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良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唯一号: 290730020220000632
人物姓名: 张仲良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499.pdf
出生年: 光绪三十二年(1906)
籍贯: 陕西耀县

传略

张仲良,陕西耀县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大革命前曾参加当地农民运动。民国二十年(193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小学教师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先后任中共耀县特支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因领导农民进行抗捐斗争被捕。在狱中,同敌人进行英勇机智的斗争。4个月后,党组织营救出狱,随后被派往杨虎城部队和中共西安市委职工部工作。次年夏,奉命回耀县,趁王泰吉部队起义,和张邦英等发动农民暴动,打土豪,分财产,组织游击队。不久,率游击队进入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与其他革命武装会合。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张仲良任第三路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率领游击队连续战斗,先后消灭了正宁县王郎坡民团,柴桥子民团和淳化民团,建立了新正、鄜甘、新宁、湫头、耀县、中宜等6个游击队,协同红四十二师骑兵团截获敌汽车一辆和部分军用物资,并策应国民党驻湫头六十一师一个侦察排数10人起义。是年夏,第三路游击队发展到12个支队,人、枪扩大了5倍。秋,张仲良以陕甘边特派员身份到正宁湫头塬开展革命活动,进行了土地改革,建立了正宁第一个民主政权 ——五顷塬乡苏维埃政府。接着在宁县、淳化等县相继建立了党政领导机关。之后,第三路游击队和其他部队合编为二十六军第一团,张仲良任政治委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参加了陕甘边南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任中宜鄜革命委员会主任。经过艰苦的游击战争,使以照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扩展到正宁、宁县、淳化、耀县广大地区,以及黄陵、鄜县、宜君、洛川的一部分地区,游击队活动区域东边沿咸榆公路,西边靠近西兰公路的10多个县境,形成了威胁和包围部分县城的态势。不久,因陕西省委在 “肃反”中犯扩大化错误,张仲良一度被捕,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才被释放。次年初,被派到关中地区工作,任独立三团政委,参加了粉碎国民党政府军“围剿”的战斗。5月,入红军大学学习。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任陕甘省军事部副部长。陕甘省撤销后,任关中分区军事部长。 当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仲良任关中分区司令员。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任关中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是年底,任关中分区专员。民国三十三年(1944)5月,,调任教导一旅政治委员。他坚持巩固和发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制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摩擦,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在生产运动中,他组织动员关中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荒种地,织布纺线,供给自足,多次受到表彰。民国三十四年(1945),当选为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仲良调任延安联防军副政委。1947年2月,国民党胡宗南军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党中央派张仲良到陇东分区任司令员、分区党委书记、专员。他带领党政军机关干部组织动员全区群众拥军支前,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取得了西华池、悦乐、将台战斗的胜利,收复了曲子、环县;为部队输送兵员5000多人,发展游击队和民兵自卫队8100多人;就地作战近百次;组织担架队2.1万人,担架1515副,驮畜2.4万匹,驮运工2.4万人,运输军粮4万石,饲料1万石,开创了陇东地区解放战争的新局面。11月,张仲良调任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瓦子街、西府、扶郿和兰州等战役。继之,进军青海,直取西宁,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贡献。民国三十八年(1949)9月,任青海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春,张仲良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53年,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在追歼残匪,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4年5月,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后改任第一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同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9月,出席了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在中共 “八大 ”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60年8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1961年1月,改任甘肃省委第三书记。1965年8月,调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诬陷和迫害。1977年10月,任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年底,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后任党组书记。他列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2月逝世,终年78岁。

知识出处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