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郭廷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78
颗粒名称: 全国政协委员郭廷藩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239-243
摘要: 郭廷藩在青海工作的30年中,他忠诚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维护和严明党的纪律,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爱戴。
关键词: 全国政协委员 郭廷藩

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郭廷藩
  郭廷藩,1905年11月出生于湫头乡塘子村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念过几年私塾,后毕业于县国民小学。他生性豪爽,有胆有识,爱结交朋友,好抱打不平。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领导的陕甘游击队在子午岭一带打土豪、分田地,领导贫苦农民翻身闹革命,犹如一声春雷,冲击了郭廷藩的心灵,使他萌发了革命的思想。1932年春,张仲良领导的第三路游击队在子午岭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他主动向游击队靠拢,积极为游击队开展活动提供方便,被吸收进游击队。4月,被发展为正宁地区首批地下共产党员。次年10月,中共正宁支部成立时,他任支部统战委员兼农会会长。入党后,郭廷藩以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和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为党工作。当时,国民党正宁县民团中队长徐文德部驻防刘家店子,多次和游击队发生冲突,成为游击队活动的严重障碍。郭廷藩利用过去和徐有“金兰之交”的特殊关系,独闯敌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述郭廷藩晚年像利害,使徐部在游击队的活动中保持中立。宜君县民团沙秉彦部驻防马栏,约有100余人,不仅武器装备好,而且战斗力很强,对于游击队在这一带开展活动威胁很大。郭廷藩、高学智、郭金奎等人通过各种关系打入该部,既做沙秉彦的工作,又做下层士兵的工作,终于把这个民团争取了过来。郭廷藩还想方设法和国民党正宁县商务会长张赞臣拉上统战关系,以其合法身份为掩护,在张的家里建立秘密联络点,刺探敌情,搜集情报,使其为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35年5月,为了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地方革命政权,陕甘边南区党委和南区革命委员会设立新正办事处,郭廷藩同志任办事处主任。此后,他不顾个人安危,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其他领导成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走村串户,传播革命火种,发展地下党员,壮大党的组织。仅几个月时间,就在沿子午岭山区一带建立起12个党支部,并相继组建了湫头、三嘉、阳坡头3个区党委和区政权。8月,中共新正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郭廷藩任新正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随后,他又受党组织派遣,赴淳耀县开辟新区。1936年初,国民党东北军“围剿”陕甘苏区,新正县全境失守,敌我斗争异常残酷。为了坚持斗争,巩固苏区根据地,郭廷藩奉命重返正宁,先后任新正县独立二营政委、新宁县委书记等职。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打击地主恶霸的 “反水”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抗战时期,郭廷藩先后担任新正县委书记、新正工委组织部长、新正县委统战部长、新正县保安大队长、新正县参议会副议长、新正县县长等职。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经济十分困难。他身兼数职,事繁任重,但从不怕艰难困苦,积极领导军民开展民主建政和大生产运动,使全县的政权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同时,他还广泛宣传抗日政策,积极组织抗日兵源和粮秣供应,大力支援抗日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郭廷藩任新正县县长,代理县委书记职务。1947年初,国民党胡宗南部、马继援部举兵“合围 ”关中地区,进犯陕甘宁边区,新正县首当其冲。国民党军残害百姓,烧杀抢掠,使新正县村无宁日,十室九空,县党政机关被迫转移。为了尽快收复失地,2月中旬,郭廷藩奉命带领宣传部长张效良、保安科副科长姚振合秘密返回新正。他们昼伏夜出,偷越封锁线,深入敌后,串联发动群众,整顿基层组织,发动地方武装力量,先后组织起10个游击支队和马栏游击大队。游击队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扰乱敌人,捕捉战机,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积极配合我主力部队围城攻寨,设伏袭击,截击敌人运输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打了不少胜仗,终于在是年底收复全部失地,重建革命政权。解放战争后期,郭廷藩调离新正,随军作战,曾任中共陕西省路东工委书记兼路东纵队政委、黄龙二十二团政委、三原军分区副政委、三原专区专员。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他始终以人民解放事业为己任,挥刀纵马,驰骋疆场,出生入死,毫不畏惧。
  郭廷藩是一位久经考验的老党员、老战士,具有很强的党性原则和组织观念。1953年,他任陕西省宝鸡专区专员时,已是年近半百,漫长而艰苦的战争生活,使他患上了胃溃疡,虽然做过胃切除手术,但健康状况仍然不佳。但当组织调他赴青海工作时,他以革命大局和党的事业为重,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条件和要求,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在青海安心扎根,忘我工作,整整奋斗了30个春秋。先后任青海黄南自治州州委书记、省监察厅厅长、省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省委委员等职。十年动乱期间,郭廷藩受到了严重冲击,但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与林彪、“四人帮”在青海的代理人的倒行逆施作了坚决斗争。1977年12月恢复工作后,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在青海工作的30年中,他忠诚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维护和严明党的纪律,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爱戴。
  郭廷藩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始终保持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本色。他功高不自恃,权大不谋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1985年5月离休后,他主动放弃组织给予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返回故里定居,其本意在于不忘记生他养他的正宁山山水水,不忘记浴血奋战的故乡热土,不忘记曾经和他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乡亲。返乡后,他曾多次带领县上同志到深山老林里寻找烈士遗骨,先后把4名烈士的遗骨重新安葬在县烈士陵园。还给30多名烈士遗属和流落在乡的老红军写了证明材料,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
  郭廷藩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在垂暮之年,依然发挥着光和热。为了不失时机地抢救珍贵的党史资料,他不顾年老体衰,多次出席地、县召开的座谈会,主动提供线索,还亲自撰写革命回忆录,帮助县上编写县志、组织史。在毗邻的淳化、旬邑、彬县、宁县,至今还留有他的墨迹和回忆录音。一位和他有过交往的同志曾用“戎马倥偬陕甘边,勤政青海三十年。耄翁更知时光贵,只争朝夕写史篇”的诗句赞扬他的革命精神。他还经常奔走乡里,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宣传党的政策,为家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出谋献策,为群众排忧解难,调解纠葛。在返乡后的8年间,由他出面调解的民事纠纷就达300多起。此外,他还受聘担任家乡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经常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郭廷藩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他是一位高级干部,按理医药费实支实报,但他处处为国家着想,处处为国家节约。有病请医生开过处方后,他总要问一问价钱再取药,从不购买价格昂贵的药品,尽量少花国家的钱。他把平时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捐赠给学校,用于购买图书。对自己的子女、亲属,他更是严格要求。每当子女回家探望他,他总是叮咛再三:“我这里不用操心,你们是国家干部,要把干部当好,把子女教育好,不要忘本,不要特殊。”1993年9月28日,郭廷藩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故里,享年88岁。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勤奋战斗的一生,是廉洁奉公的一生,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郭廷藩逝世后,遵照他的遗愿,丧事从简,未开追悼会,但前来吊唁的人却络绎不绝,有干部职工,更多的是附近村庄的老百姓。1993年11月23日,《青海日报》发表了解晓平撰写的《岁晏花凋树不凋,一生肝胆为人民》的长篇通讯,讴歌了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
  (王长明王立明)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地名

郭廷藩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