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宁县近现代戏曲班社名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25
颗粒名称: 二、正宁县近现代戏曲班社名称
分类号: J892.0
页数: 10
页码: 301-310
摘要: 创始人是宫河里北头村大地主王笃,以演唱曲子(即眉户)、二簧为主,兼演梆子腔(即秦腔)。主要演员与演出剧目无考。据王笃孙王从政传闻,当时共招募艺人近60人,流动演出于宫河、早胜,陕西彬县、长武、永乐一带,并曾前往西安设摊演出。后在正宁县山河镇刘家沟村招赘为门郎女婿,解放前病故。姜五德,陕西人,后落户早胜玉皇庙村,工生角,以扮演文武小生和须生著称,拿手剧目有《五丈原》等。
关键词: 戏曲班社 创始人

内容

清同治(1862—1874年)年间:同治年间(具体时间待查),宫河镇王笃班,私人经营。创始人是宫河里北头村大地主王笃(兼营商业),以演唱曲子(即眉户)、二簧(即汉调二簧)为主,兼演梆子腔(即秦腔)。主要演员与演出剧目无考。据王笃孙王从政传闻,当时共招募艺人近60人,流动演出于宫河、早胜,陕西彬县、长武、永乐一带,并曾前往西安设摊演出(因当时西安尚无戏园子)。民国(1912—1949年)时期:(一)罗川 “地轱辘 ”班大约活动在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1925年)。创始人是罗川城关人路德福(外号 “地轱辘,)。路系 “哥老会 ”大爷,兼开赌场,并有保镖数人,共招募演员20多人,主要有:罗班长(艺名墩子红),陕西乾县人,工须生,先唱眉户、二簧,后改唱秦腔,拿手剧目有《潞安州》等。白新银,陕西人,工二花脸,系秦鸿奎之师傅,以演出《五台会兄》驰名陇东。
  史占奎,陕西人,著名丑角,系郭天运、敦增运之师傅。后在正宁县山河镇刘家沟村招赘为门郎女婿,解放前病故。
  姜五德,陕西人,后落户早胜玉皇庙村,工生角,以扮演文武小生和须生著称,拿手剧目有《五丈原》等。何子娃,陕西彬县人,系著名艺人高和贵(即郑娃子)继父,工旦行,以演小旦、花旦著称。
  军芝(姓不详),陕西人,演正旦。以《玉桂英哭杀场》中的 “数桩 ”和《双合图》中的 “水牢缠裹脚 ”演技最为出色。
  演员另外还有刘老五(净角)、杨安富(旦角)、赵琴才(旦角)、舂季子(生角)、李喜林(净角)等人。(二)罗川刘振海班大约活动在民国十四年至十六年(1925—1927年)。
  创始人刘振海。刘原籍陕西底庙,后迁居正宁县罗川经商,继而组班从艺。该班开始演眉户,以后演唱秦腔。主要演员有:“八本黑 ”(姓名不详),陕西人,著名花脸,以扮演《铡丁勇》、《铡美案》、《八件衣》等8本戏中的黑头包公出名。
  赵勤才,原籍陕西,后在宁县平子镇小岔定居,工生行,是名艺人傅安顺的舅父。
  樊老六(名字不详),陕西彬县永乐咀头樊家人,著名鼓师,系名老艺人邓庚申之启蒙师傅,曾给 “地轱辘 ”等班社司鼓多年。据传闻,某年去西安城隍庙买鼓,与乐器店掌柜因言语冲撞而打赌,一锤打破新鼓一面,一时传为梨园佳话。
  刘银定,陕西人,旦角。与其胞弟平娃子搭班演戏。赵夹娃,正宁县榆林子镇高家龙头人,拉板胡,又会吹唢呐、弹三弦。
  以上两班社,演出剧目与活动范围大致相同。主要演出剧目有《玉虎坠》、《紫霞宫》、《金将台》、《八义图》、《回荊州》、《鄱阳湖》、《蛟龙驹》、《乾坤鞘》、《访苏州》、《进妲己》等。主要活动范围在正宁、宁县,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三)山河镇王阁村郑致顺班活动于民国十五年至十八年(1926—1929年)。创始人是山河王阁村 “哥老会 ”大爷郑致顺与其弟郑致安。民国十八年,因遭年馑,郑致顺钱粮被花光吃尽,班社遂倒台。该班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主要演员有:李喜林,陕西蓝田人,工花脸,18岁来正宁、宁县一带搭班演戏,后被招赘入永正乡上官庄村定居。唱做俱佳,尤以扮演《忠保国》、《破宁国》中的花脸最为突出。
  徐哈巴,陕西人,演小旦、花旦。
  赵勤才,生平如前。
  李兴邦,陕西乾县人,扮大花脸兼演须生,以演《破渑池》、《下河东》等剧目最为拿手。
  吴志明,陕西礼泉人,后迁居彬县永乐镇,艺名 “麦顺子”,工小旦,以演《皇姑打朝》、《阴阳河卖水》、《卖酒》等剧目出名。
  另外,还有 “宫河王 ”(王百百)、邓庚申(司鼓)、邓转过(板胡)、杨三(管理服装)等20多人。主要活动在正宁山河,陕西旬邑、彬县永乐等几条原上。
  (四)宫河镇 “万盛永 ”班活动于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933—1937年)。创始人是宫河镇 “万盛永 ”商号掌柜焦文恒。箱具是焦文恒(兼镇商会会长)、王从政等人以镇商会名义,集资白洋300多块从杨团总(陕西同州人)手中买来的。演出秦腔传统剧,共有演职人员约30人。此班社是我县戏曲班社中箱具较齐全、演员阵容最强、活动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5年间,陕西关中道上许多著名艺人都先后参与过演出。主要演员有:师义民,陕西武功人,工须生,文武不挡,扮相出众,嗓音宏亮,基本功扎实,以扮演《潞安州》、《游龟山》、《八件衣》等传统剧中的须生最为出色。
  杨三,陕西礼泉甘河子人,工大花脸,艺名又称 “八本黑 ”,以扮演包公而誉满正宁、宁县一带。刘金山,陕西人,工二净,科班出身,基本功扎实,以演武净角色出名。杜养林,陕西人,小名双荣,以扮文武生角和演靠把戏为主,唱做俱佳。
  翟登荣,陕西武功人,小名同姓,著名须生,以演纱帽戏最为拿手,唱做俱佳。解放后曾任武功县剧团团长,现已退休。
  秦鸿奎,平凉泾川人,小名乃仓,陇东地区著名艺人。先演旦角,后改演须生,兼演花脸红生,戏路宽广,道白清晰。尤以扮演《回荊州》中的乔老、《草坡面礼》中的岳飞、《霸王别姬》中的楚霸王而驰名陇东一带。
  蒋义民,陕西人,工丑角,基本功扎实,嗓音清亮,以扮演《八件衣》中的仁义、《赵飞搬兵》中的赵飞而出名。张美容,陕西蓝田人,工旦角,基本功扎实,扮相俊俏,尤以扮武旦出名,演唱《兰休樊梨花》最为拿手。
  园园(姓名不详),陕西人,工生行,唱做俱佳。
  杨文德,西安灞桥人,著名正旦,以唱腔圆润、吐字清楚、表演逼真而驰名。
  还有麦顺子(旦角)、邓庚申(司鼓)、宋德义(板胡)、姚振国(扮毛净)等人。主要演出剧目有《忠保国》、《蝴蝶杯》(前后本)、《牧羊卷》、《下河东》、《八件衣》、《春秋笔》、《春秋配》、《玉凤钗》、《乾坤鞘》、《回荆州》、《洛阳点炮》、《黄河阵》、《大上吊》等50多本。还能演出许多优秀折子戏,如《潞安州》、《重台》、《卖油郎》等。
  (五)宫河纪村麻子沟彭五科班活动于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937—1941年)。创始人是宫河纪村麻子沟村彭五科,演出秦腔。彭五科为宫河富户之一,祖上田产较多,十分富有,于民国二十六年以800元钞票(与银元同价)购置一副戏箱,招募流散艺人20多人,自任班主。主要演员有:杨文德,西安灞桥人,著名正旦兼领班长。赵生朴,西安市人,工花脸,文武不挡,解放后曾在新疆 “猛进剧团 ”工作。丁安民,陕西乾县人,工花小旦,唱腔清亮,扮相俊美,表演技巧娴熟。王顺天,陕西乾县人,著名须生。天喜(姓氏不详),陕西乾州人,艺名 “乾州红 ”。田玉胜,陕西人,后迁居正宁县周家下冯家村,著名须生,解放后病故。还有李喜林(净角)、邓老五(邓庚申之父,拉板胡)、邓庚申(司鼓)、雷大月(净角)、雷岁月(敲二手)等人。
  主要演出剧目有《五典坡》、《玉虎坠》、《破宁国》、《蝴蝶杯》、《双明珠》、《春秋笔》、《吊金龟》等。多演出庙会戏,活动在宁县、宫河、早胜,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据彭五科回忆,当年他酷爱戏剧艺术,家庭也较富裕,为了成名夸富,“全”了一班子戏,但不到4年时间,两顷多地变卖得只留下四五十亩,牛羊、骡马等大部分财产全都赔在戏班子上。那时,艺人大部分吸食大烟,既要管饭,又要供烟。加之有的艺人艺德不良,时有欺诈,仅赵德朴一人一次就骗走了一台戏价,拿走衣物价值达200块银元。
  (六)周家乡芦家堡子村陶树林班活动于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943—1944年)。
  创始人是周家乡芦家堡村陶树林,系购买彭五科的戏箱,收集流散艺人20多人成立的。因箱具破旧不堪,且演员行当不全,多数是本地人,半路 “出家 ”,仅活动了约2年时间就散伙了。
  主要演员有:刘江荣(末角)、郭天运(扮须生)、姚满年(旦角)、雷大月(净角)、邓庚申(司鼓)、麦顺子(旦角)、秋顺子(前场)、李喜林(净角)等人。演出质量不高,活动地区不广。
  (七)正宁县 “社教剧团 ”活动于民国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944—1947年)。是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党志贤、党务督导员雷鸿轩主持筹办的。当时因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故多演出以抗日救国、妇女解放、蒋介石倡导的 “新生活运动 ”为主要内容的新戏(即时髦戏),很少演传统戏,借以 “高台教化,移风移俗”,因此命名 “社教剧团 ”。
  演员大部分是国民党党部从各机关、学校,自卫队及社会上抽调人员临时组织的,职业艺人很少。主要演员有:雷鸿轩,祖籍陕西合阳,后定居正宁县山河镇,时任国民党县党部督导员,爱好戏剧,兼演生、旦、丑,于1949年起义。
  先子灵,国民党正宁县自卫队大队副,兼县党部军事科长,戏剧爱好者,时亦参加演出,1949年率部起义。杨天福,正宁县山河人,国民党县政府雇员,县党部秘书,爱好戏剧,扮演须生、旦角。
  吉生禄,正宁山河人,县中学学生,扮演旦角。
  荔俊玉,正宁永正人,县中学学生,演生、旦、丑行。
  李喜林,生平如前。
  杨毛,正宁永正人,早胜 “杨大爷班 ”科班学生,职业艺人,工花旦。
  侯天德,正宁山河人,农民,拉板胡。
  还有小学学生赵立学、徐树统等人。国民党正宁县自卫队中一些业余秦腔爱好者,也先后参加过演出。
  这个 “社教剧团 ”开始用社火箱子,以后国民党县党部又筹资添置了部分箱具。到1947年,又用 “王大牙 ”(王德宽)从杨园子抢来的边区关中分区 “八一剧团 ”的箱具。先后上演的主要剧目有 “时髦戏 ”《渔仆》、《大烟害》、《吃舍饭》、《闹学》、《大脚好》等。这些戏大部分是自编自演,义务进行宣传演出。后来又聘用了部分艺人,才开始演《忠保国》、《三回头》、《柜中缘》等传统剧目。
  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国民党 “社教剧团 ”刚成立,因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大势所趋,演出的剧目多倾向于进步,也在群众中产生过一定影响。大约在1945年左右,国民党正宁县县长孙宗廉(倾向革命)还通过边区新宁县县长郭进廷同志,请来关中分区 “八一剧团 ”在县府所在地 ——山河镇原财神庙戏台上演出过许多宣传抗日的革命剧目,如《放下你的鞭子》、《傀儡皇帝》等。二是 “社教剧团 ”后期(1946年至1947年后季),积极配合蒋介石所倡导的 “新生活运动 ”,为挑动内战而带上了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倾向于反动宣传,客观上起了替国民党反动派摇旗呐喊的作用。因此边区政府派新正县一、二支队,于1947年8月15日晚在永正岭上村夺回了箱具,国民党 “社教剧团 ”即倒台。
  (八)宫河与罗川 “家戏班 ”正宁县宫河镇北头村和罗川乡城关村,分别于1947年、1948年,由社祠筹钱,群众募捐支持,购置了部分箱具,组织了业余剧团,由本村镇秦腔爱好者参与演出。逢年过节,农闲喜庆,他们自动组织演出,活跃本村镇群众文化生活,群众称其为 “自乐班 ”。这两个剧团,之所以能够坚持数年不倒,一是有一批热心于戏剧活动的骨于分子和带头人的积极参加,二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业余演员、乐手以及舞台工作人员的热情参与,三是有本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两个 “家戏班 ”所演剧目基本相同。有《秦英征西》、《二进宫》、《游西湖》、《反徐州》、《蝴蝶杯》等,还有《放饭》、《赶斋》、《三回头》、《打镇台》、《捡柴》、《杀狗劝妻》等折子戏。这两个业余剧团活动分别延续到解放后。
  宫河 “家戏班 ”主要参加者有李新民(艺名汉娃子,陕西长安人,先入科学戏,工小生,后在宫河开馆子)、“宫河王”(王百百,宫河镇人,职业艺人,演须生,时也出外搭班)、王善言(宫河镇农民,演旦角)、王长宜(宫河镇农民演员,演小生)、郭师(名不详,原陕西人,在宫河镇理发,演毛净)、王云汉(宫河镇农民,演丑角,敲二手)、刘德兴(宫河北头人,拉板胡)。还有小学教师王宪瑞、王尊典等人都先后参加过演出。
  罗川 “家戏班 ”主要参加者有彭天福(罗川人,戏班组织者)、杨子才(罗川罗丰村人,既是组织者,也参加演出)、彭秉杰(罗川城关人,生、旦、净、丑兼演)、彭秉林(罗川城关人,演旦角)、张进禄(罗川城关人,绰号 “长哈巴 ”演旦角)、李保库(罗川人,能拉能唱)、李喜(罗川人,司,鼓,开羊肉馆)、高云亭(学校炊事员,既演戏又司鼓)、位福喜(罗川小河沟人,演须生)、刘双群(瞎子,拉板胡)。还有杨建民(生意人,演老旦)、郭转娃(生意人,演正旦)等人先后参加过演出。这两个 “家戏班 ”坚持 “业余、节俭 ”的原则,采取 “自我娱乐,自我教育 ”的办法,满足了当地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对移风易俗、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了很好的作用。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文物古迹、峥嵘岁月、人物春秋、经济追踪、梨园掌故、风情民俗、轶闻趣事等栏目,收录“罗川访古”、“辛亥革命在正宁”、“红一军团在正宁”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