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55
颗粒名称: 故土沧桑
分类号: D651.1
页数: 23
摘要: 上古时期远古,正宁县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及有熊氏氏族部落繁衍生息地之一。
关键词: 正宁县 土地改革

内容

正宁县建置沿革。
  一、上古时期远古,正宁县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及有熊氏氏族部落繁衍生息地之一。
  夏禹时代,天下分九州,正宁属于雍州之地。
  夏代孔甲年间,周先祖不窋奔庆阳,建立北豳之邦,正宁属北豳邦国。夏桀时,周先祖公刘从北豳迁都公刘邑,正式建立豳国,正宁属豳国之域。
  二、商周时期商代,正宁仍属豳国管辖。商末,周族南迁岐山周原,豳地被义渠戎族占领。正宁属义渠戎国之地。
  周代,义渠戎国属周王朝管辖下的方国,正宁仍属之。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400年,魏国占领西河郡和上郡,并在正宁境内修筑魏长城。此后,长城东部(即今永正、山河、湫头、三嘉之东)土地归魏国上郡管辖,长城西部(榆林子、罗川之西)土地归义渠戎国管辖。
  公元前352年,秦出兵攻魏,一举占领西河、上郡,从此正宁东部归秦国上郡管辖,西部属义渠戎国。
  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建立北地郡,郡址义渠。此后正宁西部划归北地郡,东部仍属上郡。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郡县制。秦在北地郡设郁郅(今庆阳)、泥阳(今宁县)、朝那(今镇原西北)3县,正宁西部划归泥阳管辖,东部仍属上郡。
  西汉,汉承秦制,先后在正宁境内东南部设三水、独乐、阳周3县,属上郡。西部宫河、周家归弋居县(今宁县政平),辖属北地郡。
  其中:三水县,西汉初年因罗川谷三水汇流而得名,治址罗川。辖今甘肃省罗川、永和和陕西省旬邑、彬县广大地区。7年后,县治迁至今镇原境内。原辖地永和、永乐、底庙、罗川划归独乐县管辖。
  独乐县,西汉初年置,治址乐兴,辖今榆林子、长乐等地。后又将罗川、永和等地划归上郡管辖。
  阳周县,西汉初年置,治址在秦驰武城,今之永正上官庄附近,辖今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头、五顷原、三嘉及宁县平子等地。归上郡管辖。县内有黄帝冢,古史均有记载。
  东汉,建元六年(公元30年),阳周、独乐两县皆废,地域划归泥阳管辖。惟宫河、周家仍归弋居辖,东汉末年废弋居,地域并入泥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因庆阳地区北部被匈奴和西凉马超屡次占领,在今正宁县永和原设西川县,属安定郡,因子午岭水向西流而得名西川。县治具体地址不清。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正宁归魏管辖。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曾领刘聪攻破长安,建立汉国。正宁属汉,未置县。公元319年,汉国更名前赵。正宁属前赵安定郡,未置县。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后赵打败前赵,正宁归后赵,属安定郡,未置县,以驻军代政。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前秦立国于长安,在镇原置雍州,以军代政,正宁归雍州。
  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后秦赶走前秦,在庆阳地区置泥源军,以军代政,正宁属泥源军。
  北朝时期,北魏在今宁县城置豳州和赵兴郡,在罗川重置阳周县,辖今正宁东部、南部地区和平子镇。在乐兴重置独乐县,辖今榆林子和长乐地区。以上2县均属豳州和赵兴郡管辖。今正宁县的宫河和周家归定安县辖。皇兴二年(公元468年)改豳州为华州,阳周、独乐2县属华州。
  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华州更名班州,阳周、独乐2县属班州。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更班州为豳州。阳周、独乐2县均属之。
  西魏大统元年(公元355年),在阳周县增设泥阳、惠涉二护军。泥阳军设在今宁县平子境内。惠涉军驻罗川城。此二军均为当地驻军机构,非政府机构。
  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在阳周县置显州,阳周、独乐2县属之。泥阳惠涉二护军废之。
  北周元年(公元557年),废显州,阳周、独乐2县改属宁州赵兴郡(豳州已于西魏末年改为宁州)。
  五、隋唐时期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赵兴郡和独乐县,独乐地域划归阳周县。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阳周县为罗川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宁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北地郡为豳州,罗川县属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改豳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北地郡为宁州,并从宁州析置豳州(今彬县),罗川县属宁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从定安县析置定平县(县治政平),今正宁宫河、周家地域划归定平县辖。同时定平县划归新成立的豳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宁州为彭原郡,改罗川县为真宁县,属彭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彭原郡为宁州。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定平县归属宁州。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设彬宁节度使,真宁县、定平县均属之。
  五代时期,庆阳地区庆、宁、原、衍、环5州并存。真宁属宁州。定平属衍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废衍州,定平县划归豳州,后周末年又归属宁州。从此,宫河、周家两地永归宁州辖。
  六、宋、金、元、明、清时期北宋真宁归属未变。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宁州归属庆阳府,真宁县属庆阳府宁州。
  金代,真宁属宁州,山河、太昌、早社3镇由州直辖。
  元代,真宁仍属宁州。山河、早社、太昌3镇及定平、襄乐2城归州直辖。
  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真宁县直属庆阳府,宁州不再领县。真宁县辖郭下、长乐、望仙、文乐、乐兴、平子、西峪、路上、香庙、中庙、长城、移丰、山河、新庄、万益、万盈、安夫、要册、苟仁、安兴、烟村21里。
  清初沿袭明制。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析陕西省庆阳府入甘肃行省,真宁属之。乾隆初年,因避清世宗“胤祯”讳,更真宁为正宁。并将明21里归并为与新、光化、挈矩、和恒、金汤、灵湫、永绥7里。
  七、民国和陕甘宁边区时期民国初,正宁县治仍在罗川,先后属陇东道和泾原行政区。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因县令被饥民所杀,县治迁至山河镇。当时,全县辖山河、永和、罗川3区42个行政村。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改区公所为镇公所,二十五年改为区公署。区下为联保,联保下为保,保下为甲。
  全县共辖3区6联保46保492甲。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废泾原行政区,在庆阳县西峰镇设甘肃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正宁县属之。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1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华池县南梁成立。同月,在正宁县成立南区革命委员会。1935年初因战争原因,南区革命委员会和正宁县办事处暂驻陕西黄陵县小石崖村。1935年7月南区革命委员会和正宁县办事处机关迁正宁县三嘉乡。9月成立南区苏维埃政府和新正县革命委员会,两机关移驻五顷原乡南邑村。11月,南区苏维埃政府改为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改为新正县苏维埃政府。1937年10月,关中特区改为关中分区督察专员公署,新正县苏维埃政府改为抗日民主政府,两机关合署办公。此后,两机关移驻旬邑马家堡。前后在南邑村居驻2年零3个月。当时,新正县共辖6区42乡:一区辖湫头、五顷原等9个乡;二区辖三嘉、关川等6个乡;三区辖旬邑县长舌头等8个乡;四区辖旬邑县看花宫、甘家店等5个乡;五区辖永正、长乐等7个乡;六区辖旬邑县底庙等5个乡。
  同年,解放区新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月明乡杨园子成立,原正宁县西坡、月明等乡归属新宁县管辖。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月,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同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进行谈判,划分临时疆界。新正县政府作出让步,将五区7个乡全部划给国民党正宁县政府。从此,新正县由6个区减为5个区,乡政府合并为28个。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国民党统治区正宁县将区改为乡镇,取消联保。全县有山河、永和、罗川、平子4镇,永正、纪纲2乡,下辖46保496甲。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国民党正宁县增设三嘉、月明2乡和湫头镇,因地域属新正和新宁县,遂将月明乡侨置山河镇,三嘉乡和湫头镇侨置永和镇。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国民党正宁县辖山河、平子、罗川、永和4镇,永正、纪纲2乡,下属56保。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国民党正宁县自卫队在雷鸿轩、先子灵率领下宣布武装起义,县长马守礼被押送解放区。6月初,一部分自卫队又叛逃到平子镇。国民党第三督察专员公署又在平子恢复正宁县政府。
  同年6月,解放区陇东分区和关中分区负责人在三原开会,决定撤销新正和新宁县建置,恢复正宁县和宁县,并将两县归属陇东分区。会议还决定将原宁县管辖的宫河、周家地区划归正宁县,将原正宁县管辖的平子镇划归宁县。原新宁县管辖的西坡、月明地区重归正宁县。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7月27日,正宁县解放。新成立的正宁县人民政府从旬邑阳坡头迁往永正。在永正讨论研究了对全县新解放区的接收工作。8月8日,县政府机关进驻山河城。从此山河成为正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49年至1952年,正宁县辖三嘉、湫头、永和、西坡、永正、罗川、宫河7个区、47个乡、165个行政村、439个自然村。
  1953年增设第八区(马槽沟),年末全县为8个区49个乡。
  1955年撤销永和、西坡、马槽沟3个区,成立于家庄、唐兴、月明、西坡、山河、文乐、任家、纪村8个直属乡。是年底,全县有5个区、8个直属乡、30个区辖乡、34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10月,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正宁县属之。1958年撤销三嘉、永正、罗川3个区,成立南庄子、关家川、姚家岭、永正、南住、佛堂、罗川、榆林子、彭家川9个直属乡。是年底,全县辖2个区(湫头、宫河)、13个直属乡、15个区辖乡、30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初,撤销宫河、湫头两区,成立宫河、房村、牛家沟圈、五顷原、湫头、解家川6个乡。至此,全县共辖23个直属乡。3月,又将23个乡并为18个乡,即:月明、西坡、山河、永正、南住、榆林子、任家、纪村、宫河、牛家沟圈、罗川、唐兴、于家庄、解家川、湫头、五顷原、关家川、南庄。9月,撤乡并社,全县成立6个人民公社。即:山河、榆林子、宫河、永和、湫头、三嘉。
  1958年12月,正宁县并入宁县。1961年5月,宁县将原正宁县并入的6个公社划分为月明、西坡、山河、冯柳、永正、长乐、榆林子、宫河、周家、罗川、永和、双佛堂、湫头、五顷原、解家川、关家川、三嘉17个人民公社。
  1961年12月,恢复正宁县建置,原宁县所辖17个公社归属正宁。1962年增设纪村、牛家沟圈2个公社,并设山河、湫头、宫河3个区工委。是年底,全县辖人民公社19个、生产大队390个、生产队647个。1963年3月,撤销区工委。
  是年底11月,双佛堂公社并入永和公社。1965年撤销长乐、牛家沟圈、纪村、冯柳、月明、五顷原、解家川、关家川8个公社,全县并为西坡、山河、永正、榆林子、宫河、周家、罗川、永和、湫头、三嘉10个公社,辖生产大队111个,生产队668个。1980年由西坡公社析置月明公社,湫头公社析出五顷原公社,使公社增至12个。
  1983年改公社为乡,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改生产队为自然村。1985年改山河、榆林子、宫河3个乡为镇。是年底,全县辖镇3个、乡9个、行政村111个、自然村695个。
  正宁县城何其多路笛正宁历史悠久,置县很早。早在公元前206年,即西汉初年就己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里曾诞生和崛起过一个个古老的县城。追述和研究那些早已流失的峥嵘岁月,寻找曾经繁荣昌盛于一时的故城,不无意义。
  阳周县城永正早在战国时期,魏国曾越过子午岭(时称桥山),在正宁东部筑有魏长城。长城之西为义渠戎国国土,长城之东为魏国的上郡之地。公元前352年,秦国打败魏国,占领上郡。北魏长城便成为秦与义渠戎国之国界。当时秦在长城边上筑有驰武城,驻大军镇守。并经常越过长城,对义渠戎国土地进行蚕食。西汉建立后,在驰武城置阳周县。县城具体位置即今永正乡的王家庄子附近。宋明时代,该村叫失误村,实际是驰武的变音。那时这个村南与上官庄、北与粟里、西与岭上村连在一起,只是后来因水土流失,才将原面分割,中间出现沟渠。西汉在此建县198年。东汉时期,战乱四起,北方少数民族南侵,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阳周被废,辖地由上郡划归北地郡泥阳县,后来泥阳县治曾多次由今宁县迁到阳周城,短暂居住,东汉末年又南迁陕西关中。
  独乐县城乐兴独乐县地即战国时秦越过长城蚕食的义渠戎国国土。包括现在的榆林子镇全部及罗川、宫河一部分土地。西汉初年在乐兴村置独乐县。东汉建武六年废,地域划归泥阳县辖,建县时间236年。现在的乐兴、乐子、文乐、乐安坊、长乐等村名、地名均由此而生。北魏时期,这里又重置独乐县,辖区向东扩展到永正、山河一带。此次建县长达163年,加上西汉前后共399年。
  真宁县城罗川罗川,早在西汉初年就因罗水、肖水、小河沟水三水汇流而得名三水。《元和郡县志》记:三水“本汉县名,有铁官,属安定郡。以县界有罗川谷三水并流,故以为名。”西汉在这里建三水县不久,即迁至镇原境,东汉末年废。北魏在旬邑重置三水县,取汉县名。又在罗川重置阳周县,管辖今正宁县东南部地区。隋代改阳周县为罗川县,管辖今正宁全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在罗川东10里挖出玉面真人像27尊,遂改罗川为真宁县。清乾隆初,因避世宗胤祯讳改真宁为正宁。1930年因国民党县长被饥民杀死,遂将县城迁至山河镇。罗川自北魏开始,前后连续建县达1510年之久。
  西川县城永和
  三国时,正宁属魏地。在永和一带设西川县,辖正宁、旬邑地域。晋代仍继之。北魏废西川,在旬邑重置三水县。此后永和原划归阳周县辖。此次建县达200年。
  新正县城南邑
  1935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和正宁县办事处由陕西黄陵县小石崖村驻正宁县三嘉乡。9月成立南区苏维埃政府和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机关移驻五顷原乡南邑村(原属湫头镇)。11月南区苏维埃政府改为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改为新正县苏维埃政府。两机关均驻南邑村。1937年10月,关中特区改为关中分区督察专员公署,新正县苏维埃政府改为抗日民主政府,两机关合署办公,机关移驻旬邑县马家堡。前后在南邑村建专署和县政府机关共2年零3个月。
  新宁县城月明
  1937年解放区宁县办事处成立,11月成立新宁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正宁县月明乡杨园子村。一年后,移驻左家川,又移下齐家,最后移驻湘乐。
  正宁县城山河山河,因是子午岭林区山货集散地,以“山货”转音而得此名。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筑城。1930年国民党县政府迁山河后驻城内罗汉庙。1940年加高城墙一米。1949年
  7月27日,正宁县境解放,原解放区的新正县改为正宁县,县政府由阳坡头迁永正。8月8日,正宁县人民政府进驻山河镇。从此,山河城驱走黑暗,迎来了曙光。现在县城已向西扩展数里,街道宽直,楼房林立,绿树成荫,交通四通八达,成为陇东一座风景秀丽的高原城市。
  回忆往昔的年月,使人感慨万端。一个仅有12个乡镇的正宁县,竟有7座故县城遗址,多数乡镇有建县的历史。这里还有老祖宗轩辕黄帝的古冢,又是八仙之一张果老的故乡和老革命根据地。真是地灵人杰,英贤辈出。想起这些辉煌的历史,怎不使人慨然奋进,勇往直前呢?谈古论今话罗川路笛风景秀丽的罗川城,地处正宁县南部的罗河岸边。南北两面,山峰耸立,四季风景多变,气象万千。东西两面,一马平川,粮油瓜果飘香,流水潺潺,游者到此无不留连赞叹。
  罗川城,是正宁县的古县城。自北魏泰常五年(公元
  420年),在此重置阳周县以来,至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县府迁至山河镇,建县时间长达1510年,可谓历史悠久矣!罗川古城应是北魏初年建,唐代维修加固,宋明清各代则维持城垣原貌,但又在城内外增添了许多房舍建筑。所以,罗川城历史上一直是正宁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今天我们挖掘、研究、开发罗川的古文化遗迹,让其为当代服务,这对发展正宁县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观罗川历史,可以说唐代是罗川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时正宁县就称为罗川县。在这个时代,罗川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张果老。他原名张果,因年岁大,寿命长,人称张果老。据明《庆阳府志》记载,他是罗川人。府志引《列仙传》记,他曾在徽州(今甘肃两当县)一仙洞隐居,炼丹、读书。百岁时,仍红光满面,貌如童子。唐玄宗闻果老威名,派遣官员徐峤征肩抬红轿请入长安赐官。并以玉真公主赐果老。果老拒不奉诏,恳辞还山。皇帝又下诏加封果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果老仍不愿就职,整天间游名山胜水。他平时喜欢倒骑毛驴,边走边看书,行走如风,民间称八仙之一。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造反,攻陷京城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太子李亨奔赴彭原郡,召募唐旧部将领和兵马,在灵武即皇帝位,改号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同年8月,唐肃宗李亨率部进攻长安,路过真宁县居住。传说,有一天李亨步行到罗川城西门外的一个有数亩大的土台上坐下休息,忽闻一股香气扑鼻。他抬头一看,见一老人吸着旱烟从台下经过。肃宗便召来老人问及香味从何处而来。老人说,是他口中吸旱烟所致。肃宗闻言,便接过老人旱烟锅吸几口,顿觉精神振奋,口香气爽,连连称赞罗川的旱烟。从此,人们就把唐肃宗曾坐过的土台叫作唐台,罗川的旱烟从此也出了名。后来,还传说罗川唐台的旱烟之所以香气浓郁,是因为唐肃宗的妃子张良娣将胭脂粉水泼在上面,香味进入了旱烟叶。
  这些事,虽然有传说和虚构的成分,但有些历史遗迹却是真实的。它留下了张果老墓、八仙洞、真宁观、唐台等文化遗迹,并连正宁县名也由此而得,足见盛唐文化对正宁县的影响甚强。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在明代276年的历史中,正宁县先后出现了景清、赵邦清和巩焴(也称巩清)三名官员,说明正宁县人当时总体文化水平较高,可谓地灵人杰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罗川古城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同其他乡镇相比,却仍显得逊色。本来,罗川作为正宁县的古县城,又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建筑林立,应当发展成为全县最好的小城镇。但是,就目前看,它还不如后起的榆林子、宫河、周家、永和、湫头等乡镇。
  然而,罗川有着光明和远大的前途,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这些条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气候温暖湿润,山川梁峁兼有,农林水牧并存,有着发展多种经济的良好条件。如它可成为全县最好的瓜菜之乡⋯⋯它有许多古文化遗址遗迹,如果把它们充分加以利用,大抓旅游业,就能取得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如何利用?我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保护和修复,再加上宣传。对原有的遗迹要严加保护。同时,对已被破坏了的文物遗迹,应支持群众、领导群众加以修复。如,可在北华山恢复八仙阁,再建真宁观,在唐台建古亭,在罗川城内恢复景公祠、榜眼坊、赵公祠、“三清”碑、巩焴学宪坊等建筑物,对四面山头(南泰山、北华山、东嵩山、西琴山)进行绿化。还要大力宣传这些名胜古迹,让县内外、省内外的游客都知道。凡在正宁召开的各类会议,都应组织与会者到罗川参观访古。罗川位于正宁中南部的银西国道上,南连西安,北接银川,交通十分便利,物资容易进出,人员便于往来。若把它同东面的秦直道、雕翎古关、景清墓、县博物馆,以及北面的蒙恬墓、曹文诏墓等文物古迹、地方名胜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以罗川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旅游线,对繁荣全县和全乡经济、发展旅游事业不无好处。
  总之,罗川是一块财富丰厚的宝地,请有识之士多多关注。让它在新的世纪长上一对坚强的翅膀,勇敢地飞翔吧!正宁古道考路笛古代,正宁有多少条国道和县道,今人并不十分清楚。笔者经翻阅有关资料,试作考证,以便存史遗后。
  自古以来,正宁县境内有两条最古老的国道,在历史上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这就是泥阳古道和秦直道。它们是中国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泥阳古道泥阳古道是一条从关中通向河套和西域的原始古道。它从陕西省咸阳开始,沿泾河东岸西上,经淳化、旬邑、正宁罗川,再从罗川上西原经崾岘村、曹洪村、榆林子村、乐兴村(长乐铺),在西坡头村和东坡头村之间的长坡下到纥拉沟,再从半坡上原到平子镇,然后折西直通宁县城。后再上北坡经南义、吉岘、西华池、板桥至庆阳县城,再沿马莲河西川北上曲子、环县,出萧关至宁夏吴忠。从这里可以北去河套,西通河西走廊至西域诸国。这条道路也即今天的银(川)西(安)公路前身,从全线开通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或者更早一些。商代末期,周先祖不窋就是沿着这条路从关中到达庆阳建立北豳方国的。那时,这条道路被称为夏后古道。西周时期,周宣王伐羌戎,开通了从泥阳经义渠、彭阳至固原的车马战道。从此这条古道分为北向和西向两道,均通向西域。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北巡,走的就是这条道路。汉代,这条道路被称为汉北道,也即泥阳古道。张骞出使西域,走的也是这条道路。东汉史学家班彪在《北征赋》中写的“历云门”(云阳)、“过泥阳”、“登赤须”、“入义渠”、“越安定”,所经过的路线实际就是泥阳古道和通向西域的车马战道。那时,因六盘山道未开通,这条道路十分繁忙。中国丝绸、茶叶等货物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道路运向西域各国。西魏时期,朝庭为了保卫这条古道的安全,特在古阳周县境设惠涉(罗川)、泥阳(平子)二护军,驻兵把守。唐代,为巩固北方边陲,从乾县经永寿、新平(今彬县)、长武至政平,沿马莲河川北上至宁县,开通了一条通向北方的新道路。这条路同泥阳古道重合后通宁夏灵州,被称为灵州道。从此泥阳古道南段运输任务减轻。《宋史·孙长卿传》记载:“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古道,辟为通途。”这里说的唐古道即是从长武经政平至宁县的道路。这也说明,宋代以后,这条道路因年久失修,行走困难,已由国道降为县乡道路了。在正宁境内的许多地名,均同这条古道有关。比如,西北著名的深胡同就在这条道上。民谣说:“正宁有个深胡同,离天只有两坷腾。彬县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插入天里头。宁州有个大铜钟,把天扣住还显松”。其他三个都已成为当今的重要文物古迹和名胜,可见同它们相提并论的“深胡同”是如何有名。这个深胡同就在崾岘村口,胡同深达10多米,长约二百米,两岸山崖高耸。古道就从它的中间穿过。因此,它就是泥阳古道悠久历史的见证,这条古道在正宁县境穿过北魏阳周县城(罗川)和独乐县城(乐兴)后,在纥拉沟西嘴下坡,西坡头、东坡头和半坡三个村子因此得名。纥者,绳也。叫纥拉沟是说,因沟深坡陡,大小车辆过沟时,要用绳前拉后推,或骡马同人一起拉车,方能过沟上原。因此称此沟为纥拉沟。自北宋以来,这条道路两旁的永正、榆林子一带被取名为路上里。现在仍有一个村子叫路李家,意思是路上里的李家村。明清时代,宫河至早胜的道路开通,永正至平子这段古道才逐渐萧条起来。古代,因米桥两山附近原面断裂,东西两边中间靠铁链桥走人,车马不能通过。因此,从山河走宁县的车马均需绕道永正到平子。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米桥修建土桥,可通人畜和木轮车,从此这条道路的负担减轻。1957年人民政府在米桥修建新的公路土桥,从此正宁县才通了汽车。
  二、秦直道秦直道是比泥阳古道较晚的另一条重要国道。这条古道被历史学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它南起云阳,北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全长1800里。古道从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起,沿山脊北行,经旬邑县石门关转西北行,直入正宁县三嘉乡刘家店,穿过雕翎关,沿子午岭山脊北行,经艾蒿店、桂花园、兴隆关、五亭子、铁角城,超越过秦长城,进入陕西定边县,达内蒙古。在定边县境又分为北向通内蒙古和西向通宁夏吴忠两条线。从吴忠可直达河西走廊。因此,它又成为后来的另一丝绸之路。秦直道是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以严格的劳役、惊人的速度,仅用两年时间就修成了。秦朝骑兵从咸阳出发,三天三夜即可抵达阴山脚下,汉代继承秦制,仍使用秦直道为通向西北边陲的军事通道。汉武帝刘彻为征匈奴,曾率10万大军从此道北上。卫青和霍去病也率军沿此道北上征伐匈奴白羊王。汉王昭君和番,也是沿着这条道北去的。以后各朝代都程度不同地使用过这条直道。北宋时期,西夏三朝统治着甘宁地区。中原丝绸和茶叶多从这条道上运往西夏,然后转运西域各国。明清时代,此道仍畅通无阻。诗人毛伯温以《子午道中》为题写诗云:“白日云霄上,青春子午中。鸟声山谷应,洞道石桥通。野寺僧迎客,揾花盖覆红。电雷东北作,风雨四方同。”可见当时这条道路仍很畅通繁荣。清同治年间,因战乱四起,子午岭人口逃亡一空。从此,这条古道便沉睡于万山丛岭之中,无人过问了。
  在正宁境内,除这两条国道外,还有一条从关中经三原、淳化、旬邑到正宁县的湫头、五顷原、山河、西坡、月明、宁县九岘至盐池的盐道,很长时期内也很繁忙,解放前后还在使用。山河的秦家店即为重要店站之一。此外,县乡道路四通八达。从山河至宫河80里车马大道,自古至今畅通无阻,能通行车马的还有五顷原至底庙、山河至艾蒿店、湫头至雕翎关等道路。还有罗川至永正、湫头到山河、永正至平子、三嘉至湫头、月明至西坡的驮道等。这些道路的畅通,为繁荣正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家乡的河路笛我已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多少往事如云如烟。然而,我却忘不了家乡那条河。她像一条永不褪色的彩带,经常缠系在我的心上,镶嵌在我的记忆里。
  家乡河名叫罗河。据史志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在这里活动,他的部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唐代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曾出生在这条河边。唐玄宗曾在这条河边休息,梦见玉面真人。唐肃宗曾在这条河里饮战马、洗泥脚。明代景清、赵邦清、巩清曾在这里读书上学,最后考取了进士。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条河的上游曾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志士及郭廷藩、赵铁娃、唐致样等英雄在这里留下足迹。忘不了啊,家乡的河!
  1949年,罗河两岸解放,然而家乡仍然是贫穷的。为摆脱贫穷落后,党和政府没有少操心。那时,河水在河川里流着,庄稼却在岸上旱着,是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修了庵里水库和以它为依托的灌渠。从此,罗川实现了水浇地,罗河水流入了农田里,也流入庄稼人的心坎里。粮食由亩产50公斤、100公斤上升到200公斤、300公斤,以至达到500公斤。过去人们从上游的庵里村到罗川城共30公里,因没公路和大车道,别说坐汽车,骑自行车也十分困难,只能步行。并且不停地涉水过河,人称“六十六道弯脚不干”。现在沿川修了一条平直的公路,同国道银(川)西(安)公路相接,四通八达。大汽车、小客车、机动三轮车,真是车水马龙。若站在罗山顶上远望罗河两岸,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河边上杨柳丛生,影垂河心;川道里瓜菜飘香,葱葱郁郁。更使人们羡慕的是这里山畔上还生长着无数柿子树。每年深秋,满山柿子红如火团,将罗河水也映成了一条红色的带子。怪不得人们把罗川称之为瓜果之乡和柿子之乡。不言而喻,罗河变美了,变富了。怎能叫人忘记啊,家乡的河!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故土沧桑、文物遗址、峥嵘岁月、人物春秋、古迹史考、遗文摭拾、乡物奇葩、案例写真、乡情民俗、奇闻轶事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