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生福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唯一号: 290730020220000681
人物姓名: 马生福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212.pdf
性别:
卒年: 1960年
籍贯: 新正县二区(湫头)九乡

传略

马生福(? —1960),回族,新正县二区(湫头)九乡(龙嘴子)人。身材高大魁梧,留着长髯。他富有口才,语言风趣幽默,极有感染力。平日里,乐于助人,善排解乡邻纠纷,在回民中享有较高威望。因对《古兰经》颇有研究,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即在本村清真寺开学任阿訇。以后便长期在关中一带的回民中传经诵教,渐有名气。 1932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来到五顷塬、西渠、孟家河等山后村庄宣传革命,开展群众工作。马生福接受了教育,开始倾向革命。同年4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寺村塬成立时,龙嘴子村的回民群众也选代表参加了会议,和汉民一样行使同等的政治权利。此事使马生福思想上受到很深触动,看到了革命的前景和回民的希望。从此每逢礼拜集合,他不仅传经诵教,也借机大力宣传革命思想,教育回族青年积极参加革命。在他的宣传鼓动下,王世平、王世英等19名青年组织起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支回民游击队,走上了革命道路。 马生福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参与革命活动,为民族统一战线做工作。1934年4月,平子游击队与耀县游击队配合,在南邑胡同伏击进犯苏区的马鸿逵部一骑兵连,击毙击伤敌兵7名,俘虏16名。 为了瓦解敌人,教育感化上兵,马生福和蔡登霄受党组织委托出面联系,将死者拉回龙嘴子清真寺,按照伊斯兰教仪式予以安葬,并将俘虏全部负责送往国民党山河镇敌团部驻地,以当地伊斯兰教阿訇的身份说明情况,并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这一举动当即在马部引起很大反响,不久就有士兵携枪向红军游击队投诚。他还以阿訇的身份设计掩护了被敌包围于龙嘴子清真寺的中共新正县一区区委书记郭廷藩(解放后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和回民游击队队长马全德,使他们安全脱险。 马生福为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赞扬。 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协会,马生福被选为会长。同年11月,他与林伯渠、李鼎铭等18人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政府委员(任期5年)。同时,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任期5年)。1941年,他领弟子王长河、王明芳、马玉和(解放后任西安市副市长)3人到延安清真寺开学。1945年,因大骨节病复发恶化,行走困难,请假回家,从事地方工作。1957年被任命为平凉地区民委委员。1960年六七月间,因食用苦杏仁为佐料制作的面条中毒,不治而逝,终年约80岁。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