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川城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93
颗粒名称: 罗川城的传说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3
页码: 273-275
摘要: 很久以前,正宁县的县城不在罗川,而是在四郎河上游、罗川城东60里之遥的庵里。古时候,从庵里到罗川,树大林密,道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行人走路都很困难,谁敢想搬迁县城呢?但是,县城最终为何又由庵里迁到了罗川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神奇动人的传说。
关键词: 罗川城 传说

内容

罗川城的传说
  很久以前,正宁县的县城不在罗川,而是在四郎河上游、罗川城东60里之遥的庵里。古时候,从庵里到罗川,树大林密,道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行人走路都很困难,谁敢想搬迁县城呢?但是,县城最终为何又由庵里迁到了罗川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神奇动人的传说哩。
  过去庵里虽说不大,但周围尽是群山,林木茂密,又是四郎河的发源地,确实山清水秀,景色优美。选这里作为县城,县官十分满意,以为久居此地,可以饱览风光,修身养性。
  一天夜里,县太爷办完公案正在酣睡,见一白发长须老道朗声对他说:“这里要山崩地裂,苍生就要遭难,快把县城搬走! ”县官大惊,急问老道:“县城应当搬到何处为好,请道仙明示。”“随旗而定。”老道丢下这么一句费人思量的话就飘然而去。县官欲追随老道问个明白,只觉得猛然一声惊呼,苏醒过来,方知是做了一场梦。时值深夜,县官反复回味梦境,百思难得其解,思来想去,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一会,天就亮了。就在这时,衙役忽然来报:“老爷,大事不好,城头上的旗不见了!”县官闻言大惊。左右师爷虽然也觉得有些蹊跷,但转眼一想,一面旗子值不了多少钱,叫人另缝一面不就行了,何必那么惊慌。但他们哪里知道县太爷的心思。这位县官心想,昨夜分明不是梦,而是神仙为救百姓特意来显灵,必须找到神仙言示的那面旗子!他立即派遣县署各位衙役分头去寻找那面移动了的旗子。寻来找去,旗子却插在了罗川,而且插旗的地方还踩出了城基的轮廓。县官亲自去罗川察看了一番,觉得罗川这个地方川道开阔,群山耸立,北有华山,南有泰山,东有琴山,西有药王山,山势峻巍,树木成林,河水清澈,犹如仙境,比庵里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呈明上司,下令打墙筑城。不多日,城墙修好,城头上还建了一个很气魄的城楼,便将县府从庵里搬了下来。而后来,庵里果然发生了山体倒塌,地面下陷,埋没了原县城的大变故。百姓闻知,无不额手称庆。
  罗川城耸立在四座名山中间,愈显得风脉更重。据说四郎河是一条闪闪发亮的银藤,县城是藤上的一颗金瓜,金瓜每天晚上自转一周,不过一般人感觉不到罢了。
  罗川城修好后,历代都把此作为县城所在地,延续了一千多年。这座城有南门、东门、西门,惟独没有北门。传说一位善观风水的高人说:“罗川城不能开北门,若北门开了就要出3斗6升油菜籽那么多的官。”那时罗川全县人烟稀少,官民总共才不过有几千人,而3斗6升油菜籽数也数不清,所以没有人相信这话,北门也就一直没有开。后来老鼠在北门那里打了3个洞,所以正宁县明朝时出了景清、巩焴、赵邦清3个大清官。
  民国19年(1930年),正宁县城迁至山河,罗川古城遂废弃。
  今天这里是罗川乡党委、政府驻地。
  (王立明彭晓东)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