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道教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029
专题名称: 正宁县道教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31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道教源于中国的原始宗教崇拜,后融合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学说,以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创 “五斗米教”为标志,正式创立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求宇宙和谐、国家太平,相信修道积德定能安乐幸福、长生久视;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修道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尊奉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 北魏时期,道教始在境内兴起。唐永徽五年(654),燕国公于志宁在于家庄建玉皇庙;开元二十三年 (735),唐玄宗梦群仙现于 “箩底”,诏令在今罗川西关修建 “通圣观”。唐代,湫头滩建有 “祷祈祠”。宋代,湫头滩建有 “显圣碑”,并大兴土木,在湫西北畔兴建“显圣庙”,南畔建修 “应祠宇”,西畔建修 “浮泽殿”,东北畔建 “圣水庙”;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重修 “通圣观”,改称 “承天观”,树有承天观碑。元至正二年 (1342),邑人杨士寿在罗川上川60里建有清虚观。明、清,县城罗川先后建有崇圣祠、忠孝祠、节义祠、武庙、城隍庙、文昌祠、魁星楼、三义庙、泰山庙、元帝庙、龙王庙、天妃庙、崔府君庙、三官庙、药王洞、太白庙、玉皇庙等。大一些的村庄都建有庙宇。清初,湫头滩重修 “浮泽殿”、“显圣庙”,新建 “菩萨庙”、“无量庙”,并于二郎山巅建造 “魁星楼”。各庙供奉的多是 “玉帝”、“龙王”、“圣母”、“文昌”、“城隍”、“关公”、“山神”等泥塑或雕刻的神像。各地按庙宇分布,设社活动。有的十几村为一社,有的一村为一社,不论大社小社,众推一名 “会长”或社头,负责庙中事务。祭祀活动乡间称为庙会,日期多在农历除夕,春节,正月十五、二十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十三,六月六,七月十二, 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一,腊月初八等日,多酬神唱戏。庙会主要有宫河镇关帝庙庙会、宫河老爷庙庙会、宫河王录庙会、宫河西水庙咀子关帝庙会,永正药王山庙会、政平庙会、高庙山庙会、罗川泰山庙庙会、湫头滩显圣庙庙会、山河镇会馆庙庙会、周家葛家庙会等。 1930年代,县境有道士4人。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1958年的 “反封建斗争”、“文革”中的破 “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境内道教庙宇全部拆除,已无道教信徒,但道教崇神习俗,至今仍留有影响,如婚嫁丧葬、立灶出行看吉日,修宅安灵看风水,遇事卜看吉凶,过年祀神敬灶君等。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