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皮影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26
颗粒名称: 正宁皮影戏
分类号: I238.7
页数: 3
页码: 311-313
摘要: 皮影戏,又名影戏、灯影戏,在我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它是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皮影戏从民国初期传入正宁。随后,陕西彬县皮影戏老艺人霍三雄,长武赵牛娃、何庆平,旬邑于娃等人,曾先后多次来正宁各村演唱,并收徒传艺。正宁皮影戏造型、刀法和陕西皮影戏一脉相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皮影戏已慢慢退出了戏剧历史舞台,各地保留的皮影戏箱具,特别是雕刻的影人、布景已逐步成为历史文物,为广大爱好者鉴赏保存。目前全县尚存皮影戏箱7副。
关键词: 戏剧艺术 皮影戏

内容

皮影戏,又名影戏、灯影戏,在我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它是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皮影戏从民国初期传入正宁。起初,周家乡乔坡村农民邓老五等人外出陕西长武,拜师求艺,学唱皮影戏。随后,陕西彬县皮影戏老艺人霍三雄,长武赵牛娃、何庆平,旬邑于娃等人,曾先后多次来正宁各村演唱,并收徒传艺。他们收教的徒弟有周家乡周家村的穆建堂、李义清,榆林子镇来后子村的来维维、高官印,永正乡西堡住村陆来性,山河镇东王阁村邓文焕等人。经较长时期的发展,影人刻制精美,演唱人员不断增加,表演艺术也日臻完美,颇受观众欢迎。他们除在正宁各村巡回演出外,还远走宁夏、陕北,久演不衰。皮影戏老艺人邓老五,双手能挑4个皮影人同时动作,技艺超群,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堪称一绝,在正宁、宁县、庆阳、华池等地大有声名,人称“邓老五的线 ”。
  正宁皮影戏造型、刀法和陕西皮影戏一脉相承。影偶多用牛皮刻制,规格有两种。一为 “寸线 ”,高约20到30厘米;二为 “尺线 ”,高约36到40厘米。每件影人由头脸和桩桩(躯干和四肢)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象大戏上的服装一样,可按不同的角色自由换头配合。影人的结构,大体分为头(帽子和头相连)、双臂、双手、上身、下身、双腿(双腿双足相连)等11部分。在影人的胸部和双手系3根签子,即可操纵表演。影戏的 “布景 ”、“道具 ”用牛皮雕刻而成。舞台影幕叫 “亮子 ”,宽约2.33米,高约1.67米,用纱罗或细布制成,以灯光或日光照亮显影为戏。戏班一般由五六人组成,他们吹、拉、弹、唱都能干,都是生、旦、净、丑多面手,一人能唱几口腔。演出戏种主要有秦腔、眉户、道情、弦板等。皮影戏整个箱具既精致又轻便,“全副箱具一担担 ”,“窑内院里都能唱 ”,既方便群众,又便于巡回演出。
  过去,正宁皮影戏是祭祀神灵、还愿、喜庆时的主要娱乐形式,表达人们对吉祥、平安的愿望和要求;也有一些村庄、农户在逢年过节、祈雨求福、欢庆丰收、新屋落成、婚丧嫁娶时请唱几场皮影戏;一些边远山区每年还定期演唱几场皮影戏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免祸、四季平安。地方在上演皮影戏时,一般都是先敬神,后开戏。开正戏之前,先唱3折神戏,如《天官赐福》、《刘海戏金蟾》、《福禄寿三星》等,神戏唱毕,会长端 “花红”献酒后,再开正戏。正戏的剧目种类很多,凡大戏有的,皮影戏都能唱。表演最出色的神化戏有 “封神 ”、“西游”戏,《白蛇传》、《游西湖》等;还愿戏有《万寿图》、《皇觉寺》、《回荆州》、《五典坡》、《辕门斩子》、《祭灵》等;武打戏有《镫打石雷》、《斩李广》;在正宁流传的地方戏有《崔文瑞打柴》、《红会图》、《火烧新野》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皮影戏已慢慢退出了戏剧历史舞台,各地保留的皮影戏箱具,特别是雕刻的影人、布景已逐步成为历史文物,为广大爱好者鉴赏保存。其中车、轿、马、龙、桌椅、金殿、宝帐、神架、变花等布景刀刻精细,工艺完美,各种人物造型刻制生动逼真,形象栩栩如生,最能反映吋代特色,是留给后人的一笔文化财富。目前全县尚存皮影戏箱7副。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文物古迹、峥嵘岁月、人物春秋、经济追踪、梨园掌故、风情民俗、轶闻趣事等栏目,收录“罗川访古”、“辛亥革命在正宁”、“红一军团在正宁”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