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平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唯一号: 290730020220000683
人物姓名: 张治平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215.pdf
性别:
出生年: 1872年
卒年: 1945年
籍贯: 新正县三区雷庄村

传略

张治平(1872—1945),新正县三区(长舌头区)三乡(后掌乡)雷庄村(今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雷庄村)人。 张治平从医一生,医道高明,医德高尚,在当地颇孚众望。他经历了晚清、民国两个时代,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反动统治耳闻目睹,极为痛恨。家乡周围接连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使他的思想逐渐倾向革命。1928年,由吕佑乾、许才升等一批共产党员组织发动了“栒邑暴动”,处决了国民党栒邑县县长和看守所所长,建立了栒邑县苏维埃政权。虽然这次暴动后来惨遭国民党血腥镇压,吕佑乾、许才升等一批共产党员被杀害,但是这次暴动为陕甘边地区的人民树立了革命斗争的光辉榜样。在张治平进步思想的熏染下,他的两个在校读书的孙子张化民、张化济都积极参与了“栒邑暴动”。 1932年,刘志丹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离开寺村塬,移驻栒邑县的职田镇、后掌等地开展活动。他们张贴标语,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真理,并打土豪、开仓库,赈济贫苦农民。张治平耳闻目睹时世变化,看到贫苦农民真正从心底里热烈拥护红军游击队的革命行动,在思想上更加深了对共产党的向往,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改变黑暗的旧世道,因而对共产党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他暗下决心,今后既要治病济世,还要以高明的医术和在方圆几十里享有的威望,为共产党效力。 1934年11月,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关中分区前身)在中部县小石崖成立,后掌、阳坡头一带先后发展组织起10多支小股游击队。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分配土地活动。是年,还在雷庄村第一次组织了秋收竞赛。有一天,雷庄村20多人在井坳收荞麦,国民党部队何高团的一个营长带领部队来“清剿”。敌军刚一踏进雷庄,就被游击队组织的秋收小组赶跑了。第二大,恼羞成怒的敌军又聚集更多的兵力来到雷庄,包围了秋收的群众,捕走了贫农团长、赤卫军连长和群众11人。为了救护被捕的干部群众,张治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只身前往国民党驻军及有关方面交涉。经过他的巧言周旋,被捕的干部群众全被放回。后掌、阳坡头一带是中共陕甘边南区新正县管辖的区域,国民党对这一地域极为重视,称为“赤匪活动区域”,不断进行骚扰,常以清查共产党嫌疑分子为名,乱捕滥抓。处此凶险恶劣的环境,张治平舍生忘死,为掩护革命干部,保护群众利益,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还利用自身特长,为30余名党的各级干部诊治过疾病。 张治平的革命行动对其家庭成员有很大的影响。土地革命时期,光他一家参加革命的就有5人,真正成为光荣之家、革命之家。他的侄儿张清益就是受他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陕甘宁边区闻名的“义仓英雄”、“特等劳动英雄”、“模范合作社主任”的。他的孙子张化民也担任了新正县保安科科长。 张治平为中共陕甘边南区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和陕甘边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41年,他和蒋南翔、肖军、周扬等 38人被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特聘为参议员。同年11月6日至21日,他在延安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 1944年12月4日至19日,在延安参加了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在两次会议上,受到了当时的中央领导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的亲切接见。 1945年12月5日,张治平在雷庄病逝,享年73岁。新正县各界在雷庄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有500余人前往致祭。新正县政府敬送题有“革命医师”四字的挽匾以示悼念。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长、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及习仲勋等领导送了挽联,关中分区副专员杨玉亭代表边区参议会、边区政府和关中地委、专署主祭。悼词高度评价了张治平的一生,称 “张先生爱民爱党,值得每个边区人民学习”。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