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二年回民反清武装活动于正宁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2020220004238
事件名称: 清同治二年回民反清武装活动于正宁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30.pdf
事件类型: 军事事件
起始时间: 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

事件描述

清回民反清武装活动于正宁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陕西回民反清武装从陕西邠县北极镇进入县境。宫河廪生王桂林率团丁在周家细岭子一带抗阻,因遇大雾,民团腹背受敌,全团覆没,王桂林战死。回民军占领宫河、山河后,许多村堡被攻陷,焚杀惨重。清廷派雷正绾入关,镇压回民军。雷部40余营,兵勇杂乱,粮饷匮乏,旋集旋溃,旋散旋招,“遇回军辄便惊溃,缺粮饷即哗散作乱 ”,四处抢掠,给正宁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三年(1864),外省协饷不能接济,官府即派绅士入乡串村,四处劝捐。殷富大户倾囊输纳,穷家小户升斗之积也搜刮无遗。粮款催逼,烧杀掳掠,清兵、回民军轮番争夺,群众纷纷逃亡。五年(1866)十月,回民军自华亭东移,在董志踏勘地形,准备安营扎寨。其前锋直逼正宁,欲继续东进。到达平子镇,清提督谭玉龙率部三营截击,回军战败,遗弃财物甚多。清兵贪财行劫,无心恋战,更不及营垒,回民军反扑,清兵大败,谭玉龙弟被擒,裂尸而亡,弁勇死伤殆尽,惟谭玉龙单身遁免,祸及群众,死伤甚多。从此,东路遂通,回民军携眷长驱直入,占据董志塬,号称十八大营,对陇东诸县反复袭杀,村屯堡寨多被攻陷,群众逃亡,十室九空。六年(1867),回民军、捻军合势,占据正宁及周边地区,山河塬成为回民军运粮要道。乡民多数逃亡,少数困守孤堡,因粮食缺乏,遂将所剩耕畜杀食殆尽,且胆怯畏惧,不敢出外播种春禾,遂无籽粒滴地。夏,安化(今庆城县)土匪何大帅,归顺回民军,率众攻陷正宁县城(罗川),大肆烧杀抢掠。时值小麦成熟,尽由回民军抢收,群众只在回民军撤走后,收拾残穗。秋后,粮价飞涨,升米千钱,饿殍遍野,惨不忍睹。十月,回民军复陷罗川城,知县黄绍薪逃跑,训导李莲峰、团首于腾辉战死,典史彭觉全家殉难,杀士民三四千人。冬,土匪何大帅就抚于雷正绾,入罗川城大肆抢掠,被群众诛杀。土匪之漏网者多藏匿险隘,杀人越货,掳人以食。十二月,从三水进入湫头、寺村、香庙塬的回民军侵犯于家庄,遇到抵抗。回民军报复,围庄搜掠,找到一地窨出口,用火熏烧,致躲入窨中60余口男女老幼全部罹难;百余年后,窨子出口的沟渠仍有秽水渗出。七年(1868)四月,罗川城又被回民军攻陷,山河塬成为回民军集聚地。闰四月,罗川城再次被回民军攻破,官吏、兵勇逃避,百姓遭杀,全城尽成废墟。冬,左宗棠与副帅刘松山派提督高连升率部进驻山河镇,刘倬云部进兵永和一带。从此,正宁成为清军镇压回民军的主要战场,百姓深受兵灾之苦。刘倬云所部各营,与回民军战于湫头、永和。回民军白彦虎部万余众大败,给养不足,潜伏要路险隘,杀人夺粮。十一月,回民军袭陷罗川城,知县黄绍薪 “率团巷战 ”,回民军无所掠,旋去。同年,回民军夜袭山河镇,架云梯登占城垣一角。山河镇人多善鸟枪,持刀枪抗击,击毙回民军甚多。又短兵相接,回民军进退势窘,登城者多坠城而亡,尸体未搬走者,被饥民割食。八年(1869)三月,小部回民军潜入市镇,夜间纵火重袭山河城,遭受重挫,死伤更甚,镇民伤亡20余人。陕西兴汉道台黄鼎在牛堡(今周家乡境内)设伏,斩杀回民军首领胡麻子,又在高丽坊刺死余得彦,“回军全营惊恐 ”。清军镇压回民反清武装的战火,在正宁延续8年,至此基本平息。永和镇于家庄清代《赵氏家谱》、周家乡宫家川清代《宫氏家谱》等对清军镇压回民反清武装的战火在县域造成的灾难,多有记述。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