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17
颗粒名称: 正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
分类号: F830.34
页数: 5
页码: 289-293
摘要: 公社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规定》精神,将原有的18个乡信用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为6个人民公社信用部。由于体制改变,权利下放,大队信用分部干部被长期抽调搞中心工作,致使到期贷款收不回来,该放的贷款放不出去,财务混乱,甚至贪污盗窃、多占挪用等问题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中止了扩大股金,社员代表大会等制度也流于形式。根据上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明文指示坚决纠正。1962年底收回了下放给生产大队的信用合作业务经营管理权,恢复成立了19个人民公社信用社。
关键词: 信用社创建 信用社发展

内容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劳动人民在土地改革后,为了摆脱高利贷剥削,而建立起来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正宁农村信用社建立于1954年,40多年来,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逐步发展的过程,为振兴正宁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4年7月,正宁县在宫河区核桃峪乡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信用合作社,全乡767户农民中,有675户入了社,集股735股,每股3元,入股金额2205元。同年10月底,全县先后建立起信用社49个,有不脱产的工作人员98名,基本上实现了每乡一社,共入股35970股,股金107920元。在筹建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过程中,各乡村都认真贯彻了 “入股自愿,按股分红,存款信贷,支援生产 ”的原则,建立了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成立了乡信用社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制定了 “群众监督,民主理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的管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宣传政策,积极动员入社集股,热情欢迎储蓄存款,及时发放低息贷款,认真解决社员生产生活困难。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集股存款的积极性,扩大了集体信用资金,支援了农业生产,信用社也真正达到了 “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死钱变活钱,用农民自己的钱,解决农民的具体困难 ”的目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正宁全县在原有18个乡的基础上,建立了6个人民公社,下辖73个生产大队。公社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规定》精神,将原有的18个乡信用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为6个人民公社信用部。1959年5月,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公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决定》精神,将原乡信用社的业务从人民公社信用部里分出来,下放给生产大队,成立了73个生产大队信用分部,由大队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实际将信用分部的人权、财权、资金使用都交给了生产大队。由于体制改变,权利下放,大队信用分部干部被长期抽调搞中心工作,致使到期贷款收不回来,该放的贷款放不出去,财务混乱,甚至贪污盗窃、多占挪用等问题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中止了扩大股金,社员代表大会等制度也流于形式。根据上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明文指示坚决纠正。1962年底收回了下放给生产大队的信用合作业务经营管理权,恢复成立了19个人民公社信用社。1963年至196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农村信用社的基本任务是:加強领导,大力整顿,积极扶持,开展业务。通过整顿,农村信用事业有所恢复,有所发展,在打击高利贷,巩固集体经济,支持农业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66年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 ”,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又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信用社开展了 “斗、批、改”,执行了所谓的信用社改革3条原则,即革委会一元化领导,贫下中农掌权,信用社干部 “三不脱离 ”(不脱离政治、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劳动)。推广了河南蒿县贫下中农管理信用社的经验,具体内容是:建立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有革命委员会成员和信用社社员参加的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在公社、大队革委会的一元化领导下管理信用社,撤销了原有的信用社理事会和监事会组织机构,致使不少信用社干部被解职回家,出现了随意乱用平调信用社资金和财产的问题,信用社的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9月全国银行工作会议提出 “信用社虽然名义上是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实际上已成为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并作了一些具体规定。正宁各公社又先后出现了 “银行营业所、信用社合署办公 ”、“所社合一 ”、“所社联营”等过渡形式,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恢复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恢复和加强了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性质,纠正了 “官办 ”倾向,恢复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机构,落实了自愿入股按股分红政策,开展了扩股存款、低息放贷业务,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 “大家动手,人人办社 ”的积极性。
  1983年宫河镇商业个体户李俊选一次入股50个、股金150元。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全县农村信用社合作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1984年11月正式成立了正宁县信用合作联社,是年底全县共建立健全乡镇信用社12个、村信用站109个,有集体所有制职工44人、合同工3人、不脱产信用站站干109人,入社农户2717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7%。共有6.037万股,其中新扩2.506万股,入股金额累计达到18.32万元,存款余额由1978年底的107.54万元增加到486.53万元,累计发放贷款323.17万元。并在积极扩股的同吋,认真清理旧股,落实按股分红政策,支付股金红利10255元。并逐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存贷业务广泛开展,信用社的公共积累也逐年扩大。从此,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正宁全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走上了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道路。至1995年底,全县12个乡镇111个村,已形成了县有信用合作联社,乡镇有信用社,村有信用站的三级强有力的信用合作网络。共有集体所有制脱产职工83人,其中经济师6人、会计师1人;不脱产信用站站干111人。全县9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信用社,每股金额由原来的3元先后两次调整为5元、10元,年底拥有股金68.13万元、9.56万股。从1984年至1995年,12年内先后兑现社员入股红利30.68万元。1995年底各项存款余额5292万元,贷款余额3969万元,当年收回贷款2903万元,完成营业收入785万元。目前,从上到下,业务力量不断壮大,资金基础比较雄厚,办公住宿条件较前大为改观,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
  正宁农村信用社建立4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支援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科学种田、修渠打坝、扶贫帮困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为振兴正宁经济做出了新的贡献。仅1995年全县信用社共发放各种支农贷款3782万元,其中粮食生产贷款1090万元,发展果园贷款139万元,烤烟生产贷款1413万元,发展畜牧业贷款590万元,栽桑养蚕贷款110万元,发展蔬菜贷款234万元,农业机械、支持个体户、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等贷款203万元。重点扶植了 “一个基础五大支柱产业 ”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文物古迹、峥嵘岁月、人物春秋、经济追踪、梨园掌故、风情民俗、轶闻趣事等栏目,收录“罗川访古”、“辛亥革命在正宁”、“红一军团在正宁”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彭秉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