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清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36
颗粒名称: 景清轶事
分类号: K82
页数: 6
页码: 341-346
摘要: 景清,明代真宁县辛庄里寨子人。生年不详,洪武二十七年榜眼及第。历洪武、建文、永乐3朝,曾任翰林院编修、御史、左佥都御史、御史大夫等职。因对明成祖朱棣取建文帝而代之不满,一日早朝,暗藏利刃,图谋刺杀成祖,被发觉,磔刑处死,户灭九族。后明宣宗为其平反,追谥 “忠烈 ”,为我县历史名人之一。景清已故近600余年,可在其故里,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轶事趣闻。笔者与景公同里,耳闻颇多。现将其中几段撰述于后,以飨读者。一天下午,轮景清值日搞卫生,可夜幕已降,景清还在院子里嬉戏,迟迟不动手。业师大惊,知其不是常人,日后必居高位,从此对他百般器重,青睐有加。景清百般解释,父子就是不信,苦缠不放。
关键词: 景清 人物传记

内容

景清,明代真宁县辛庄里寨子(今正宁县山河镇上寨子自然村)人。生年不详,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榜眼及第。历洪武、建文、永乐3朝,曾任翰林院编修、御史、左佥都御史、御史大夫等职。因对明成祖朱棣取建文帝而代之不满,一日早朝,暗藏利刃,图谋刺杀成祖,被发觉,磔刑处死,户灭九族。后明宣宗为其平反,追谥 “忠烈 ”,为我县历史名人之一。
  景清已故近600余年,可在其故里,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轶事趣闻。笔者与景公同里,耳闻颇多。现将其中几段撰述于后,以飨读者。
  把“城隍爷 ”赶出庙堂相传,景清幼时家道中落,但父母看他聪颖异常,决心不惜一切供他读书上进,请塾师费用太大,实在负担不起,就送他到当时的县城罗川上 “义学 ”。此学堂为乡绅捐资兴办,先在一民居,后因经费拮据,迁到了城隍庙里。一天下午,轮景清值日搞卫生,可夜幕已降,景清还在院子里嬉戏,迟迟不动手。业师愠怒,严加责备,他悻悻地转身进了庙。业师知他性烈,平日学业优秀,从未受过责难,担心他想不开出岔子,就潜至庙后窗下暗窥。只见他手执笤帚指着城隍神像骂道:“都是你这瘟神害得我挨骂。滚出去!不要妨碍我扫地。”说也奇怪,“城隍爷 ”和旁边的鬼卒果然一个个乖乖地起身走了出去。景清打扫完,喝一声:“回来!”它们又一个个回到了原位。业师大惊,知其不是常人,日后必居高位,从此对他百般器重,青睐有加。
  此传说用今天的眼光看,有悖常理,自然是不可信的。不过,据史书记载,此公为人倜傥,生性刚直。从他后来图谋刺王杀驾的行为看,他确实具有敢于藐视皇权,蔑视传统礼法的叛逆精神。史书之记,当为不虚。那么,他幼年有不同于常人的不拘礼法的举动则在情理之中。传说当不全是空穴来风,极可能是景清受了责备,心情不快,神像又撑在庙中间,打扫卫生不便,就把它们搬来挪去借以撒气。同时,可能把香炉和其他器具干脆搬到了院子里。于是人们后来在传说的过程中出于对他的尊崇和迷信,加上了神话色彩,就成了神像听他指使,自行出进犹如活物了。
  肩有两盏灯来去快如风景清家离上学的罗川50里开外,起初父母打算给他在学堂附近找一户人家包饭吃,可是懂得体谅家庭困难的景清不同意,坚持带干粮吃,隔5天回家取一次。景母爱儿如命,每到儿子回来取干粮的下午,就早早到村头等候,直到儿子回来才一道回家。
  据传,一天,其母直等到暮色四合,还不见儿子回来,不由得心急如焚地正想回家支丈夫往前迎一程,猛抬头,只见路上明灯两盏如电射一般而来,转瞬即到了面前,灯忽然不见,一个小孩站在眼底。定神一看,正是自己的儿子。其母惊诧不已,却也暗暗高兴,知儿非同常人。她正暗动心思,儿子开口道:“多念了一阵书,走得迟了,劳母亲久候。不过,母亲,我觉得晚上走路分外快,我今天比往常少用了一半时辰。以后我天天晚上回家。”母忙说不可,景清怕惹母生气,就再未说啥,母子就回家了。
  可第二天晚上,景清又回家了。母疼惜儿子,尽管知他有异处,但还是怕他劳累,不由得大为生气,责备了他一番,严令不许他天天来去。后想了一想,准许缩为3天一回。从此,景清每3天回来一趟,而且多为擦黑上路,鸡鸣即走。据说,所过之处,不少人都见他肩头放光,好似顶着两盏灯,步履如风,快逾奔马。
  这个传说,显然是把景清神化了。不过,这个传说说景清自幼既明事理,又能吃苦立志求学,则是可信的。何况,对体魄强健、性格坚定的人来说,两三个小时走五六十里路,也不是完全办不到的。除去它的荒诞成份,传说本身倒很有教育意义,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讲书台 ”与“景爷窑 ”在山河镇上寨子与下寨子两个自然村中间的峁梁东端,有一块约3亩大的地,根又有高出约2尺多的一小块半圆形的台地,其形状极象教室里的讲台,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 “讲书台 ”。在此下面一个的根部崖面上,有一孔高约4尺,深不足丈的小窑洞,人称 “景爷窑 ”。
  这两处地名不是人随便起的,它蕴含着景清幼吋的一桩趣事。
  据说,景清幼年酷爱读书,在学堂自不待说,就是回到家里也是手不释卷。而且,他常常把小伙伴们召集到叫“讲书台 ”的这个地方。其他孩子坐到底下里,他学着老师的样子,坐在象讲台的那个湖畔上,给大家 “开讲”。当时的农家子弟,十之有九不念书,小伙伴初时尚觉新奇,不管听懂听不懂,都规规矩矩在下面听着。时间久了,有的不耐烦散去了,有的被家人叫回去了,讲一阵,下面就没几个了,有时甚至一个人都没有了,但是景清照讲不误,讲不完,绝不停止。这一天,突降大雨,在附近干活的两个人来不及回家,跑到 “景爷窑 ”里避雨,只听雨声中,从下面隐隐传来稚嫩的童声,不知是怎么回事,就上去看。只见小景清对下雨似乎全然没有觉察,一个人在那里吟哦着,讲解着,手舞足蹈,如醉知痴。两人哭笑不得,连忙把他背到了窑里。景清当夜就发烧,一连病了四五天。病情刚一好转,他就又到 “讲书台 ”上去了,还把那孔小窑洞收拾打扫了一番,作为临时居所,以后常常到此读书。“讲书台 ”与“景爷窑 ”的名称就连同这个故事一起流传下来了。
  “景公在此 ”景清进学(即考中秀才)之后,常到各处去参加文会。
  据传,一天,景清和几个文友应邀去彬州(今陕西彬县)赴文会。临行时,突然有件事把他绊住,文友们等不住,前边走了。两个时辰后,他才起身,急急忙忙追赶,不料走岔了路,错过了宿头。当他走到一个山坡上时,天色已晚,没奈何,只好循着灯光到一村民家借宿。但这家主人声言他家近来 “闹鬼 ”,夜晚常有异常响动和怪叫声,阖家惊慌,不宜待客,说什么也不让他进门。景清本想另投一家,但一则当地人烟稀少,山村一家离一家远,天黑路生,不敢再动;二则他素来坚信 “邪不胜正 ”,倒想看这家的“鬼 ”是怎么个闹法,就坐在该家的大门道过夜了。
  跋涉一天,景清累甚,不知不觉就睡过去了。鸡叫前后,景清正睡得香甜,突然一声怪叫把他惊醒,饶是他气豪胆大,也不禁毛骨悚然。景清镇静了一下,凝且四下细看,月色朦胧,什么也不见。忽听门外树上有些响动。景清抬头一瞅,只见树梢两个绿莹莹的圆点闪闪发光。再一细看,原来是一只猫头鹰,嘴里还叼着什么东西。这下景清胆正了。他蹑手蹑足地掩至墙根,摸到了一块石头,猛然拋向树梢,并为壮声威大喝了一声。说来也巧,石块正好击中鹰嘴,猫头鹰凄厉地嚎叫一声,展翅逃去,叼的东西却 “啪”的一声掉了下来。景清近前一看,是一块陈猪肉,他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是猫头鹰多次进宅觅食,人不细察,却当 “闹鬼 ”,实在荒唐。这时,天已麻麻放亮,宅内也有了响动,想是主人起床了。景清对他心怀芥蒂,不愿再见,背起行囊就走了。
  走了不足2里路,忽听背后有人呼叫。回头一看,原来是那家主人和儿子气喘吁吁地赶来了,没等景清开口,父子2人一见面纳头就拜,口里连称 “得罪 ”请他返回。
  原来那一阵子闹腾,主人都听见了,因为心有余,悸,未敢起身,事情真相自然也没搞清楚。只听喝喊、响动、嚎叫之后,一切归于平静,以为碰上了异人,降服了鬼魅。请景清回去,一为道谢,二为求他再使法力,永绝祸患。景清百般解释,父子就是不信,苦缠不放。景清急于脱身赶路,不得已,就拿出纸笔,写了 “景公在此 ”4字,诳称贴在门上即可永保平安,才把他们打发了。据说,此后该家果然再未出事,对景清敬仰之至,家设 “景公 ”牌位,晨昏礼拜。附近乡邻也在门口、宅内象贴神符一样贴上 “景公在此”,以求时绥。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文物古迹、峥嵘岁月、人物春秋、经济追踪、梨园掌故、风情民俗、轶闻趣事等栏目,收录“罗川访古”、“辛亥革命在正宁”、“红一军团在正宁”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