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追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810
颗粒名称: 经济追踪
分类号: G272.6
页数: 22
页码: 277-298
摘要: 子午岭森林正宁林区述略一、林区的形成及历史沿革子午岭古为原始森林。秦代,为北征匈奴,自咸阳经云阳沿子午岭修直道至九原,子午岭成为军事要地,森林破坏比较严重。正宁林区,南自刘家店,经雕翎关,至艾蒿店,秦直道遗迹至今尚存。尤其唐、宋两代,为林区开发鼎盛时期。唐朝建都西安,建筑豪华殿堂,木料多采伐于子午岭。明末清初,林区人口稠密,遍地开垦,成为半农半牧状态。如杨园子、禾条铺、白杨树崾岘、桦树湾、榆树庄子、椿树庄子、酸刺溜峁、松山子、杨树台、榆树坪、梁子原、双槐树、槐树院、核桃坪、杏树峁等,足以说明这些地方原为森林,后为村庄。在此期间,人们造屋制器,烧炭燃料,悉取于是。
关键词: 经济追踪 林区描述

内容

子午岭森林正宁林区述略一、林区的形成及历史沿革子午岭古为原始森林。《方舆胜览》记载 “子午岭南连耀州,北抵葭县,东连延安,松木槎牙,兽群潜没,绵亘八百余里 ”。远自周代,公刘率部迁豳,就近伐本营造新居,开始对林木砍伐利用。秦代,为北征匈奴,自咸阳经云阳沿子午岭修直道至九原,子午岭成为军事要地,森林破坏比较严重。正宁林区,南自刘家店,经雕翎关,至艾蒿店,秦直道遗迹至今尚存。尤其唐、宋两代,为林区开发鼎盛时期。唐朝建都西安,建筑豪华殿堂,木料多采伐于子午岭。今日 “处处瓦砾层层田,残塌窑洞遍山间 ”,多属汉、唐、宋遗迹。明末清初,林区人口稠密,遍地开垦,成为半农半牧状态。明代,雕翎关设巡检司,统管林区政治、军事和赋税。清朝前期,子午岭林区十分繁华,刘家店子、皮坊店、艾蒿店均有集场。道光元年(1821年),店子镇(即艾蒿店)重修五圣宝殿,立碑记载林区仅商号就有“茂盛 ”号、“长盛 ”号、“世兴 ”号、“复盛 ”号、“兴顺 ”号、“义盛 ”号、“悦盛 ”号、“天义 ”号等9家,店铺门面10多家。今林区的地名多见于乾隆、道光年间方志,且多与树木有关。如杨园子、禾条铺、白杨树崾岘、桦树湾、榆树庄子、椿树庄子、酸刺溜峁、松山子、杨树台、榆树坪、梁子原、双槐树、槐树院、核桃坪、杏树峁等,足以说明这些地方原为森林,后为村庄。在此期间,人们造屋制器,烧炭燃料,悉取于是。昔日的原始森林早已不复存在,多变为村、镇和农牧区;原来的松柏翠林被阔叶林和杂木林所代替,多为杨、柳、桦、栎。
  清同治(1862—1874年)年间,陇东人口锐减,正宁尤甚,子午岭林区十室九空,“路断人稀无炊烟,牛羊鸡犬不闻声 ”。但是,“人烟虽绝迹,草木却繁盛 ”,植被得以生息,草木得以繁衍,逐步恢复成残败次生林。据考,百年以上的小叶杨大多是原人工栽植的,而且分布较广,山杨、白桦先锋树种为代表种。
  二、林区的自然地理概况正宁林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子午岭南端,26′东经108°﹣108°38′北纬35°15′一35。37′,处于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地处,正宁县境内东侧,为正宁县 “大白菜 ”地形的基部。东南面与陕西旬邑县马栏林场、乔山林业局(黄陵县境内)大岔林场相接,北与宁县湘乐林业总场毗邻,西与正宁县农区紧接。
  本区是陇东黄土高原的边缘,属黄土丘陵沟壑山地,地貌状况有梁状丘陵山地、梁峁状丘陵山地、沟壑碎原山地、平坦川台地等4个基本类型。
  南部属泾河流域水系,北部为马莲河流域水系。子午岭为正宁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本区河流有四郎河、支党河、嘉峪河3条河流,以及与宁县交界的九龙河。
  本区有1958年修造、1960年建成的庵里水库,和1978年建成的红土窑水库,以及犀牛庄的塘坝。中湾老龙潭为自然积水池。
  林区气候溫和。1977年在中湾建立气象站一处,对林区气候连续进行了3年观测,以下数据是3年内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8.5℃ 极端最高气溫31.5℃,最低零下18.2℃,相对湿度60大风速14米/秒,最多风向为东南风3.4米/秒,冻土最大深度70公分、约110天。日照时数2157小时,蒸发量1838毫米,年降水量595毫米%,最,(最多的一年达774.3毫米),无霜期平均163天。地面溫度年平均9.8℃,海拔为1140-1756米。
  本区在沟底有基岩露出,白垩纪的紫色、灰绿色页岩、红色砂岩及上侏罗纪的石灰石,以片页岩为主。沟底及沟下部砾岩(卵石)以及料礓石(石灰淋溶结核)处处皆有。
  区内大多为原生黄土(山坡)、次生黄土(沟谷),及在黄土侵蚀以后新露出的红土。土壤系地带性黄土母质发育的褐色土和碳酸盐褐土,常见的士类有山地黄土、红胶土、粟钙土、黑垆土、黄绵土。除森林中上层在10公分左右为微酸性外,其余 PH值大多在7.5——7.1之间,腐殖质含量为0.35%一1.47%,碳酸钙1.94%一18.77%,速效磷0.45—1.77(每亩市斤),速效钾15.5—42.8(每亩市斤),速效氮3.5—10.4(每宙市斤)。本区的成土母质 ——黄土,有风成和水成两种。
  三、林区的自然资源草原资源:区内水草丰盛,有很好的放牧条件,虽然林牧交叉,但可利用的草地面积仍相当大,除有可进行林内放牧面积15万亩外,还有纯草地达4万余亩。
  牧草种类较多,且以禾本科占优势,豆科牧草也有相当比重,各种草类采食率可达70%左右,产草量每亩达300一一500市斤,放牧期从萌发到全萎期可达200余天,适宜发展牛、羊、兔食草家畜。
  主要牧草有:达乌里黄芪、苦苦菜、宾草、芦子草、荠菜、英子草以及饲草灌木、胡枝子、抗子梢、狼牙刺、绣线菊等。
  动物资源:有金钱豹、狐狸、狍子(羊鹿)、野猪、野鸡、石鸡、黄狸、豺狗子、獾、野兔、野猫(野狸子)、水獭、三道眉、五道眉(花鼠)、蛇、鼠、老鸦、山鹰、灰喜鹊、画眉、猫头鹰、鸳鸯、啄木鸟、甲鱼、草鱼、虾、蟹、青蛙、野蜂、泥鳅等。
  植物资源:
  一是药材。据调查有134种,分布较广和较珍贵的常用药有:党参、秦艽、柴胡、防风、枸杞子、杠柳、马斗苓、半夏、黄苓、麦冬、甘草、威灵仙、地骨皮、丹皮、泽泻、冬花、苍术、猪苓、射干、寄生、穿地龙、达乌里黄芪、丁香、连翘、五加皮、茹子、蒿本、地丁、地榆、松枝、柏叶、五味子、茵陈、益母草、芍药、黄精、桃仁、杏仁、黄柏、大黄。
  二是野生油料。其种类有漆树籽、杏仁、圆瓜子、木瓜籽、野胡麻、桃仁、椿树籽、蒿子籽、灰条籽、苍耳籽、松籽、凉子木籽、榆树籽。有些是食用油,有些是工业用油。
  三是林木资源。林区植被为溫带草原类型。大多为华北区系,主要建群种有:山杨、白桦、辽东栎、虎榛子、沙棘。主要乔木树种有油松、刺柏、辽东栎、杜梨、小叶杨、山杨、白桦、白榆、旱柳、青杨、■树、臭椿、鹅耳栎、青皮槭、茶条槭、鸡爪槭树、漆树、凉子木、山桃木、黑桦、山杏、山楂、山里红、朴树、卫茅、山定子。
  引迸树种有华山松、云杉、华北落叶松、北京杨、核桃、樟子松、侧柏、刺槐。
  主要灌木树种有胡枝子、抗子梢、五加、沙棘、狼牙刺、荀子木、红瑞木、绣线菊、山桃、文冠果、虎榛子、杠柳、杞柳、黄花柳、小蘖、黄蔷薇、麻杜梨、构树、忠冬、太平花、连翘、山樱桃、山绿柴、酸李、钩樟、菝葜、扁核木。
  主要藤本有悬勾子、葛藤、野葡萄、金银花、红蔷薇、菝葜藤。
  四是酿酒及食品饮料资源。有青杠籽、杜梨、山杏、山桃、牛奶子、沙棘、山定子、山楂、野葡萄、黄蔷薇果、樱桃、桦树汁。
  五是医药化工原料。有松脂、松根、五倍子、单宁(各种树皮提炼)、生漆、桦油、芳香油(丁香花、黄蔷薇花提取)。
  六是造纸及纤维原料。有苇子、黄尖草、宾草、苔草、茅草、树皮、马连草、大油芒、木片。
  其他林副产品资源也很丰富,有黑木耳、香菇、猴头、野菜,烧木炭,编笼筐、囤、簸箕条,做杈原料,编条耙、各种把杖材料,野黄花,茶叶代用品等。
  四、林区建设自1955年西坡林场成立后,林区界线北起杨园子、韩坳、嘉峪川、三里原、石家湾子、甘木沟、南邑、湫东、松树坪,直至狼牙洼、蔡头湾、双槐树一线,总管辖面积达80万余亩。1980年进行了 “三定 ”工作,林界自黑风圪塔、北五顷塬崾岘、南桥拐沟、袁树圪 ■、苇店子、庄阁梁、乔家原、党家原、赵家圪塔、南五顷塬庄畔、赵家畔崾岘、三道湾、二道湾、榆树坪沟口、梁子原、埋圪塔、土桥子至蔡头湾,总管辖面积58万亩。1990年颁发林权证,对总管辖面积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为55.5万亩。其中林地34.22万亩,造林地4.24万亩,总蓄积累量112.619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8%。1953年正宁县成立了林业站,林区有了专业的经营机构。1955年10月在西坡成立了西坡森林经营所,归地区林业局领导,1957年改为西坡林场,归县领导。1958年成立了刘家店林场。1959年在西坡、刘家店林场基础上分别成立了农场,下设林业站,专管林业,归子午岭农垦局领导。1962年农场先后搬迁,又恢复了林场,归县领导。1963年后季西坡林场妇子午岭林业局领导。1965年成立林二师,两林场归林四团领导。1974年成立中湾林科所。1975年林二师四团撤销后,成立了湘乐林业总场;同年成立了中湾林场。1976年成立正宁林业总场。1977年成立秦家梁林场。
  山河镇工商业的变迁杨宪法整理山河镇位于子午岭西麓,西通长武,东至秦晋,北达宁庆,南抵关中。在昔日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虽然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但往彬县、长武的大道畅通,故商贩多取道于此,聚会山河经商。当地气候温和,霜期较短,雨量充沛,最宜农牧,在多次荒旱年间只不过薄收而已,从未绝料。所以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难民逃荒至此者,皆挈家入籍,定居从业,以半农半工形式劳动为生,如淀粉、挂面、制香、榨油、纺纱、织布、种茴香。山区农民利用农隙伐木材、烧木炭、摘木耳、打五倍,挖甘草、冬花、秦艽等药材,运销关中、甘凉各地,换取绸缎、针织品等日用杂货,使山河成为商业重镇。据山、陕会馆碑文载,明万历(1573—1620年)时,山河商业颇为兴盛,商号多达百余家。因经商者多系山西、陕西人,故修建山、陕会馆,供奉关帝,祈求 “对我发财 ”;商人聚会,协理工商事宜。其会馆头目称客头,即后来的商务会会长,对商业发展有协调之责,对商人纠纷有裁决之权。此足以说明,当时山河商业是很发达的。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全县有7531户,112717人,分布基本是山后和前原各半。山区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商业亦随之兴盛。雕翎镇(今雕翎关,明代设巡检司,以兵代政,主持一方之军事、行政及税务)、艾蒿镇、皮坊店、刘家店均立有集市,进行货物交流与贸易。山河镇地处山后和前原之间,杨敬修《续庆阳府志》记 “山河镇,倚南沟,筑土城,龙门川横其北,罗山寨屏其南,子午岭峙其东,高峰深林涧谷,中通小径,极为险要 ”,俗称 “出山口 ”,是山后和前原交通枢纽,亦是山、原之间货物集聚交流重地,工商业鼎盛一时,有 “小泾阳 ”之美誉。每月二、六、九日逢集,各路人群络绎不绝,街道摊贩星罗棋布,尤以山货之多和交流之广为特色。《正宁县地名资料汇编》载,山河就是以出售山货而得名 “山货 ”,后来被人们雅化为山河的。
  清同治(1862—1874年)年间,由于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剥削和歧视,激起陕甘回民起义。同治二年4月,起义军进入正宁境内,清军随之进剿,战火连绵,互相残杀,长达6年之久。六年冬、八年春,回军两次攻打山河城,因山河城固池深,均未取胜,城内商号安然无恙,但陇东各县城邑堡寨多陷,境内户口调零,田园荒芜,十室九空,商业亦随之疲滞。
  自光绪(1875—1908年)年间至民国(1912—1949年)初年,地方比较安定,人民始渐生息,山河镇工商业日益兴盛,时有商号、店铺七八十家。东关主要有脚骡店和单客小店,约20余家,其中有店号的就有8家,即鼎泰店、春和店、曹喜家店、李得时店、茂盛店、三盛店、三义店,西门外还有德顺店。西关主要有油坊、香坊,约20家。城内商号铺面鳞次栉比,药材、小百货及估衣、银货等店铺共有30多家,主要有:广胜堂:同治二年由陕西华阴人潘养贵开设,资本9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7人。民国七年(1918年)由陕西合阳人黄光敬接管,取名彭龄堂,资本扩大到270多银元,从业11人。
  新兴和:同治二年由山河人王善荣开设,资本500银元,从业3人,主营小百货兼营药材。光绪五年由陕西合阳人赵育树接管,资本6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5人。民国五年资本扩大到3600银元,从业20人,增设油坊、香坊、染坊。
  茂盛魁:光绪五年由山西人王虎开设,资本3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4人,主营百货。光绪十六年由其子王培兰继承。民国五年资本扩大到3000银元,从业18人,分设茂盛积,开油坊,兼营百杂货。
  德顺和:光绪七年由山西人丁永年开设,资本10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23人,开酒坊兼营食盐过载。民国六年换为杨德润经理,资本扩大到3000多银元,从业30人。
  正顺堂:光绪十九年由陕西合阳人罗儒生开设,资本2000银元,从业7人,主营日用杂货,兼营药材。
  天顺成:光绪二十三年由柴桥子赵天儒开设,资本6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4人,主营日用杂货,兼营酿酒。民国二年由张赞臣接管,兼营钱庄。
  光裕东:光绪二十八年由陕西合阳人李务善开设,资本20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9人,经营布匹、杂货、皮毛。
  民国六年资本增到3000多银元,从业18人。树盛和:光绪三十三年由山河人李树森开设,资本1000银元,从业3人,经营杂货。民国五年,资本扩大到3000银元,从业4人。
  隆盛衣:民国七年由陕西三原人黄世臣开设,资本3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4人,开估衣铺,兼营日用杂货。自立和:民国十八年由山西人王天策开设,资本2000银元,从业13人,经营杂货。新盛德:由陕西华阴人段修省开设,经营杂货。春和堂:由陕西合阳人张银宝开设,开药铺。同盛钰:由陕西旬邑杜某开设,开红坊(染布)。聚兴和:由陕西合阳人赵宪章开设,雇合阳人黄荣轩经理,经营杂货。福盛成:由正宁李荣春家开设,经营布匹杂货。洪发永:由陕西华阴人屈某开设,经营杂货。同心成:由陕西合阳人 “王大头 ”开设,经营皮毛过载。宗盛魁:由山东人张学圣开设,主营药材,兼营布匹。协盛魁:由陕西旬邑人郝汝棣开设,经营布匹、杂货,雇合阳人赵凤孝管理。祥意楼:由宫河佐城王发祥开设,经营银货。聚顺生:由陕西旬邑人雷某开设,经营皮货。万盛钰:由陕西彬县人任某开设,开估衣铺。新盛魁:由山河人阎新栋开设,开药铺。
  还有陕西旬邑人马北江开设的染坊、陕西合阳人种习孝开设的布匹店、贾家杂货铺、山河人阎燮陷的药铺、河南人王朝治的银匠楼等。
  民国六年,陕西军阀郭坚率众2000余,围攻山河城,因城头无垛墙,守城士兵三四十人全部牺牲,城遂陷。郭部奸淫烧杀,劫掠财物。据统计,全城农工商损失财物、烟土和金银折合白银达70多万两。后,甘肃军阀黄得贵、韩有禄、陈圭璋等兵匪为祸,他们索贿派款,大肆搜刮,致使山河工商业一蹶不振。民国十九年,正宁县治由罗川迁至山河镇,国民党东北军及胡宗南、马步芳部轮番驻防,摊粮派款,接连不断,稍有迟缓,鞭打绳拴。加之货币日日贬值,使衰败的民间工商业更是雪上加霜。至民国三十八年,大部分商号、客店倒闭,仅剩小摊贩及屈指可数的几家小商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按照中国共产党 “公私兼顾”的有关政策,允许私营工商业存在,这时的私营工商业与刚建立的一些国营工商业并存。1956年,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一部分私营商号走上了合作道路,一部分逐步弃商为农。同时,随着国营商业的发展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私营骡马、客店也随之停业转农。(赵宪章提供资料)正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彭秉邦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劳动人民在土地改革后,为了摆脱高利贷剥削,而建立起来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正宁农村信用社建立于1954年,40多年来,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逐步发展的过程,为振兴正宁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4年7月,正宁县在宫河区核桃峪乡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信用合作社,全乡767户农民中,有675户入了社,集股735股,每股3元,入股金额2205元。同年10月底,全县先后建立起信用社49个,有不脱产的工作人员98名,基本上实现了每乡一社,共入股35970股,股金107920元。在筹建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过程中,各乡村都认真贯彻了 “入股自愿,按股分红,存款信贷,支援生产 ”的原则,建立了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成立了乡信用社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制定了 “群众监督,民主理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的管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宣传政策,积极动员入社集股,热情欢迎储蓄存款,及时发放低息贷款,认真解决社员生产生活困难。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集股存款的积极性,扩大了集体信用资金,支援了农业生产,信用社也真正达到了 “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死钱变活钱,用农民自己的钱,解决农民的具体困难 ”的目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正宁全县在原有18个乡的基础上,建立了6个人民公社,下辖73个生产大队。公社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规定》精神,将原有的18个乡信用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为6个人民公社信用部。1959年5月,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公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决定》精神,将原乡信用社的业务从人民公社信用部里分出来,下放给生产大队,成立了73个生产大队信用分部,由大队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实际将信用分部的人权、财权、资金使用都交给了生产大队。由于体制改变,权利下放,大队信用分部干部被长期抽调搞中心工作,致使到期贷款收不回来,该放的贷款放不出去,财务混乱,甚至贪污盗窃、多占挪用等问题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中止了扩大股金,社员代表大会等制度也流于形式。根据上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明文指示坚决纠正。1962年底收回了下放给生产大队的信用合作业务经营管理权,恢复成立了19个人民公社信用社。1963年至196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农村信用社的基本任务是:加強领导,大力整顿,积极扶持,开展业务。通过整顿,农村信用事业有所恢复,有所发展,在打击高利贷,巩固集体经济,支持农业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66年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 ”,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又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信用社开展了 “斗、批、改”,执行了所谓的信用社改革3条原则,即革委会一元化领导,贫下中农掌权,信用社干部 “三不脱离 ”(不脱离政治、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劳动)。推广了河南蒿县贫下中农管理信用社的经验,具体内容是:建立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有革命委员会成员和信用社社员参加的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在公社、大队革委会的一元化领导下管理信用社,撤销了原有的信用社理事会和监事会组织机构,致使不少信用社干部被解职回家,出现了随意乱用平调信用社资金和财产的问题,信用社的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9月全国银行工作会议提出 “信用社虽然名义上是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实际上已成为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并作了一些具体规定。正宁各公社又先后出现了 “银行营业所、信用社合署办公 ”、“所社合一 ”、“所社联营”等过渡形式,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恢复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恢复和加强了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性质,纠正了 “官办 ”倾向,恢复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机构,落实了自愿入股按股分红政策,开展了扩股存款、低息放贷业务,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 “大家动手,人人办社 ”的积极性。
  1983年宫河镇商业个体户李俊选一次入股50个、股金150元。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全县农村信用社合作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1984年11月正式成立了正宁县信用合作联社,是年底全县共建立健全乡镇信用社12个、村信用站109个,有集体所有制职工44人、合同工3人、不脱产信用站站干109人,入社农户2717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7%。共有6.037万股,其中新扩2.506万股,入股金额累计达到18.32万元,存款余额由1978年底的107.54万元增加到486.53万元,累计发放贷款323.17万元。并在积极扩股的同吋,认真清理旧股,落实按股分红政策,支付股金红利10255元。并逐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存贷业务广泛开展,信用社的公共积累也逐年扩大。从此,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正宁全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走上了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道路。至1995年底,全县12个乡镇111个村,已形成了县有信用合作联社,乡镇有信用社,村有信用站的三级强有力的信用合作网络。共有集体所有制脱产职工83人,其中经济师6人、会计师1人;不脱产信用站站干111人。全县9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信用社,每股金额由原来的3元先后两次调整为5元、10元,年底拥有股金68.13万元、9.56万股。从1984年至1995年,12年内先后兑现社员入股红利30.68万元。1995年底各项存款余额5292万元,贷款余额3969万元,当年收回贷款2903万元,完成营业收入785万元。目前,从上到下,业务力量不断壮大,资金基础比较雄厚,办公住宿条件较前大为改观,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
  正宁农村信用社建立4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支援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科学种田、修渠打坝、扶贫帮困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为振兴正宁经济做出了新的贡献。仅1995年全县信用社共发放各种支农贷款3782万元,其中粮食生产贷款1090万元,发展果园贷款139万元,烤烟生产贷款1413万元,发展畜牧业贷款590万元,栽桑养蚕贷款110万元,发展蔬菜贷款234万元,农业机械、支持个体户、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等贷款203万元。重点扶植了 “一个基础五大支柱产业 ”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正宁县农业银行、正宁县信用合作联社提供资料)正宁民间传统食品 ——王禄村手工制糖的引进与发展杨忠诚正宁县宫河镇王禄村的手工制糖,从开始到现在已近百年。主要产品有芝麻棍子糖、芝麻琼锅糖、拉板糖、糖瓜豆等,其中芝麻棍子糖、芝麻琼锅糖闻名遐迩。这些产品看起来形美色鲜,吃起来香甜酥脆,既是农村红白喜事餐桌上的佳肴,又是民间探亲访友、敬老抚幼的实惠礼品,倍受人们的青睐,可与陕西三原名产 “蓼花糖 ”相媲美。产品曾远销庆阳、平凉地区及毗邻的陕西旬邑、长武、彬县、礼泉、乾县一带。这种手工作坊制糖是王禄村民每年冬闲增加家庭收入的一项副业门路,至今仍不失传。
  一、引进与发展王禄村的手工制糖源于陕西三原、泾阳一带。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陇东大旱,颗粒未收,为度年馑,饥民纷纷外逃。王禄村民杨万庆携带两个弟弟逃奔陕西三原、泾阳一带讨饭。此地乃是陕甘两省的交通要冲,地肥粮丰,商贾云集,有“泾三原,赛江南 ”之称。光绪二十八年,杨万庆在泾阳县城二桥街口开茶馆谋生。老二杨成儿在泾阳北原石村杨家帮工糊口,后置山地10多亩务农为业。老三杨万启时年13岁,在泾阳县城 “天福园 ”餐馆学烹饪。餐馆隔壁有个绰号叫 “张半截 ”的临潼人,擅长手工制糖,在农忙时回家种田,到冬闲便进县城开糖坊。杨万庆和其弟杨万启经常去糖坊闲聊,混熟了也搭上帮忙做糖。由于弟兄2人聪明勤快,没过几年就掌握了做糖的技艺。民国四年(1915年)陇东饥荒已过,弟兄3人重返故里,便在自家窑洞里开起糖坊,苦心经营三二年,收入颇丰,家渐殷实,于是又把做糖的手艺传授给他的堂弟兄及侄子杨俊发和邻居王月等人。到民国十五年至十七年,先后有王泰、王金昌、王敬、杨俊祥、杨俊福、杨清、杨发、王岁成等多家都办起了糖坊,最多时竟达17家,为王禄村糖坊的鼎盛时期。嗣后,每年开糖坊的人虽然有增有减,但是这种传统的食品加工从未间断过。到解放前夕,仍有七八家糖坊在兵荒马乱中挣扎。直到1954年,王禄村建起正宁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五四”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因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制糖业方暂停。1981年,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正宁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粮食生产自给有余,王禄村的传统食品加工业 ——手工制糖又起死回生。10多年来发展较快,由刚开始的二三家,增加到现在的五六家,产品销往外县、外省,供不应求,成为抢手货。由过去的沿街叫卖,发展到批零兼营,上门订货者络绎不绝,不少人靠手工制糖和长途运销摆脱了贫困。
  二、设备与工艺王禄村手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谷米(或硬糜子米)、小麦、芝麻等粮、油作物。生产设备比较简单,一般只需稍大的窑洞(为保温不用房厦)一孔,大号铁锅及二凡锅各一口,大、中、小瓷缸数只,大、小瓦盆数个,草木灰槽一个,晾糖石板一块,还有搅糖棍、搅糖锨、挂糖木橛、拉糖棒、大木案板、切糖刀、火刀以及水桶、麻绳、蒸板等各样杂具多件。其工艺过程是:首先备好小麦,提前六七天泡好麦芽,待芽长到0.2—0.3公分时,放到碾子上砸成糊浆状,再与蒸得八成熟的黄米一起装入用土基包砌的大缸里,搅拌均匀。每天放火加溫并搅动2—3次,使溫度经常保持在45℃—50℃之间,让其发酵变甜。尝有很浓的甜味后,缸内便阵阵泛起气泡,接着从缸底用导管泄出,分为头汁、二汁、三汁。用大盆稍晾后倒入熬糖大锅里烧熬,视其稀稠分次加添二汁、三汁,熬到锅里泛泡成稀糊状,用糖棍试提,为片状下跌时,加大底火并用搅糖棍不停搅动,越熬越稠后,再换用搅糖木锨推搅,当声音沉闷,不易搅动时,便做成了。至此,即用木勺刮出,倒在备好的草木灰槽里或晾糖石上,此为原糖。
  原糖太嫩,只能做小孩喜欢吃的红色糖豆,必须经过再拥工,经回锅、蒸熏、拉吊等工序,方变成乳白色的拉板糖,亦可以用麻绳勒成年关农村献神、祭祖用的 “灶糖 ”。制芝麻琼锅糖和芝麻棍子糖更为复杂。把原糖经过加溫化解、蒸熏、拉后堆放到案板上,待冷却后又打成拳头大小的碎块,入锅加溫,一层糖一层芝麻,用力搅拌均匀后,放到大案上,在糖自然冷却的过程中,用扁担状擀糖棍推平,切成条状即为 “琼锅糖 ”。作芝麻棍子糖关键是掌握火候和手上功夫。制糖过程中,讲究色亮味香。芝麻炒老了不好看、不好吃,芝麻炒嫩了粘不上。边熏边拉成薄板后,两人上下合拢成筒状,放在炒熟的芝麻上滚动,然后吊到架子上。在冷却之前,用烧红的火刀切成约10—15公分左右的糖管,最后放在芝麻上来回滚动几次即为成品。冷却后食之香酥爽口,成为老年人和小孩最喜食的美味佳品。
  三、投入与效益每锅糖需上好小麦10斤,谷米(或硬糜子米)50斤,芝麻20—30斤,烧麦草100斤左右,天然水4—5担,投入人工3个,其中全劳2个,半劳1个。原料经熬制可出精糖30—35斤(出糖率因技艺高低而不等)。按解放前夕物价估算,每块硬币可籴小麦80斤、谷米120斤,加上麦草、人工费,总计投入折合硬币0.5—1元左右,每锅糖零售可卖到硬币1—1.5元。虽然利润微薄,但日怕常算,仍有利可图。每年从古历9月下旬开始,至来年2月左右结束,约120—150天,每天一锅,每月按25锅计算,一料子糖坊可赚纯利折合硬币百元左右。加上淋过的糖糟子还可喂肥猪2—3口,价值硬币30元;攒精肥50大车,解决了来年春肥问题,那收入就确实不少了。
  通过对现在开糖坊的杨俊祥、王友明、王林、杨俊禄等家庭的实际调查,每年从古历11月开始做糖,到来年正月底结束,3个多月时间可出糖百锅左右。目前糖价上扬,每斤由1.20元上涨到2元左右,除去成本,每料子可赚纯利人民币1000—1500元;加上喂猪、攒肥收入300—500元左右,每年仅开糖坊一项纯收入不少于1500元。所以手工糖生产仍不失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门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杨景发、杨俊祥提供资料)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文物古迹、峥嵘岁月、人物春秋、经济追踪、梨园掌故、风情民俗、轶闻趣事等栏目,收录“罗川访古”、“辛亥革命在正宁”、“红一军团在正宁”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