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姓氏知多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34
颗粒名称: 正宁姓氏知多少
分类号: K82.61
页数: 9
页码: 332-340
摘要: 我们以1981年户籍簿为依据,对在全县农村定居的居民姓氏进行了普查,并对一些人口众多的和人口极少的姓氏来源作了走访,初步查清全县共有233姓。现列表分述如下。正宁县姓氏一览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正宁姓氏的分布,前原和山后各有特点。前原地区每个村庄姓氏类型少,户数人口多,多系一姓聚居一村。王:官河街王姓,明代从山西迁来,现有490户、2247人。能:2户7人,居宫河镇纪村,由宁县婚入。迁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原各省长期遭受兵祸,造成赤地千里、人烟稀少之景象。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取得政权后,招集流亡,恢复社会经济,就咸为河南、淮北、河北等处人民恢复的主要原因,故迁山西以实之。
关键词: 正宁姓氏 姓氏表

内容

我们以1981年户籍簿为依据,对在全县农村定居的居民姓氏进行了普查,并对一些人口众多的和人口极少的姓氏来源作了走访,初步查清全县共有233姓。现列表分述如下。
  正宁县姓氏一览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正宁姓氏的分布,前原和山后各有特点。前原地区每个村庄姓氏类型少,户数人口多,多系一姓聚居一村。张、王、李、赵、杨、刘、彭、高8大姓遍布全县,其居住集中的是:张:榆林子镇、罗川长口子村张姓,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由山西赵县迁来,后分居榆林子咀头等地,现有人口2000余。
  王:官河街王姓,明代从山西迁来,现有490户、2247人。王禄王姓,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由山西迁至宁县新庄乡于乐坪,后分居王禄,现有人口1000多。
  赵:永和乡于家庄村赵姓,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来,已衍17代,现有2000多人。
  杨:永正乡南住杨姓,明洪武十五年,由山西大同迁来,后分居榆林子乐兴,罗川城关、罗丰、代家店等处,现有400多户、2000余人。周家乡核桃峪杨姓,系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现侯马市)迁来,现已形成一个大村,4个村民小组,共218户、1061人。刘:周家乡房村刘姓,系明洪武初年从陕西泾阳木刘村迁来,现有220户、1094人。彭:宫河镇彭家川、雷村、麻子沟等处就有535户、2700人,其中彭家川一个村就达178户、896人。高:罗川高家台高姓,明宣德(1426—1435年)年间,由山西迁来,后分居湫头王郎坡一带,现有近千人。
  县城所在地山河镇及山后地区,每个村庄姓氏类型多,每个姓氏相对户数人口少,有不少姓氏是一姓一户。往往是一个村庄里就有十几姓人家居住,出现了许多在当地不常见的姓氏,例如:班:1户8人,居五顷塬乡,回族,由陕西镇安迁入。哈:1户8人,居五顷塬乡,回族,由陕西镇安迁入。叱干:1户7人,居周家乡周家村,近年由陕西彬县迁入。能:2户7人,居宫河镇纪村,由宁县婚入。藏:2户7人,居月明乡李家川,由宁县迁入。孝:1户2人,居宫河镇王禄村,由静宁迁入。早:1户2人,居宫河镇姚家川,由四川婚入。走:1户1人。
  附:古槐迁民纪略(杨宪法摘自洪洞县志办公室)古大槐树处,原系广济寺遗址。寺院被汾水冲毁,只有宋时金人所建的石幢一座。远望如塔,尚巍然矗立,幢上雕刻人物生动,富有艺术性。寺房原有大槐一株,祖传为汉槐,树身数揽,浓荫可蔽数亩,因历年久远,心枯枝老,被风吹折。现为第二大槐树,传说 “是古大槐树北引根上发芽长大的 ”,现蜂虫穴居,空隙满身,干枯于右房。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集资建亭,碑题曰 “古大槐树处 ”,记史实于碑阴。又建游廊、茶坊,以为游人过客休息之所。
  按文献通考载,明太祖洪武、成祖永乐年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安徽)、北平、鲁、豫等处,而山西迁民之中,又以洪洞与附近地区之民为多,因地区集中,交通方便,故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被迁群众在起启时,便将目前之大槐树以及树上的老鸹窝入于眼、印于脑,指为告别家乡的纪念。又据传统说法,迁者之裔左右足之小指甲为复形。现于冀、鲁、豫、皖、苏等地流传着 “我们的祖先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 ”。迁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原各省长期遭受兵祸,造成赤地千里、人烟稀少之景象。蒙古以异族入中国,建立元朝帝国,对待汉人极其残暴。到了元朝末年,禁止汉人持兵器,其大臣正延又奏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中国之大汉人几乎无生存之地。为了死中求生,河南刘福通首先起义于颖川(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河南、西淮、山东从义之民在刘福通的领导下,与元兵决死奋斗十三年之久。苏北、皖北、豫、鲁之民业十亡七八,“春燕归来无楼处,赤地千里无人烟 ”是当年真实写照。以刘福通失败而告结束,这是第一次兵灾。
  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内讧遂起,复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北、晋东、关中等地展开争城夺地之大恶战,以朱元璋兵出江淮而告结束,这是第二次兵灾。
  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战败王保保于保定,灭张忠齐于关中,据险设防,统一中国,这是第三次兵灾。
  以上三次兵灾为时十六年,在兵荒马乱之中,军队无食,杀老弱为食,百姓流亡,仅北京收藏尸体二十万。加之黃河屡次决口,百姓死亡,难计其数,正如流传的 “有田无人耘,有路无人走 ”的惨景。
  山西在当时是蒙古名将查汗特木耳及其子科科特木耳(王保保)之根据地(北至石岭关,南至黄河北岸),利用山西表里山河之险要,统治严厉,社会比较安定,因之山西之民生齿繁多,死亡较少,而流入难民亦多,形成人稠地狭之地区。这就是洪武时移山西民于中原各省的主要原因。
  山西不仅在元末大乱中少受兵灾,即使建文帝即位,靖难兵起,如拔雄县展其城战、真定斩首三万级这等惨状的战争由北而南,经过三年之久,鲁、豫、苏、皖广大地区的人民罹祸更惨,地广人稀的现象更加严重,这是第四次兵灾。而山西一省终未波及,这又造成永乐年间迁民于中原各省的主要原因。
  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取得政权后,招集流亡,恢复社会经济,就咸为河南、淮北、河北等处人民恢复的主要原因,故迁山西以实之。
  其迁民次数之记载材料表中华民国三年五月谷旦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文物古迹、峥嵘岁月、人物春秋、经济追踪、梨园掌故、风情民俗、轶闻趣事等栏目,收录“罗川访古”、“辛亥革命在正宁”、“红一军团在正宁”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宪法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