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公于志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64
颗粒名称: 燕国公于志宁
分类号: K825.2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于志宁知识渊博,秉性刚直,曾为朝廷撰令律,修礼典,编史志,并与司空李勣修定本草并图54篇,其他文集20卷。
关键词: 燕国公 于志宁

内容

燕国公于志宁
  于志宁,字仲谧,原籍陕西高陵。祖父为北周太师,封燕国公;父宣道,隋为内史舍人。隋大业末,于志宁调任山东寇氏县令。其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权垂危。于是,志宁弃官率领族人潜迁至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村一带定居。并在此深挖地道,修建地下营寨,屯军备战,操练兵马,坐观天下大势,待机举事。隋大业十四年(618年)十一月,李渊入关,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于志宁率众投唐,拜谒高祖于长春宫,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不久,李渊次子李世民出任渭北道元帅,命于志宁担任了元帅府记室一职,与殷开山一道参赞军事,随军征战,平息了薛举之乱,收降其子薛仁杲。在征战中,还结识了尚在囚中的贤良之士褚亮。褚亮后因于志宁的保荐,效力于李世民,战功显赫。战罢归朝,于志宁因功受封为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为唐初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常与太宗李世民切磋经书,商谈治国之道。贞观三年(629年),拜为中书侍郎。一次,太宗在内殿宴请贵臣,不见于志宁来赴宴,问何故,司徒奏道:“陛下诏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志宁为四品,故而未来。”太宗方才醒悟,于是就加封于志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是时,群臣请太宗将十六国时的西凉武昭王李暠立为始祖,于志宁以李暠并非因袭王业为由,陈述理由,表示反对,太宗深是其言。有一次,太宗欲诏封功臣世袭刺史,于志宁认为这种做法后患无穷,非长久之计,太宗从其言。志宁后为太子师。皇太子承乾屡有不轨行为,志宁多次规劝,教其从善,并向太宗直奏其行。太宗甚为高兴,赐黄金1斤、绢500匹。志宁母亲去世后,他准备回家奔丧,上表辞官,皇上劝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亲守丧固然重要,但为国教诲太子更为迫切,请你三思而行。”志宁只得奉旨行事,未因私情而偏公务。
  太子在农忙季节大兴土木建造曲室,数日不来受教,志宁规谏说:“东宫本是隋代营建,豪华至极,怎能又营修彩饰呢?何况参与修建的工匠多是犯法囚徒,往来出入宫门,多不安全。又闻宫中鼓乐之声不断,狎昵妓女并留宿于宫中,传到外面影响多不好!我多次教诲,你为何不想一想? ”太子不但不听劝告,而且还任用了许多宦官,一同作乐。志宁又劝谏说:“宦官多是奸佞之辈,仗势欺人,混乱宫廷,假传旨意为祸福,你不想想伊戾败宋、易牙乱齐、赵高亡秦、张让倾汉的惨痛教训吗?今殿下前后左右尽用佞人,轻视有品格的贵士。品命失序,纲纪不立,连行路之人都觉得奇怪。”太子不悦,又私引突厥头人,一起戏游。志宁无法管教,上书太宗。太子闻知后大怒,遣张师政、纥干承基去刺杀志宁。二人入其宅,见志宁忧心如焚,积劳过度,面容憔悴,不忍下手而离去。太子事败。太宗知情后,废太子承乾为庶民,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宫臣皆因牵连而获罪。而于志宁免于罪,加封为光禄大夫、燕国公,监修国史。太宗去世后,皇太子李治于公元650年即位,年号永徽,庙号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封志宁为尚书仆射兼太子少师。四年(653年),凤翔降陨石,高宗问其吉凶,志宁解释说,这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高宗才释去了心中的疑惑。不久,封志宁为太傅。显庆四年(659年),志宁因年老体弱,请求免去尚书仆射之职,诏准其奏。但又拜他为太子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志宁态度暖昧。武后憎恶于志宁不趋附自己,免去其职,贬出京城,降为荣州刺史。在此期间,于氏族人恐有灭门之罪,离开于家庄,避居在于潜川、于家嘴等偏远地带。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于志宁转华州刺史,旋即年老告退,死于老家,时年78岁。朝廷赠幽州都督,谥曰定。上元三年(676年),又追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于志宁知识渊博,秉性刚直,曾为朝廷撰令律,修礼典,编史志,并与司空李勣修定本草并图54篇,其他文集20卷。于志宁之子立政为太仆寺少卿,孙辈无人入官。曾孙于休烈进士及第,曾任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散骑常侍、太常卿、工部尚书等职,封爵东海郡公,赠尚书右仆射;其二子于益、于肃,相继为翰林学士。于肃有四子:于球、于珪、于环、于琮,以于琮最为显贵。黄巢攻陷长安后,欲起用于琮为相。于琮不从,被义军杀死。今永和镇于家庄村有于志宁在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所建玉皇庙遗址和纪记事碑一通。明代庄里迁来赵、高两姓,曾改于家庄为“双庄”,但因此庄系燕国公故里,名声远扬,迄今仍沿用因于志宁居住而得名的“于家庄”村名。
  (张志英)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志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于志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