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宁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0020220000003
人物姓名: 于志宁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561.pdf
出生年: 588年
卒年: 665年
籍贯: 陕西高陵

传略

于志宁(588—665)字仲谧。原籍陕西高陵。曾祖父为北周太师,封燕文公。父宣道,隋为内史舍人。唐朝元老重臣。隋炀帝末年,为冠氏县(今河南邓县西北)长。山东战乱,志宁弃官,率族人潜迁罗川县于家庄(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定居,并在此深挖地道,修建地下营寨,屯军备战,操练兵马,坐观天下大势,欲谋时机举事。大业十四年(618)十一月,唐建都长安后,志宁率众投唐,迎谒高祖于长春宫,授银青光禄大夫、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与殷开山等人为行军元帅李世民参赞军事。武德四年(621),李世民为天策上将时,任天策府从事中郎,是名噪一时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贞观三年(629),升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忠君爱国,犯颜切谏,终使太宗停止了不合时宜的世封刺史的诏令。太子承乾贪恋声色,傲慢残忍,数有过恶,志宁编撰《谏苑》20卷对其规劝。太子怒,暗差刺客二人潜往杀之。刺客见志宁在母丧期间,寝苫枕块,遂不忍杀。李治为太子,继拜太子左庶子,迁升侍中。高宗继位后,又加光禄大夫,晋封燕国公。永徽二年(651),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六年(655),高宗召集长孙无忌、李勣、褚遂良、于志宁等,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志宁中立不言,武则天恨之。显庆四年(659)逐出朝廷,出任荣州、华州刺史。麟德二年(665)病逝,葬高陵县万寿乡(今属三原县志宁因犯颜切谏而出名,主张亲君子,远小人,克俭节用,反对宦官专权和分封制。参与唐代许多律令典籍的修撰。永徽元年(650),与李淳凤合撰《隋书志》;三年(652),与长)。孙无忌编成《留本司行格》;四年(653),与李勣等人修订《律疏》30卷。逐出朝廷前,与李等人修订唐《本草》45篇。还亲著《五经疏义》,对后世经学研究影响很大。《新唐书》有传。今于家庄于志宁所建玉皇庙遗址尚在,清乾隆时庙碑有 “唐永徽五年学士燕国公于志宁建 ”字样。明代迁来赵、高二姓,曾改于家庄为双庄。因国公故里名声弘扬,迄今仍沿用于家庄村名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