺底,西坡的上南寺、中南寺、下南寺等,成为典型的佛教文化遗存。隋代起,崇佛之风又兴。唐代,乡村群众公共所立奉佛之所,叫作 “佛堂”。咸亨五年 (674),在永正刘家堡建有 “奉为大唐皇帝敬造砖浮图铭并序”碑。开元十五年 (727),令拆除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功德 (佛像等)移入近寺。唐武宗 (841—845)时,灭佛法,毁寺院。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县境建兴德院;宣和三年(1121),建浮泽庙。五代齐阜昌二年(1131),在湫头苟仁村建报恩禅寺。金大定四年(1164),建有南竺寺。元代,县境建有云寂寺、东阁寺、宏教院、混元庵等。明洪武九年 (1376),县治西建有万寿寺,内有僧会司。清末到民国时期,县内有佛教堂4处,分别位于核桃峪、马槽沟、蔡家峪、半川。核桃峪佛教堂为宣统二年 (1910)杨升才创办,教徒有其长子杨全珍、次子杨全功及张享、计文兴等男女11人,另有家庭教堂11户14人。马槽沟佛教堂由杨全珍传教主办,另有家庭教堂3户 5人。蔡家峪佛教堂由核桃峪教堂委派刘培善开办,有教徒5人,另有家庭教堂5户7人。 半川佛教堂由陕西邠县永乐人某某传教创办,袁秉义、巩京林、张百川3人主持,另有家庭教堂6户8人。1930年代,县境有佛僧3人。民国36年 (1947),正宁县男28398人中,信仰佛教的24人;女23651人中,信仰佛教的女21人。新中国建立后,经过1958年的“反封建斗争”、“文革” 中的破 “四旧” ,境内佛教堂全部封闭,其教徒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杨全功在批斗中投潦池而亡。随之,境内佛教活动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民间复有少数人信奉佛教。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