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英雄赵铁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76
颗粒名称: 传奇英雄赵铁娃
分类号: K825.2
页数: 6
页码: 231-236
摘要: 赵铁娃是革命战争年代正宁县的一位很有影响的英雄人物。他18岁就参加革命,对党忠心耿耿,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年代机智勇敢,多谋善战,为扩大红色根据地、巩固新生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是陕甘边人民心目中的传奇英雄。
关键词: 传奇英雄 赵铁娃

内容

传奇英雄赵铁娃
  赵铁娃是革命战争年代正宁县的一位很有影响的英雄人物。他18岁就参加革命,对党忠心耿耿,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年代机智勇敢,多谋善战,为扩大红色根据地、巩固新生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是陕甘边人民心目中的传奇英雄。赵铁娃又名赵赵铁娃像德荣,1913年9月5日出生于三嘉乡锦章村。他从小就喜欢使枪弄棒,好打抱不平。他的性格犹如他的名字,倔强刚烈。加之作战勇敢,铁娃更是名副其实,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将其大名赵德荣都忘了,亲切地称其为 “铁娃同志”。1932年2月,谢子长、刘志丹领导的西北反帝同盟军在三嘉塬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部队在这里驻扎三十多天,召开各种会议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和政治主张,号召贫苦农民组织起来闹革命。因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和教育,赵铁娃和赵宏钧、梁秉德、焦富德等十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了陕甘游击队。后来,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赵铁娃在该部当战士。1934年5月,红二十六军在高风坡与国民党军队马弘章部发生激战,伤亡惨重。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赵铁娃受党的派遣,回到家乡三嘉塬组建地方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三嘉塬东靠子午岭,南临红崖子河(简称红河),河的南岸是陕西省栒邑县的辖地。这个地区是陕甘两省栒(邑)正(宁)两县的交界处,紧靠子午岭,是开展游击活动的好地方。赵铁娃回乡后,经过秘密串联,很快拉起了一支游击队,隶属于陕甘边南区第三路游击队,建制为三路游击队八支队,赵铁娃先后任支队长、指导员。
  1937年初,关中第四游击大队成立后,他又任大队长。1938年后,为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蚕食边区,保卫抗日根据地,赵铁娃奉命调任新正县一区游击队队长,后又任警一旅四团二连连长。
  革命战争年代,赵铁娃带领游击队以子午岭为依托,出没于红河两岸,征战在正宁、栒邑、淳化、邠县等地,他们或昼伏夜出,偷袭敌营;或化装入城,撒标语,打黑枪,扰乱敌人,打击敌人;或集中兵力围点打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或佯装溃败,诱敌深入,一举歼之,闹得敌人束手无策,防不胜防。1935年冬,东北军“围剿”陕甘苏区,大兵压境,新正县首当其冲。为了掩护关中特区和新正县党政机关安全转移,赵铁娃奉命带领游击队配合红二营扰乱敌人,阻滞敌人向苏区腹地推进。当时,永和镇的湫池沟和东庄村各驻扎着敌人一个营,是敌人的先头部队。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上级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由红二营突然袭击,歼灭东庄驻敌。是夜,赵铁娃带领百余名游击队员经过长途跋涉,按约定时间,悄悄潜伏在湫池沟周围。因该村房厦地方极少,敌人大都驻扎在地坑院或架板庄子的窑洞里。游击队利用人熟、地形熟的有利条件,采取分割包围战术,把敌人一块一块地控制起来。东庄战斗打响后,湫池沟驻敌火力无法施展,全被游击队封锁,成了瓮中之鳌。在一阵阵手榴弹爆炸声中,敌人纷纷倒下,夺路而逃却从沟崖上跌下摔死的也不少。由于赵铁娃游击队的有力配合,红二营全歼东北军一个正规营,取得了东庄战斗的重大胜利。1936年冬,关中特委决定整编地方游击队,成立关中独立营。经过整编,赵铁娃游击队仅剩下十几个人了,虽然人少了,但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游击队员,英勇无畏,枪法精准,极富战斗力,仍机智灵活地活动于红河两岸。当时,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东北军已停止了向陕甘苏区的进攻,但地方上的一些国民党恶顽势力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继续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和红军游击队誓不两立。永和镇镇长姚秉辉,就是最典型的恶中之恶。他经常派出密探侦察游击队的踪迹,企图一举歼之。还四处张贴布告,悬赏1000块大洋买赵铁娃的人头。一天,永和镇逢集,在赵铁娃的精心安排下,游击队员化装成各式各样的赶集人,潜入城内,执行各自的任务。中午时分,酗酗带醉的姚秉辉由两个卫兵护卫着逛街,在一个柿子摊上,吃了柿子不仅不付钱,还开口骂人,动手打人。那个卖柿子的人也毫不示弱,立即出拳还击。姚秉辉拔出手枪正要对准那人开火,不料一颗子弹正好击中他的右手腕。原来,站在姚秉辉面前的不是别人,正是气宇轩昂的赵铁娃。那个卖柿子的也不是别人,却是胆略过人的游击队员刘富奎。姚秉辉和那两个卫兵很快被赵铁娃、刘富奎等五花大绑起来,押出城去。1946年8月,根据上级命令,赵铁娃带领游击队途经栒邑、淳化,赴关中接应南下归来、回师延安的王震将军,因南下部队出终南山后向西行军,没有接应上;返回时,为了躲开敌人的封锁线,游击队翻山越岭,穿林过梢寻找小路而行。一天深夜,游击队来到淳化县西川,由于路径不熟,误入敌人防区。那里是个峡谷地带,东西两面不是起伏山岭就是悬崖峭壁,沿河床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在一块咽喉地带,两侧均设有碉堡,构成交叉火力。赵铁娃虽然没有读过兵书,但多年的战斗经验使他懂得“兵不厌诈”这个道理。思前想后,最后决定用“大兵压境”喊话诈吓的办法解决面前的难题。
  他命令部队拉开距离,折来树枝以壮军势,又把四挺机枪分成两个战斗组,各对准一个碉堡。然后,他开始向敌人喊话:“我是关中游击大队长赵铁娃,迎接王震将军归来,今晚路过此地,请把路让开。
  若同意的话,先把碉堡内的灯吹灭,再用手电在空中绕三圈;若不同意,你们就等着坐‘土飞机’。给你们五分钟的考虑时间。”一连喊了三遍。喊罢,他又声音十分洪亮地命令:“刘连长,让迫击炮瞄准目标,做好战斗准备!”关于王震将军挥师北上的消息,敌人已早有所闻,两个碉堡上大约驻着两个排的兵力。听到赵铁娃的喊话,两个带班的伸出头来,向外察看一番,见黑压压一长串,认准是王震的主力部队,自知不是对手,便按赵铁娃的吩咐,很快一一照办。
  一百多人的游击队稍时便顺利地穿过了敌人的防线。
  赵铁娃的英雄事迹在正宁、栒邑一带广为流传,不胜枚举。
  赵铁娃与电影《红河激浪》的演职人员合影(后排左五为赵铁娃)1958年冬,甘肃省歌剧团团长刘万仁和程士荣、吴乙等人依据赵铁娃的英雄事迹,合作写成电影文学剧本《红河激浪》。1963年秋,《红河激浪》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作为建国以来取材于正宁老区的第一部革命战斗故事片,陆续在全国上映。
  《红河激浪》的故事情节虽然取材于赵铁娃的战斗经历,但它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绝不局限于赵铁娃个人,而是当年正宁老区红军游击队指战员的整体形象,是一曲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赞歌。在革命战争年代,数以千计的正宁优秀儿女,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驰骋疆场,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业绩。该片通过艺术手法,把他们的光辉形象和英雄业绩搬上银幕,使其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以教育后人,激励后人,使后辈深知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从而立志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电影《红河激浪》逼真地再现了红军游击队当年经历的如火如荼的战斗岁月,这是革命英雄人物赵铁娃等应得的历史回报,也是正宁人民的自豪和骄傲。然而,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中,《红河激浪》被打成“大毒草”,赵铁娃因此而受到株连,于1966年7月
  5日含冤离开了人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家张俊彪、曹焕荣过正宁、走旬邑,跋山涉水,重踏当年红军游击队战斗之路,深入一户户老红军老革命家中采访,于1982年2月编写出版了全面记述、歌颂赵铁娃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的传记文学《红河丹心》,又一次为革命英雄立传,为火红岁月讴歌。
  (曹焕荣王长明)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地名

赵铁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