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58
颗粒名称: 人物春秋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40
页码: 128-167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讲解了正宁县历史人物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 正宁县 历史人物

内容

傅介子,西汉北地郡泥阳人。汉昭帝刘弗陵继位(公元前86年)前后至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之间在世。正宁有因介子居住而得名的介子岭(在今永正岭上一带)。其少时颖慧好学,素怀大志,常弃觚而叹曰:“大丈夫当立绝域,何能坐事散儒!”遂毅然从戎。
  汉朝时候,把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西域有大大小小36个国家,西汉曾设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贾往来。西汉初年匈奴强盛时,西域被匈奴征服,每年被迫交纳许多财物为贡赋。匈奴是我国北部古老的少数民族,先后有胡、鬼方、混夷、猃狁、山戎之称。住在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善骑射。匈奴经常侵扰西汉北部及西域一些地方,掠夺牲畜财物,民不安居。公元前77年6月初,汉昭帝为了联系西域诸国,夹击匈奴,派时任北地骏马监的傅介子出使西域。到了大宛(今俄罗斯浩罕地),诏令他遣责楼兰、龟兹。他又去楼兰、龟兹,据理陈述,晓明利害,两国皆愿归服。介子返回时,正好遇见了匈奴使者从乌孙(今伊犁河东南源特克斯河畔)还,介子在龟兹带领随从杀死了匈奴使者。回来后,向朝廷奏明此事,被诏封为中郎,迁升为平乐监。
  介子对大将军霍光(河东平阳人,官至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秉政,历事汉武、昭、宣三朝,是西汉中后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说:“楼兰、龟兹多次反复无常,如果不诛杀,就没有惩戒。我过龟兹时,发现楼兰王好接近,容易得手,我愿去刺杀楼兰王,以震慑西域其他各国。”大将军说:“去龟兹道路远,去楼兰也不容易啊!”于是就派遣介子去。介子与士卒携带金币,扬言以行赐外国为命,到了楼兰,楼兰王不愿意接见。介子假装离去,走到楼兰西边,对楼兰翻译说:“汉使者带黄金、锦绣之物行赐西域诸国,楼兰王不来接受,我去西边的国家。”当即拿出金币给翻译看。翻译回去对楼兰王说了。楼兰王贪图汉使者的财物,来见使者。介子与楼兰王坐饮,并给他看了财物。酒至半酣,介子对楼兰王说:“天子叫我私下来答谢你。”楼兰王起身,跟随介子进入屏帐中说话,壮士二人迅猛从身后刺杀楼兰王,刀刃透前胸而死,楼兰王的随从散走。介子告谕楼兰负汉之罪说:“天子派遣我来诛杀楼兰王,因为他多次负汉,现在将立在汉地的楼兰王之弟屠耆为王。汉兵马上来,不要乱动,要不然会自取灭亡。”介子遂带楼兰王的首级而回。将此行的结果上奏朝庭,天子封楼兰王之弟屠耆为王,更国名为鄯善,刻授印章,赐给宫女为夫人,配备了车骑辎重。汉丞相率领百官送到横门外,屠耆奏天子说:“我身在汉地己久,现在回去势孤力单,况且前楼兰王的儿子还在,恐怕有被杀死的危险。我们国中有个伊循城,其地肥美,请汉派遣一将屯田积谷,给我壮壮声威。”于是,汉帝派司马一人,吏士40人驻守伊循城镇抚。至此,西域诸国少有叛逆。
  是年7月,傅介子被封为义阳侯。介子故后,子因有罪,不得袭俸,汉元始中复袭俸禄,荫曾孙为义阳侯。傅介子的事迹在《汉书》、《资治通鉴》、1977年版本的《辞源》和吕振羽著的《简明中国通史》中均有记载,详略各异。傅介子两度出使西域,为巩固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大融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燕国公于志宁张志英于志宁,字仲谧,祖父为北周太师,封燕国公,父宣道,隋为内史舍人。隋大业末(约公元614年),志宁调任山东寇氏县令。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权垂危。志宁弃官,率领族人潜迁至今正宁县永和乡于家庄村一带定居,并在此深挖地道,修建地下营寨,屯军备战,操练兵马,坐观天下大势,待机举事。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十一月,李渊入关,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志宁率众投唐,拜谒高祖于长春宫,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不久,李渊次子李世民出任渭北道行军元帅,任志宁为元帅府记室,与殷开山一道参谋军事,随军征战,平薛仁杲之乱,征战中,还结识了贤良之士诸亮于囚中。战后志宁因功受封天荣府中郎、文学馆学士,为唐初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拜为中书侍郎。一次,太宗在内殿宴贵臣,不见志宁来赴宴,问何故,司徒奏道:“陛下诏宴三品以上官员,志宁四品,所以未来。”太宗方才醒悟,于是就加封志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累封黎阳县公。是时,群臣请太宗将十六国时的西凉武昭王李暠立为始祖,志宁以是并非王业为由,独持异议,太宗以为是。又一次,太宗欲诏封功臣世袭刺史,志宁认为这种作法后患无穷,非长久之计,太宗从其言。志宁后为太子师,皇太子承乾累有不规行为,志宁多次规劝,并向皇上谏奏其事。太宗悦,赐黄金10斤,绢300疋。母亲去世后,志宁准备回乡奔丧,并上奏辞官,皇上劝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太子更需要人教约。”志宁只得奉旨就职。
  太子在农忙季节大兴土木建造曲室,数日不来受教,志宁规谏说:“东宫本隋代营建,豪华至极,怎能又营修彩饰呢?何况修建的工匠多是犯法囚徒,往来出入宫门,多不安全。又闻宫中鼓乐之声不断,妓女竟留宿宫中,我多次教诲,你为何不想一想?”太子不但不听劝告,而且还任用了许多宦官,一同作乐。志宁又劝谏说:“宦官多是奸佞之辈,仗势欺人,混乱宫庭,假传旨意为祸福,你不想想伊戾败宋、易牙乱齐、赵高亡秦、张良倾汉的惨痛训吗?今殿下前后左右尽用佞人,轻视有品格的贵士。品命失序,纲纪不立,连行路之人都觉得奇怪。”太子不悦,又私引突厥头人,一起戏游。志宁无法管教,上书太宗。太子知情大怒,遣张师政、纥于承基去刺杀志宁。二人入其宅,见志宁积劳过度,面容憔悴,不忍下手而离去。太子事败,太宗知情后,废太子承乾,宫臣皆罪,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加封志宁为光禄大夫、燕国公,监修国史。太宗去世后,皇太子李治于公元650年即位,年号永徽,是为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封志宁为尚书仆射、兼太子少师。四年(公元653年)凤翔降陨石,高宗问其吉凶,志宁解释说,这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高宗才释去了心中的疑惑。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封志宁太子太傅之职。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志宁因年老,请求诏免尚书仆射,诏准,但又拜他为太子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后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志宁态度暖昧,武后恶志宁不附己,免去其职。被贬出京城,降为荣州(四川荣县)刺史。此间,于氏族人恐有灭门之罪,离开于家庄,避居于潜川、于家嘴等偏远山区地带。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转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年老告退,死于老家,时年78岁。朝廷赠封幽州都督,谥号定。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又追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志宁知识渊博,曾为朝廷撰令律,修礼典,编史志,并与司空李勣修定本草并图50篇,其他文集20卷。志宁子立政为太仆侍少卿,孙辈无人入官。曾孙于休烈进士及第,官至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散骑常侍、太常卿、累进工部尚书等职,封爵东海郡公,赠尚书右仆射。其二子于益、于肃,相继为翰林学士。于肃有四子于球、于珪、于环、于琮,以于琮最为显贵,黄巢攻陷长安欲起用为相,不从,被义军杀死。今正宁县于家庄有于志宁在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所建玉皇庙遗址。明代迁来赵、高两姓,曾改于家庄为“双庄”,但因燕国公故里,名声宏扬,迄今仍沿用因于志宁居住而得名的“于家庄”村名。
  清泉侯傅玄张志英傅玄,字休奕,号鹑觚子,北地泥阳人,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至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在世,系西汉义阳侯傅介子之后。祖父傅燮,汉灵帝时任汉阳太守,因战败而殉职。父傅干,三国时为魏扶凤太守。
  傅玄童年时父亲去世,家道衰落,避难于河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是,他资质聪明,发奋苦学,学识广博,善著文章,精通音律,很有才名。郡推举孝廉、征聘太尉,均被拒绝。后于州举秀才,任郎中。不久,被推荐参与编撰《魏书》。从此步入儒林,声名鹊起。后又参与安东、卫军军事,转任河南温县令,继而升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为官清正,多有匡扶正义之举。
  曹魏末年,司马氏掌权,傅玄被封为鹑觚男,并担任散骑常侍。当司马炎封为晋王后,对傅玄十分器重和信任,进爵为子,加封驸马都尉。迁侍中,拜为御史中丞,迁太仆,转司录校尉。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了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武帝即位之初,傅玄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针对时弊,多有谏论。鉴于当时士族制度确立,吏治败坏的现实,傅玄上疏建议整顿朝纲,严肃吏治,区分良莠,选贤任能。他认为,帝王不可能一个人治理好天下,一定得有良臣辅佐。因此应把选官用人作为治国之本和王政之急。他说:“百姓命悬于官吏,察选官员时,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行,定要用心挑选公正无私、廉洁俭朴,利国亲民、精通农业的好官。对那些门第显赫的贵族子弟,不能因其家世荣耀而随意授官,要以是否有能耐为标准,各随其优劣而用之;至于那些庸才冗吏,必须裁汰;长期患病不事公务者,宜去职;不勤政以尽地利者,严加惩处,不能让其坐食百姓。”他的奏疏颇受武帝赏识,多次下诏对其予以褒扬,遂升为侍中。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为御史中丞。时天下水旱多灾,傅玄上书说:“臣闻圣帝明王受命,天时未必无灾,是以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惟能济之以人事耳。故洪水滔天而免沉溺,野无生草而不困匮。⋯⋯”提出了充实边防、兴修水利、精耕细作、改进税收和减免官费、减轻平民百姓负担等五项救世安民措施,被武帝诏赞为“为国大本,当务之急”。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傅玄晋为太仆。武帝召集公卿,商讨国事,傅玄应对所问,直言陈事,极力主张安抚流民,扩大就业门路,减轻社会负担。他说:“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一其业而殊其务。自士以上子弟,为之立太学以教之,选明师以训之,各随其才优劣而用之,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之众,无有一人游手。”可是现在“散官众而学校未设,游手多而亲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流民太多,财物缺乏,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应该把众多的流民安排在士、农、工、商行业中,使他们“分其业而壹其事,业分则不相乱,事壹而各尽其力。”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发展生产,稳定秩序。他认为“为政之要,计人而置官,分人而授事,⋯⋯计天下文武之官足为副贰者使学,其余皆归之于农,若百谷商贾有长者,亦皆归之于农。”他主张“尊儒尚学,贵农贱商”,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
  傅玄在人口问题提出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士、农、工、商人数的主张。他说:“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己。”这些主张尽管没有完全见用,但其远见卓识颇为时人称赞。
  在当时玄学盛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的情况下,他推崇佛道之学,主张“仁德”治国育民,他说:“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见的“赴谷必坠,失水必溺,赴阱必陷,人见之也”,这是浅显的、自然的、本能的仁德之见,而“失道必沉,人不见也”这就要求百姓看看伯夷宁肯饿死在首阳山而不食周粟的行为、看看秦时隐居商山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德高者的内心境界,这样就可以达到“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之于下故知足”,“内省其身,怒不乱德,喜不乱义也”的道德修养境界,只有这样国人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后傅玄转为司隶校尉。献皇后死于宏训宫,设丧位祭奠,因品秩坐次不公,大骂百官,御史中丞庾纯奏傅玄无礼被免官。
  傅玄一生是严肃认真,注重实效的。他刚劲直亮,爱憎分明,同情人民,反对邪恶。每与奏劾,当遇到日暮,则手捧白简,竦诵不寐,坐而待旦,“谔谔当朝”,使“贵游慑伏,台阁生风”。
  傅玄生平诵学不已,笔耕不辍,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汇编成《傅子》,为内、中、外篇,共有4部,6录140首,数十万言。司空王沈阅书后说:“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乎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每开卷,未尝不叹息也。‘不见贾生,自以过之,乃今不及’”。文集百余卷流行于世,后多己散佚。傅玄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是晋初著名诗人,尤以乐府诗见长,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反映妇女问题的最为突出。如《豫章行·苦相篇》:“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儿男当门户,堕地自生神。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从女子出生、成长到嫁人以至婚后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深刻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另外,傅玄的故事性乐府《秋胡行》表现了秋胡妻忠于爱情的贞烈行为,《秦女休行》描写了庞烈妇的正义复仇举动,都从正面歌颂了妇女的高贵品质。全诗“音节激扬,古质健劲”,颇有汉魏风骨。
  傅玄一些描写爱情的小诗艺术成就是很高的。如《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听,非车音。”仅仅12个字,却传神地表现了怨妇如痴入迷的情态。此外如《西长安行》、《短歌行》、《昔思君》这一类诗用比兴,构思新巧,语简情深,清丽可喜。傅玄一生在政论文章和文学作品上耗费了大量心血,其作品在《晋书》、明人张溥辑的《傅鹑觚集》,游国恩编的《中国文学史》、朱东润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均有选录,傅玄病逝于家,年62岁,谥曰刚,追封清泉侯,其子傅咸嗣。
  清正廉洁的赵邦清赵世显在甘肃庆阳地区这片黄土地上,纵观古今,有不少仁人志士,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松柏君子”赵邦清堪称为这彪炳千秋的人杰之一。
  赵邦清,字仲一,号乾所,明时真宁(今正宁)永和乡于家庄人。赵邦清幼时家境贫寒。他看到父母经常为一家人的生计愁苦交加、长吁短叹,心里明白只有自己发奋读书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刻苦勤奋才能使含辛茹苦的双亲获得慰藉。因此,他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中举。时隔半年又考取了进士。万历二十一年到二十六年(公元1593—1598年),出任山东滕县县令。因他为官清廉,为民造福,所以,深得人民的拥戴。
  贫寒家庭的艰辛与磨难,使赵邦清深知普通劳动人民的疾苦,浑厚的黄土高原锻炼了赵邦清坚韧不拔、无所畏惧、疾恶如仇的性格。赵邦清在任滕县县令时,正是明万历年间,政治污浊、朝廷腐败、皇帝昏庸、宦官弄权,各级官员贪赃枉法,民众久处水深火热之中。就连滕县这个远离京城的偏远地方,也是污泥浊水遍地,贪官污吏横行。皇戚贵族大肆侵吞兼并土地,随意掠夺民脂民膏,任意蹂躏残害百姓,豪强恶霸隐田瞒产,偷税截赋,挖空国库,榨取民众的血汗,中饱个人的私囊。整个滕县积重难返,民不聊生。加之又遇连年干旱,庄稼歉收,奸商乘机哄抬物价,恶霸囤积居奇,残酷盘剥百姓。饥寒交迫的民众吞树皮、吃草根、卖儿卖女、逃荒要饭,背井离乡。就在老百姓远逃他乡时,土豪劣绅巧取豪夺强占百姓田产。可是田产的赋税、徭役还仍然记在原户主的头上。老百姓不仅久旱盼云霓雨露,而且更盼望能有一位体察民情的好官拯救滕县的黎民百姓出水火。就在此时,赵邦清临危受命出任滕县县令。
  赵邦清一到任,明察暗访倾听民众疾苦,核查权贵奸宦的大量罪恶。对恶贯满盈、罪恶昭彰,为害乡里、民愤极大的豪强恶霸,不论他们后台多硬,来头多大,绝不姑息迁就,坚决予以镇压和打击,百姓为此拍手称快,奔走相告,欢呼总算见到了日月,遇到了青天。为救民众于倒悬,他不辞劳苦,亲自动手丈量全县土地,核查田亩,“令自名其田,户度之,无寄隐而后可。”在核查土地的基础上,他彻底稽查税赋,使土地各归其主,赋税各到其户,坚决杜绝有地不纳粮,无田却缴赋的极其不正常的现象。让皇粮国税合理负担,使劳苦大众休养生息。为让人民群众顺利度过灾荒,赵邦清亲自出面,多方交涉,从邻县筹借大量的的粮食赈济灾民。因此,使数以万计的逃荒异地他乡的饥民回归故里,重建家园。为给劳动人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条件,他发布告示,招募饥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完善生产设施,并为灾民贷款买耕牛,置农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躬身力行,推广新耕作技术,不论是选种、育苗,还是施肥灌溉、耕耘管理,他都是临场督导,教化于民。百姓发自内心称赞他是难得的好县令,真正的父母官。
  为改变滕县大灾之后的凋零荒凉的景象,赵邦清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热情鼓励农家、县民在道路两旁,家庭院落,房前屋后栽杨柳、植桑枣。号召农民养蚕、纺纱,发展手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远见卓识的赵邦清明白,治穷必须治愚。所以,在滕县的生产逐步得到恢复之后,他筹措批拨资金,募聘先生,兴办学馆,并倡导官办学馆与办私塾结合,普及与提高并举。广泛运用文化知识、道德礼仪教育民众,培育学童,为社会造就有用的人才。
  赵邦清对祸国殃民的大小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在滕县,他严格要求各级官吏必须清正廉洁,若发现有为富不仁、搜刮民财、残害百姓者,他都是严惩不贷。他自己更是为政清廉,秉公执法,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路过滕县,目睹他安居陋室、粗茶淡饭,匡正祛邪、激浊扬清,拳拳之心为黎民百姓谋利益的高尚情操,感动异常,写了《过河间题壁留示赵仲一》一首诗,诗中写道:
  九河已成陆,卑栖犹问津。道心能似此,沦海亦生尘。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赵邦清的敬仰之情。
  经赵邦清5年呕心沥血的精心治理,使原来满目疮痍,凋蔽荒凉、污浊不堪、饿殍遍野的滕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了“禾穗登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路边杨柳吐青翠,满县尽闻读书声”的欣欣向上的景象。据汤显祖在《赵子“瞑眩录”序》中记载,在赵邦清任县令期间,滕县县库“积金乃至羡赢三千,谷余六万”,官道上的杨柳“数万株”,“所至桑荫常满,城壕畔乃有莲荷鱼,若南方;亭隧尽斥,垣树表列,宾合有序,学士诵歌,市贾无饰,男女廉员;休休于于,河洛之间,葱然一善国也。老百姓对他感激涕零,崇若父母,奉若神灵,为他建庙塑像修祠堂,建起了“生人祠”。并编了“赵邦清,赵邦清,为官一任一邦清。清正清廉清滕县,百姓为他塑清身”的民谣歌颂他。同时,“公安派”文学领袖袁宏道(中郎)也在《过滕县赠滕类赵年兄乾所》的诗中写道: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山云封去马,野葛翳行旌。
  官舍栽花遍,民家种柳成。停车问父老,之子有能声。
  袁宏道高度赞扬了赵邦清在滕县的卓著政绩和在他管辖下滕县呈现出的生机盎然的局面。
  赵邦清在滕县短短5年时间,他品格高尚、政绩显赫,众口皆碑。所以,经他的好友汤显祖极力向朝廷推荐,他被召进京,封为“吏部文选司主事”,不久又升任“吏部稽勋司郎中”。他的父亲赵应魁也被封为“奉政大夫”。
  他在吏部任职时,他的直接上司吏部尚书李戴、文选郎中邓祚、验封郎中侯执躬3人,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舞弊受贿,并且依仗权势,排除异己,残害清直之士,人称“三恶”,而群臣都惧怕他们,对其敢怒不敢言。但赵邦清不畏权势、挺身而出、劈波击浪,多次上书参奏,历数他们的各种罪行,强烈弹劾他们。在赵邦清舍生忘死顽强斗争下,使“三恶”终于被罢官查办。
  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赵邦清,当然被一些奸佞小人、豪门权贵所不容。正当他胸怀大志除恶务尽,决心扫除朝廷一切恶患时,却遭到百官之首当朝宰相沈一贯的恶毒中伤和大肆诬陷,而被连贬三级。随后又在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又遇奸党张凤翔的陷害,被削职为民,放逐故里。
  多年的宦海生涯,他始终保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所以他没有任何积蓄,他回归故里之后,生活非常清贫,他居住陋室,布衣素食,亲自耕耘,栉风沐雨,靠在田地上的辛勤劳作所侍奉老母,清贫度日。并且他还把在山东滕县当县令时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在家乡推广,动员乡亲在道旁院落和村庄广植桑枣、桃杏、杨柳,几年间使于家庄绿树成荫、桃红柳绿,百花争艳。
  清贫艰苦的农村生活,并没有磨灭赵邦清刻苦读书的良好习惯。不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农闲时节,他总是手不释卷。他博览群书、勤奋写作。起初他深感自己壮志未酬,却遭到无端的陷害和被强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遭贬赋闲在家,心情难以平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喜欢了这清净而有欢快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朝廷动荡,宦海沉浮,在赵邦清已经赋闲20年的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他又一次重新被起用,命他出任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这年7月,贵州水西同知安邦彦反叛,年迈的赵邦清奉命率军征剿,可惜途中染疾,突卒军中,走完他辉煌的人生旅途。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言来评价赵邦清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赵邦清殉职后被赐谥为“光禄侍卿”,荫子赵崇贤为国子生,授河南彰德通判。
  赵邦清虽在多年的为政生涯中公务繁忙,在艰辛的农村生活中劳作辛苦,但他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中颇有非凡的建树。他一生著有《瞑眩录》、《鹤唳草》、《梦遇仙记》、《神柏记》等大量诗词、文集,可惜大都散失,今仅存《神柏记》。这是一篇喻物言志、状物抒怀的精美散文,作者以拟人的手法,以对真宁(今正宁)“黉宫神柏”的形态的细致描写和高度赞美,隐喻自己像松柏一样的坚韧和挺拔的胸怀;如松柏一样傲霜凌雪,铁骨铮铮的风格;如松柏一样顶天立地,大义凛然的气概;忧国忧民、为国尽忠,为民谋福的宏伟壮志。后人评说:松柏是树中君子,赵邦清是人中君子,松柏是赵邦清精神的象征,称他为松柏君子,是当之无愧的。
  相传在赵邦清落难时,明万历三十四年四月十一日(公元1606年)在赵邦清故乡正宁罗川文庙大成殿后的一株古柏(亦称“黉宫神柏”)树梢突然冒烟,时任吏部稽勋司郎中的赵邦清公正执法,人皆敬畏。三水(今陕西旬邑县)文少白精通天文,叹曰:“松柏君也,真宁赵公人中松柏也。今柏出烟,乾所难乎!”果其不然,时隔两天,赵邦清被奸臣张凤翔等陷害,贬逐故里。传说中曾出烟的古柏至今仍然生长在今已是正宁第二中学的校园里,她虽然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依然郁郁葱葱,雄姿焕发,气势磅礴,似乎喻义着赵邦清大义凛然的精神和意志气贯长虹,永久不衰。
  革命烈士李锡贵张志英整理
  1949年8月25日12时05分,兰州战役激战正酣。主攻被敌称之为“兰州锁钥”的沈家岭的我四军十师三十团官兵,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突然,敌人的子弹击中了前进中的团政委李锡贵。他在恍惚迷离的瞬间,身躯倒向部队主攻的方向,鲜血染红了沈家岭焦黄的迷漫着硝烟的泥土⋯⋯饱尝穷困壮士觅“路”
  1917年12月30日,李锡贵出生在新正县湫坡头乡平坊村的一个雇农家中。家里很穷,祖孙三代11口挤在两孔破窑洞里,靠着父亲和3个哥哥打工熬日。后来因生活所迫,全家迁到新正县林家坡(今正宁县三嘉乡林家坡)当佃户。李锡贵7岁时,为了有口饭吃,离家去给一个姓何的地主家放羊,开始了长工生涯。
  李锡贵从小就有一个“穷大胆”的绰号。十二三岁时曾亲手打死过一只咬伤羊羔的野狼。他还为保护羊群机智地用过冬的牧草烧火吓跑过豹子。但是燃烧牧草成了地主扣他工钱的“理由”,于是他气愤地和地主理论,父兄怕他胆大性急闹出人命,就硬把他送回老家张洪镇去当长工。
  在张法镇姓张的地主家,李锡贵白天和大人一样下地干活,晚上回到长工屋,听长工们给他讲1928年震动渭北的农民起义和领导起义的吕佑乾、许才升等7位共产党人英勇就义的故事。长工们还给他讲陕北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带领穷苦老百姓闹革命的传闻。当他第一次听说天下还有个帮穷人闹翻身的共产党,高兴极了,每天晚上都缠着长工们给他讲共产党的故事。从而在他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火种。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个叫崔元平的地下工作者,对于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影响甚大,坚定了他走上革命之路的信心。
  1933年10月,李锡贵只身长途跋涉到耀县的照金,找到了正要北上奇袭合水县城的红二十六军。他主动给红军带路,沿子午岭山麓穿密林,越沟壑,日夜兼程,一直把红军带到了合水县城下,他亲眼看到红军英勇战斗,一举打下了合水县城,消灭了残害百姓的民团和土豪劣绅。战斗结束后,他遇到了日夜思念的崔元平。两年多来,为了寻找崔大哥参加游击队,他走遍了子午岭南段的千百个村庄,有多少话要和崔大哥说啊!经过崔元平的介绍,李锡贵认识了刘志丹。刘志丹安排李锡贵回家乡参加游击队。
  如愿参军屡建战功
  1935年,李锡贵参加新正县游击队后被编在六支队。支队领导见他精明能干,就让他当了队里的通讯员。李锡贵虽然是通讯员,但练兵习武从来不放松,射击、投弹、刺杀样样精通,获得了个“铁眼窝”(火眼金睛之意)称号,越传越神。根据地的百姓只知道游击队里有个“铁眼窝”十分厉害,百步穿杨,弹无虚发,却模糊了他真实姓名,敌人更是闻风丧胆。1936年,李锡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2月,新正县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关中分区新正独立营,李锡贵先后在二连、三连任支部书记和指导员。他率部先后驻守淳化县城、新正县下墙村等地,多次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和进攻。1943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7月8日拂晓,驻旬邑县职田镇的国民党一六七师四九九团,突然对李锡贵率领一个排驻守的下墙村发动了袭击。下墙村地处旬邑县职田镇通往新正县阳坡头和关中分区所在地马栏的咽喉要道,是陕甘边区的前哨阵地,敌人觊觎己久。先用一个营的兵力偷袭,然后用装备优良的重兵正面强攻,在李锡贵率部机智勇敢、顽强地打击下均未奏效。最后只能垂头丧气地丢下百具尸体和60余枝枪,龟缩回了老巢。战后,关中分区总结了他们用一个排的兵力打退敌人一个营进攻的经验,称赞其为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立了大功。
  1947年2月,蒋介石调集了34个旅共23万人进逼陕甘宁边区,并以7个旅的兵力占领了关中分区。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减轻边区的压力,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副司令王世泰奉命率警一旅三团和警五旅五团南进关中分区,首先收复失地,然后以关中分区为依托,向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破坏咸榆和西兰公路,相机消灭来犯之敌。三团作为先遣部队,首先进击关中。正当担任一营教导员的李锡贵随部队收复赤水,准备回师北上接应第二梯队时,近百名地方反动武装在细嘴子设据点,挡住了部队的进路。
  细嘴子(今三嘉乡细嘴子)地处新正县中心地区的一个山嘴上,三面是悬崖绝壁,仅东面有一条三四米宽的山梁与原面连接。敌人把这仅有的通道拦腰斩断,靠吊桥通行,易守难攻。一营强攻几次都未攻下。第二天凌晨,侦察员从后沟擒获一个从据点溜绳下来的中年人,经李锡贵审问,便知此人系敌堡中派出求援的联络员。李锡贵当即和营长贾德全商量,将计就计,改强攻为智取。李锡贵率三连乔装成敌人救援的正规军,顺利通过吊桥,一举歼敌,无一漏网,为大军南下扫除了障碍。
  此战结束后,李锡贵又率一营在小原子战斗中,和兄弟部队一起全歼敌整编第十师二四八团第三营,缴获大批美械装备。这是我军陕北战场南线部队第一次全歼美械化部队一个营,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鼓舞了我军士气。
  赤胆忠心公而忘私李锡贵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克己奉公,谨慎廉明。他处处事事从党的原则出发,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穿草鞋,自己缝补衣服。1948年秋,他带领一批干部去北平接收傅作义的起义兵,往返都是步行。去时身披一件旧灰粗布棉袄,回来还是那一件,只是多了几朵“花”(棉袄破了,露出了棉花)。他一路与干部和起义兵同吃同住。开始起义兵认为他是个马夫,后来看到这个胡子拉茬的老兵很负责任地奔前跑后照顾大家,时而开会,时而训话提要求,讲注意事项,干部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政委首长时,才知道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领导。
  李锡贵是一位出色的政工干部,有丰富的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经验。他担任团政委时,部队始终保持着高昂旺盛的战斗情绪,事故少,病员少,非战斗成员少。在陕西扶眉战役中受到彭德怀总司令的表扬。三十团被授予“能攻善守英雄团”的称号。1949年秋,部队由陕西往甘肃挺进中,由于连日行军追击马匪军,加之天气炎热,部队疲惫不堪,战士们有的走着走着就站着睡着了,有的瞌睡掉队,有的迷迷糊糊失脚掉进深沟,影响了部队行进速度。李锡贵政委和武自升团长把自己的骡马交给收容队驮病号。两人交替着讲故事、唱关中小调、唱陕北民歌。寂静的夜晚战士们听到李政委、武团长的故事和歌声,渐渐地感到头脑清醒、精神振奋,一个跟着一个稳步前进。在距兰州还有两天路程时,一天中午,部队在一个大河川休息,后勤处筹集了一部分粮食、马料,要每人每马定量带上。但大家精疲力竭、人困马乏,粮料一时难以分配下去,李锡贵一边做思想动员工作,一边让警卫员取来粮料各一袋,把粮袋往自己肩上一挂,把料袋往马背上一搭。团机关、各营连长看到团首长都带头带足粮料,很快按分配任务带上了粮料,保证了兰州战役中人马基本没有饿肚子。
  解放兰州殒命疆场
  1949年8月21日,兰州战役打响了,李锡贵所率的三十团担负预备队,配置在西果园待命。8月25日拂晓,兰州战役总攻开始,我军十一师向沈家岭守敌猛冲猛打,多次击溃敌人反扑,大量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但敌仍不断增兵反攻,我方伤亡较大,阵地上己无力组织新的进攻,而敌人还在不断增加兵力,疯狂与我军拼杀。在此千钧一发的节骨眼上,军首长动用了预备队,命令李锡贵所带领的三十团立即投入战斗,接替三十一团主攻沈家岭。从西果园到沈家岭,要通过10多里敌人封锁区,李锡贵和其他团首长一起率部翻山越岭迅速巧妙避开敌人的袭击,交替穿梭跃进,三营、团部、一营、二营相继投入战斗。战斗打响后,李锡贵身先士卒,浑身血汗又沾满了泥土,他灵活指挥部队,时而防守,时而进攻,敌人几次反扑被打退了,就在关键的时刻,李锡贵中弹身亡。这更加激起了战士们的仇恨,一鼓作气,很快攻占了沈家岭的所有阵地,胜利的红旗终于插上了沈家岭的主峰。
  桦林松柏掩忠骨,黄河涌泪祭英灵。李锡贵烈士长眠于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这位驰骋新正县、为保卫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立下不朽功勋的边区人民的好儿子血洒疆场,与世长辞。他是一个从士兵做起,参加过上百次战斗的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指挥员,他英勇无畏的精神、纯洁的党性、崇高的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赵元贞保护文物赵智远赵元贞,字正卿,我省当代有名的教育家。1879年出生于正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中,不足岁时丧父,6岁时转送他人抚养。少时他一边读私塾,一边务习农业。17岁时考中秀才。清光绪二十九(公元1903年)入京师大学堂工科学习。1913年留学美国,留美9年间,先后获矿学工程师、冶金博士学位,著述《相金法》、《新法炼锡法》等。学成,他谢绝了在美师友的挽留和厚聘,回到祖国。1922年回甘肃,先后任省实业厅、建设厅、教育厅厅长职务。1939年任甘肃临时参议会秘书长。抗日战争期间,在兰中等学校,为避敌机轰炸,多迁临近郊县,许多小学毕业生辍学在家,为解决这一问题,赵元贞先生在兰州创办私立“志果中学”,他以“诚、正、勤、朴”为校训,以身作则,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很快使志果中学成为全市中学中的佼佼者。解放后,他出任省教育厅长,并兼任兰州二中(原志果中学)校长。赵元贞先生,一生光明磊落,不求高官厚禄,高风亮节,孜孜治学,誉满陇上。1974年4月5日,一代师表赵元贞先生在兰逝世,享年95岁。
  赵元贞先生不仅是我省有卓识的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尽心尽力的文物保护者。《肃本淳化阁贴》石碑能保存至今,与先生全力保护无不有关。
  志果中学内文庙大成殿里,保存有元代雕塑的孔子塑像,这是全国元代塑孔像两尊之一(另一在山东曲阜),有很高的雕塑艺术价值,在“反孔”和“阶级斗争”弦绷得很紧的五六十年代,有人提出要销毁这一塑像,赵元贞先生敢冒风险,请考古专家从文物和艺术价值上进行鉴定论证,请示省教育厅批准,另修一小屋安放保存。但是,赵先生极力保护的塑像,终究没有逃脱厄运,在那“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还是被破坏了。
  由148块石碑组成的《肃本淳阁贴》,在晚清左宗棠督甘时就存放于志果中学文庙内。抗战时期,因日机轰炸兰州而埋藏地下。在赵元贞先生出差宁夏时,被“全陇希社”一些人挖出,移至丰黎义仓,一时间,在兰不少单位纷纷出来争其保存权。赵先生回到兰州后,据理向当局力争,将石碑追回志果中学,将其安装在尊经阁深檐之下。建国后由文博部门妥善处理,加以保管。《肃本淳化阁贴》碑,这一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传世,赵元贞先生功不可没!汪庭有其人其歌张志英汪庭有,生于1916年,祖籍陕西商南。1918年因灾全家出外逃荒,其父携带妻儿沿门乞讨,糊口度日,受尽磨难。1923年在陕西富县羊圈沟居住下来,庭有给人放牛羊,每日得一小串麻钱为酬,伙食自理。13岁时起开始种庄稼、务农活,一到冬天闲时上山打柴,挑到富县城去卖,换钱维持生计。18岁上患“出水病”,后又得“柳拐子”病。
  恰在此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与兄长分手,离开了生活12年的羊圈沟,独身流浪,靠给别人拉长工、打短工谋生。在此期间曾被国民党部队拉壮丁关押了3天,后伺机逃脱。
  直至1936年,汪庭有流落至新正县马栏区三乡落户定居。他在马栏开荒种地,学做木匠活。由于他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干活认真,不计报酬,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木匠。
  汪庭有未念过书,但他很喜欢当地的民间秧歌,他所受的文化教育,得益于做放羊娃时候,从比自己年龄大的同伴中得来的“五更道情”、“绣荷包”等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马栏期间,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边区生活的新气象,给庭有注入了无限生活激情,使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愉悦和欢乐。再加上他悉心的搜取、荟萃和升华,于是他就在挥动锯子和刨子的间隙里,不由自主的哼出歌来。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串声音唱出来的,反映着穷苦农民翻身作主、自由生产、生活的心声。他最有名的歌是《表顽固》,这是一首长歌,分12个月来唱,每个月八句,详细地叙述了友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受顽固分子蹂躏的痛苦,唱起来很动情。1944年,他出席了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大会,获甲等艺术英雄称号,受到表彰奖励。在这次会上,他将《表顽固》配“珍珠倒卷帘调”唱给中央首长和与会代表听,开头是:正月里来是断年,各位同胞听我言;别的闲言都不谈,单表顽固和汉奸;顽固要把边区占,汉奸穿针来引线;⋯⋯接着他唱出了顽固分子进攻边区,八路军打退了顽固分子,友区拉壮丁、修碉堡、强征粮食、打骂群众等罪恶。
  七月里来七月半,顽固做事欺了天;赶得男人满山跑,赶得女人沟渠里钻;苦打老婆实可怜,幼年妇女任他奸,又抢财物又放火,你看凄惨不凄惨。
  八月里来是中秋,友区人民加忧愁,老也愁来少也愁,男女相愁何日休?老愁公差不自由,少愁壮丁往外抽,女愁顽固像野兽,男愁碉堡实难修。
  ⋯⋯继而他又徐徐地唱出了顽固分子更大的罪行:九月里来九重阳,顽固做事没天良。
  放下日本他不打,破坏抗日我后方。
  在叙述了这些罪恶之后,又指出了人民的方向:各位同胞听我讲,地方工作要加强,打退顽固还不算,抗日救国保家乡。
  ⋯⋯最后的结束语是:高举大旗向前进,最后胜利是我们。
  汪庭有住在和友区交界的地方,亲眼看见了顽分子进攻边区,屠杀、抢劫、奸淫、放火等恐怖现象,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从友区出来的许多木匠告诉了他友区人民生活痛苦情形。从而激发了他编歌的热情,可是由于不识字,遇到了很大困难,常常要把第一节完全记住了,再编第二节,为了怕忘掉,他想了个法子,每节编好后,教给村里孩子唱,当他忘了时,村里孩子记住了,这样克服了不识字的麻烦,用了一年多时间编成了这首歌,在当时马栏川的大多数老百姓都会唱。
  在《表顽固》之后,汪庭有还编了一首《防汉奸》和一首《十绣金匾》。现在值得一提的是《十绣金匾》,全歌内容是: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
  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你一心爱我们,我们拥护你!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的红,金匾上绣的是,边区陕甘宁;二绣陕甘宁,世事多太平,军和民大团结,大家一条心。三月里是清明,金匾绣三层,金匾上绣的是,模范八路军,三绣八路军,抗战下决心,对民众多恩情,爱国爱人民。四月立夏天,金匾绣的宽,金匾上绣的是,八路军大生产;四绣军生产,比民忙大半,夜晚间守警戒,白天务种田。五月五端阳,金匾绣的亮,金匾上绣的是,边区老百姓;五绣老百姓,抗战最热情,组织起自卫军,打倒小日本。六月热气腾,金匾绣花云,金匾上绣的是,民众的劳动;六绣民劳动,有利有名声,行行出状元,二流子成英雄。七月里七月半,金匾绣的宽,金匾上绣的是,妇女的生产;七绣女生产,织布又纺线,加入识字组,要当女状元。
  八月里八月半,金匾绣的圆,金匾上绣的是,边区合家欢;
  八绣好家常,卫生身体强,全家人都和气,民主好商量。
  九月里九重阳,金匾绣的长,金匾上绣的是,移民上天堂;
  九绣难民来,政府好优待,老户们帮助他,吃用有办法。
  冬里天气寒,金匾十绣全,金匾上绣的是,政府恩情宽;政府恩情宽,冬学到处办,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过新年。
  这首《十绣金匾》唱的是“绣荷包”的调子,很有民情风味。“绣荷包”本是民间男女表示爱情的信物,汪庭有觉得给政府、领袖、部队送“荷包”不合适,因此引用其调改为《绣金匾》,来歌颂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过好日子的情景。这首歌唱红了陕甘宁边区。抗战胜利后,为了配合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将原“十绣”精炼为“三绣”,增加了歌颂朱德总司令的内容。特别是1976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逝世后,又增加了歌颂周总理的内容,这首歌再度热起来,响彻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革命民歌,寄托了亿万中国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眷恋和哀思。
  汪庭有从1944年开始识字,刻苦用功,不久便能看懂边区的《群众报》。他在当地组织了一个秧歌队、两个卫生小组、一个宣传小组,团结周围群众,开展闹歌、教歌、读报、办黑板报等活动,成为马栏三乡文化生活的推动者和组织者,是解放区土生土长的农民歌手,是边区文化繁荣、民众同乐的典型代表,堪为先进的文化方向。
  书法名人范希增秦善锋范兴元在我县,一提起书法,许多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范希增先生。
  范希增,字楚卿,正宁县永和乡丰集人。曾在永正乡白草洼,永和乡堡巷原子居住生活过。生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94年)农历2月15日。幼年聪颖好学,尤其酷爱书法。23岁毕业于甘肃省第二中学,26岁考入甘肃省政法学校法律系就读3年。毕业后被委任为甘肃省灵台县县长,后又被省政府委任为参议员。但由于他厌恶官场尔虞我诈、狗苟蝇营的风气,故以上委任两职均未赴任。
  范希增青年时就以独特书法而颇具盛名,其墨迹遍布甘肃、陕西、宁夏、河南、四川以及东北诸省。他早在省立平凉二中就读时,适逢元旦,在街头挥笔书写对联时一鸣惊人,受到围观者的一致赞叹。并很快传到当地驻军长官马鸿逵的耳中。当马鸿逵看到其作品,得知是一名中学生所作时惊叹不己,遂向蒋介石推荐。范希增便在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的策划下,书写“中正五十寿辰”条幅,由当时美国、日本作战飞机按此条幅在空中布排字形,降落南京机场,为蒋祝寿,场面极为壮观,引起轰动。一代书宗于佑任对此条幅,挥笔写下“柳骨颜铮、欧锋赵肉、苏体结构、融为一体,自成一家、外方内圆”的赠语,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墨宝范希增一直惠存,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毁于一旦,令人遗憾!范希增一生刚正不阿,淡薄名利,耕读自守,清贫度日。在乡村以替人整修家谱、书写对联、屏幛、代写诉状等维持生计。1969年5月28病故于永和乡堡巷原子村,享年75岁。
  张鸿儒与我县第一所中学的创办张振峰张鸿儒其人,对如今的正宁人来说,大概知之者甚少,但在20世纪40年代,他却是个在全县遐迩闻名的人。这不仅因为他是当时全县唯一的正牌大学毕业生,曾以国民党指定的候选人身份在本县参加竞选并当选国民党“国大”代表,而且他首倡并实际具体负责创办了我县第一所中学,为桑梓教育事业尽了力,受到人们的称赞。
  张鸿儒,男,汉族,正宁县山河镇寨子村(今山河松树村一组)人,生于1916年,1940年9月至1941年10月在西北联大师院就读,1941年11月又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1945年8月毕业。毕业后在政界短期任职。1945年11月至
  1946年5月在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任干事;1946年6月至10月在平凉专署任军法助理;1947年9月至12月参加“国大”代表竞选,当选后出席国民党“国大”会议。1948年1月至9月任西北公路国民党特别党部干事,10月被荐任新疆某县县长,但未去就职。
  据他在“自传”中解释,他未去新疆原因有二:一是他性格耿介,不惯逢迎,也看不惯官场风气,与上司难以相处,他深感不是当官的料。二是受赵元贞等人影响,萌生教育救国思想,因而从此以后他主要在教育界。曾先后在赵元贞创办的“志果”中学任教务组长、英语教师,在平凉高平中学任教导主任;在武威中学任理科教师。正宁中学办起后,他任教导主任。解放后,先后在庆阳师范、庆阳中学、陇东中学任教,还在正宁县红专学校、正宁四中等校任过英语教师。现已辞世10多年。
  张鸿儒的大学梦是在数千里之外圆的,即就是他的中学学业也是在数百里之外的陕西富平、三原完成的。长途跋涉之苦,家中供给之艰,使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落后有切肤之痛。他决心为改善这种状况尽一份力。早在西北农学院附中上中学时,他就给当时县上名绅士刘耀魁、张鹤龄等奉函谈过办县立中学之事,无果。大学毕业后,他虽然当即就混到了差使,但事微人轻,待遇又菲薄,囊中羞涩,但他时刻做着创办正宁中学的梦。他曾给家兄写信商量可否将家中属于他的那份田产或折价归兄,或卖于他人,款项备他办学之用。其兄是个豁达人,兄弟友爱又逾常人,对弟的豪举十分支持,遵嘱实施,得款三百大洋。不料他在平凉任军法助理时,一桩说不清道不明的案子将他挟裹其中,其兄尽其家中所有才将事情了结,将他赎出。蒙冤身陷囹圄多日,他并不觉得有太大的苦楚,但实现宏愿的资金耗尽,却使他痛心疾首,曾因此大病一场。尽管如此,他依然初衷不改。参加“国大”代表竞选中,他把“办起县中”作为竞选条件之一,响亮地向民众喊出,并表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以后,在他任西北公路国民党特别党部干事时,曾设想并部分实施过建立“乡友会”筹款,搞募捐,向省教育厅争取支持等多种办法,但因种种原因。均收效不大。
  就在张鸿儒彷徨无计时,意外的转机出现了,1948年7月,时任国民党正宁县参议长,“自卫队”副总队长的先子灵在参加了全省保安会议之后专程来访,请他回县筹办县中。原来这时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战场的节节败退,正宁县反动营垒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先子灵、雷鸿轩等人己和共产党组织建立了联系,约定在正宁据点培植力量,相机起义。而从教育入手,筹办正宁中学则是首要举措。为此,先子灵等人利用其地位和影响,己经对县长张延书做了工作,张已基本允准予以支持,但提出需一有学问、有影响之人领衔方可,于是先子灵上门敦请张鸿儒。办正宁中学正是张鸿儒的夙愿,得此喜讯,自然大喜过望。他很快辞去差事,稍作安顿即上路返县,9月初回到正宁。
  办学过程十分顺利。县长张延书不负前言,允准县财政暂借法币1000元。张鸿儒亲赴西安,购回课本、教具。9月中旬,县政协商会议召开,首先决定限制党团进校,其次,决定校舍暂借山陕会馆,以戏台作教室,两间僧房及大门楼顶作为办公室,院子作操场;第三,任张鸿儒为县教育科长兼县中教导主任,赵藩(永和人)为校长,聘任赵珽、李自明、师维范、赵永智、文道洽等具有中学以上程度的诸人为常任教员,雷鸿轩、张鹤年为兼职教员,会后,当即发出招生广告,旬日之内即招生两班,约80人。由于经费实在拮据,当时未能购置课桌凳,由学生自备,质量不限。家景好的,备桌椅凳,家景差的,也允准备木板及简易木凳,学生食宿自理,10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因为校舍简单修缮尚未完工,故开学典礼在张家岭(今山河镇后庄子村四组)大槐树下举行。县长及县政、军界要人均出席,自动前来观瞻助兴的群众数百人。场面虽然简陋却也热闹非凡。
  学校成立后,县政府专电报省及专区备案。第三行政区专员孙宗廉(曾任正宁县长)表示赞赏,并通知县党部书记长雷鸿轩偕张鸿儒到西峰拜谒驻军八十二军军长马继援。马继援满口称赞并资助白洋1000元。这笔钱数量不菲,来得也恰是时候。张鸿儒和赵藩立即派人到泾川购置了一批课桌椅和仪器。随后新任县长马守礼为取悦地方士绅与民众,又决定编造预算正式列入县财政开支。将马继援捐赠款已支部分由财政报销凑足实款1000元交合作金库为中学基金放贷收息。经费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动员师生在会馆东部大土壕中还挖了10多眼窑洞,作为学生宿舍。到1949年4月正宁县解放前夕,学校虽然依旧还非常简陋,但己经初具规模了,不过5月份,发生了正宁县部分党政军人员起义,随后又发生一部分人员哗变,县长出逃,张鸿儒被叛匪劫持,叛军攻占山河城等一连串事件,时局动荡,学校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张鸿儒在平子镇(今属宁县)叛匪挟持中得一隙捎信给赵藩,要他设法转移学校以资安全。赵藩得信后做了不少工作,但没有达到目的。幸好不久,解放大军兵临陇东,7月正宁全境解放。新生的县政权一则出于安全考虑,二则山陕会馆系山西、陕西商人之产业,无法长期占用,且会馆房屋结构不宜办学,在当时百废待兴之际,新建又不可能,而旧县城罗川文庙房宇甚多,可资利用,于是就做出决定,于8月下旬把办起不足一年的正宁县中学搬到了罗川,是为今正宁二中的前身。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故土沧桑、文物遗址、峥嵘岁月、人物春秋、古迹史考、遗文摭拾、乡物奇葩、案例写真、乡情民俗、奇闻轶事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