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宁县解放前戏曲班社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24
颗粒名称: 一、正宁县解放前戏曲班社概况
分类号: J892.0
页数: 3
页码: 299-301
摘要: 正宁县地处古北地郡,交通闭塞,地瘠民贫,经济很不发达,文化十分落后。根据调查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历代多无固定的戏剧演出班社。按照封建习俗,群众视 “戏子”、“乐人 ”(吹手)为“三教九流 ”中最卑贱之职业,自古就有不准梨园子弟 “上坟祭祖 ”之流俗。优伶行业被视为 “五毒班子 ”社会地位十分低贱。正宁县解,放前固定的戏曲班社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个演出班社,多是临时拼凑而成。他们多数自筹资金,购置箱具,充当箱主,招募艺人,组成班社进行演出。他们对艺人管束极严,十分苛刻,稍有差错,轻者鞭打绳拴,重则勾结官府处罚问罪。(二)戏曲班社的活动多为季节性,艺人大部分来自山西、陕西等外省,当地从艺人员极少。
关键词: 现代戏曲 戏曲概况

内容

正宁县地处古北地郡,交通闭塞,地瘠民贫,经济很不发达,文化十分落后。根据调查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历代多无固定的戏剧演出班社。按照封建习俗,群众视 “戏子”、“乐人 ”(吹手)为“三教九流 ”中最卑贱之职业,自古就有不准梨园子弟 “上坟祭祖 ”之流俗。优伶行业被视为 “五毒班子 ”社会地位十分低贱。
  正宁县解,放前固定的戏曲班社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个演出班社,多是临时拼凑而成。其突出特点是:(一)戏曲班社多由商人、财主,或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的封建 “把头 ”(地头蛇、哥老会)倡导 “全”起来的。他们多数自筹资金,购置箱具,充当箱主,招募艺人,组成班社进行演出。这些人组织 “戏班 ”,不以繁荣戏剧艺术和赚钱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耀武扬威、成名夸富,在酒足饭饱之余供取乐消遣之用。这些人,大都不懂戏曲艺术,个别人出于爱好,只指派一至二人 “领班 ”经营。他们对艺人管束极严,十分苛刻,稍有差错,轻者鞭打绳拴,重则勾结官府处罚问罪。
  (二)戏曲班社的活动多为季节性,艺人大部分来自山西、陕西等外省,当地从艺人员极少。由于旧社会历史、地理、人文、习俗条件的限制,正宁县仅有的戏曲班社,多数为季节性活动,即农闲组织演出,农忙散伙,不散伙的均由 “班主 ”供养。所以,当地庄稼汉很少自己组班,多是山西、陕西等地艺人流散搭班演出。有些艺人农忙在家务农,农闲则外出唱戏谋生。有大部分人因嗜食大烟成瘾,演戏收入仅能维持生活,根本谈不上 “养家 ”。散班后,多数人无家可归,在社会上流窜;还有不少艺人因贫穷潦倒,无力成家立业,终生孤身飘流。
  (三)旧戏班艺术人才普遍贫乏,演出剧目雷同单一,除个别 “班社 ”的个别艺人重视艺德,在观众中享有较高声誉外,大部分则勾心斗角,互不服气,不能默契配合,致使演出质量不高。所演剧目,均无文字记载,多由老艺人口传,错讹甚多,即所谓的 “十戏九不同 ”。在表演上,多因不注重基本功训练和戏剧程式的运用,故有 “七紧、八慢、九消停 ”之说,许多行当角色,无专人扮演,仅一代而过。其他如音乐、舞蹈、灯光、服装,就根本谈不上了。
  (四)旧戏曲班社,在管理上普遍实行 “班长 ”(即由 “领班长 ”、“派班长 ”、鼓师、板胡组成 “四大班长 ”)负责制,在报酬上实行 “破帐分红利 ”(按“把式 ”大小,技术高低分红破帐),在行当分工上实行 “四梁四柱 ”(即生、旦、净、丑四大门类为四梁,其中须生、正旦、大净、大丑为四柱)制。从演出习俗上来看,多以演庙会戏为主。过去,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大部分自然村都建有各种各样的神庙(娘娘庙、关帝庙、山神庙、财神庙、药王庙等),神庙中都建有 “戏楼 ”(即戏台子),是戏剧班社的主要演出场所。而演戏的目的,大体有三:一是求神赐福降恩,如祈雨、还愿、求神保佑人寿年丰等;二是庆贺丰收,大多在农闲季节里演戏,如每年正二月,麦收后的七八月,秋后的十一腊月等;三是利用演戏进行 “高台教化 ”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因此,戏曲班社的政治色彩普遍不浓,,多演出传统剧目,无大的创新。其中许多剧目既有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有不少封建糟粕。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文物古迹、峥嵘岁月、人物春秋、经济追踪、梨园掌故、风情民俗、轶闻趣事等栏目,收录“罗川访古”、“辛亥革命在正宁”、“红一军团在正宁”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