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墓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91
颗粒名称: 曹妃墓的传说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3
页码: 268-270
摘要: 在周家乡曹家嘴子村的曹家山上,有一座惹人注目的墓冢,当地群众叫“老女子坟”,也称“曹妃墓”。墓地依山临沟,虽有双水环流之胜,但孤坟处于荒野,总有一种孤独和寂冷之感。
关键词: 曹妃墓 传说

内容

曹妃墓的传说
  在周家乡曹家嘴子村的曹家山上,有一座惹人注目的墓冢,当地群众叫“老女子坟”,也称“曹妃墓”。墓地依山临沟,虽有双水环流之胜,但孤坟处于荒野,总有一种孤独和寂冷之感。
  相传,清朝初期,康熙皇帝曾巡视天下。他一不骑马,二不坐轿,三不带护兵,脱下龙袍换上布衣,扮成一般平民,步行访贤,体察民间疾苦。有一天,康熙和一个随从扮做客商,来到宁州的宫家川(今属正宁县)。二人步行时久,肚中饥饿,实在迈不开步了,于是随从就到附近农户家里寻觅饭食,康熙一个人信步顺着河川观景。他向北一望,一道山崖陡峻、溪流潺潺的深沟出现在面前。沟两边田台层层,但却长满了蒿草,而不见庄稼。崖顶古树参天,但叶少枝稀,栖满乌鸦。康熙看了只觉奇怪。就顺着山沟一步步走了进去。走着走着,他迷了路。正在这时,天空突然响起一声炸雷,顿时狂风大作,急雨倾盆。不一会,山洪暴发,吼声如雷。康熙久居皇宫,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在暴雨泥泞中,他浑身湿透,难以立身,爬起又跌倒,跌倒又爬起,最后滑进了一个烂泥窝里,东拐西扭,怎么也拔不出身来。康熙仰天长叹:“我命休矣!”随即瘫倒在地。就在这时,山头上一个放牛的姑娘看到了康熙的窘况,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于是便抛下牛下崖来救人。这姑娘不是别人,就是曹家嘴曹三之女曹秀芝。她自小家境贫寒,跟随父母务田纺织,身体强壮,脚板长得和男人一般大。她将康熙从泥坑拉出,背回家后,天色已晚。碰巧这天父母都去了姑姑家,因天下大雨,没有回家。曹秀芝想:“为了救他一命,我岂能顾忌男女之嫌? ”于是就让这位客人躺在她的炕上,然后烧汤煮饭。
  康熙醒来之后,见自己躺在一个姑娘的闺房里,忙起身答谢。但只因饥困惊惧,身体虚弱,挣扎了半天也未爬起来。
  秀芝问康熙是什么人,怎么会来到这里。康熙不敢吐露真情,就撒谎说:“我是一个做买卖的,路遇强盗,抢去包裹,落得个乞讨为生。”秀芝听了产生同情,给他端来饭食。
  康熙问秀芝:“这里的田地为何不长庄稼,尽生蒿草? ”秀芝答道:“这里连遭三年大旱,庄稼歉收,百姓无以糊口,官家还一再催交皇粮杂税,逼得百姓纷纷出外逃荒。我们这个村子原有15户人,现在就只剩下五六家了。今天能做一顿粥,也算是对你最丰盛的招待了。”康熙听后皱起了眉头,他安慰秀芝说:“你捎信给逃难的人家,让他们都回来安心种地,我给朝廷说一下,叫给你们这里免三年皇粮杂税。”秀芝听了哈哈大笑:“你以为你是什么人啊?你只不过是个叫花子,真会说大话!好吧,你能给这里免除三年的皇粮杂税,我宁愿一辈子不出嫁! ”康熙说:“你救了我的命,我叫你出嫁也吃三分禄,不出嫁也吃三分禄。” 秀芝讥笑道:“你这是蚂蚁打架,全凭嘴上的功夫哩! ”
  二人叽叽咕咕连说带笑地到了天明。康熙吃了秀芝亲手做的粗米干饭,换上了秀芝给他烘干的衣服,便告辞上路。秀芝问他是哪里人,康熙说:“东西南北是我家,除过玉皇数我大。我若高兴天下乐,我若发怒神鬼怕。”秀芝一听,又哈哈一笑,她笑这个人真会说大话。
  康熙走后,又来了一位客商来问路,并问秀芝见过他家主人没有。秀芝说:“见过一个尽说大话的叫花子,刚才走了的。”那人问:“他都说了些什么大话? ”秀芝从头至尾讲了一遍。那人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我的老天爷呀,就是他!就是他! ”说完掉头就走。
  大约一个月以后,一顶龙凤彩轿落到了曹三家门口。原来是康熙专程派大臣前来宣读圣旨,县官忙叫秀芝接旨。秀芝大笑道:“这又是谁在捉弄我? ”奉旨大臣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真宁县曹秀芝救驾有功,特封为皇妃泰安夫人,命在乡永享荣华!孤曾接夫人禀奏,因真宁县荒旱三年,特免除一应皇粮杂税三年。钦此! ”此时,曹秀芝方知那客商原来是当今皇上。从此,秀芝一生吃皇家俸禄,永未出嫁。地方官员也经常前来问安。从那年起,真宁县真的免交了三年皇粮杂税。秀芝死后,朝廷派人予以隆重安葬。其墓巍然耸起,气势雄伟。后人便把这座坟叫“老女子坟”,雅称 “曹妃墓”。
  (王立明路笛)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