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赵邦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66
颗粒名称: 一代廉吏赵邦清
分类号: K827
页数: 8
页码: 191-198
摘要: 赵邦清,字仲一,号乾所,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五月十三日,系明真宁县安兴里于家庄(今永和镇于家庄)人。
关键词: 廉吏 赵邦清

内容

一代廉吏赵邦清
  赵邦清,字仲一,号乾所,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五月十三日,系明真宁县安兴里于家庄(今永和镇于家庄)人。父亲赵应魁,庄稼汉出身,曾靠务农发家,后因子封为奉政大夫。母亲高氏,秉性严毅,治家勤苦。赵邦清幼时,母亲促其读书,不分寒暑,每日伴守直至深夜二更。邦清稍有懈怠,母亲即严厉批评。邦清若困倦酣睡,母亲经常拖手扶背,推邦清至灯前,让其继续读书。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赵邦清进入学堂,先后在三水县和真宁县湫头兴教寺闭户读书7年,人戏称“闭户先生”。在此期间,“邦清连应乡试未第”因父亲辞世辍学务农二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举;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及第,次年(1593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时年36岁。
  赴山东滕县任前,其母高氏再三告诫邦清,为官要清正廉洁,莫贪莫占,为民造福。其妻“随之任,衣服饮食惟甘淡薄,毫无官家色相,每遇邦清退食,叮咛勿贪财害民 ”。每遇节日,将宅中所剩菜果分给狱囚,狱囚很受感动。
  赵邦清在滕县任县官之前,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赋税差徭繁重,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由于连续遭了两年饥荒,老百姓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饥民将树皮、草根吃光,有的人甚至吃起了观音土,因中毒浮肿身亡。当时,饿殍遍野,人犬相食,十室九空,卖儿鬻女、流亡异地逃命的人比比皆是。为把百姓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赵邦清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走村去寨,遍访灾民,发现了滕县“土地不分等,以丁载粮,豪绅大户霸占土地,地多且沃,隐瞒丁亩,偷漏赋税。农民丁稠地少,地瘠税重,破产流亡”的弊端,于是发布公告,令“自名其田,户度之,无寄隐而后可”。他亲临田野,丈量土地,均平赋税,惩治富豪,使县内 “耕各有田,地各有主,赋各有头”,百姓无不拍手叫好。为了应急,赵邦清还办起了数十处粥场施舍灾民,救活人命7万余,收回流亡户74户,赎回灾民被卖的妻子、儿女,还从邻邑求借粮食,赈济灾民。他做官不但分文不贪,还从历年节存中挤出不少银两,购买了上千头耕牛和大批种子,分给贫穷人家,并帮助他们修复家具。他传授北方的传统农耕技术和种植方法。平常他不住县衙,多在田间,和灾民同吃同住,教民稼穑。滕县虽说土地平展肥沃,但农耕水平相当落后,大片土地未垦或者垦后种植几年后即弃置荒芜,邦清深感痛惜,决心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解救灾民,为民造福。他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并拿出自己的俸银,费尽口舌动员有识之士和县衙官员捐资,向农民收买草根,价钱从1个钱2斤,增至5个钱1斤。县民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挖草根赚钱。不到几年,滕县百姓开荒3000余顷,官府收买的草根在县衙外堆起了两个大垛,状若小山。直至清乾隆十三年(1718年)才付之一炬。焚烧草根之日,浓烟滚滚,烈焰腾天,几十里之外清晰可见,一个月以后火才熄灭,场面十分壮观,百姓争相观看。赵邦清借收草根之名,收开垦荒田、促农业发展、救济灾民之效,百姓无不怀念其大恩大德。
  为了治理滕县,赵邦清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方略,以发展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他让滕县百姓发展畜牧,养牛养羊养猪,增加经济收入。动员百姓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在道路两旁栽植槐树、柳树,在地埂庭院广种桑树、枣树,在官舍和公共场所种植花木,并制定了严厉的管护制度,凡损坏树木花草的,哪怕是达官显贵、公子少爷,一经查实立刻命令衙役围捕,罚其赔偿10倍以上才肯罢休。他还注重兴修水利、改土造田,并亲临现场,风餐露宿,勘察设计,昼夜指挥,曾多次晕倒在工地上,终于修成了长达80里的漕运工程和10多条灌渠,平整了数千顷土地。他还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开办矿业,挖掘煤井几十眼。为了活跃商贸,他在县邑设立钱庄,兴办商号。他很重视教育事业,兴办学校,选拔人才。任职仅5年,便使一个贫穷不堪、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滕县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库中积金3000两,余谷6万石,官道杨柳数万株,田原桑枣垣树表列,鱼塘连片,宾合有序,学士诵歌,商贸井然。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因赵邦清治滕政绩卓著,擢邦清为吏部验封司主事。滕县的老百姓舍不得赵邦清离去,苦苦挽留,邦清实难立即动身赴任。万历皇帝又第二次下诏,督促其立即到任,否则,治邦清的罪。赵邦清无奈,只得启程赴京。滕县百姓闻讯,扶老携幼,聚集了几千人,洒泪为邦清送别,并派人带上粮秣、盘缠护送赵邦清进京谒见皇帝。赵邦清感动至极,热泪盈眶。以后滕县百姓为纪念这位好官、清官,为他修建了生人祠,“黄童白叟,罗而拜之”。就连毗邻的沛县也因为得益于邦清,在夏镇为他修建了生人祠,“制度壮丽,尤佳于滕”。当时,滕县传唱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赵邦清,赵邦清,为官一任一邦清,清正清廉清滕县,百姓为他塑清身。”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邦清又升为吏部稽勋司郎中。他为官清正,执法如山,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清清清 ”碑“坚持清白 ”碑贪官污吏都惧怕他,“六部大老不敢嘱一言”。他任吏部稽勋司郎中刚两月,原兵部尚书张学颜的儿子张承祚疏请赐官,邦清坚决不从,吏部正堂三番催促,赵邦清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赵邦清愤慨于吏部出现的腐败现象,弹劾了吏部尚书李戴及文选郎中邓光祚。验部郎中侯执躬等人收受了贿赂,亦被邦清参劾罢官。在他的参劾下,贪赃枉法的文运司新都吏王■被充军,旧都吏王炫被问刑,验封司都吏谢天成被革职为民。刑部王理怕邦清弹劾自己,暗地里给邦清送了1000两白银,邦清不但拒收,还将白银抬到御殿面君,使王理受到制裁。邦清虽在京为官,但时刻都不忘故土,他念及桑梓地瘠民穷,差役繁重,不少百姓背井离乡,外出逃生,便上疏裁革真宁不属宁州辖,直属于府;裁革雕翎巡检1名、工兵36名,实行1府5县一条鞭法。这样,每年可节省白银7000两,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赵邦清仕途十年,政绩辉煌,誉满天下,但因常常得罪朝中奸佞而屡遭诽谤和陷害。顺天府推官郝道行对赵邦清大为不满,耿耿于怀。他捏造说邦清骂了当朝权相沈蛟门。于是赵邦清又遭受沈蛟门诬陷,万历三十年(1602年),邦清被贬官三级。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因南北党事之争,被削职回乡。赵邦清被罢黜归里时,京师朝臣挥泪送别。山东兖州府滕县人、闵乡县潼关仓副使陈炫赠诗曰:“世道倾颓难已复,奸佞盈朝丈夫无;海内惟有赵仲一,独木难支谁与扶。”赵邦清回乡后,清贫度日,家徒四壁,债务累累,居茅屋,着布衣,头戴草帽,躬耕于田,奉养老母,历尽艰难,自号“草帽山人”。长安人、河南怀庆府知府梁隆吉题诗曰:“放逐回来卧草庐,美人怀抱近如何?尤时贾谊空垂泪,去国虞卿且著书。鸟雀人情从冷暖,农桑事业有耕锄。青蝇白壁休相讶,诗酒留连金可聚。”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举人李复初,平时与赵邦清交往甚深,情同手足,他千里迢迢来真宁看望赵邦清,和赵邦清同住茅舍,经常秉烛夜谈到雄鸡报晓。时值严冬,滴水成冰,赵邦清被褥衣着单薄。其夫人衣服更为单薄,向邦清索要一件衣服御寒,邦清“默默然无一应”。过了几天,赵邦清从柜子里取出了三件官服,官服颜色已褪,让夫人改做一下御寒。李复初见之,百感交集,叹曰:“有臣心若水,犹疑门庭若市,邦清之苦心,谁则知之! ”随即吟诗道:“无人不道北地苦,公复与世相暌违;袱被而来袱被往,夫人自是泣寒衣;清臣维风臣节扬,处世大洁众所忌;汉臣贤妇数王章,贫时羞向牛衣泣。”出家人荏雅田仰慕邦清的人品与才识,赋颂曰:“摆脱尘世卧林丘,江湖时有庙廊忧;了心了心真了心,回头回头早回头;降雪玄霜清淡淡,琼楼玉宇岁悠悠;有人问君家何处,笑倚蓬瀛看海筹。”有一次,因债主上门逼债,邦清无力归还,遭受了债主的辱骂,受辱后中气,左肋下突然生了一个大肿块,块大如茄,疼痛难忍,几乎命丧黄泉,多亏了陕西泾阳人王福源治疗,才保住了性命。
  赵邦清遭贬之事,使朝野震惊,民怨沸腾,士庶都纷纷为他鸣冤叫屈,连出家人如贤也慨叹曰:“朝堂是非混嚷,何日是休?邦清一清如水,百折不回。愿邦清高推上卿,为特国家幸庆,即吾教衰落,亦有赖其回春耳。”并吟诗曰:“义气三秦颂,才名四海生;官情薄如纸,斯道直如往。滕邑甘棠在,铨遭德望悬;何时重应昭,朝野盼目穿。”但由于奸臣当道,邦清还是未得平反昭雪。直至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明王朝才给赵邦清平反昭雪。赵邦清复出后,出任为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陕西泾阳人陈应征见赵邦清复出,心情激动难捺,特赋诗云:“卧龙不日起罗川,大汗云霓望有年。盖世甘霖苏枯槁,而今莫把眼来穿。”当时,四川宣抚使奢崇明及其子奢寅反叛作乱。天启二年(1662年)七月,贵州水西土目安邦彦也犯上作乱,四十八马头与安邦俊、鲁连、安若山、陈其遇及安銮、陈万典等也蜂起和之,所到各处,围城掘墓,甚嚣尘上,朝廷派兵几次征讨难以平定。于是,朝廷下诏让赵邦清率兵前去征讨。赵邦清奉诏后,先派人与贼党了相、喻文富接头,对他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其戴罪立功,协助朝廷平息叛乱,这两人对邦清口服心服。此时作为奢寅臂膀的安銮也有些心动,因考虑妻、子尚在军营,不敢轻易发兵。邦清督官兵抵达大河口,把奢寅打了个大败。安銮见奢寅败下阵来,就和邦清秘密相约,商量投降事宜。邦清派副总兵侯良柱领兵,佯装挟取安銮的妻子,并派罗安良进陶公滩以牵制叛贼。邦清率亲兵700人,同安銮部乘深夜直入叛贼巢穴,叛贼仓皇弃寨,狼狈逃窜。
  赵邦清出生在西北黄土高原,奉诏去贵州平叛,由于贵州森林茂密,湿热蒸郁,邦清不服水土,偶染瘴岚(疟疾),治疗无效,卒于贵州水西山林的军旅途中,时年64岁。
  赵氏祠堂赵邦清一生著述颇多,有《鹤唳草》《瞑眩录》《梦遇仙记》《神柏记》等,多已散佚。流传下来原来能够见到的有《梦遇仙记》《神柏记》。近年,正宁县政协文史宣传委员会张志英从赵氏家谱中又发现了《游艺海纳集》,已整理出版。
  据清折遇兰纂修的《正宁县志》载,赵邦清与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交往至深,情同手足。赵邦清在滕县任县令期间,汤显祖以朝廷“上计”(考核组)成员的身份两次赴滕考察赵邦清的政绩。赵邦清政绩之卓著、滕县变化之大,令汤显祖惊叹不已,“褒其为伯才”,认为赵邦清当委以重任,极力向朝廷举荐,同时还写了《过河间题留示赵仲一》诗,诗云:“九河已成陆,卑栖犹问津。道心能似此,沧海亦生尘。”不久,赵邦清升为吏部稽勋司郎中,汤显祖认为 “赵君第可用御史..在其中(吏部)非其处也”。赵邦清后被罢官归里,汤显祖与其常有书信来往,对邦清屡屡慰勉激励,以诗文唱和。并为赵邦清的《鹤唳草》《实政录》《乡行录》《梦遇仙记》等多篇著述作序。赵邦清母亲82岁寿辰,汤显祖为之撰序,书写《寿歌》一首。赵邦清曾约汤显祖相会晤面,但终未实现。但汤显祖曾慰勉赵邦清的歌行体诗《歌书答赵乾所先生》却留给后世,其诗曰:“景清白血流真宁,邦清吾友如其清。欲留关尹言道德,稍知公子近刑名。风尘两度相携手,笑语悲欢一壶酒。长安贵人相见知,乡里小儿亦何有。翩翩世故不可穷,睨柱碎璧成英雄。空闻越客诅秦客,未葬滕公得赵公。有母闲居差不恶,无家古寺堪留客。虽知世人眼难青,何得此中头皆白。我今与子一诙谐,为民光景正须来。去官只有耕田手,处世都无避债台。温公袖中谁书写,坐我不羁置林下。一番西笑秦无人,龙泉太阿知我者。”赵邦清与“公安派”文学领袖袁宏道亦为至交,经常相聚吟诗作赋,质证所学。袁宏道曾以《过滕县赠滕尹赵年兄乾所》为题赋诗,盛赞赵邦清的政绩:“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山云封去马,野葛翳行旌。官舍栽花遍,民家种柳成。停车问父老,之子有能声。”在明真宁县县治古城罗川(今正宁县罗川乡)街道正中,东、西罗川石坊耸立有3座气势宏伟的大石牌坊,依次是恩宠坊、天官坊、清官坊。恩宠坊高9.7米,宽8.35米;天官坊、清官坊均高8.4米,宽约8.23米,共16层。据史料记载,天官坊、清官坊分别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和十二月,是朝廷为表彰清臣赵邦清所建。恩宠坊则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是赵邦清为感念生母刘氏、养母高氏教养之恩建立的,又一说是乡里为赵邦清的母亲建立的。这3座石牌坊都刻有文字,雕作精细,造型优美,布局严谨,刀法细腻,工艺水平很高。从明至今越数百年,其雄姿仍然不减,至今完整无损,傲然耸立,向世人诉说着一代廉吏赵邦清那感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文正廉)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人物

文正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赵邦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