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负盛名的手工簸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59
颗粒名称: 久负盛名的手工簸箕
分类号: F407.89
页数: 4
页码: 165-168
摘要: 手工簸箕是正宁县一个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优产品,数百年来传承不息,为人称道。
关键词: 手工簸箕 特优产品

内容

久负盛名的手工簸箕
  手工簸箕是正宁县一个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优产品,数百年来传承不息,为人称道。
  这个盛产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乡核桃峪村。该村以杨姓为主,约有300来户、1400多口人。其编织簸箕的手艺是杨姓先祖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移民时带来的,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
  核桃峪簸箕全是手工编织而成,它既可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独立进行编织,也可以实行分工协作,联户经营,从而形成了一种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男女老幼、父子、夫妻、弟兄、妯娌皆可参与制作,共同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传帮带授徒方式。全村有85%的人能编簸箕,手艺娴熟者每天可以编两张,一般人两天也可编三张。在编簸箕行里可称为能工巧匠的约占20%,特别是该村的杨宪法父子,尤为人称道。杨宪法的父亲80多岁了,还手编不辍,手把手地教村里人和同门的子孙,怎样连缀条子,怎样平均使用手劲..他编织时,人不多言,只听掰条声、穿绳声呼呼有声,协调自如。杨宪法为国家干部,他秉承父风,一有时间就编簸箕,手艺一点也不比父亲逊色,故而正宁县和他一同工作的老同志不呼其名,而是亲昵地唤作“簸箕娃”。
  核桃峪的簸箕手艺不搞封闭自守,而是敞开胸怀,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同时也吸收了四川竹编、南方草编的技艺,使簸箕的编织手艺日臻完善,广传四邻八乡。
  核桃峪编织簸箕用料极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细。做簸箕用的主要原料是柳条,来源于子午岭山麓的转角、马栏、龙嘴子和东店头一带及陕西省的麟游山区,后来也有人到合水县的太白、大山门和陕西富县一带找寻。还有少数人栽植柳条,自割自用。但大多数人都是采用天然野条。簸箕条有芽条、秋条、蒸条之分。三月割的条子,也就是春季草木发芽时割的条子,皮利容易剥,叫做芽条;六七月割的利皮条子叫秋条;凡皮不利,需要蒸后方可剥下的条子,叫蒸条,这种条子是簸箕条中的上等品,用其制作的簸簸柔韧性制作簸箕强,经久耐用,色泽清白,深受欢迎。在蒸条时火候、湿度都尤为重要,随时要掌握,不可掉以轻心。蒸得太老了,色泽不白亮;蒸得太嫩了皮不利。做簸箕时除了条子外,还需要麻绳和簸箕舌头。麻绳的粗细要适中,一律要用上品麻捻绳,否则会影响簸箕的使用寿命。大簸箕的舌头长1米左右,宽4厘米~5厘米左右,厚4毫米~5毫米;,小簸箕的舌头大小根据需要和材料而定,没有定规。
  做簸箕需要阴湿、避阳光、不见风的环境。农家一般都在地下打地窑,当地人称簸箕窑,也有人戏称为冬暖夏凉、湿润恒温的 “神仙洞”。做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铁镰或推刨、方锥、槽锥、钩针、拨停、绳锤、捋篾刀、量舌、尺子等。铁镰用以刮簸箕舌头,要刮得平整、薄厚适中。近年来多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头要比镰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锥,用于在簸箕舌头上钻眼。槽锥,用来缠簸箕沿子。钩针,在簸箕舌头上用来钩绳子;用针是循环往复、错落有致、一气呵成的一整套动作,针脚疏密有致、缀条粗细平整,都在瞬间完成。拨停,是打绳用的,有的也叫脱螺子。绳锤,用于缠绳,既省力,缠下的绳子松紧又合适。捋篾刀,刮缠沿子的篾子。量舌,核桃峪村琳琅满目的簸箕产品用于丈量簸箕舌头上所钻孔眼的距离。簸箕尺子,有大小之分,是量簸箕条长短的。还有踏板子、捋篾棒、垫尺和刀子等。编织簸箕时,先将条子装在簸箕尺上,编结一片,叫做结掌子。然后将掌子弓起结角子。结角子和做茬子以及捋篾子、缠沿子,最耗时间,技术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观大方、实惠耐用,关键在这些工序上,所以编织簸箕者紧张时一蹲就是半天。有时为了结好角子或做好茬子,连吃饭、上厕所都顾不上。
  核桃峪的簸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它的优点是窝深、掌平。窝深,不撒粮食和簸物;掌平,则利于簸出杂物,不留残渣,好使唤。
  簸箕的品种有大簸箕、小簸箕,还有净物簸箕。净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间的一种小型簸箕,没有撑角,主要是装物时用。随着生活用途的多样化,编织者也生产出一种变形的簸箕。这种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开,并配有舌头,用以 “吐废物”。这种变形的簸箕叫笸篮。从容量上看,有大笸篮、小笸篮;从形体上看,有正方形笸篮、圆笸篮、长方型笸篮;从用途上分有盛馍笸篮、针线笸篮、旱烟笸篮等。笸篮的做工较之簸箕简单点,但工艺更讲究,还加了一道涂染、勾画的工序。鸟鱼花草等绘于其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故而笸篮不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而且还是民间工艺产品,人们在开发其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赋予其艺术生命力。
  核桃峪簸箕价廉物美,已经走出甘肃,远销陕西、宁夏、新疆等地,给全村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产量大、质量高的农户每年可收入1.5万元,每月收入上千元。全村靠簸箕一项年收入可达50多万元,创税10万元左右。核桃峪村的人们凭簸箕致了富,家家户户过上了殷实的日子。可以想象,簸箕村的簸箕史将在他们手里书写得更加绚丽多彩。
  (张志英杨宪法)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志英
责任者
杨宪法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