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趣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35
颗粒名称: 轶闻趣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4
页码: 341-354
摘要: 景清,明代真宁县辛庄里寨子人。生年不详,洪武二十七年榜眼及第。历洪武、建文、永乐3朝,曾任翰林院编修、御史、左佥都御史、御史大夫等职。因对明成祖朱棣取建文帝而代之不满,一日早朝,暗藏利刃,图谋刺杀成祖,被发觉,磔刑处死,户灭九族。后明宣宗为其平反,追谥 “忠烈 ”,为我县历史名人之一。景清已故近600余年,可在其故里,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轶事趣闻。笔者与景公同里,耳闻颇多。现将其中几段撰述于后,以飨读者。一天下午,轮景清值日搞卫生,可夜幕已降,景清还在院子里嬉戏,迟迟不动手。业师大惊,知其不是常人,日后必居高位,从此对他百般器重,青睐有加。景清百般解释,父子就是不信,苦缠不放。
关键词: 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

内容

景清,明代真宁县辛庄里寨子(今正宁县山河镇上寨子自然村)人。生年不详,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榜眼及第。历洪武、建文、永乐3朝,曾任翰林院编修、御史、左佥都御史、御史大夫等职。因对明成祖朱棣取建文帝而代之不满,一日早朝,暗藏利刃,图谋刺杀成祖,被发觉,磔刑处死,户灭九族。后明宣宗为其平反,追谥 “忠烈 ”,为我县历史名人之一。
  景清已故近600余年,可在其故里,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轶事趣闻。笔者与景公同里,耳闻颇多。现将其中几段撰述于后,以飨读者。
  把“城隍爷 ”赶出庙堂相传,景清幼时家道中落,但父母看他聪颖异常,决心不惜一切供他读书上进,请塾师费用太大,实在负担不起,就送他到当时的县城罗川上 “义学 ”。此学堂为乡绅捐资兴办,先在一民居,后因经费拮据,迁到了城隍庙里。一天下午,轮景清值日搞卫生,可夜幕已降,景清还在院子里嬉戏,迟迟不动手。业师愠怒,严加责备,他悻悻地转身进了庙。业师知他性烈,平日学业优秀,从未受过责难,担心他想不开出岔子,就潜至庙后窗下暗窥。只见他手执笤帚指着城隍神像骂道:“都是你这瘟神害得我挨骂。滚出去!不要妨碍我扫地。”说也奇怪,“城隍爷 ”和旁边的鬼卒果然一个个乖乖地起身走了出去。景清打扫完,喝一声:“回来!”它们又一个个回到了原位。业师大惊,知其不是常人,日后必居高位,从此对他百般器重,青睐有加。
  此传说用今天的眼光看,有悖常理,自然是不可信的。不过,据史书记载,此公为人倜傥,生性刚直。从他后来图谋刺王杀驾的行为看,他确实具有敢于藐视皇权,蔑视传统礼法的叛逆精神。史书之记,当为不虚。那么,他幼年有不同于常人的不拘礼法的举动则在情理之中。传说当不全是空穴来风,极可能是景清受了责备,心情不快,神像又撑在庙中间,打扫卫生不便,就把它们搬来挪去借以撒气。同时,可能把香炉和其他器具干脆搬到了院子里。于是人们后来在传说的过程中出于对他的尊崇和迷信,加上了神话色彩,就成了神像听他指使,自行出进犹如活物了。
  肩有两盏灯来去快如风景清家离上学的罗川50里开外,起初父母打算给他在学堂附近找一户人家包饭吃,可是懂得体谅家庭困难的景清不同意,坚持带干粮吃,隔5天回家取一次。景母爱儿如命,每到儿子回来取干粮的下午,就早早到村头等候,直到儿子回来才一道回家。
  据传,一天,其母直等到暮色四合,还不见儿子回来,不由得心急如焚地正想回家支丈夫往前迎一程,猛抬头,只见路上明灯两盏如电射一般而来,转瞬即到了面前,灯忽然不见,一个小孩站在眼底。定神一看,正是自己的儿子。其母惊诧不已,却也暗暗高兴,知儿非同常人。她正暗动心思,儿子开口道:“多念了一阵书,走得迟了,劳母亲久候。不过,母亲,我觉得晚上走路分外快,我今天比往常少用了一半时辰。以后我天天晚上回家。”母忙说不可,景清怕惹母生气,就再未说啥,母子就回家了。
  可第二天晚上,景清又回家了。母疼惜儿子,尽管知他有异处,但还是怕他劳累,不由得大为生气,责备了他一番,严令不许他天天来去。后想了一想,准许缩为3天一回。从此,景清每3天回来一趟,而且多为擦黑上路,鸡鸣即走。据说,所过之处,不少人都见他肩头放光,好似顶着两盏灯,步履如风,快逾奔马。
  这个传说,显然是把景清神化了。不过,这个传说说景清自幼既明事理,又能吃苦立志求学,则是可信的。何况,对体魄强健、性格坚定的人来说,两三个小时走五六十里路,也不是完全办不到的。除去它的荒诞成份,传说本身倒很有教育意义,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讲书台 ”与“景爷窑 ”在山河镇上寨子与下寨子两个自然村中间的峁梁东端,有一块约3亩大的 ■地,■根又有高出约2尺多的一小块半圆形的台地,其形状极象教室里的讲台,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 “讲书台 ”。在此下面一个 ■的根部崖面上,有一孔高约4尺,深不足丈的小窑洞,人称 “景爷窑 ”。
  这两处地名不是人随便起的,它蕴含着景清幼吋的一桩趣事。
  据说,景清幼年酷爱读书,在学堂自不待说,就是回到家里也是手不释卷。而且,他常常把小伙伴们召集到叫“讲书台 ”的这个地方。其他孩子坐到底下 ■里,他学着老师的样子,坐在象讲台的那个 ■畔上,给大家 “开讲”。当时的农家子弟,十之有九不念书,小伙伴初时尚觉新奇,不管听懂听不懂,都规规矩矩在下面听着。时间久了,有的不耐烦散去了,有的被家人叫回去了,讲一阵,下面就没几个了,有时甚至一个人都没有了,但是景清照讲不误,讲不完,绝不停止。这一天,突降大雨,在附近干活的两个人来不及回家,跑到 “景爷窑 ”里避雨,只听雨声中,从下面隐隐传来稚嫩的童声,不知是怎么回事,就上去看。只见小景清对下雨似乎全然没有觉察,一个人在那里吟哦着,讲解着,手舞足蹈,如醉知痴。两人哭笑不得,连忙把他背到了窑里。景清当夜就发烧,一连病了四五天。病情刚一好转,他就又到 “讲书台 ”上去了,还把那孔小窑洞收拾打扫了一番,作为临时居所,以后常常到此读书。“讲书台 ”与“景爷窑 ”的名称就连同这个故事一起流传下来了。
  “景公在此 ”景清进学(即考中秀才)之后,常到各处去参加文会。
  据传,一天,景清和几个文友应邀去彬州(今陕西彬县)赴文会。临行时,突然有件事把他绊住,文友们等不住,前边走了。两个时辰后,他才起身,急急忙忙追赶,不料走岔了路,错过了宿头。当他走到一个山坡上时,天色已晚,没奈何,只好循着灯光到一村民家借宿。但这家主人声言他家近来 “闹鬼 ”,夜晚常有异常响动和怪叫声,阖家惊慌,不宜待客,说什么也不让他进门。景清本想另投一家,但一则当地人烟稀少,山村一家离一家远,天黑路生,不敢再动;二则他素来坚信 “邪不胜正 ”,倒想看这家的“鬼 ”是怎么个闹法,就坐在该家的大门道过夜了。
  跋涉一天,景清累甚,不知不觉就睡过去了。鸡叫前后,景清正睡得香甜,突然一声怪叫把他惊醒,饶是他气豪胆大,也不禁毛骨悚然。景清镇静了一下,凝且四下细看,月色朦胧,什么也不见。忽听门外树上有些响动。景清抬头一瞅,只见树梢两个绿莹莹的圆点闪闪发光。再一细看,原来是一只猫头鹰,嘴里还叼着什么东西。这下景清胆正了。他蹑手蹑足地掩至墙根,摸到了一块石头,猛然拋向树梢,并为壮声威大喝了一声。说来也巧,石块正好击中鹰嘴,猫头鹰凄厉地嚎叫一声,展翅逃去,叼的东西却 “啪”的一声掉了下来。景清近前一看,是一块陈猪肉,他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是猫头鹰多次进宅觅食,人不细察,却当 “闹鬼 ”,实在荒唐。这时,天已麻麻放亮,宅内也有了响动,想是主人起床了。景清对他心怀芥蒂,不愿再见,背起行囊就走了。
  走了不足2里路,忽听背后有人呼叫。回头一看,原来是那家主人和儿子气喘吁吁地赶来了,没等景清开口,父子2人一见面纳头就拜,口里连称 “得罪 ”请他返回。
  原来那一阵子闹腾,主人都听见了,因为心有余,悸,未敢起身,事情真相自然也没搞清楚。只听喝喊、响动、嚎叫之后,一切归于平静,以为碰上了异人,降服了鬼魅。请景清回去,一为道谢,二为求他再使法力,永绝祸患。景清百般解释,父子就是不信,苦缠不放。景清急于脱身赶路,不得已,就拿出纸笔,写了 “景公在此 ”4字,诳称贴在门上即可永保平安,才把他们打发了。据说,此后该家果然再未出事,对景清敬仰之至,家设 “景公 ”牌位,晨昏礼拜。附近乡邻也在门口、宅内象贴神符一样贴上 “景公在此”,以求时绥。
  太子师范锡篆杨宪法范锡篆,字金章,正宁县永和乡丰集村人。幼时聪明好学,品学兼优。雍正二年(1724年)中举,八年考列明通,任国子监学正,编修传说诸经及二十一史,一时称为斯文领袖。乾隆二年(1737年)敕封文林郎、国子监助教加一级。后为太子颙琰的老师,故称太子师。
  寻驴中明通雍正八年,范锡篆赴京赶考,路途站店于口镇(今陕西淳化县境内),丢失所骑毛驴,四处张贴寻驴启事。其文曰:本人姓范兮锡篆,家住正宁兮小县。上京应试兮赶站,用膳口镇兮小店。丢失毛驴兮不见,白嘴白眼兮好看。非黑非麻兮青蛋,非草非叫兮老骟。有缰有辔兮麻辫,有鞍有镫兮无鞯。
  四处寻找兮问遍,
  一连数日兮不见。
  有人送信兮一串,有人送驴兮串半。
  由于寻驴误了考期,但因寻驴启事写得妙趣横生,被御史大夫谢保发现,荐于京师,考列明通,任国子监学正。
  笃志教太子范锡篆在国子监任教期间,尽职尽责,成效卓著,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乾隆二年3月,皇帝颁发敕命,授范锡篆为文林郎、国子监助教加一级,赞颂其 “学通儒行,身范士林 ”并封锡篆之妻为孺人。
  乾隆二,十五年10月6日,乾隆皇帝第十五子颙琰出生,被立为太子,少长吋入国子监就学。颙琰优越感很強,调皮贪玩,不仅不好好读书,而且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甚至肆意打骂,气得老师哭鼻子。也有几位老师坚持师道尊严,对颙琰严加管教,遭到其父乾隆皇帝的反对,被辞退。在此情况下,范锡篆考虑到,今日的学生,将来的皇帝,道德水准关乎国家存亡及全国人民的利益。故,笃志教太子,严教不怠,竟对颙琰进行罚跪。乾隆皇帝发现后训斥道:“吾儿受教是君,不受教也是一国之主。何必如此处罚!”范锡篆并不慑于皇帝的威势,义正词严地回答:“受吾教尧舜明君,不受吾教桀纣昏君!”皇帝感到范锡篆的话很有道理,不但没有辞退,反而更加器重,继续留教。且成为太子专师。从此,范锡篆教太子成人的意志更坚。
  他在教学中身教重于言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智育并举。领着太子颙琰,走出国子监,深入到民间,以游山玩水为名,使其了解风俗民情以及民间疾苦。在此期间,颙琰曾见到被辞退的老师,有的生活拮据,境况窘迫,有的以绘画、书联维生,有的成为小摊贩,叫卖街头。这对颙琰教育极深,对其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
  这样以来,皇帝和太子都对范锡篆表示敬佩,特在朝廷设宴谢师。宴席中,菜内有一杂物,范锡篆习以为常地用筷子拨出,不料皇帝下令杀了两个厨师,用人头以惩不恭。为报答太子师,皇帝当席授予范锡篆宛平县县令。杀人之举,使范锡篆深深感到 “伴君如伴虎 ”,时有掉头之险,因而对县令之职坚辞不受,致仕归里。
  免事为上策范锡篆处事接物有一条哲理 ——免事为上策。凡事力求公平合理,尽量使当事人免得罪,免受罪。当他离京返家时,皇上亲自派人护送,并赐给宫灯。有宫灯在手,按当时的封建制度,不论到何处,都得以宾相迎,以礼相待。范锡篆为了不干扰地方和乡民,将宫灯置于箱中,根本不用,以一个普通旅客的身份踏上归途。一日旅居彬县,起初,安排在上等房间,后来来了一位新到任的县官住宿,就将范锡篆挤在了一个草窑里。随从人员愤愤不平,咽不下这口窝囊气,当范锡篆熟睡之后,悄悄将宫灯悬挂在草窑之外。新任县官发现宫灯,意识到被自己挤在草窑中的人非同常人,便跪倒在草窑外请罪。范锡篆醒后,县官拿出银两赎罪,他婉言谢绝。为使县官免遭象厨师一样的橫祸,他即刻收起宫灯,带领随从,连夜离开了彬县县城。
  他在家闲居时,肯为人承写诉状。有时同一案官司,原告、被告的状词均出自他的手笔,虽则都有理有据,言词确切,但目的只有一条 ——打个和平官司,受教育而不受处罚,多起到了调解作用。有一年冬天,有一家的羊吃了邻居的麦子,麦主为原告,状词是:
  一九一阳生,阳气往上升,羊蹄如铁钉,吃叶又刨根。
  前蹄子刨,后蹄子蹬,十几亩麦子蹬了个光光净。
  羊主为被告,他给写的辩词是:
  三九寒气盛,地冻如铁硬,镢头斧头挖不下,羊蹄子劲有多大?羊嘴是蘖蘖,只吃干叶叶。
  县官看了两方的状词,未判输赢,只对双方进行批评,调解了事。
  还有一次,一辆胶车在耀县坡头压了一条狗,主人告到县衙,说是胶车将狗压死,要求赔偿。赶车人找范锡篆写的辩词是:耀州坡头,坡滑路陡,胶车下来,如同雷吼,明明死狗赖活狗,活狗不何不逃走?由于状词辩解得力,也打了一场没输赢的官司。
  范锡篆逝世后,嘉庆皇帝亲笔题写的碑文是:敕授文林郎国子监助教敕封正七品孺人王氏之碑
  二龙戏珠碑顶,赑屃碑座,立于永和街口为道碣。现碑身尚存丰集小学。碑文完好无损,惜无立碑年月,致使范锡篆生卒无考。
  附:圣旨奉天敕命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三雍实育英才,六馆专资乎董率,尔国子监助教加一级范锡篆,学通儒行,身范士林,服官已列于东胶,敷教克囊乎西序,兹以覃恩授尔文林郎,锡篆之敕命於戏膺庞之纶,音尚益弘其经术。
  制曰:丕绩奏于中朝,端敕娴家之助,龙章颁乎庆典,宜分齐体之荣,尔国子监助教加一级范锡篆之妻王氏,早习女仪,克修妇织,鸡鸣交儆,既砥节於素丝蚕绩,执劳用邀思于紫竹,兹以覃恩封尔为孺人,於戏巾褂和顺之凤鸾书诞贲廷陛,焕褒嘉之,命象服茂膺。
  (乾隆二年三月初六日)孙宗廉杀鸡验食无赖人当众出丑王长明孙宗廉,山西安泽人,1938年出任国民赏正宁县县长。
  某日平子镇(时属正宁辖地)逢集。约中午时分,3架日本飞机,由东北方向飞来,在街道上空盘旋,防空警钟敲响后,赶集的群众仓惶逃避隐蔽。有个衣着破烂、年龄约10多岁的男孩,怀抱一只老母鸡慌不择路跟着人群乱跑。不料在一家商号门前跌了一跤,两手一松,怀里的鸡挣脱绳子,穿堂跑进了这家商号的后院。因情况危急,小孩爬起身,只辨认了一下地方,就逃命去了。过了一阵,敌机向西飞去,街道上慢慢恢复了平静。小孩返回来在那家商号后院找到了鸡,正待出门时,却被商号里的朱掌柜一把抓住,说小孩子偷了他的鸡。任凭小孩子怎么解释,朱掌柜不仅不听,反而动手打了小孩两个耳光。小孩放声痛哭,招来一群围观的人。身着便装的孙宗廉正好从此经过,听见吵闹声,止步细听了事情的原委。他顺口问道:“掌柜的,谁能证明这只鸡是你的?” “鸡是我家的,不需要别人证明。”朱掌柜斜瞅了孙宗廉一眼,见穿着和普遍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便口气生硬地回敬了一句。孙宗廉又问那个小孩:“你说鸡是你的,除你刚才讲的过程外,还有什么可以作证。”小孩满有把握地回答:“这鸡是我一手喂大的,听见我的叫声,肯定会向我跑来。若不信,马上可以试验。”观众齐声赞同。经当场试验,果然证实了小孩的话。
  衣冠楚楚的朱掌柜不甘在稠人广众之中落个诬赖他人的坏名声,便灵机一动给在他门前摆摊子的一个小商贩使了个眼色。小商贩心领神会,借风扇火地说:“这鸡确实是朱掌柜的。因我天天在这里摆摊子,把这鸡认下了。”朱掌柜给小商贩使眼色的动作,早就被孙宗廉看在眼里。于是他继续追问:“掌柜的,你平常给鸡吃的什么东西?”朱掌柜十分傲慢地说:“吃的金颗颗,喝的银水水。”孙宗廉自带解释地说:“照此说,你给鸡吃的不是玉米便是糜谷了,喝的是清水。”朱掌柜点了点头。孙宗廉又问小孩:“你给鸡吃的什么东西?”小孩回答:“平常吃的是糠皮、杂粮。我今天是来卖鸡的,为了不让鸡饿着,走时给吃的高粱。”他见小孩说得入情入理,决心将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随即双手抱拳,向着观众说:“大家听着,为了讨个公道,我把这只鸡买下。现在双方各要个价钱,我即照付。”朱掌柜不知是计,一张口就要了3块钱,而小孩只要了1块钱。孙宗廉当即给2人付了钱。再问小孩:“你的要价为什么这么少?”小孩说:“今天集上行情就是这样的,要价高了没人买。再说,临走时,我妈说便宜一点不要紧,家里等钱称盐哩!”稍许,孙宗廉请来在附近卖肉的一个屠夫,当场把鸡杀了,从胃内挖出食物,几乎全是高粱。
  这时,围观的群众议论纷纷,有指责朱掌柜的,也有夸赞小孩的,还有的在暗暗估量孙宗廉的真实身份,捉摸他这样做的真正意图。忽然间,一个公差模样的人大步流星地走过来,挤进人群,对孙宗廉说:“孙县长,镇长派人到处找你哩 ..”那人把话还没有说完,围观的群众哗然大惊,一阵骚动。朱掌柜顿时乱了方寸,慌了手脚,额头上浸出了汗珠,不知如何是好。孙宗廉登上房的台阶,指着朱掌柜对大家说:“现在国难当头,我们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抗战乃当务之急。而这位掌柜的不忧民族存亡,却有心思欺凌弱小,诬赖他人,趁火打劫,实属为富不仁之徒。事情大家刚才看得清清楚楚。现在我要按他的要价处以3倍的罚金给这个小孩。”话音刚落,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朱掌柜面色如土,战战兢兢地说:“小民认罪。该罚!该罚!”那个小商贩自知作伪证理亏,垂头不语。孙宗廉用蔑视的目光瞅了小商贩一眼,说:“你和这位掌柜的串通一气,朋比为奸,诬赖善良,令人难以容忍。俗话说舔富人的尻子比敬财神爷还要強。那么,今天我就让你这个爱舔尻子的尝尝这个滋味。”说罢,他叫朱掌柜褪下裤子,跪在地上,让那个小商贩去舔。这下,人声鼎沸,拍手称快,朱掌柜、小商贩死活不肯,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求饶。最后,经2人当众公开检讨认错,向小孩赔情,孙宗廉才作罢休。
  这虽则是一桩小事,但在惩治邪恶方面却产生了強烈的反响,深得人心,故流传至今。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文物古迹、峥嵘岁月、人物春秋、经济追踪、梨园掌故、风情民俗、轶闻趣事等栏目,收录“罗川访古”、“辛亥革命在正宁”、“红一军团在正宁”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振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