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进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19
颗粒名称: 一、引进与发展
分类号: F407.82
页数: 2
页码: 294-295
摘要: 王禄村的手工制糖源于陕西三原、泾阳一带。光绪二十七年陇东大旱,颗粒未收,为度年馑,饥民纷纷外逃。王禄村民杨万庆携带两个弟弟逃奔陕西三原、泾阳一带讨饭。此地乃是陕甘两省的交通要冲,地肥粮丰,商贾云集,有“泾三原,赛江南 ”之称。光绪二十八年,杨万庆在泾阳县城二桥街口开茶馆谋生。老二杨成儿在泾阳北原石村杨家帮工糊口,后置山地10多亩务农为业。老三杨万启时年13岁,在泾阳县城 “天福园 ”餐馆学烹饪。杨万庆和其弟杨万启经常去糖坊闲聊,混熟了也搭上帮忙做糖。到解放前夕,仍有七八家糖坊在兵荒马乱中挣扎。10多年来发展较快,由刚开始的二三家,增加到现在的五六家,产品销往外县、外省,供不应求,成为抢手货。
关键词: 传统食品 引进发展

内容

王禄村的手工制糖源于陕西三原、泾阳一带。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陇东大旱,颗粒未收,为度年馑,饥民纷纷外逃。王禄村民杨万庆携带两个弟弟逃奔陕西三原、泾阳一带讨饭。此地乃是陕甘两省的交通要冲,地肥粮丰,商贾云集,有“泾三原,赛江南 ”之称。光绪二十八年,杨万庆在泾阳县城二桥街口开茶馆谋生。老二杨成儿在泾阳北原石村杨家帮工糊口,后置山地10多亩务农为业。老三杨万启时年13岁,在泾阳县城 “天福园 ”餐馆学烹饪。餐馆隔壁有个绰号叫 “张半截 ”的临潼人,擅长手工制糖,在农忙时回家种田,到冬闲便进县城开糖坊。杨万庆和其弟杨万启经常去糖坊闲聊,混熟了也搭上帮忙做糖。由于弟兄2人聪明勤快,没过几年就掌握了做糖的技艺。民国四年(1915年)陇东饥荒已过,弟兄3人重返故里,便在自家窑洞里开起糖坊,苦心经营三二年,收入颇丰,家渐殷实,于是又把做糖的手艺传授给他的堂弟兄及侄子杨俊发和邻居王月等人。到民国十五年至十七年,先后有王泰、王金昌、王敬、杨俊祥、杨俊福、杨清、杨发、王岁成等多家都办起了糖坊,最多时竟达17家,为王禄村糖坊的鼎盛时期。嗣后,每年开糖坊的人虽然有增有减,但是这种传统的食品加工从未间断过。到解放前夕,仍有七八家糖坊在兵荒马乱中挣扎。直到1954年,王禄村建起正宁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五四”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因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制糖业方暂停。1981年,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正宁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粮食生产自给有余,王禄村的传统食品加工业 ——手工制糖又起死回生。10多年来发展较快,由刚开始的二三家,增加到现在的五六家,产品销往外县、外省,供不应求,成为抢手货。由过去的沿街叫卖,发展到批零兼营,上门订货者络绎不绝,不少人靠手工制糖和长途运销摆脱了贫困。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文物古迹、峥嵘岁月、人物春秋、经济追踪、梨园掌故、风情民俗、轶闻趣事等栏目,收录“罗川访古”、“辛亥革命在正宁”、“红一军团在正宁”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