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正宁县学生“造反”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2020220004271
事件名称: 1966年正宁县学生“造反”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59.pdf
事件类型: 社会事件
起始时间: 1966年8月8日

事件描述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指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 ”。此后,全县运动的矛头逐步转向县、社各级领导。9月7日,县委决定各中学成立 “红卫兵 ”(青少年学生响应毛泽东 “造修正主义的反”的号召,自动组织起来,做保卫红色政权的战士,自命为 “红卫兵 ”)组织,各机关成立 “赤卫军 ”。其时,全县4所中学有教职工110名、学生1267名,除家庭出身是地、富、反、坏、右及家长有 “历史问题 ”的学生外,贫下中农及革命干部子女,都可参加 “红卫兵 ”。名称有 “红岩兵团 ”、“八一纵队 ”、“立新功兵团 ”“红色纵队 ”、“捍卫毛泽东思想战斗队 ”等名目。职工除地、富、反、坏、右家庭出身的人外,均可参加 “赤卫军 ”,并称此为 “创举 ”。“红卫兵 ”“赤卫军 ”成立后,全面进行斗 “黑帮 ”、破 “四旧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的活动。9月20日,全县各中学停课 “闹革命 ”。11月,县一中、二中 “红卫兵 ”及 “革命师生 ”以 “大字报 ”形式 “炮轰 ”县委,召开 “批判正宁县委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誓师大会 ”,县委书记李安滋、县一中校长余安民等4人遭批斗。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