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83
颗粒名称: 民间传说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29
页码: 252-280
摘要: 正宁县各年代民间传说介绍。
关键词: 正宁县 民间传说

内容

民间传说
  “八仙”之一张果老张果老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明《庆阳府志》、清《正宁县志》都有记载:“张果老墓在县(罗川)东七十里。”“县东有洞,相传果老隐居炼丹处,故有墓在焉。”张果老墓,现在子午岭腹地西坡乡的碾盘山下。明左都御史景清曾赋诗《题真宁县境》云:“果老升仙遗墓古,蒙恬赐死故城荒。”张果老的故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新旧《唐书》均在方技类载有《张果传》。史书称他久隐中条张果老像山,往来汾晋间,自言生于尧时,武则天时已数百岁。则天曾遣使欲召见之,即佯死。后人复见其居恒山中。他常倒骑毛驴,行走如风,边走边看书,游遍名山大川。休息时即将驴折叠,藏于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师,演出种种法术,授以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张乞归恒州,明皇又遣使征召,闻旨而卒,开棺验之,竟是空棺,遂赐栖霞观祀之。张果老常执鱼鼓唱道情,所谓“鱼鼓频频有梵音”。成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是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日,八仙自西王母蟠桃会醉别而归,路经东海,但见白浪滔天,水势浩淼。吕洞宾首倡过海东游,不显仙家本事,须各投一物,乘之而过。众仙纷纷响应,各显神通。张果老则以纸驴投水而渡。所以人们把八仙所持物件葫芦、扇子、玉板、荷花、宝剑、箫管、花篮、鱼鼓(张果老用具)称“暗八仙”。
  在正宁,流传着张果老的很多传奇故事。《正宁民间故事集成》中录有一篇《张果老和他的纸驴》,颇为神奇。传说张果老须眉皆白,常倒骑毛驴巡游天下。他的毛驴一不吃草料,二不饮水,一到夜晚拍一下驴头,那咻咻喘气的驴子就倒在地上变成一张纸驴。张果老拉起折成几折往怀里一揣,就睡了觉。第二天起来,掏出纸驴轻轻吹口气,一匹活生生的驴子又站在面前。他拿起唱道情用的竹板又倒骑毛驴上路了。因为他惯于变幻莫测,人称“通玄道人”。
  传说张果老以前骑的并不是纸驴,而是一头真驴。有一次,他骑着毛驴一路传经,寻仙觅道。当走到罗川华山西面的沟口时,抬头一看,只见葱郁茂密的山坡下一片桃林,数行修竹,煞是茂盛。一座红砖绿瓦的寺院,掩映在竹林桃花中。张果老来到寺前,本想敲门进去,可一打听,寺里住着72个鲁莽和尚,靠耕种几亩庙产田和微薄的香火钱度日。为了不碍诵经,他在隔涧的山坡上觅一个石洞住了下来。
  红日偏西时,寺院开饭的钟声响了。张果老骑上毛驴渡过涧溪,来到寺院门前。老和尚忙将他迎进禅房,接着端上两碟素菜、一碗稀粥、一盘馍馍让他充饥。张果老吃完饭,连个谢字都没说,骑毛驴又回了山洞。
  一天、两天..天天如此,张果老钟响则到,饭后便去。老和尚见此虽有点为难,但又感到都是出家人,自己有饭用,就得给老道吃。可是那些小和尚都很生气。和尚们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开饭时不再敲钟而改成敲木鱼。可张果老一如既往,从无差错。于是和尚们憋不住了,有的说开饭时把门关了,有的说干脆把他赶出华山沟口。你一言,我一语,又定下了一条妙计。
  一天,张果老又来化斋。饭后谈论了半天经,出了门不见毛驴,地上只有一张血淋淋的驴皮。啊!这班和尚把驴杀了!张果老见状并未发怒,反而笑着对众和尚点头,然后走到驴皮前,用手在驴皮的脑门上一拍,说声“起来”,忽然驴皮变成一匹活驴站了起来。他仍旧倒骑毛驴走到涧溪边,把手中的竹板一伸,一条平坦的木桥立即搭在小溪上,毛驴“得得得”过了桥。和尚们见此,个个都傻了眼。
  张果老回到石洞后把驴皮剁成小块,撒向子午岭,于是就变成漫山遍野的树林。他却画了一张纸驴用。这纸驴比真驴更得心应手,日行千里,又“得得得”地驮着张果老云游四方去了。
  (曹焕荣)罗川晒烟的传说相传唐肃宗李亨因避“安史之乱”驻跸真宁县时,曾携爱妃张良娣前往位于罗水以南的泰山庙拈香求子,并经常在罗川城西门外一个有数亩大的土台上歇息。时值兵荒马乱,肃宗一行数月间鞍马劳顿,饮食不节,久居深宫的张贵妃水土不服,突患肚痛病,而肃宗身边的御医百般施治,竟然不见好转。足智多谋的郭子仪心知是水土不服,便在当地请来了一位农夫诊病。农夫看了一眼张贵妃,便用火点着手提的旱烟锅,猛吸几口,然后让给贵妃。张贵妃一锅烟吸完,只觉得腹痛全消,浑身通泰,心旷神怡。肃宗闻知,龙颜大悦,也点上烟锅品吸一番,良久,脱口而道:“真乃龙凤烟也! ”因此烟叶种在唐肃宗歇息过的城西门土台上,所以当地人称其为 “唐台龙凤晒烟”。肃宗回朝后,对罗川晒烟念念不忘,叮嘱地方官员作为贡品,按时进贡。从此后,罗川唐台龙凤晒烟声名大振,四方远近,竞相购买,经千百年而不衰。
  罗川唐台晒烟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肃宗在城西土台上歇息时,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扑鼻香气。抬头一看,见一老者吸着旱烟锅从台下经过。肃宗便召来老者问香自何来。老者说,是我口吸旱烟飘散而来。肃宗闻言,便接过老者旱烟锅猛吸几口,顿觉口齿生香,神清气爽,便连连予以夸赞。后来,还传说罗川唐台的晒烟之所以香气浓郁,是因为唐肃宗的妃子张良娣将化妆用的胭脂水泼在了唐台上面,脂香味入土渗进了旱烟叶。
  (王立明)南住的传说正宁县永正乡现在有一个名叫南住的村子。很早以前,它叫杨家庄,庄中修建了一座大寺院,叫兴敬寺。且不说这寺院有多么宏伟壮观和富丽堂皇,单表寺中的一口大钟,真是个稀世的物件。它重过万斤,声扬百里,钟上佛像有千个之多,经文有洋洋万言,善男信女的名字刻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
  据传,为了铸好这口大钟,当初难坏了杨家庄的人们,费尽了周折,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四处拜高师、求名家,聘请了不知多少能工巧匠,苦苦铸了三年,还是没有铸成。而金银就用去了九九八十一车。钟铸不成,寺院的大门也只好紧紧关闭着。
  一日,从村中路过一个年逾百岁的白发老人,听到庄里人的诉说,就建议说:“这个村子‘难铸’,就搬到另一个村子去铸吧! ”说完转身走了,谁也没有上前向白发老人问明究竟。杨家庄的人本来干什么事就壮心不已,经白发老人这么一说,立即把铸钟地点向东移了5里,搬到另一个村上。这个村子里有一个铁匠,曾参加过凉州钟的铸造,他满有把握地把一个小孩子铸进去了,结果钟上出现了一道大口子,怪吓人的,无奈之下,只得求饶退堂了。杨家庄的人见状,又立即把铸钟地搬到了距庄西5里的一个村庄。这个村子里有一个手艺高超的铜匠,他知道铸造崆峒山上大钟的秘诀,于是胸有成竹地铸进去100个人的头发。可是钟铸成后,任怎么敲打也不鸣响,他羞愧难当,没有告诉任何人,就偷偷地跑了。杨家庄人铸钟一再受挫,花费了不少钱财和人力,个个垂头丧气,决计撤了摊子,永远不作铸钟打算了。可就在撤摊返村经过另一村庄的时候,这个村上的人们问起铸钟经过,纷纷说:“不难! ”杨家庄的人以为他们说大话,苦笑着说,“难铸”呀,“东不铸”,“西不铸”,你们这里恐怕还是铸不了。这个村子里的人再三央求:“让我们试一回吧! ”杨家庄的人见他们诚心诚意,就毫不吝啬地把铸钟的工具、材料留给了他们,但也没有抱多大希望。可是奇迹发生了,这里的人只花了一夜功夫,就把钟铸成了。杨家庄人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心悦诚服地道过谢后,兴冲冲地把钟搬回庄上去了。
  为铸这口大钟,杨家庄人费尽周折。从此以后,杨家庄改名为 “难铸”,东边没铸成的村子改名为“东不铸”,西边没铸成的村子改名“西不铸”,铸成钟的村子改名“不难”。
  日月飞旋,沧桑变迁,渐渐地,这几个村子的名字都被人叫转音了。原来的“难铸”叫成了 “南住”,“东不铸”叫成了 “东堡住”,“西不铸”叫成了 “西堡住”,“不难”叫成了 “堡兰”。
  (王立明燕书权)正宁 “龙湫 ”趣话在子午岭西麓的正宁县城东南面30里处,有一个乡叫湫头乡,湫头乡街东南面沟里有个“滩”,从古到今,人叫“湫头滩”。滩约百亩,虽说面积不大,但因有“湫”而闻名遐迩。历史上称此湫为“要册湫”、“龙湫”、“灵湫”,称湫水为“神水”,曾被列为 “真宁八景”之一。古人曾赋诗赞曰:“千年碧洞号灵湫,夜月空明景倍幽。半亩如开昆玉鉴,重潭倒映水晶球。光幽冤魄波心静,凉人蛟宫雨意浮。地处天香曾散彩,昔人何必广寒游。”明代真宁人景清曾赋诗《题正宁县境》,盛赞“龙湫”,有句云:“乔山惟有龙湫在,历代穹碑焕典章。”据清《正宁县志》载:“灵湫在古县治罗川东60里,为祈雨之所;旁设龙祠,规模壮阔,唐开元中建,僖宗封应圣侯,昭宗封普济王,宋太平兴国封显圣王。”湫头滩今貌相传“龙湫”是“显圣爷”从北草地(相传是宁夏以北的一大片地方)用牛车运来的。“显圣爷”原是由湫头一个大财东的长工“坐化”的,宋初被宋太宗赵光义封为 “显圣”。有关“湫”和“湫头滩”庙宇的传说很多,流传久远,生动有趣。
  听老年人说,“显圣爷”当年给湫头一个财东拉长工时就有 “神”气。起初,财主把他当一般人对待,有时还训斥几句。但偶尔发现,这个长工向外推粪车经过门口供奉的土地神像时,土地爷似乎神情惶恐不安,“腾”的一声趴在地上。他觉得很奇怪,后经多次观察,发现次次灵验,方知此人非等闲之辈,连“土地爷”也怕他三分。此后,财东把这位长工高看一眼,关心备至。就在“显圣爷” “坐化”的那天晚上,大财东几次梦见“显圣爷”向他借牛,说去北草地运“湫”,他觉得睡梦蹊跷,梦出有因,慌忙起床去牛圈观看,只见满圈牛热汗淋漓,疲惫不堪,喘声如雷,仿佛刚负重归来。第二天,人们惊奇地发现,“湫头滩”涌出一眼大“湫”,“湫”水碧蓝,汪洋一片,深约数丈,清澈见底。“湫”边有三棵大松树高入云天。“滩”的东侧有两道深渠,形似车辙。如今,这两道“辙”虽经几百年雨水冲刷,仍不失旧貌,清晰可见。
  传说“湫头滩”的庙宇大殿系神工修建,规模壮阔,高大宏伟,十分壮观。建筑群中央有一殿,大小变化无常,神奇惊人,人们多次都无法量出其准确的长度。殿旁有一碑叫“照人碑”,据说人从碑前过,可以照出其前世由何物转生。某年某月某日有一县官路过,碑上分明照出其人前世是“老驴”,老驴骨瘦如柴,满身疮痍,上有老鸦啄食,血迹斑斑。县官一怒之下将碑推掉,但碑仍显其人其影,无奈,架火将碑焚烧三天三夜,直至烧成石粉方止。
  历史上“湫头滩”名声很大,曾经香火缭绕,晨钟暮鼓,求神祈福祈子祈雨者络绎不绝。祈雨者远者来自四川、陕西、山西、河南,近者来自省内各地州县。因湫头滩松树长得奇特,外地人祈雨时,以石击落树叶,持树叶返回,以此证明自己确来此处祈过雨。否则人们会认为祈雨人心不诚,是半途而归的。别的地方来的人都可祈雨,但惟独不允许距湫头30里的永和于庄村的人祈雨。据说有一年夏天,赵三爷(赵邦清)去“湫头滩”拜神,他在“湫”边转悠,无意中说:“如果湫今晚能封冻,我就能步出湫的面积。”说也奇怪,当晚湫冻得严严实实,赵邦清步了一下这个湫,是6亩6分大。谁知因此触犯了神灵,湫水突减,干涸见底。从此湫头人再不允许于庄人来这里祈雨。1967年春夏之交破“四日 ”时,正宁四中红卫兵将“显圣庙”神像捣毁,神像是泥塑的,共有3尊,居中是“显圣爷”。带头捣毁神像的是正宁四中的语文教师李某,系兰州人。因当地人受家庭传统教育之影响,大人小孩相信迷信,不敢动手触犯神灵,怕招来祸害,所以多在旁观看。“文革”期间人们不敢公开组织祈雨,有时也有人偷着祈雨。现在时隔多年,尽管庙宇毁坏殆尽,神像荡然无存,“湫”已干涸,种上苇草,但每遇旱年,还是有人去“湫头滩”祈雨。
  (文正廉)“月明”的来历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王母娘娘不知为了什么丁点小事,雷霆大发,传龙王爷令人间一方之地大旱三年,不得滴一点雨水。龙王爷慑于王母娘娘的淫威,领旨回来,就严令属下,不得行云播雨。这么一来,白天尽是毒日头,可苦了一方勤劳的百姓。种到地里的禾苗被晒死,河里的水被晒得直冒白气以至干涸,许多人都因中暑而死去。人们饥渴难耐,跑到几十里外去找水,把脚都磨得渗出了血水。可是,田地、山野到处一片枯黄,到哪儿才能找到水呀!人间的惨苦景象让王母娘娘的随身小侍女看到了。她是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憎恶王母娘娘置人间苍生于火热而不顾的残暴行径,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于是决计趁机挽救一下那些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可是,却找不到合适的时机,为此急得她整天愁眉苦脸,茶饭不思。
  一天,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席间喝多了千年酝酿方成的蟠桃酒,醉倒在宝座上,听说三天后才能醒转来。于是,善良的小侍女就偷偷地拿了王母娘娘的玉符给龙王爷,令他在人间下三天雨。龙王以为王母娘娘回心转意了,就赶紧行云播雨。大雨一连下了三天,人间旱象顿时解除,大地开始恢复生机,人们在各村纷纷建起了龙王庙。庙里香火袅袅,人声沸腾。这天,王母娘娘酒醒过来,心想已经旱了三年,该去看看人间的火海是一番什么模样。便驾起祥云出了天宫南天门,不一会按下云头,降临人间,化做了一个老妇人。她走走停停,看到人间草木葱翠,人人安居乐业,仍然是一派生机,不禁大吃一惊。气冲冲地驾祥云返回天宫,派人传来龙王爷,训斥道:“你好大胆,竟敢违抗我的旨意给凡间行雨! ”龙王爷禀道:“娘娘息怒,我是奉您的旨意行的雨。”“什么,你奉我的旨意?那么你出去看一看,世间凡人都是在向谁叩拜? ”龙王爷出了南天门一看,大惊失色。赶紧回来跪在王母娘娘宝座前一个劲儿磕头谢罪:“小臣不才,求娘娘法外开恩。”王母娘娘看到龙王一贯还算忠诚,就假意做出宽恕关心的样子,走下宝座,扶起龙王,说道:“只要你知罪认错,那也就不必深究了。再令你办一件事怎样? ”龙王赶紧回答:“罪臣无能,当竭尽全力,以效犬马之劳。”于是王母娘娘指着人间传旨道:“着你在三天之内把这里的凡人尽皆淹没,方解我心头之恨。”龙王领命而去。谁知这话又让小侍女知道了。她赶紧来到人间,把消息告诉了人们。于是,众人纷纷搬上高山,避过了洪水滔天的灭顶之灾。
  话说王母娘娘的小侍女两次使王母娘娘的企图落了空,心知天宫不是久留之地,自己早晚会受到王母娘娘的处罚,于是又重新降到人间,回到被她拯救的人们当中。王母娘娘看到自己的阴谋又没得逞,气急败坏地把龙王关进了监狱,又到处查找泄密失踪的小侍女,发誓找到以后要亲自在炼丹炉里烧死她。不几天,天兵天将在人间找到了小侍女。小侍女自知必死无疑,为了不牵累众多的老百姓,就含愤自尽了。
  小侍女死了,世人才明白她才是人间真正的救命恩人。为了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都记住小侍女的恩德,人们为小侍女建立了庙宇。但是不知道小侍女的姓名,众人议论说要为她起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个老头望着天空金黄色的一轮圆月,突然说道:“她的心灵纯洁美丽,就好像天上那吉祥光明的圆圆的月亮,我看就叫她‘明月’吧。”后来,人们索性把这个名字作为方圆这一块地方的村名。再经过了不知多少代人的转变,“明月”变成了 “月明”,又成为今天的乡名。(王立明)苟仁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前,正宁县湫头塬有个村子,住着几户李姓人家,叫李家村。这个村子有个寺院,人称金陵寺。金陵寺住持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人们在这里求神祈福,无不灵验,祈儿求女,有求必应。因此,来这里烧香祈祷、抽签算卦、祈子还愿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每逢举办庙会或正月十五那天,远远近近的人都云集金陵寺,更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一年元宵节,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去金陵寺烧香,突然丢失了,谁也说不清是怎么丢失的。家人四处寻找,多方打听,但还是杳无踪迹。以后几年,这样的事接连不断地发生。人们既奇怪又害怕,以为是神鬼作怪,也有人猜疑说是和尚所为,但无凭无据,谁也解不开这一谜团。又是一年元宵节,黎明前,一位农家少女去金陵寺烧香。她身材苗条,步履轻盈,穿红着绿,打扮得十分俊俏,手挎一个竹篮,内装香表,家里的一条大白狗紧紧跟在后边。为了表示对神的虔诚,这天她起得很早,一心要烧个头炉香。当赶到金陵寺时,其他烧香的人还未到,寺院里显得十分寂静。谁知她刚进寺庙,还未来得及烧香,忽然寺庙内风声大作,接着听到一声怪吼,霎时天昏地暗,尘土飞扬,令人毛骨悚然。少女被吓得面如土色,呆如木鸡。正在这时,寺庙半空伸出一只毛茸茸的大手,形若簸箕,沾满血污,一把将少女抓走了。大白狗见主人被抓,狂叫不止,庙里的和尚闻声出动,几次驱赶也赶不走它。
  在金陵寺附近,住着一对青年夫妇,感情很好,相亲相爱,但结婚几年没有生育,其妻去金陵寺烧香祈子,也不明不白地丢失了。其夫到寺院去找,也没有发现踪影。他心急如焚,迷惑不解,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说丢就丢了呢?她到哪里去了?正在这时,见一只大白狗在寺院汪汪狂叫,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寺庙里多次丢失年轻女人,肯定与庙里的和尚有一定关系。便把自己的想法偷偷地说给村子里一些有见识的人听,这些人听后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大家商量了一下,派了几个小伙子,带足了盘缠,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上京告御状。
  皇上看了小伙们的诉状,听了他们的诉说,龙颜大怒,马上列为要案,下令刑部大臣限期查办结案,对作恶者要严惩不贷!刑部大臣奉诏星夜赶到真宁县,身着便装,到民间私查暗访。他了解了一点线索,再去金陵寺偷偷观察了几回,心里还是没有底。于是,他叫人把和尚押上公堂审问,折腾了几天,和尚一个个矢口否认,住持更是百般辩驳,大喊冤枉。眼看破案期限已到,但案子还没弄清一点眉目,京里不断催报办案结果,刑部大臣愁眉紧锁,正为无法回复皇上而闷闷不乐。突然,寺院内突然窜出一条大白狗,嘴里叼着一只新绣花鞋,扑向寺中的一个偏僻角落,停在一块大石旁边,不停地嚎叫,声音凄惨,边叫边用爪子乱刨,并四处张望,似乎在向人求救,惹来不少人围观。刑部大臣闻此情景顿觉蹊跷,他命随从将这块石头用木杠撬开。众人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石头底下出现了一个地道,黑洞洞的,只点着一盏昏暗的清油灯,几个女人正在抱头啼哭。仔细辨认,正是那几个丢失的女人。她们一个个头发蓬乱,面色憔悴,满脸忧伤,瘦弱不堪。刑部大臣和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方知是这帮和尚作的孽。据说,这些和尚是从外地流窜来的一伙歹徒,他们来到金陵寺,和当地官府、恶霸勾结在一起,杀害了原寺里的和尚,然后利用迷信来蛊惑人心,骗钱害命。他们在寺院佛像底下偷偷地挖了一个地道,并装设了机关,来烧香的青年女人中,凡有点姿色的,一旦被他们看中,就利用机关抢劫而去。如有不从者,便遭折磨和杀害。刑部大臣见之大怒,立即喝令将金陵寺和尚一个个斩首,接着一把火将金陵寺化为灰烬。
  因为白狗认清了 “金陵寺”的真面目,为众人解开了金陵寺女人丢失的疑团,立下了功劳,人们都说它是一条“神狗”。从此,人们善待白狗,喂以精食,其老死后被挖坑深埋,还举行了葬礼,并将金陵寺改名为“狗认寺”。“狗认寺”的村名不知叫了多少年,“狗认寺”的故事也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后来人们觉得以 “狗”命名村庄有伤大雅,便取其谐音,将“狗认寺”更名为 “苟仁寺”(在今湫头乡苟仁村)。“狗认寺”的传说流传很广,许多文人据此编写了小说、电影、剧本。1927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创办于上海的中国早期私营电影企业明星公司就以此作为素材,摄制成电影《火烧红莲寺》,开中国影坛神怪武侠片之先河。20世纪80年代,正宁人周栋才任正宁县剧团团长时,根据这一传说,又创作了剧本《火化金陵寺》,主题是破除迷信。该剧由正宁县剧团排练,多次在陕、甘、宁一些地方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文正廉)景清的传说景清在历史上既是一代忠烈,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传说景清爷爷的墓地是一块“活墓穴”,若把鸡蛋埋入,21天就能孵化出活蹦乱跳的小鸡来。这块墓穴原是一位年已古稀的喇嘛给自己采的,因无意中泄露了天机,偶尔被景清的父亲知道了。后来景清的爷爷死了,为图福佑后代,就埋葬在这里,所以景家后世才出了景清这个“文曲星 ”。
  景清小时候就不是一个凡人。他在罗川(今罗川乡政府所在地)上义学时,有一天,诗兴大发,在城隍庙泥塑的城隍爷袍子下写了一首诗:“城隍,城隍,你给我做篇锦绣文章,如果不出锦绣文章,我把你打到北国草场(据传是宁夏以北的荒凉地方)! ”城隍爷大概是官小位卑,也惧怕景清三分,当夜给景清的先生托梦求救。第二天早上,先生果然发现城隍爷袍下有诗,如梦境所述。他让一个学生去擦,可怎么擦也擦不下来。学生们轮流去擦,累得汗流满面,还是一个字也擦不下来。最后让景清去擦,景清用手轻轻一抹就干干净净了,先生十分惊奇,视景清为神童。后来学堂借用文庙大成殿的侧殿作教室,这殿里泥塑神像围成一圈,中间非常狭窄。一天,先生有事外出,轮到景清值日打扫卫生,因神像多打扫很不方便,景清对神像说:“你们都出去站在外边,我打扫完了再回来! ”神像听言,一个个都战战兢兢挪至门外。景清风风火火地把卫生打扫完毕,一高兴跑到四郎河边和同学玩耍去了,而神像照旧立在门外。等到先生回到学堂时,一看学生们不见了,神像全立在门外,就气不打一处来,立即把学生从河边撵了回来,抡起竹板拷问,要他们说出是谁把神像移至门外的。学生们哭着说景清是值日生,肯定是他所为。先生责问景清,景清说与其他人无关,是他打扫卫生时支出去的,因忙着去玩,忘记了让神像回到原处。先生虽说根本不相信有此等怪事,但早知该生年幼不凡,也就未加批评,说:“你既然能将神像支出去,就必然能将神像支回去。现在我看着,你如果能让神像自己回到原处,便不责怪你,否则我就用竹板打你! ”景清不慌不忙,走到神像跟前说:“你们都傻了?站到这里就不知道回去了,立在这里咋哩?现在都各回各位! ”神像听了他的话,都很顺从地回到原位。先生大吃一惊,叹曰:“此生是神人下凡,连神也听他的话,非凡人所能比啊! ”景清的故乡辛庄里寨子村,离县府罗川有五十余里,多为山路,传说景清读书时,早上下川,晚上返回,脚心有毛,行走如飞,暗有神人保护,即便在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在炕洞里烧的洋芋拿到学校去吃还是滚烫滚烫的。还有人说景清有两个神娘娘保护,肩上三盏神灯为他照明,每到夜晚这三盏灯就亮起来,脚心的毛也端立起来,他想走哪里,即刻便到。这是神仙赐给这位 “文曲星”的“神力”。这三盏灯本是三个大仙,一个是狼仙,一个是狐仙,一个是狗仙。据说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有一位老汉在胡同里见到过这三位大仙。他们个个戴着草帽,一个穿黄衣,一个穿白衣,一个穿黑衣,脸上都长着长毛,把这个老汉吓得失声喊叫,三个大仙也受惊现了原形。原来是一只大黄狼,一只白狐狸,一条大黑狗。听说后来景清肩上的三盏灯都一一熄灭了。第一盏灯是因为给罗川一位寡妇写了一纸诉状而熄灭;第二盏灯是因给一位强人写了份言辞过激的讼词而熄灭;第三盏灯是因为刺杀明成祖朱棣未遂遭诛,剥皮装草悬于长安门,骂得门神爷秦琼、敬德不得巡夜而熄灭。
  传说景清还能治“妖”。景清初赴举时,路过陕西淳化县,有一天天黑了,去沿路的一个人家住宿。谁知这家人不让他住,说其女儿年方二八,被“妖”所缠,折腾月余,闹得人心惶惶,请了不少阴阳、法师、巫神也没有办法,眼看天色已黑,妖怪又要来了,他们一家人担惊受怕,哪有心事留外人住宿。景清请求在他家门道蹲一晚,言说方保无事,这家人答应了。果然当晚妖怪未来。第二日早上景清离去后,妖怪又来了,自言其是“毛鬼神”,并借这家女子的口说:“吾避景秀才也。”这家人才知昨夜住宿的人实非凡人,立即骑马去追,追上后请景清返回为其降妖。景清怕误考期,写了一个 “景清在此”的帖子,让来人回去贴在其门道,这家人照此做后,“妖遂绝”。从此,人们把景清奉若神明,凡谁家发生了奇事、怪事、邪事,只要在门上贴一张“景清在此”的帖子,就方保平安,万事大吉。景清的故事很多,《明语林·卷四》《明语林·卷八》《庆阳府志》《正宁县志》等史志书籍均有明确的记载。在景清的故里真宁县和邻县也多有流传,妇孺皆知。至今在正宁、旬邑、彬县一带,还留有在住宅院落里贴“景清在此”帖子的民俗。
  (文正廉)曹妃墓的传说在周家乡曹家嘴子村的曹家山上,有
  一座惹人注目的墓冢,当地群众叫“老女子坟”,也称“曹妃墓”。墓地依山临沟,虽有双水环流之胜,但孤坟处于荒野,总有一种孤独和寂冷之感。
  相传,清朝初期,康熙皇帝曾巡视天下。他一不骑马,二不坐轿,三不带护兵,脱下龙袍换上布衣,扮成一般平民,步行访贤,体察民间疾苦。有一天,康熙和一个随从扮做客商,来到宁州的宫家川(今属正宁县)。二人步行时久,肚中饥饿,实在迈不开步了,于是随从就到附近农户家里寻觅饭食,康熙一个人信步顺着河川观景。他向北一望,一道山崖陡峻、溪流潺潺的深沟出现在面前。沟两边田台层层,但却长满了蒿草,而不见庄稼。崖顶古树参天,但叶少枝稀,栖满乌鸦。康熙看了只觉奇怪。就顺着山沟一步步走了进去。走着走着,他迷了路。正在这时,天空突然响起一声炸雷,顿时狂风大作,急雨倾盆。不一会,山洪暴发,吼声如雷。康熙久居皇宫,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在暴雨泥泞中,他浑身湿透,难以立身,爬起又跌倒,跌倒又爬起,最后滑进了一个烂泥窝里,东拐西扭,怎么也拔不出身来。康熙仰天长叹:“我命休矣!”随即瘫倒在地。就在这时,山头上一个放牛的姑娘看到了康熙的窘况,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于是便抛下牛下崖来救人。这姑娘不是别人,就是曹家嘴曹三之女曹秀芝。她自小家境贫寒,跟随父母务田纺织,身体强壮,脚板长得和男人一般大。她将康熙从泥坑拉出,背回家后,天色已晚。碰巧这天父母都去了姑姑家,因天下大雨,没有回家。曹秀芝想:“为了救他一命,我岂能顾忌男女之嫌? ”于是就让这位客人躺在她的炕上,然后烧汤煮饭。
  康熙醒来之后,见自己躺在一个姑娘的闺房里,忙起身答谢。但只因饥困惊惧,身体虚弱,挣扎了半天也未爬起来。
  秀芝问康熙是什么人,怎么会来到这里。康熙不敢吐露真情,就撒谎说:“我是一个做买卖的,路遇强盗,抢去包裹,落得个乞讨为生。”秀芝听了产生同情,给他端来饭食。
  康熙问秀芝:“这里的田地为何不长庄稼,尽生蒿草? ”秀芝答道:“这里连遭三年大旱,庄稼歉收,百姓无以糊口,官家还一再催交皇粮杂税,逼得百姓纷纷出外逃荒。我们这个村子原有15户人,现在就只剩下五六家了。今天能做一顿粥,也算是对你最丰盛的招待了。”康熙听后皱起了眉头,他安慰秀芝说:“你捎信给逃难的人家,让他们都回来安心种地,我给朝廷说一下,叫给你们这里免三年皇粮杂税。”秀芝听了哈哈大笑:“你以为你是什么人啊?你只不过是个叫花子,真会说大话!好吧,你能给这里免除三年的皇粮杂税,我宁愿一辈子不出嫁! ”康熙说:“你救了我的命,我叫你出嫁也吃三分禄,不出嫁也吃三分禄。” 秀芝讥笑道:“你这是蚂蚁打架,全凭嘴上的功夫哩! ”
  二人叽叽咕咕连说带笑地到了天明。康熙吃了秀芝亲手做的粗米干饭,换上了秀芝给他烘干的衣服,便告辞上路。秀芝问他是哪里人,康熙说:“东西南北是我家,除过玉皇数我大。我若高兴天下乐,我若发怒神鬼怕。”秀芝一听,又哈哈一笑,她笑这个人真会说大话。
  康熙走后,又来了一位客商来问路,并问秀芝见过他家主人没有。秀芝说:“见过一个尽说大话的叫花子,刚才走了的。”那人问:“他都说了些什么大话? ”秀芝从头至尾讲了一遍。那人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说:“我的老天爷呀,就是他!就是他! ”说完掉头就走。
  大约一个月以后,一顶龙凤彩轿落到了曹三家门口。原来是康熙专程派大臣前来宣读圣旨,县官忙叫秀芝接旨。秀芝大笑道:“这又是谁在捉弄我? ”奉旨大臣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真宁县曹秀芝救驾有功,特封为皇妃泰安夫人,命在乡永享荣华!孤曾接夫人禀奏,因真宁县荒旱三年,特免除一应皇粮杂税三年。钦此! ”此时,曹秀芝方知那客商原来是当今皇上。从此,秀芝一生吃皇家俸禄,永未出嫁。地方官员也经常前来问安。从那年起,真宁县真的免交了三年皇粮杂税。秀芝死后,朝廷派人予以隆重安葬。其墓巍然耸起,气势雄伟。后人便把这座坟叫“老女子坟”,雅称 “曹妃墓”。
  (王立明路笛)
  四郎河名称的由来在子午岭西麓,陕甘交界的正宁县境内有一条河,人们都亲切地叫它“四郎河”。说起“四郎河”的由来,还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人们把“四郎河”叫“害河”,也就是说是给人们带来灾害的河。这条河发源于子午岭,东西流向,直入泾河水系。由于年深久远,河床失修,年年洪水泛滥,特别是在夏季雨水多的时节,经常冲毁岸边的房屋,淹没了不少人家,淹死了不少牲畜。可怜那农民东山日头背西山,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用血汗浇灌的庄稼眼睁睁地看着被洪水吞没,年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有的被迫卖儿卖女,沿门乞讨,有的拖儿带女,迁徙到外地谋生。
  迷信的人们把“害河”泛滥成灾归于“龙神”作怪,巫神们也大加渲染,说“河中有两条龙,下雷雨时张牙舞爪,兴风作浪,如不敬龙神,人们必然遭难,今后还不知招啥大祸哩”!官府和这些巫神勾结起来,把这件事渲染得更加神乎其神。为了表示对“龙神”的虔诚,免去年年遭受的洪涝之苦,官府、巫神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动员人们捐款祭祀“龙神”。捐来的好多好多的钱,除少部分用于祭祀“龙神”外,大部分被官府、巫神们装进腰包。可是“神龙”不但没有停止对人们的侵害,反而更加肆虐。这里洪水年年都泛滥,房子被水冲走了,人被水冲走了,地被水冲走了..在“害河”岸边住着一户姓王的穷苦人家,父母早年去世,兄弟四人以农为生,相依为命。他们个个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聪明能干,乐于助人,与邻里相处得很和睦,这个村的人都习惯称他们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兄弟四人中,虽然四郎年龄最小,但他最聪明、最勇敢,人缘最好,在村里和弟兄们中也最有威信。凡是有什么事,几个哥哥都听他的,村子里人有事也请他拿主意。他对 “害河”泛滥是“龙神作怪”之说早有看法,压根就不信这个邪。
  有一年夏天,起初阴雨连绵,多日不止,接着连降暴雨,沟满壕平,遍地是水。“害河”泛滥,山洪暴发,大树被连根冲到河里,可怜的人们还未来得及躲避就被冲走,“害河”的河面上漂满了人、牲畜、牛车,还有刚堆起的麦垛..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呆了,坐在岸边嚎啕大哭。有的老年人给“龙神”焚烧香表,磕头如捣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龙神”怜悯。不知烧了多少香,磕了多少头,许了多少愿,但“龙神”丝毫没有同情心,震耳欲聋的雷照样打,瓢泼般的大雨照样下,灾难深重的人们照样在痛苦中挣扎呻吟。
  正当人们为无法摆脱这场灾难而极度忧伤、焦躁不安时,“害河”畔住的四郎挺身而出了。他把三个兄长叫在一块商量说:“河水泛滥,是河床失修,山上无树无草,泥土流失造成的,哪有什么龙神作怪?分明是巫神官府编造鬼话糊弄人哩!要不遭受涝灾,就要治害河为利河,还要栽上树种上草,防止泥土被水冲刷。”他提议兄弟四人带头治水,带头在荒山荒坡上栽满树、种满草。他的提议得到了三位兄长的赞同。他又把这些想法一遍又一遍地说给乡亲们听,还一遍又一遍地给乡亲们讲述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的故事。长期受尽官府巫神欺诈的人们在灾难中也有所觉醒,都觉得他说得有理,纷纷表示拥护。就这样,在四郎的带领下,一场治水的恶仗打响了。人们踊跃参加,老小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主意出主意,连外出逃荒的人听说要治理害河,也急忙赶回来参加。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奋战,人们惊喜地看到光秃秃的山变绿了,浑浊的 “害河”水变清了,昔日宛若脱缰野马般狂奔不羁的 “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愿乖乖地流入地里,滋润着万亩饥渴的禾苗。“害河”变成了 “利河”,四郎兄弟信心更足,也更加鼓舞了人们。从此以后,他们年年都治水,要从根本上抵御灾害的侵袭。有一年,他们筑了一座新坝,谁知那年雨水太多,一天半夜里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新筑的坝上出现了塌方。险情危急,迫在眉睫!当夜四郎兄弟就在坝上守候,四郎让他的三个哥哥去村里唤人,自己一个在坝上观察险情。熟睡的人们被唤醒后急忙赶往坝上,大家七手八脚尽力排险。就在险情快要排除的时候,突然“哗啦”一声,一块大石塌了下来,眼看就要砸伤不少人,四郎见势不妙,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奋力用双手推开周围的人。众人得救了,四郎这位年轻的治水英雄却和与他朝夕相处、奋力治水的乡亲们,以及生死相依的同胞兄长永别了。
  人们含泪把四郎埋在河边的一片柳林里。据说埋葬四郎的那一天,远远近近的人都来了,哭声连成一片。这天天出奇地昏暗,在下葬四郎的那会儿,突然下起了雨,风呼呼地响,河水呜咽起来,像人在哭泣,四郎家的牛也泪流满面,不吃不喝,“哞哞”惨叫,仿佛在和四郎依依诀别。
  四郎去了以后,大郎、二郎、三郎不负众望,一如既往地率领大家修河治水,直到年老辞世。后来人们为了缅怀四郎及其兄长治水的功绩,在“害河”畔为四郎兄弟修了一座“四郎庙”,并为四郎兄弟塑了像。逢年过节,远近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这里烧香磕头,祈福祈安,还将“害河”改名为 “四郎河”。
  (文正廉)罗川城的传说很久以前,正宁县的县城不在罗川,而是在四郎河上游、罗川城东60里之遥的庵里。古时候,从庵里到罗川,树大林密,道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行人走路都很困难,谁敢想搬迁县城呢?但是,县城最终为何又由庵里迁到了罗川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神奇动人的传说哩。
  过去庵里虽说不大,但周围尽是群山,林木茂密,又是四郎河的发源地,确实山清水秀,景色优美。选这里作为县城,县官十分满意,以为久居此地,可以饱览风光,修身养性。
  一天夜里,县太爷办完公案正在酣睡,见一白发长须老道朗声对他说:“这里要山崩地裂,苍生就要遭难,快把县城搬走! ”县官大惊,急问老道:“县城应当搬到何处为好,请道仙明示。”“随旗而定。”老道丢下这么一句费人思量的话就飘然而去。县官欲追随老道问个明白,只觉得猛然一声惊呼,苏醒过来,方知是做了一场梦。时值深夜,县官反复回味梦境,百思难得其解,思来想去,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一会,天就亮了。就在这时,衙役忽然来报:“老爷,大事不好,城头上的旗不见了!”县官闻言大惊。左右师爷虽然也觉得有些蹊跷,但转眼一想,一面旗子值不了多少钱,叫人另缝一面不就行了,何必那么惊慌。但他们哪里知道县太爷的心思。这位县官心想,昨夜分明不是梦,而是神仙为救百姓特意来显灵,必须找到神仙言示的那面旗子!他立即派遣县署各位衙役分头去寻找那面移动了的旗子。寻来找去,旗子却插在了罗川,而且插旗的地方还踩出了城基的轮廓。县官亲自去罗川察看了一番,觉得罗川这个地方川道开阔,群山耸立,北有华山,南有泰山,东有琴山,西有药王山,山势峻巍,树木成林,河水清澈,犹如仙境,比庵里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呈明上司,下令打墙筑城。不多日,城墙修好,城头上还建了一个很气魄的城楼,便将县府从庵里搬了下来。而后来,庵里果然发生了山体倒塌,地面下陷,埋没了原县城的大变故。百姓闻知,无不额手称庆。
  罗川城耸立在四座名山中间,愈显得风脉更重。据说四郎河是一条闪闪发亮的银藤,县城是藤上的一颗金瓜,金瓜每天晚上自转一周,不过一般人感觉不到罢了。
  罗川城修好后,历代都把此作为县城所在地,延续了一千多年。这座城有南门、东门、西门,惟独没有北门。传说一位善观风水的高人说:“罗川城不能开北门,若北门开了就要出3斗6升油菜籽那么多的官。”那时罗川全县人烟稀少,官民总共才不过有几千人,而3斗6升油菜籽数也数不清,所以没有人相信这话,北门也就一直没有开。后来老鼠在北门那里打了3个洞,所以正宁县明朝时出了景清、巩焴、赵邦清3个大清官。
  民国19年(1930年),正宁县城迁至山河,罗川古城遂废弃。
  今天这里是罗川乡党委、政府驻地。
  (王立明彭晓东)正宁 “龙”的传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开发地之一的正宁,到处都留存着龙的印记,有不少关于龙的传说。
  而正宁地名中有关龙的传说就更多,如龙嘴子、龙头、龙湫、东龙头、南龙头、北龙头、东山羊头、西山羊头等等。而龙嘴子、龙头的传说,则更为生动。
  传说东海龙王有五个儿子,四个儿子分封各地治水,惟五龙子无封地。他常往各地察看雨情,见陇东一带干旱多灾,庶民南逃,遂命泾河老龙“三天一下雨,四天一下雨”,以济苍生。泾河龙王耳背,误听为“山河(镇名,现为县城)一下雨,寺村(村名)一下雨”,结果山河、寺村多雨成灾,其他地方赤地千里。此事触怒了东海龙王,即拿泾河龙王问罪。泾河龙王一口咬定是龙王传谕的。东海龙王便信以为真,罚五龙子到陇东服役,并责令永世不得返海。后来五龙子的身躯变成了一条南北蜿蜒的山岭,就是子午岭。子午岭西侧有一道山梁,远看像龙头龙嘴,即今龙嘴子村。
  东、西山羊头的来历源自狄仁杰斩九龙的故事。传说古时宁州城东有个山洞,洞内有条妖龙,还有八条龙子龙孙,出没无常,兴妖作怪,祸害黎民,致使田园荒芜,百业衰败。百姓为了消灾免祸,每年四月五日要给妖龙供献童男童女一对,白面细米百石,肥猪活羊百只。由于妖龙造孽,连州官也不敢就任。
  有一年,新任州官狄仁杰到职,闻听此事,决心为民除害。他下令当年四月五日不备献礼,但内心也难免忧虑恐慌。四月三日晚,狄仁杰甚觉疲倦,昏昏然刚一入睡,就梦见一童颜鹤发老人走至榻前说:“明日正午,州衙前有一童子手拿谷草,牵一青牛,你不必与他说价,一定要将牛买下。”狄仁杰忙问:“买下牛、草何用? ”那老人未答,便飘然而去。惊醒后,知是一梦,却不由得琢磨起来。四月
  四日正午,果有一童子手拿谷草,牵一青牛,到了州衙前。狄仁杰急忙上前一齐买下。这天狄仁杰要去洞口察看妖龙如何作怪,忽听青牛“哞哞”大叫,他便走至牛前,一手抚摸牛背,一手拿着谷草,顿时谷草哗哗变做一把利剑,他便慷慨激昂地跨牛舞剑来到妖龙洞前。
  妖龙见供台上仍无供品,便溜出洞口,正要兴妖作怪,狄仁杰一剑砍下去,妖龙溜进洞中,剑落处劈开一道峡谷,这便是后来的九龙川。狄仁杰离去后,九条龙倾巢出动,大有吞掉宁州之势。狄仁杰急忙跨上牛背,于是青牛腾空而起。这时一老人肩挑一担水,后随八个男女,青牛迅速抢前喝干了一桶水,正要喝另一桶,被老人一脚踢翻。霎时宁州雷雨大作,山洪突发,水天相连,老人和八个男女无踪无影。九条妖龙乘机现出原形,推波助澜,几乎水淹了宁州城。
  狄仁杰手执宝剑,紧追妖龙不放,八条龙都在他的剑下丧生,惟有老龙逃至宫河镇东南五里,变成一只山羊。狄仁杰赶到,一剑砍下羊头,挂在一棵向东西伸展的树杈上。从此,这块地方叫做 “山羊头”:居东的叫 “东山羊头”,居西的叫 “西山羊头”。
  (曹焕荣)神奇的高庙山四郎河畔的姚川、彭川对面有一座高庙山。相传最早时高庙山在群山之中不算最高,但它一直在不断地长高,渐渐地,就比其他山高了。有一年,一位老道云游四方,途经此地,看见高庙山,不禁发出一声惊叹,唏嘘良久,徘徊往返,不肯离去。恰巧被山间锄禾的老农看见了,便上前问道:“这位道长为何见了此山叹息不已? ”老道回答说:“这座山若要再长高九九八十一丈,对面的宁州地界便要出3斗6升菜籽(数)的官呢! ”长期遭受官府盘剥的老农,深恶痛绝封建官府的大小官员,闻听此言,惊恐万状,叩首不止,连连请教禳除的办法。老道沉吟片刻说:“贫道无能,你还是找土地真神去吧! ”老农不解其中玄妙,甚觉惶惑,想再多问老道几句,但见一阵大风猛起,老道已飘然而去。
  老农回到村庄,将所闻所见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村民,村人深以为患,七嘴八舌地说:“一县一官,我们都够受了,还敢要那么多的官? ”“都当了官,谁种地呀? ”“现在把官出完,后辈没人怎么办? ”大家忧心忡忡,闷闷不乐。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找找村东教书的 ‘老学究’,看有没有办法。”大家一起涌到教书的“老学究”家里,将情况细说一遍。“老学究”半眯着眼,掐掐指头,思索了半天,说:“他的意思是叫咱们在山顶上建座土地庙,才能镇住啊! ”大家依了“老学究”之言,七手八脚地就盖起庙,长期烧香奉祀。从此高庙山再不见长。
  还有一说,古时候这座山上生有一只金鸡和一匹金马。每天早晨金鸡一叫,正宁、宁州,陕西邠县、栒邑县的百姓都起床下地干活,这就是“一鸡叫明四州县”之说。传说每天临近中午,太阳到中天时,金鸡叫一声,山中的金马披着耀眼的光芒环山飞驰。金马飞奔一圈,山就长高一分,三圈之后金鸡、金马销声匿迹,顿然无声,一切归于平静。这个奇妙的事儿,让一个上山打柴的青年注意到了,他想:如此金碧辉煌的金鸡金马只要有一件到手,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于是他就连续观察了十来天,发现金鸡出没很有规律:每临正午时分,金鸡准时从一块杂草丛生的石缝里钻出来,飞上一棵参天的松树顶端鸣叫。但金马出入的地方却无从寻觅。自从有了这个发现,年轻人欣喜万分,次日清早拿了一把镰刀早早守候在石缝边,等待金鸡出来。果然时隔不久,石缝里先传出一阵细微的声音,继而冒出一股青烟,射出万道霞光。在金鸡刚探出头的一刹那间,青年拿起镰刀用力砍去,只听轰然一声,霎时血染山坡,光彩收敛,石缝合闭,滚落的鸡头啄瞎了青年的双眼。青年怅然而归,不久死去。从此以后,金鸡再未鸣叫,金马也消失了,山也就不长了。
  传说归传说,但山上的庙宇毕竟存留下来了。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方圆数十里的村民自发捐款捐物出力,修葺了原来的道观,还建了玉皇大帝庙、娘娘庙、药王庙、无量佛庙,给昔日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机。这是正宁惟一的一座道佛合一的名山。这一浩大工程据说是三月二十八日竣工的,当时请了大戏,一连唱了八天以示庆贺。后来人们就把高庙山的庙会定为三月二十八日。也有人说西王母的生日是三月二十八日,这是纪念西王母娘娘的。再后来,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由四州县轮流做东办庙会。陕、甘、宁、青的商贾旅客们纷纷慕名前来参加庙会,上香的,买卖物品的,玩杂耍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文化大革命”时,庙宇被毁坏殆尽,道士、和尚都被赶出了庙门。从此,高庙山就寂静无声了。
  今日的高庙山,树木葱茏,美不胜收。陕甘两省的群众定时在此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游山赏景。
  (张志英周锋)元宵夜门前挂花灯的由来不知谁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说真宁的人既刁野又愚顽,既不知种庄稼,又不会饲养家畜,生活不下去还破口大骂苍天。玉皇一听大怒,遂令太上老君在正月十五日夜用三昧真火将此地焚毁。太上老君不敢支吾半句,只好接旨。回到斗率宫里越想越纳闷:自开天辟地以来,我多次巡视九州文明乐土,从来没有这么一个不堪入目的地方,哪来如此话?说不定是小人暗中作梗。不管怎么说,不能草率地让生灵涂炭。他决定亲自走一遭,察看个究竟,于是偷偷驾朵祥云下界。
  一到真宁,他摇身变做一个满身生疮流脓、臭气喷人的散发老人,坐在一个山坡前,揉着淌脓的腿呻吟着呼救。这时两个在田间扶犁耕地的农夫闻声赶来,满头大汗。太上老君见此情景,心中不由得一动。
  两个农夫一见这位病老人,慌忙扶着问:“老者,你是从哪儿来的,怎么病成这个样子,连个照管的人都没有? ”太上老君把流出的脓血顺手向农夫抹了一把,道:“我是从南山来的,到这坡上不料被一只黄蜂蜇了一下,竟蜇出满身的疮。”说着眼睛斜视着,看他们怕也不怕。哪知这两个农夫被老人的病情愁住了,哪里还嫌什么脏臭。一个农夫说:“我看您老人家先歇歇。”另一个农夫急忙接话:“那我去找郎中。您不要过于担忧,病是人害的么,能得下就能治好。”太上老君见如此说,佯装出毫无办法、只好任他们摆布的样子:“哎呀,那怎么行!我身上到处流脓,一背,会污了你们衣服的呀! ”两个农夫急了:“常言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劳苦人整天和牛粪泥土打交道,一洗不是干干净净的么!不要紧,不要紧! ”说着,一个搀扶着,一个就把太上老君背了起来,径直往前走。太上老君一心为了证实一下这里的人心,于是一路耍尽了花招。一会儿变得重了,压得农夫汗流浃背;一会儿叫喊着要撒尿,又说肚子疼得失禁了;一会儿变得臭气熏天,稀拉拉的粪便直撒了背他的农夫一身..两个农夫却没叫一声苦。
  两人翻山越岭,上山下坡,终于把病老人背到村前。太上老君虽然变着法儿折磨着两个农夫,心中却早已不堪忍受了,他一路越想越气愤那个向玉帝进谗言的小人:这么好的百姓,怎能遭火毁的冤孽!于是叫喊着:“不要再背了,我对你们有话说。”两个农夫只得依了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在草地上,扶着他坐稳。太上老君心想不变个模样,他们不会相信,于是就变成了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哈哈哈”笑个不止。两个农夫却当活见鬼,忽地拔腿就跑,却被太上老君一步赶上,说:“不要跑哇,不要害怕,来,来,来,我有话对你们说..”两个农夫只得停下来,心中还打鼓似地“咚咚”跳个不停,口中呼呼地直喘粗气。太上老君走到两个农夫跟前,疼爱地像抚弄小孩一样摩娑着他俩的头,禁不住流出热泪,说:“多好的百姓啊!你们快去告诉全村人,今晚必须家家户户在门口烧柴点火,越旺越好,越大越好,可是不要人畜声音啊,千万不要耽误! ”说完,驾起祥云不见了踪影。
  却说十五日夜里掌灯时分,太上老君向玉帝复旨后,玉皇大帝龙颜大悦,要邀太上老君在南天门观火化真宁的现场。玉帝被前呼后拥到南天门,一看,真宁地面烈火熊熊,紫烟滚滚,没有一点声音,死一般的寂静。玉帝知是真宁早已火焚净尽,于是便乐哉悠哉地回宫去了。
  后来,真宁的人民知道太上老君下凡救生一事,都加额击掌相庆,感激不尽。为了不忘这一逢凶化吉、大难不死的日子,人们年年这一夜都在门前煨火纪念。后来嫌火光不足,就在门前高悬起红灯来;再后来,慢慢演化成元宵之夜挂花灯的习俗。
  (曹焕荣)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