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物奇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64
颗粒名称: 乡物奇葩
分类号: F724.3
页数: 6
页码: 321-326
摘要: 这是民国时期在宫河原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是对宫河一带工副业生产和名优产品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 奇葩手艺 乡村物品

内容

“核桃峪簸箕王录糖,大璋毛驴驮炭忙;宫家川大麻牢又长,彭家川大葱鸡腿壮。”这是民国时期在宫河原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是对宫河一带工副业生产和名优产品的真实写照。
  核桃峪是周家乡一个行政村。该村纯系杨姓聚居,仅民国时期迁入宋姓一户,现分为十多户。据考,杨氏户族系明代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今侯马市)迁此,因村中尖角胡同北口有一大核桃树而得名。其簸箕手艺是祖上由山西带来的,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发展史。全村326户,1362人,约有
  50%的人家从事编簸箕,平均日产量百张左右,年产3万多张,已经形成商品生产,远销陕、甘、宁三省区。
  核桃峪簸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以说是正宁乃至庆阳地区簸箕工艺的发源地。近年来,本村的左邻右舍王录、房村等村庄也有编簸箕的,问其师傅,都是从核桃峪学来的。合水县固城川现有几个簸箕户系核桃峪村民杨遇忠于60年代落户此地,带出的三四个学徒。人们尊称遇忠为簸箕匠。连他的名讳也很少提及。核桃峪簸箕生产面广量大,历来是男的编织,女的打绳,一年四季都在生产,从不间断。在编织人员中有老的,有小的,70年代尚有燕喜桃等几位妇女也从事编织。在簸箕匠中年龄最大和最小的要数我父子二人,父亲高寿87岁,他80岁那年还在编簸箕。我12岁就边上学边做簸箕,一时间在村中传为佳话。
  核桃峪簸箕与社会同步发展。昔日均系一家一户单干生产,自做自卖。人民公社化时期,村中办起簸箕厂,将编簸箕好手集中起来,集体生产,按件记工。当时有好多人白天在厂子生产,晚上在家中编簸箕赚钱,被视为“投机倒把”和“私有尾巴”,身负簸箕或半成品游村示众,个别人还被定为“冒尖人物”。现在改革开放,簸箕匠大显身手,男的搞编织,有些女能人赶集上会进行销售,簸箕生产热火朝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核桃峪成为全县首批小康村、文明村,除党支部的好领导和广大群众辛勤劳动外,簸箕生产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核桃峪簸箕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窝深、掌平、出糠利,结实、美观、好使用,确系正宁一大特产。其品种有大簸箕、小簸箕、装净簸箕(比大簸箕小,比小簸箕大,簸箕舌头无撑角,主要用于烧酒、做醋装粮食);有大蒲篮、小蒲篮、园蒲篮、长蒲篮、针线蒲篮、旱烟蒲篮,还可以编笼筐和安全帽等。
  做簸箕的地方要阴湿、避风,其专用场所是地下室,俗称地窑,也就是簸箕窑子。过去多依崖挖掘,现在多为箍窑,冬暖夏凉,使簸箕条一直保持湿润,核桃峪人戏称簸箕窑是“神仙洞”。做簸箕的专用工具有铁镰,用以刮簸箕舌头,近年多改用推刨;方锥,在簸箕舌头上钻眼;槽锥,用来缠簸箕沿子;钩针,往簸箕舌头上钩绳;绳锤子,缠绳用;拨停,用以打绳;捋篾刀,刮缠沿子的篾;量舌子,是在簸箕舌头上钻眼的规矩;簸箕尺子,有大小尺寸,在上面装簸箕条;还有踏板子、捋篾棒、垫尺和刀子等。
  编簸箕的主要原料是柳条,源于东、西二山。东山即转角、马兰、龙嘴子和东店头一带;西山即陕西麟游山区,进入70年代后,也有往北山割条子的,即合水的太白、大山门和陕西富县一带;也有少数人栽植柳条,自割自用。其次就是麻绳和簸箕舌头。簸箕条有芽条、秋条和蒸条之分;三月割的利皮条子称芽条;六七月割的利皮条子称秋条;凡皮不利经蒸煮后剥皮的叫蒸条,是簸箕条中最佳者。
  簸箕工艺流程比较简单,但费劲吃力,在簸箕上一蹴就是两三个钟头。先将簸箕条装在簸箕尺上,编结成一片,叫结掌子,然后将掌子弓起结角子。做成簸箕茬子;最后捋篾缠沿子,即为成品。快手日两张,慢手一张,一般两天做3张。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簸箕的用途已经没有以前那样广泛了,但仍有诸多用场,簸箕仍为农家必备之物。核桃峪的簸箕史还将继续写下去。
  罗川晒烟历史小考路笛罗川烟叶,又名唐台烟叶,因杆粗叶大,香味浓郁,在全省全区很有名气,是正宁县的一大特产。但是,对于它的引进、繁育和发展的历史,却众说不一,很少有人作过考证。近来,笔者因撰写《庆阳烟草志》,翻阅了有关历史资料,特写此短文,欲揭开“唐台烟”之迷,以正视听。
  近年来,在发展烟草生产中,区内流传着“唐台烟”的故事。传说,唐肃宗曾路过罗川,在罗川城西唐台上休息,忽闻一股香味扑来,抬头一看,见一老人吸着旱烟锅走来。唐肃宗接过旱烟锅一吸,果然香味浓郁可口,便大加赞赏。此后唐台旱烟就出了名。还有一说是,因唐肃宗的妃子张良娣将胭脂水泼洒到唐台上,所以这里长出烟叶就格外香。后来,唐台烟又成为历代县官给皇上的贡品,云云。显然这些说法没有历史和科学依据。因为,唐代我国还没有烟草这个物产品种,中国人那时还不知道烟草是什么东西,怎会出现唐肃宗吸烟之事?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烟草原产于中美和南美洲。公元1492年哥仑布率领的探险者到中美的圣萨尔瓦多岛时,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吸用和嚼用一种黄花烟草,有提神作用。后来便在全球传开。大约在16世纪中叶,烟草从东南亚引入中国,最早从菲律宾引入台湾、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种植,后逐渐扩大到内地。大约在清朝顺治年间,烟叶种植引入正宁县,很快扩散到全区。正宁全县和县城(罗川)西之唐台是最早引种旱烟的地区。至于“唐台”的来历,并非传说,而是确有其事。据史料记载,唐肃宗于安禄山造反后,在灵武登帝位,回长安时其确实路过罗川住宿。他在城西唐台上散步休息是可能的。因而唐台也因此得名。后来,因唐台和罗川全乡土壤非常适宜种植旱烟,而且品质良好,香味浓郁,产量高,所以罗川烟叶便在县内外、区内外出了名,成为一种优良的地方品种,即“罗川烟”,也叫“唐台烟”。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故土沧桑、文物遗址、峥嵘岁月、人物春秋、古迹史考、遗文摭拾、乡物奇葩、案例写真、乡情民俗、奇闻轶事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