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制种第一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57
颗粒名称: 陇东制种第一县
分类号: F303.2
页数: 3
页码: 160-162
摘要: 2003年,甘肃省农牧厅在正宁县召开“中东部地区种子产业观摩”现场会,县种子公司被省、市确定为甘肃省东部惟唯一的种子龙头企业。正宁县,名副其实的陇东制种第一县。
关键词: 陇东地区 制种第一县

内容

陇东制种第一县
  正宁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粮食亩产由解放初的不足100斤,增长到如今的1000多斤,当属农业生产中的奇迹,也是种子繁育工程的丰硕成果。正宁现有农业人口19万人,耕地面积43万亩,以条田、梯田为主;平均海拔1460米,年降雨量63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8.3℃,日照时数3285小时,无霜期180天左右,气候、地理条件极利于农作物种子生产,尤其是制种所需的选地隔离条件十分优越。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兼以玉米、高粱、糜子、谷子、马铃薯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在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狠抓良种繁育推广工作,使县内种子繁育基地由小到大,渐成规模,已成为一个新的产业。1998年以来,仅“两杂”种子年均繁育、销售在200万公斤以上,“正种”牌玉米种子不但覆盖庆阳地区,而且在陕西、四川、河南等省地颇有市场。联网种子企业100多家,产销率达96%以上。2002年以来,县种子公司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6000户,落实稳定制种基地20000亩;在种子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订立合同购进的种子占销量的96%;繁育各类作物品种35个,种子质量好,科技含量高;新品种开发能力强,逐步形成了育、繁、推、销一体化格局,精选、包衣、统供技术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其中,主营产品“两杂”种子年经营1170万斤,销售收入达2120万元,销售利润为7.8%。
  制种产业的发展更使种子公司获益颇丰。1975年,县上成立正宁县种子站,1981年更名为正宁县种子公司,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现有职工32名,其中农艺师5名,助理农艺师15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2名,技术力量足以满足生产需要。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614万元,流动资产500万元。下设良种场1处,占地228亩,基础设施齐全,主要从事新品种试验和良种展示;有良种加工贮备中心2处,占地45亩,小杂粮加工厂1处,占地8.6亩,建有加工房及库房176间,生活办公用房46间,晒场17000平方米;公司在县城北环路1号,占地10亩,有家属楼、办公楼1幢,小汽车2辆,标准化检验室1处,全自动流水线包装机组2套,中型颗粒烘干机2台及其他种子加工机械40多台,各种生活及现代化办公设施齐全。2003年至今,种子公司通过内部改革下设“两杂”制种生产公司、小杂粮加工厂、加工销售公司、优质草坪生产公司、后勤服务公司等5个部门。一、“两杂”制种生产公司常年可承担2万余亩的生产任务,基地设在海拔880米~1460米,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隔离安全、昼夜温差大的关川、四郎河上游及紧连子午岭的西坡乡。常年经营的 “两杂”种子有豫单8703、浚单18、沈单10号、户单4号、中单2号、农大系列、陕单系列等十多种玉米种子和晋杂系列高粱种子,并为多家公司从事代繁工作,同时兼营小麦、黄豆、正宁县种子公司制种产品谷子、蓖麻、葵花、油料及其他农作物种子和各种蔬菜种子。二、小杂粮加工厂主要从事玉米、谷子、洋芋、食葵、荞麦等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通过订单种植回收,年生产精包装玉米糁、谷米、小袋食葵、荞面、薯片、淀粉50多万公斤,产值200多万元,农民增加收入150多万元。三、加工销售公司主要进行“两杂”种子及其他农作物种子的加工、贮备、销售工作。年加工销售量在600万公斤左右,所销种子包衣统供率达到90%以上。四、优质草坪生产公司2003年通过引进试验种植优质草坪2万多平方米,产值20多万元。当前基本上满足了县城绿化需要,移栽成活率高,长势旺盛。公司将逐步引进良种,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市场。五、后勤服务公司主要搞好客户接待和公司日常服务工作,保证客户的食、宿、行满意方便,给客户温馨如家的感觉,且年可节约开支10万元。
  正宁县种子公司以质量求生存,以强化管理求效益,以农民增收、富县富民为目的,引进、繁育、推广并举,不断加大科技含量,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种子半自动化包衣生产加工,先后荣获“全国包衣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种子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甘肃省种子质量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2003年,甘肃省农牧厅在正宁县召开“中东部地区种子产业观摩”现场会,县种子公司被省、市确定为甘肃省东部惟唯一的种子龙头企业。正宁县,名副其实的陇东制种第一县。
  (张芹鹤)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芹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