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域风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45
颗粒名称: 方域风物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66
页码: 118-183
摘要: 正宁县古景、地方民俗、地方产业、地方特产等内容介绍。
关键词: 正宁县 地方史

内容

正宁古景早在明代,正宁人就总结出 “正宁八景 ”,后又增为 “正宁十三景 ”。来正宁做官的外乡人或本邑的饱学之士,在流连之余,对每一胜景都题诗吟咏,抒发志向。现将正宁古胜景分述如下:明嘉靖《庆阳府志》据正宁旧志录“八景”为:琴山古洞、罗川兔穴、彭祖遗丘、浮屠遗址、桥山陵寝、灵湫古祠、阳周古城、果老幻墓。
  第一景:琴山古洞。在罗川城南一里,即抚琴山之上,有山洞一个,不知何年何月开凿。相传每当清风徐徐吹来,洞中恍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之曲。清乾隆时,山体剥落,已无古洞之踪,唯山状如琴。相传这里也就是所谓的唐明皇梦群仙现于 “箩底”之处。后世据此胜景敷演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第二景:罗山兔穴。罗山位于罗川城东20里。相传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梦群仙现于箩底,于是广派使者在全国各地查寻和梦境相符之处。一日,一位使者巡游至罗川县(正宁县古名),在罗山处见一老人随一野兔钻入一洞穴,就派人在此处挖掘,最后获得27尊玉石做的真人像(道家称得道的人为真人)。启奏唐明皇后,龙颜大悦,遂改罗川县为真宁县。罗山兔穴由此得名。
  第三景:彭祖遗丘。即彭祖墓,在罗川城东南50里的香庙塬(今三嘉乡境内),地名叫彭祖坳,墓址宏阔。清时墓前只余有一石马。
  第四景:浮屠遗址。在罗川城东南30里之陈家川,即目连寺。为佛教建筑。曾载入《方国杂志》。明代寺废,但遗址尚存。
  第五景:桥山陵寝。桥山即子午岭,桥山陵寝即位于县东子午山旁的黄帝衣冠冢。也就是今五顷塬乡境内的黄帝冢。
  第六景:灵古祠。灵湫即位于罗川东60里之要册湫,是由于山体滑落,积水壅滞而形成的。湫方圆数亩,清澈透明,深不可测,天雨不溢,天旱不涸。以败叶枯苇投入,若有推拒之意,被漾于岸边。四周乔松荫郁,芳草萋萋,风来水声松涛相间,蔚为大观。相传天旱于此祈祷雨露,莫不应验如神,故称灵湫。故唐、宋时,朝廷多加褒扬封祀。唐时修建龙祠,历封“应圣侯”、“普济王”;宋时改封为“显圣王”;明时为一方胜览。每值深秋,素月清辉之下,灵湫风清波静,浮光流金,文臣雅士莫不到此以洗尘襟,以抒怀抱。此景也为明 “庆阳府十景”之一。
  第七景:阳周古城。又名驰武城,位于罗川城北30里。是秦时大将蒙恬被囚禁之地。据路笛先生考证,城址在今永正乡王家庄子附近。
  第八景:果老幻墓。果老即张果老,为八仙之一,其墓位于罗川城东60里,即今西坡乡碾盘山上。即便在今天,山上苍松翠柏环绕,四季风景如春。
  明正统年间(1436—1449),时任真宁知县王正将原“正宁八景”中“桥山陵寝”削而更为“万寿晓钟”,即罗川城万寿寺(现已废)中于清晨鸣响的大钟。晨霭之中,钟声清越,余音不绝。新增岳山晓翠、石门排翠、龙门天险、古刹荷池、双河柳色五景,将原“正宁八景”增改为“正宁十三景”。
  新增的五景为:岳山晓翠:疑为罗川城西20里处的高庙山。山上建有玉皇殿,下有罗湫古碑。王正赞曰:三冬时节,大雪纷飞,山川银装素裹,这里翠柏青青,拾阶登临,逸兴飞扬,堪可咏题。
  石门排翠:即位于罗川城东南70里之石门山,此地与陕西旬邑县相接。石门山高耸入云,地势险要,云雾缭绕,林木葱郁,花香草芳,景色壮观,令人激赏。
  龙门天险:即位于罗川城西北40里的龙门川。疑为长乐塬以北的疙拉沟,这里坡陡崎岖,地势险要,行人罕至。
  古刹荷池:即位于罗川城东20里的龙泉莲花池。池旁原建有观音寺。相传池旧生莲,引来冠盖鳞集,当地人颇以之为苦,遂废之。
  双河柳色:双河即位于罗川城北的小河与罗水交汇处。据说,过去河畔广植柳树,春季柳絮飞扬,夏秋时节柳枝依依,绿树成荫,为赏景、嬉水、纳凉的好去处。
  清乾隆年间(1736—1796),正宁知县折遇兰修纂《正宁县志》,又增删正宁胜景合为“八景”,分别是琴峰古洞、罗山兔穴、泰山拱翠、灵湫乔松、温泉夜月、云寂孤峰、五掌山形、支当古渡。其中将原胜景“琴山古洞”改为“琴峰古洞”,将“灵湫古祠”改为“灵湫乔松”。
  新增的胜景为:泰山拱翠。泰山位于罗川城西南1里,清时树木密布,蓊郁青苍,上建有青帝祠,祠旁古木参天,苍松蔽日。北有罗水环绕,东与琴峰相对。站在泰山之巅,罗川东西两川犹如一匹白练;四面望去,峰峦叠起,在阳光之下若隐若现。
  温泉夜月。温泉位于罗川城西南3里,与黎阳山相对,即五王庄右的石泉。泉穴有3眼,从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冬暖夏凉。夏夜在此沐浴,月光倒泻,上下一碧,趣味无穷。
  云寂孤峰。云寂山位于罗川城东南15里,周围山势相对较平坦,只云寂山一峰中耸,显出突兀嶙峋之气势。山顶建有古寺,寺前原有高阁二重。山植苍松,屈曲离奇,干霄蔽日。
  五掌山形。五掌山位于罗川城东北2里。顶上五峰紧密排列,如刀削成,状如手掌。朝晖夕阴,足以骋怀娱目。
  支当古渡。支当即芝塘河,源于子午岭,流经关家川、陈家川,后入栒邑县。古渡位于罗川城南20里,疑为今关家川处。古时此为渡口,春夏观景,百鸟鸣翔,牧童横吹短笛,悠扬婉转,河水澄清,烟霞异态,美不胜收。折遇兰有诗云:“夕阳鸥鹭参差树,野笛菰蒲长短亭。”(王立明)子午岭探幽子午岭有一部分在正宁县的辖区。东至子午岭南北古道,与陕西黄陵县接界,南接陕西旬邑县,北邻宁县,西至刘家店子的蔡头湾,经土桥子、埋马疙瘩、梁子塬、榆树坪沟口、二道湾、三道湾、赵家畔崾岘、五顷塬庄畔、细梁子、赵家疙瘩、党家塬、乔家塬、庄阁梁、苇店子、园树烤、南桥拐沟沟口、北五顷塬崾岘、黑风疙瘩,直到玉田河滩为止,全长80余里。
  子午岭的美,不只是外表,几乎每棵树都生长着故事,每道山岭都埋藏着美妙的传说,每条小河都流淌着歌谣。碾盘山的传说就颇为引人入胜。相传在烟雾缭绕的子午岭上有座山头,很早以前,山坡下住着母子俩,儿子王小牛年已成人尚未婚娶。一日,王小牛放着牛躺在山坡上想心事,朦胧中听到山中有轰隆轰隆的碾子声,子午岭碾盘山舒缓的马蹄声,还有姑娘吆马碾米的声音。他原以为是在做梦,但屏气细听,仍清晰在耳。回家告诉母亲,母亲不相信。夜阑时分,又分明听见姑娘的歌吟和牵马下山的声音。一天,王小牛又在山坡上放牛,遇见一喇嘛在山中探宝,他对小牛说:“此山有金马金碾子,还有仙女碾金子。开山钥匙若找到,娶来仙女当妻子,荣华富贵一辈子。钥匙就在药王山,要想取来难上难。”王小牛回家告诉母亲后,便不畏艰险,跋山涉水,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药王山找到了开山的钥匙。小牛母子俩拿着开山钥匙找到喇嘛,喇嘛说:“开山口我已找到,但要开山,须在落日一刹那,出山必须赶到五更前,否则山一合缝会把你夹死。”小牛母亲对喇嘛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就要那个好姑娘。”当小牛一打开山门,只见金光耀眼,果如喇嘛所言。王小牛走近正在簸金子的姑娘身边,很有礼貌地说:“大姐,请你随我到山外居住吧,别在这里受寂寞了。”姑娘会意地一笑,点了点头,取下包巾包了三捧金子,跟着小牛出了山。喇嘛进山后,既想抢金子,又想背金碾子,还想拿金簸箕、金笤帚,还要揽金子,怎么也拿不完,怎么也背不动。结果到了五更时,山一合缝,被活活夹死在深山中。后来,当地百姓便把子午岭中这座白云遮盖的形似碾盘的山叫做“碾盘山 ”。
  子午岭腹地雕翎关,是陕甘分界的“0公里”,海拔1775米,是子午岭的制高点。山峦叠嶂,森林茂密,鸟语花香。此地的得名,说法不一。其一,相传古时此地一守将征战有功,被冠加雕翎,加以褒奖;其二,秦始皇修筑秦直道后曾在这里调动兵马。
  关前有一隐没在萋萋草丛中的路,猛一看似刚修成,但少有车辆的碾压。细一辨析,原来却是一条古道。它时而与现今林场修筑的林中道路交叉重合,时而又从旁分出,奔向远方。这就是秦始皇当年下令修筑的战略“高速公路” ——秦直道。当年,秦国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统一六国后,39岁的秦始皇雄心勃勃,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征,把匈奴驱逐到阴山以北。为了加强对东方和南北方的控制,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修筑了两条驰道,一条东通燕齐,一条南通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又于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前212年—前210年)下令修筑了直道。从咸阳以北的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起,堑山湮谷,直达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全长1800里(约今1400里)。这条直道《史记》早有记载,但途经的具体地方不详。近年经史学家多次实地考察,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载“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四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云阳,千八百里”的基础上,考证出了秦直道在正宁县乃至庆阳市内的具体走向。它横越子午岭,跨越正宁、宁县、合水、华池诸县,途经庆阳市,全程295公里。在正宁境内的走向是:入刘家店,经雕翎关,再上到烧锅梁,在海拔1600米~1775米的山脊上行进,长约80公里。
  雕翎关南侧秦直道前有正宁县人民政府所立标志碑 ——“一号兵站”,当地群众叫 “四十亩台 ”。此台三面临沟,一面依山,地域宽阔,地势平坦,由南向北倾斜,南北长45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6700平方米,曾发现秦代倒塌的建筑堆积层。出土有空心砖、几何纹方砖、板瓦、筒瓦(板瓦外面、筒瓦内面拓有“好”、“上”等戳记),还有秦代的大瓦和保存完整的瓦当。瓦当直径为17厘米,中秦直道心为夔纹,图边为云纹图案。出土文物的繁多、精美,反映了兵站规模之宏大,建筑用料之考究,也反映出其建筑构件进行过严格的筛选,以及工程管理的精密性,进一步揭示了秦直道的驻兵情况。《甘肃建置志》载:“雕岭砦在县(真宁县,即今正宁县)东百里雕岭上,明初置巡司,万历中裁。”据考证,明初所置的巡司就在兵站遗址上。秦直道边的刘家店西侧5里处有“两女砦”遗迹。据史料载,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去上郡蒙恬屯军处监军时,途中两个女儿因故身亡,葬于此。此处还散存不少有绳纹、麻点纹的秦代断砖残瓦,可能当时还有过什么建筑呢。
  沿着子午岭山脊的刘家店北行至黑马湾,这里的秦直道遗迹较多、较好,平均路基宽度都在30米左右,并且有的地方明显可见筑土的夯层。由于黑马湾一段子午岭的走势偏向东北、西南方向,所以人称“斜梁”。艾蒿店、五里墩、沮源关间均能看到直道的遗迹,山梁上完好地矗立着烽火墩(烽燧)。秦直道在两边临山或一面临山、一面临沟的路段,路基都在30米或40米间。现在的公路多处路面与秦直道重叠,是进岭出山、拉运木材的通道。可见,这条路不但在当时发挥过重大作用,就是在200多年以后的今天也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清折遇兰修纂的《正宁县志》载:“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通车辙。明时以其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百物踵至..今则塘汛废弛,商旅裹足不前,通衢化为榛莽 ..”秦代的种种政令也通过直道达于秦长城沿边郡县,同时,也加强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南北朝、晚唐、五代、北宋时期,作为“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一段因政治、经济原因受阻时,中西使者、商旅也多绕道至贺兰山下,经宁夏沿直道到长安。所以,子午岭上的道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利用。
  (曹焕荣)迷人的琴山和乐洞正宁古县治罗川城南有座高耸的大山,山形酷似一架平置古琴,人们便把这座山叫琴山。山腰有一窟幽深莫测的山洞,人称乐洞。说起这琴山和乐洞来,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琴山原名南峁山,西揖苍翠的泰山(位于罗川故城西南一里处,非东岳泰山),北临滔滔的罗河水,花红柳绿,桃李芬芳,烟岚呈异,景色宜人,真是参禅修道的最佳去处。
  相传有一天,七仙女云游天下,遍寻名山佳景,嬉戏歌唱,缥缈行走间,突然来至罗川上空。见南峁山好似窈窕淑女,亭亭玉立,婀娜妩媚,七仙女立即按落云头,游山赏景。到了一空旷之处,她们坐下来歇息,各自拿出乐器来,轻弹慢捻,如痴如醉。正玩得高兴,一阵风儿过后,大雨倾盆而下,众仙女本想移驾回宫,但南峁山的这块福天吉壤,令仙女们兴犹未尽。情急之中,大姐姐拔下头上的金簪在山腰上一钻,便钻出一洞窟来。仙女们一拥而入,继续作歌游乐,直到夜幕降临,才驾云回宫去了。不料,回宫时因为忙乱,仙女们把一架琴遗忘在洞里了。于是,南峁山每当清风徐来之时,婉转悦耳的琴声恍如高山流水之音,飘荡于山壑之中,引逗得百鸟合鸣,群兽伴舞。这曼妙的琴声,朝迎百姓入田耕作,暮送黎民进入梦乡。渐渐地,罗水边的人们与琴音休戚相关,难以分开,人人都说:“这是天赐的福音! ”遂称此洞为文峰“乐洞”。
  有一年,当地来了一个知县,听到了这美妙的音乐,不禁心驰神往。他想山中必有无价之宝,才能放出如此灵音,便一心想掘宝为己有,随即悄悄派了两名衙役上山探宝。二衙役奉命上山,这儿敲敲,那儿打打,忙得团团转,最终徒劳无功,空手而返。知县大怒,责打40大板,限期寻宝。二衙役拖着受伤的身子,继续上山寻找,仍一无所获。这时,他们精疲力竭,来到一座破庙休息。刚刚睡着,微风拂过,庙里发出了清脆的琴声。两人惊起,四下寻找,终于在神像前的香炉旁发现两株大的芦子草,草旁有一架精美的古琴。风吹芦草,芦草抚琴,奏出了亦真亦幻、无与伦比的乐声。二衙役喜不自禁,连忙下山去向知县禀报。知县闻讯,欣喜若狂,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向庙宇,狼吞虎咽地吃了芦子草不算,还抱着古琴连连赞叹:“稀世之物!稀世之物! ”旋即走出庙门。这时只听一声震天巨响,山崩地裂,知县及随从被深深地埋在了山下,山涧沟峁也形成了古琴状。于是,后人便把这山叫琴山,也有叫抚琴山的。清《正宁县志》还记载此为 “唐明皇梦群仙处”。再后来,琴山便成了游览胜地,为正宁“古八景 ”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到此观赏游览,吟哦不绝。
  号称明 “前七子”的大文学家、庆阳人李梦阳在黉宫讲学时,面对葱郁的琴山,浮想联翩,赋诗曰:泮林深处桂香庭,坐向琴峰望眼扃。晓日霞飞红映碧,春天雨过翠还青。山花开处屏围设,野鸟飞时图画撑。绝声奇观归泮水,任他沧海几回更。
  明代官为长史的河南汝阳人强晟出巡时慕名踏访琴山,有感赋诗一首:罗川城子对崔嵬,曾见仙翁石洞开。药灶犹余神物守,岩扉常有白云埋。樵柯烂后人初觉,沧海干时鹤未来。瘦马行行吟眺处,凭栏镇日不能回。
  清宁州知州、江西新建人吴一嵩多次赴琴山赏景,题诗曰:翠岭苕窈峭莫攀,琴横碧落抚青鬟。泉弹水调声飞座,树拨风弦韵满山。云暗芳尘迷古径,月明清梦绕仙关。群翁散后遗荒洞,石洞芝肥鹿自还。
  清正宁知县、山西阳曲人折遇兰吟诗赞曰:青嶂横空未许攀,瑶琴几度落云鬟。伯奇调冷愁中月,漆室元哀梦里山。别有雍门悲宿草,更无姑射降仙关。荒凉古洞凭谁守,斜日秋城鹤自还。
  清贡生、曾修县志的邑人巩尔盘更是感慨良多:崛峨高峰自古今,洞门长锁白云封。茫茫流水无人问寂寂仙翁何处寻。不向名山同采药,,却来空谷聚知音。即今相对曾无韵,想是明皇梦里琴。
  清贡生、罗川书院主讲、邑人巩帝疆题诗:古调由来迥莫攀,瑶池雅韵出烟鬟。岩前风舞雪中曲,指外弦青雨后山。月冷碧岑思大雅,声希玉洞叩禅关。仙人一去无消息,云自悠悠鹤自还。
  (张志英焦富全)风景优美的庵水里库庵里水库位于泾河一级支流四郎河上游,正宁县城东南13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总库容538.39万立方米。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建成。1972年、1979年两次对大坝作了加固加高。目前已发展成为集防洪、灌溉、城区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库。控制农田灌溉面积1.5万亩,保灌0.7庵里水库荡清波万亩,养鱼532亩。解决县城2.5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有效地促进了正宁县工农业生产及城区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属正宁县惟一的一座小(Ⅰ)型水库。
  庵里水库坝址选在子午岭山麓的西坡乡庵里村。这里两川汇流,三山夹峙,东依马儿沟,西临湾子村。林地面积各占55%,黄土沟壑区约占45%。坝址以上干流长16公里,水源发源于宫河寺,流域内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轻微,野生动植物丰富,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日照充足。在丰水期,库内水面广达数百亩,库内诸岛尽被隐没,天光水色,山踪云影,自是绝好的一幕景色。从春到夏,有许多人结队而来,到这里观光、旅游、避暑。
  从庵里水库东行10多里,南自刘家店,经雕翎关至艾蒿店,秦直道遗迹至今尚存。今日 “处处瓦砾层层田,残塌窑洞遍山间”,多为汉、唐、宋遗迹。明末清初,林区人口稠密,遍地开垦,成为半农半牧状态。清朝前期,庵里周遭,十分繁华,刘家店、皮坊店、艾蒿店均有集市。道光元年(1821年),艾蒿店重修五圣宝殿。据当时竖碑记载,林区仅商号就有 “茂盛”、“长盛”、“世兴”、“复盛”、“兴顺”、“义盛”、“觉盛”、“天义”等9家,店铺门面10多家。清同治年间(1862—1874),陇东人口锐减,正宁尤甚,子午岭林区十室九空,“路断人稀无炊烟,牛羊鸡犬不闻声”。但是,“人烟虽绝迹,草木却繁盛”。大集体时期,庵里周围垦种十分普遍。
  新世纪开始,庵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庵里水库向县城供水工程相继立项开工。修路、配车、改善通讯设施等措施,为庵里水库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张芹鹤)神奇的马鞍山马鞍山位于宫河镇西面3公里的山上。如果你来得恰逢其时,就会被马鞍山的秀丽景色所吸引。走出王录村旱塬的尽头,忽然地形一低,便像乘坐上一副马鞍。极目四望,梨白桃红杏粉柳绿。白的无瑕,纤尘不染;红的冒火,灼灼生焰;粉的红白相间,如描似画;绿的油亮,惹人怜爱。这一山一岭的花海,一行一行的油松翠柏,一层一层的鹅黄渐绿的柳林,在呼呼山风里,如大海的波涛,起起伏伏。人在其中,宛如置身波峰浪谷之中。
  马鞍山的形成还有一段神话传说哩。孙行者大闹天宫时,玉皇大帝为了收买他,给他封了个弼马温。孙悟空不晓得此为何等职衔,官属几品,一问左右才知是个管马的,是天宫最小最不起眼的官。老孙怒气难忍,一下甩掉乌纱,回花果山做他的 “齐天大圣”去了。这一下,无人管的天马便得了自由,满天飞奔。有一匹冲出南马鞍山天门的灰马,看到东南方向有一汪清凌凌的池水,一高兴便纵身跳了进去,溅出的小泥点落下来,就成了马鞍山。
  沿山道峰回路转,穿过碧翠的山腰,走过花叶掩映的山林,来到沟底,眼前豁然亮出一个绿油油、清亮亮的拦沟大坝。清风徐徐,坝中碧波粼粼,锦鳞飞跃,整个山形、草木花叶全倒映水中。天光水色,宛如一幅生动的图画。坝里已投放20多万尾鱼苗,最重的已达10多斤。真是旱塬山沟里的“小江南”。
  马鞍山是个林场,这林场居然是由一群“穆桂英”整修成的。在锣鼓喧天的1958年,由千万“穆桂英”组成的妇女兵团来到马鞍山,修渠打坝,挖坑育苗,栽树种草,才留下这芳草萋萋、绿树遮天的马鞍山。马鞍山林场从1958年创办起,就开始封山治理,育苗造林,几乎从未停止过。国家当年为马鞍山林场投资7400元,总投入258000个工日。现在总经营面积3500多亩,有各种林木30多万株,其中各类果树4万多株,育苗35亩,有固定资产11万元。
  再往前追溯,马鞍山还与革命有关。1937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为了策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就住在马鞍山旁的王录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鞍山村民以饱满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治山不止,造林不停,硬是用手上脱下的一层层肉皮换来了齐刷刷、平展展的层层梯田,大部分育林地都栽上了树,经济林全部予以嫁接,对老品种也进行了改良。杏树主要有:正宁接杏、曹杏、礼泉梅杏等;桃树有春蕾、雪桃、正宁肖水桃、白凤桃、黄甘桃、大久保等;梨树有兰州软儿梨、长把梨、砀山酥梨、香蕉梨、冬梨等;苹果有惠民、智技富士、北斗、玉林、新乔纳金、秦冠等;核桃有绵绵核桃、隔年核桃、薄皮核桃、露仁核桃。还有杏李子、桃李子、美国李子、晋枣、大圆枣等。用材林多以刺槐、中槐、钻天杨、山杨、椿树、楸树、泡桐为主。
  (曹焕荣)热闹的正宁社火正宁县人历来把“社火”叫“故事”,顾名思义,是说“社火”的内容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正宁民间把闹社火叫 “耍故事”,跑社火叫“摆社火”。古往今来,正宁人对“社火”这一文化娱乐活动情有独钟,年年都闹,久传不衰。近年来,每逢春节,政府也从资金上予以扶持,机关单位、个体户也多有赞助,使社火这一活动越闹越红火。
  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社火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古代剧目停演,社火也被斥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四旧之一,被禁演。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现在,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为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丰富了群众生活。它庆祝上年丰收,预祝来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槽头兴旺,人们无病无灾,生活幸福美满。在形式上,已经不是简单的跳跳唱唱;在阵容上,它以彩旗前导,用锣鼓伴奏,燃火挑灯、鸣放鞭炮来渲染气氛;在表演技巧上,将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美术、杂耍融为一体,显得粗犷、豪放、活泼、风趣、滑稽、诙谐。因此,群众喜闻乐见,每逢演出,观者如潮。
  正宁人刚交上正月就闹社火,元宵节这一天最热闹,到正月二十三日才结束。而在一些较大的乡(镇)、村,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酝酿,到十一月、腊月,就由有专长或热心这一活动的“社火头”、村组干部组织排练,县、乡(镇)领导有时也检查排练情况。村民们对这一活动都很支持,踊跃报名参加。参与演出的演员及工作人员村上给记“义务工”或适当予以补助。社火阵容可大可小,灵活自如,男女不限,老少皆宜。做站姿、跪姿、卧姿均可,即使有个人手持一束花、一柄兵器站在车上不动,也是一道风景。演出的时间白天晚上都行。演出场所要求也不严格,随便有块空地即可。因此,街道、村庄、机关单位、田野广场、群众院落都可作为其表演场所。
  正宁社火的表演形式,和陇东地区各县的社火大致一样,主要有车故事、马故事、地故事、高跷、芯子、跑旱船、霸王鞭、秧歌、狮子舞、龙灯舞、跑驴、大头娃娃等。
  车故事,即在车上表演的故事。先前多用马车、牛车、骡车,20世纪80年代之后,代之以手扶拖拉机、四轮机、汽车。现时一般不用其他车辆,只用汽车。先用木椽在汽车上搭成亭台、楼阁架子,然后用花布、花束、明镜、丝穗等精心装饰一新。视社火内容,有的分前厅后厅,有的不分。演员可多可少,一车可表演一出戏里边的某一场景,也可表演两出戏里的两个场景,多选取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这样,人们从演员简单的造型中,一眼就可看出是某一出戏的某一情节或表达的某种意思。车故事演出的戏有《打镇台》正宁社火 ——车故事《白蛇传》《三娘教子》《铡美案》《黄鹤楼》等。此处,还有创新内容的《三个代表暖人心》《只生一个好》等。有时,人们还在车上做一大型模型,宣传展示本行业取得的显著成绩。2001年,庆阳地区举办香包节,正宁县文化教育系统以 “赵邦清教民稼穑”为内容装扮的故事车获得了一等奖。车故事用的车辆不能太少,太少显得单调、乏味,车多了阵容强大,表演的内容多样,也显得非常壮观。
  马故事,即骑在马、骡、驴身上表演的故事。演出用的骡、马、驴必须膘肥体壮、性情温顺。演员一人一马,在马身上要手持兵器,或刀或剑或戈,每人摆出一种固定的姿势,依序排列,不得轻易变动。这样,人们从表演者的脸谱和兵器上便可分辨出名堂来。同车故事一样,马不能太少,越多越好。近年来,由于农户很少饲养大家畜,此类“故事”已极少表演了。
  地故事,正宁人叫 “跑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故事。这种 “故事”适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机关单位院子、街道、打麦场都可作为表演场地。地故事在内容上有的同马故事相同,源于古典传说,也有自编自演的创作节目。地故事演出时,先由一丑角开路,演员根据情节,依次按不同的队列出场表演,队伍变化灵活,有分有合。演出过程要灯火通明,焰火助兴,有时还将杂耍、武术融入其中。在有些地方,还挑选一“巧嘴人”扮成“春官”说几句顺口溜,如庙会上摇麻糖会的人说的那样,触景生情,即兴发挥,见谁夸谁,要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趣味无穷。例如,见男说男像“潘安”,见女说女赛“貂蝉”。在饭店酒店门前耍社火,就说:“你家酒菜十里香,好像天上玉琼浆。过路君子喝一口,永生永世也难忘。”这些人虽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箩筐,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记忆力惊人,思路敏捷,妙语连珠,绘声绘色,把众人逗得捧腹大笑,开心至极。因为这方面对“丑角”的要求高,表演难度大,近年来,这种演出场面很少见到。在此类“故事”中,常见的还有“害婆娘”(丑婆)和“蛮老汉”(丑汉),也是最逗趣、最有意思的。这一对角色均由社火队里性情活泼、幽默,有较强表演能力的男性表演。“害婆娘”手里拿着棒槌或笤帚,耳坠两个大红辣椒或大红爆竹,脸蛋涂得红红的,嘴唇上涂着一层厚厚的口红,嘴角点一颗大黑痣,戴一头假发髻,发髻在脑勺后高高翘起,髻梢上插一枝花,上下颤悠,十分可笑。“蛮老汉”的脸画得越“蛮”(即丑)越好,手拿一杆长长的旱烟袋,时吸时停,头戴一顶大小很不相宜的帽子。“害婆娘”和 “蛮老汉”是一对“活宝”,两人相互逗趣,时而佯装亲昵,时而佯作闹气,时而互相追逐,时而故作哭笑,一颦一笑,都显得十分滑稽。他们在“故事”队伍中自由穿插,往来自如,即兴发挥,随意表演,使整场演出气氛异常活跃,逗得观众笑声不止。
  高跷,正宁人叫 “走柳木腿”,也叫“绑木腿”(木腿就是用木材制作的长腿)。在《列子·说符》中对高跷曾有过记载。民间还流传着高跷起源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以滑稽著称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人笑他的身材矮小,他就装了一双木腿,顿时“高大”了起来,弄得邻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邻国君臣挖苦了一顿,使得他们自讨无趣、狼狈不堪。人们说踩高跷的风俗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表演踩高跷时,将制作的 “木腿”紧缚在演员的腿上,腿两边都设计有踏脚的“踏板”,使演员的腿脚牢系“木腿”上,浑然一体,便于自由走动。“柳木腿”分“三尺腿”、“四尺腿”、“五尺正宁社火 ——高跷腿”三种。技术精湛的人走高腿,技术拙劣的走低腿。技术高超的表演者能自倒自起、跳墙跨凳,这才叫 “绝招”。社火队踩高跷,多在白天表演,因为这种表演有一定危险,在晚上怕发生事故。踩高跷用的衣服头盔、刀枪剑戟,多为自己制做,有时也出钱购买。高跷表演的内容多是戏剧人物造型,如《白蛇传》《火焰驹》《回荆州》等,也有扮演丑角的,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柜中缘》中的小淘气,《屠夫状元》中的胡三,《三滴血》中的晋信书等,动作夸张,惹人发笑。踩高跷演员的化妆比较粗糙、滑稽、夸张,只要稍微形象一点,观者能明白其中意思就行了。高跷一般是列队穿梭表正宁社火演,锣、钹、鼓为打击乐器,敲打起来咚咚锵锵,威武激昂,如同将士上阵,挥舞兵器厮杀一般。
  芯子,正宁人俗称“梢子”。意思是说,其表演高而惊险,犹如在树梢上表演。这类社火是衡量社火队水平的标志。这种社火,过去多用木料作为制作材料,安装在牛马车或骡车上。现在选用钢筋材料,安装在汽车、拖拉机上,既安全又保险。人物造型比以前更为逼真,服饰比以前更为华丽,表演也更为玄妙,以“奇”、“险”、“难”取胜,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演员以挑选十岁左右小孩为最佳,由锣鼓伴奏,不说不唱,做一固定造型。表演的内容也是戏剧或典故中的某一情节,如《天女散花》《天官赐福》《黑熊盗桃》《三打白骨精》等。
  跑旱船,也叫踩“旱船”、“莲船”、“彩船”,是正宁秧歌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船体用木棍或竹棍结扎成型,用彩色绸缎或彩纸装饰一新,还要插上彩花。在夜晚表演必须挂红纱灯。扎糊船时要使船头船尾翘起来,这样才显得形象逼真。船体象征水的部位,长约5到7尺,宽3尺左右。演员多是穿红着绿的青年妇女。按表演者身材的高低,用白布或彩色布围起来,而且不能把演员的脚露出来。把船体从演员身上套入,演员双手扶住船的两沿,然后由另一名演员扮作老艄公摇橹,二人合作进行划船表演。船时而微微划动,徐徐前进,仿佛随水漂流;时而左右摇荡,大起大落,犹如在搏击风浪。由锣鼓伴奏,边舞边唱,有时只舞不唱。类似跑旱船的活动还有“跑驴”,也是用竹、木制作成可爱的驴形,一人扮作妙龄佳人,另一个扮作赶驴青年,演出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或戏剧情节。
  霸王鞭,正宁民间叫“花棍”、“花花棍”,也有叫“金钱棍”的。据传说是由旧社会穷人讨饭用的棍子演变而来的。这是一种广场表演艺术形式。其鞭长约两三尺,是用去掉皮的木棍做成的。大人、小孩都可以玩,大人玩长鞭(棍),儿童玩短鞭(棍)。制作时在木鞭(棍)上钻5~10个小孔,孔上系几枚小铜钱或小铜铃。舞动时使铜钱相互撞击,便发出节奏清脆悦耳的声音来。演员要求8~12人,酌情布局,可以成圆圈、方阵、图案或集体舞蹈队形。演员可分别演出,也可对等搭配演出,也可随社火队演出。边行进边演出。既可用鞭(棍)敲打自身的背膀、腰、腿部,也可与他人对打演出。
  秧歌,正宁人叫 “扭秧歌”。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有些地方还将高跷、旱船、竹马、花鼓等歌舞形式统称秧歌,是一种歌舞兼有的民间艺术。演出时有小鼓、小锣、小钹伴奏,边走边扭,适合在广场、街道、院落等场地集体演出。秧歌原是陕北的一种娱乐活动,1936年至1937年间传入新正县。当时的秧歌主要以反映“边区大生产”为主要内容,演出的节目有《兄妹开荒》《转变二流子》等。1942年,陕甘宁边区出现了蓬蓬勃勃的群众性“新秧歌运动”,创造出许多具有革命内容,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被当时的边区群众称为“斗争秧歌”、“翻身秧歌”,充分反映了边区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演出时男女不限,参演的人越多越好。演出服装或借或买,化妆要求不太严格。可走街串乡,也可设地摊演出。一般演出的时问是节假日或过大年时。近年来,中小学组织腰鼓队,演员多达数百人,承担了节日助兴和迎送贵宾等大型活动的演出任务。
  狮子舞,正宁人也叫 “耍狮子”。耍狮子在正宁历史悠久,约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项健康的民间体育活动。制作“狮子”时,先用竹子或木棍扎成骨架,用纸糊上,再让画工画成“狮子”。狮子的种类有“猫头狮”、“鸡公狮”、“斗牛狮”等。狮子眼鼻口舌具备,用彩布作狮身,着色彩,饰以绒线响铃。现在多是用购买来的现成的 “狮子”道具,色彩、造型更为逼真。舞狮队伍7人到10人不等,这些人穿一样的彩裤鞋帽,腰束一条带子,刀棒齐备,威武非常。演出时,一头“狮子”需要三个男青年演员来表演,一人手执绣球引领,二人藏在“狮子”空腹中。此二人必须首尾相顾,配合默契,“狮子”的动作要富于变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狮子的顽皮、勇猛、娇憨的性格。所以要时而跳跃,时而滚翻,时而旋转,时而腾跃,时而搔痒,时而亲昵。较常见的表演内容有“狮子滚绣球”、“勇士戏狮”、“群狮戏”、“狮子带仔”等等。狮子舞以能登桌山表演为最精彩。
  龙灯舞,正宁人也叫 “耍龙”、“耍龙灯”。“龙灯舞”成为春节习俗,源于龙播雨的故事。相传战国时候,金角老龙播错了雨,大雨淹死百姓,被玉帝问罪贬斥。老龙将功赎罪,就在每年新春之际登门拜访百姓,许诺来年风调雨顺。人们据此创造了龙灯舞,以示制服龙王的欢快心理,在春节期间各自舞演,增加了节日的欢乐喜庆气氛。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以前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身,节数不等,均为单数。每节内燃蜡烛称“龙灯”,不燃蜡烛叫“布龙”。现在人们不用纸、布、木糊“龙”,多用买来的现成“龙”道具。“龙”长约数丈,分数节,每节用撑竿撑起,由数名演员表演,随鼓乐踩鼓点,擎撑杆自由舞动,忽而高耸,忽而低下,上下滚翻,蜿蜒腾飞,甚是壮观。
  (文正廉)民间体育打肽游戏拾趣肽,古义即胜利。打“肽”源于原始先民的狩猎活动,从古代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
  游戏分单人一对一或多人参加,按次序打“肽”。开始前,每人手执一根粗细、长短不限的木柴,各方议定以一定距离和范围作为 “纲”(即画出起、终线),再分出头家、第二家、第三家..投掷的顺序。游戏时,各方排在起线后,由头家站在起线上先掷木柴打第二家押(竖立)在终线上的木柴,然后由第二家打第三家押在终线上的木柴..依此类推。谁若用自己的木柴将下家押在终线上的木柴打出 “纲”外,即判为胜家,并赢走木柴。如此往来反复,赢得木柴多者为胜,反之为败。
  打垓瓦打垓瓦源远流长,几乎每个村镇都老少参与,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会。
  游戏方法各地大同小异。游戏用具为石头、瓦块、砖块等,可采取单人对单人,双人对双人,或多人对多人分组等多种形式的玩法。游戏时,参加者各自选一块垓瓦(质料大小不限),首先议定一定距离的“纲”,再开始打头。按所掷距离与“纲”的远近,分出次序,由后者栽(竖立)垓,前者击打,打倒为成功。打垓动作有头垓、二垓、担水、担土、夹脚、闪羊、刈草、单眼、双眼、研墨、钉钉子等十多种,大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完成所议定项目者算胜,落到最后者为败。
  打毛蛋打毛蛋的用具多以牛羊毛、驼毛、驴毛加热水揉制而成,有时也用棉线、各色毛线缠绕而成,直径约5厘米~10厘米不等。有的人为了美观,还在毛蛋外边用各色花布细细裹缝一周。
  游戏一般采取单人、双人或多人分组拍打的办法。开始先“拼”头家、二家,再按议定内容50双或100双为满贯而依次拍打。打满后,按双方言定的项目打“跨腿”、“转儿”等较难动作,最后按完成的先后次序决定胜负。此游戏男女皆宜,不需要较大场地,庄院崖背、房前屋后皆可进行。正宁童谣曰:“打毛蛋,费袖子,他(她)妈生下精溜子;会跑啦,会走啦,他(她)妈肚子可(又)有啦! ”极为风趣幽默。今天,虽然早已经无人自制毛蛋,也无人玩毛蛋了,但由玩毛蛋演化而来的玩橡皮球、塑料球,仍有人乐而不疲。
  踢毽子毽子是用山羊毛、狗尾巴毛或雄鸡毛栽扎而成的。它用铜钱、铁板制成底座,将毛插于钱孔之中,再用木楔或骨签楔紧。或以鸡翎毛筒栽扎,上插雄鸡彩色颈毛数根。毽子的大小不等,一般高约两三寸,底座重,羽毛轻。踢毽子时,毽子在游戏者的踢击下,在空中起落升降,受空气浮力和自身的惯性作用,能充分展示高、飘、稳性能及游戏者的技巧。
  游戏分单人踢、双人踢或多人分组踢等形式。游戏时,先“晓”(一种单腿悬空独立的姿势)头,排出次序后,按议定内容单腿踢满50双~200双,然后再做“套”“套”的形式有单腿踢、双脚踢、侧蹬踢、身后踢、蒙眼踢等较高难度的动作,踢的同时,还要口念对应的“顶、溅、连、里、外、一踢、一别(蹦跳)”口诀。
  击斗游戏方法与“(qiān)仗”(鸡斗)相似,起源于清末民初。不需要固定场地,不受时间、人数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游戏前,在地上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画出四条“纲”线,线内为击斗区。游戏时,甲、乙双方(人数不限)各出一人,分别用手将一条腿掰起屈曲于裆前(也有把一只腿提于身后的),用另一只腿单独支撑,跳跃着“迎战”。游戏中不能用手,只能用大腿和膝盖头互相击打,哪一方参赛者腿若落地,即判为被“杀”死,宣告第一局失败。随后败方另出一人,与胜者继续击斗。如此轮番上阵,直至一方人员全部落马,再不能选出 “参战”人员而告终。有时,双方人员一齐出阵,互相击斗“厮杀”,最终以落败最多者为输家。
  黄鼬叼鸡黄鼬叼鸡,又名狼吃羊、老鹰抓鸡,多在少年儿童中流行。游戏前先画好一个大圆圈,由一人扮黄鼬,其他人扮小鸡,领头者为 “老鸡”,每个“小鸡”依次住拉前者后衣襟连成一长串。游戏开始后,“黄鼬”进入圈内,窥测袭击方向和“鸡”队的薄弱部位,然后直扑“小鸡”,“老鸡”左拦右挡保护“小鸡”不被“黄鼬”叼走。凡掉队脱节而被“黄鼬”叼出圆圈者,再不能进入“小鸡”之列,直至“黄鼬”将“小鸡”叼完为止。若“老鸡”将“黄鼬”推出圈外,则视“黄鼬”被斗败,然后交换角色,再行下一场游戏。
  长虫过套(道)长虫过套(道)是一项集体游戏。要求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参加,而且人数要多。参加者分两排,面对面站立,相互拉手,自然形成一条过道。再由两人扮演“长虫”,从后到前趴在人手搭起的过道中,两边人均手拉手,将“长虫”高抬,向前抛送,送到尽头。扮 “长虫”者接着手拉手,改由最后两人扮“长虫”过道。这样,每对手拉手者均有充当 “长虫”之机会,主要比谁抬得高、过得快。
  抓五子抓五子(或抓七子)是选择5块或7块光滑别致、大小相同的石子或磨成的约指头蛋大的小砖块来进行活动的一种游戏。一般单人、双人、多人均可参加。游戏时,先用“五子”或“七子”抓头,把 “五子”、“七子”抛至空中,再用手背接住,停留片刻,抛空一抓,按抓到多少排出头家、二家、三家、四家..玩的方法是先顺手一泼,按“五子”或“七子”落地后形成的自然距离,先摘出“母子”,再分一、二、三来抓。即先抓1个,次抓2个,再抓3个。抓时将“母子”抛空,利用未落下来的一刹那,把撒在地上的一、二、三“子”拾起来,连同坠落的 “母子”一同接住。如果中间有跌子、撞子的情况,都不算成功。每次抓完,将5个或7个“子”由手心过到手背,再抛空一“挖”,“挖”住1个称“1斤”。双方按言定的“斤”数(100斤~500斤不等)抓满后,再做较为高难的动作,如“一把抓”、“灌黄鼠”、“点壮丁 ”、“鸡上架”、“兔遗屎”等等,不一而足。
  顶方 “方”是由画在地上或纸上的横竖各四条相接的线所组成的九个小方格,为双方争夺的阵地。用具极其简单,双方任选土块、柴棒、瓦片、纸屑等一物做“子”,只要能相互区别即可。
  游戏者分甲乙两方,各在方格线上选择恰当位置顶上一“子”,每人每次限定一个位置,待所有交叉点顶满后,采取“先顶先掐后走”的办法各掐掉对方一子,然后按方格线位置上下左右走“子”,进行“厮杀”。按照规定,一方两“子”相连即可顶掉对方一“子”,也有双顶双吃的规程。最后哪方“子”先被吃完,即算输。此游戏用具简单,场地、人数均不受限制,两个人相向蹲坐就可进行“战斗”。与“顶方”类似的体育游戏还有“狼吃娃娃”(即简易围棋)、“补裤裆”、“跟集”、“吊驴蛋”等。
  打沙包沙包是用各色花布缝制,内装沙子、小石头、黄豆或玉米豆,直径约5厘米~10厘米的圆球。
  游戏分单人、双人或多人编组进行。参加者先划定一定范围的区域,由甲方站在“线纲”两端,乙方出一人进入区内来往跑动躲闪,甲方两边的人掷沙包击打进入区内之人。若沙包击中身体的任何部位,都称为“杀死”;待乙方人员全被“杀”完之后,再交换攻守,依次轮流往返。以输赢多少与被“杀”死人数决定胜负。
  翻绞绞此游戏用具仅是一根长短不等、粗细皆宜的细麻绳、线绳、布带等。因携带方便,信手可拈,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玩时两个人面对面而坐,将细绳的两头接上,成为一个线圈,然后由一方起头,一方来翻。你来我往,通过十个手指,用“勾”、“挑”、“分”等方法,变化成各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形象索套,如单单桃、花花裹肚子、马槽、铁笊篱、扫帚把、乳牛尻子等。
  (杨忠诚张志英)湫头祈雨风俗过去,每遇天旱,远远近近、十里八乡的人都去湫头祈雨。那时祈雨有三法:一叫 “洗碾子”。由一位老年寡妇带一群未婚女子,备一盆清水,拿一撮笤帚芒子(已脱粒的糜子穗),用糜子穗溅清水洗碾子,边洗边口中念念有词:“碾子碾子哥哥,天干的火着,毛头子女子无人养活..”二叫 “告天”。将食用清油滴入水中,观察其颜色变化,如颜色昏淡,就说明大雨在即;如呈彩虹色状,则说明天继续大旱。三为 “祈雨 ”。“取雨 ”活动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主持,参加“祈雨”的人数目不限,婚否不限,年龄不限,但必须是男性。因天热,取雨者头戴柳梢编成的 “柳圈帽 ”。取雨队伍由锣鼓开道,最前面由一人扮成“马角”,腮帮上横穿铁锥,抡起长约六七尺的大麻鞭(用麻坯搓成的粗辫子)左右甩打,后由两三人护卫,喝令行人躲避。沿路也有不少人自行尾随加入。到了 “滩”里,先到 “显圣庙”跌卦。卦为木质棱型,数面都有字,写有“上天无雨”、“人心不齐”、“施雨三分”、“风调雨顺”等内容。跌卦的方法是:众人跪于神像前,主持人十分虔诚,双手合一,把卦夹在中间,高高举过额头,然后松手,让“卦”自然跌落如果跌出无雨或少雨的卦,取雨者情绪即一落千丈,一齐叩头,一齐回奉(祈祷)。接着继续跌卦,直到跌出 “风调雨顺”四字才肯罢休,然后满怀喜悦,立即到“湫”畔用细腰瓷瓶取“湫”水得胜而回。若恰在途中遇雨,人们则无不惊喜万分,认为是“显圣爷”显灵降雨,拯救万民。此习俗一直沿袭至“文革 ”开始方止。
  至今每逢农历的四月初八,湫头人还有唱神戏的习俗。近年来,若逢此日,偶然还能见到四川人顶着“水楼子”(用木板制做的塔形架子,形似亭台)去“龙湫”祈雨。这里常年都可以见到人们祈雨敬神后焚烧的香火遗迹。
  (文正廉)名噪陇原的小戏创作2003年,甘肃省文化大省宣传周暨全省小戏小品调演中,正宁一台3部小戏(《舅整外甥》《追铁匠》《亲情》),囊括了6项20个大奖,名列21个参赛剧团前茅。一部《税费风波》,及时、恰到好处地反映了 “三农”问题中的症结所在,当属全国第一部反映农村税费改革题材的小戏,上演以来,倍受欢迎,久演不衰,并被制作成光盘,广为发行。20多年来,正宁小戏创作,以其独特的“多味黄土喜剧”风格,走红陇原,声名远播,为繁荣陇东戏剧创作,发展戏曲文化事业,活跃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978年的《争炕头》《成亲》,1981年的《冤家亲》,1984年的《走山湾》《热沾皮》,1986年的《怪娃审狗》《老潘念经》,1989年的《棒打灭鼠队》《特急情报》,1991年的《烧鸡王》《满月酒》,以及后来的《追铁匠》《抬轿》《外甥整舅》《舅整外甥》《亲情》《香包恋》《两个县令》《新娘杀夫》《猪头记》《县长捉鬼》《绝招》《五月的一幕》《忠字舞》《玉凤姑娘》《找新人》《水往高处流》等近40多部戏,可谓新意迭出,高标独树。其中《冤家亲》《满月酒》获甘肃省首届剧本评奖一等奖,剧本由《甘肃文艺》出版发表,演出录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怪娃审狗》在中国剧协举办的1996年全国“三小”小戏类评奖中荣获惟一的一等奖。《烧鸡王》《追铁匠》获甘肃小戏《舅整外甥》剧照小戏小品调演编剧小戏《亲情》剧照一等奖及多项一等奖。
  这些小戏的作者杨建国,牧羊务农出身,当过民办教师、业余剧团编导、专业剧团合同工、省出版社特邀编辑、群众文化辅导员,曾下乡包队、函授深造。长期以来,他是一边种田,一边创作。含辛茹苦的底层人的生活,一经他的笔展示出来,却有着激人奋进的喜剧色彩。他的戏路文脉,始终能够与黄土地上劳作的芸芸众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他创作的小戏,剧情冲突跌宕起伏,内涵深刻厚重,剧中人物栩栩如生,人物语言妙趣天成,戏味、人味、情味水乳交融,生活气息、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他既写流逝岁月里的社会创痛,又写变迁时代中的人情百味。
  杨建国小戏的一大绝活,便是语言的“大雅大俗更大众,好听好记易流传”。如《冤亲家》:“设计咱不用计,逢场再作戏。”“我不信还有煮不熟的面、捣不烂的蒜? ”《税费风波》:“人家紧吃我慢咽,单怕那碟子底朝天;人家高升五魁喊,我瞅着瓶子怕酒干。”既有传统戏剧语言的深刻影响,又有民间俗言俚语的提炼概括。不管是道白还是唱词,处处都闪烁着语言光华,为剧情和人物增添了很多光彩。看他的剧作演出,常常是台上话出口,观众笑拍手,低头细品尝,方觉味长久。
  (张芹鹤)闻名遐迩的正宁烤烟正宁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经西北烟草质量监督监测站测定和广大农民多年的种烟实践证明,确实是适宜烤烟生长的最佳生产区。
  正宁县种植烟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在唐代以前正宁县即栽种晒烟。相传唐肃宗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返回长安途中,经过真宁,品吸了罗川晒烟,赞其香气浓烈,消困解乏提神。从此,罗川晒烟声誉大增,被人们称为 “唐台烟”,成为宫廷贡品。1200多年过去了,“唐台烟”依然久盛不衰,至今仍是当地群众主要的生产和经济来源项目。1985年,正宁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烤烟生产基地县。近几年,全县烤烟种植区域涉及全县12个乡镇108个村4万余农户,年均种植约8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宫河塬的山河镇至周家乡一条线5个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生产带,涌现出了像榆林子镇乐安坊村烤烟年产值突破200万元的一大批烤烟生产专业村,和依靠栽植烤烟累计收入23万元的王怀显等成百上千个烤烟栽植大户。烤烟已经成为全县经济的首要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拳头”产品。目前,正宁县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县。
  科学的栽培方法正宁县建立了一整套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制度。每普及推广一批新技术或应用一项新成果,都是先在点上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到面上,使群众学有例子,看有样子,走有路子。县上坚持在试验上开拓创新,示范上扎根引路,推广上谋求实效,把侧重点、落脚点放在新技术的普及推广上。并在政策上放宽,资金上扶持,物资上倾斜,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培养典型,推广典型。特别是在良种选育、新法育苗、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烘烤工艺改革等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在良种选育上,经过多年的反复对比试验,在11个新品种和26个新品系材料中筛选推广了 “红花大金元”、“NC—89”两个主栽品种。这两个主栽品种较耐普通花叶病,有一定的抗旱耐肥能力;烤后原烟颜色呈橘黄或金黄色,油分足,光泽强,弹性好,叶片薄厚适中,上中等烟叶比例高。在烤烟育苗上,全面推广了大畦、切块、双弓棚育苗新技术。在施肥上,普及推广了配方、双层施肥新技术。在移栽上,针对正宁县5~7月份干旱严重的特点,1984年,县上把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烤烟生产,一举获得成功。这不仅进一步改善了烤烟生产的温度条件,增强了烟田的保肥保水性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烟叶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据试验,地膜覆盖烤烟地比不覆盖烤烟地大田期0厘米~20厘米土壤平均增温2.0℃,0厘米~50厘罗川晒烟米减少土壤蒸发耗水60毫米,地膜覆盖的烤烟比不覆盖的平均株高增加12.5厘米,主根增长10厘米,成熟期提前20多天,平均增加产值40%左右。同时,适时推广了 “烤烟简易抗旱枪”,重点推广了“烤烟抗旱保水剂”等新技术。在大田管理方面,1996年正宁县烟草研究所研究成功 “烟草抑芽剂软瓶滴注新技术”,分别荣获1997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8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技术和国内外目前推广的技术相比,具有施药快、抑芽率高、不产生药害等特点。8年来在全县累计推广32万亩,亩增值156.8元,使中上等烟叶比例提高了11.67个百分点,实现新增产值约5017万元。在采摘烘烤方面,做到了生不采、熟不漏,使烟叶成熟度达到了最佳程度;完成旧烤房改造1.88万座,在1.26万户烟农中推广了烤烟“三段式”烘烤新技术;印发烘烤技术图表2万多份。县上充分发挥烤烟生产的区域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择优发展,适当集中 ”的原则,调整布局,合理倒茬,把12个乡镇划分为8个主区,4个副区,使烤烟种植乡镇的自然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了最佳配置。各项生产管理综合措施的实施使正宁县烤烟生产全部实现了品种良种化,施肥配方化,育苗切块化,移栽标准化,大田覆膜化,管理科学化。1997年,正宁县迈入了全国科烤烟叶烤烟大田技工作先进县的行列。
  配套的产销体系在烤烟生产上,正宁县坚持按照系列化的方向发展,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成龙配套、协调发展的路子。围绕烤烟生产,县烟草公司在各乡镇设立了8个烟草收购站,充分发挥了烤烟生产和经营的主渠道作用。县政府成立了烤烟生产管理局和烟草研究所,作为政府指导烤烟生产的职能部门,与烟草公司紧密配合,全权负责组织生产、良种培育、技术推广和收购运销。同时,各方筹资1000多万元,从1993年初开始,建起了年复烤能力约20万担,产值3000万元,可实现利税300万元的大型烟叶复烤厂。该厂投产运营以来,所烤烟叶质量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不仅实现了本县烤烟县内复烤,还承担了周边地区的一些复烤任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注重生产和加工的同时,县上十分重视销售。把地产烟叶由省内推向省外,跻身于全国市场,提高了正宁烟叶的知名度。每年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巩固老关系,开拓新市场。目前,已与全国10多个省市的20多个卷烟生产厂家建立了供销关系。多年来县上调出的烟叶质量可靠,得到了众多厂家的好评,厂方需求逐年上升,销售范围不断扩大,并销往国外。2000年,正宁县烟叶向越南胡志明市出口烟叶9800担。1992年、1993年正宁县先后被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和省烟草专卖局、省烟草公司评为 “烟叶生产收购工作先进单位”。1995年,县烟草公司被省经贸委、省统计局评为“甘肃省最佳经济效益50强企业”,还多次被有关单位评为 “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得力的保证措施多年来,正宁县始终把烤烟生产作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来抓,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体系。县上成立了烤烟协调领导小组,历任县委书记和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和副组长亲自抓,乡村组都由主要领导全力抓,科技副职专门抓,聘请的村组技术员包干抓,基本在全县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政令畅通、指挥灵便的组织领导体系,使烤烟生产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
  二是加强了技术培训。面向广大烟农,采取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以当前为主;长训与短训相结合,以短训为主;骨干培训与农户培训相结合,以农户为主;技术辅导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以现场示范为主的办法,举办技术交流培训和科普宣传活动。县上先后派出500多人(次)到河南、山东、陕西、云南等地参观学习,并聘请了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烤烟烘烤专家宫长荣为长期顾问。在各个关键生产环节上,县、乡、村、组都组织技术人员和烟农到示范点上观摩,现场示范,现场练兵。同时,组织依靠科技发展烤烟生产致富的典型,巡回演讲,现身说法,送科技上门。县广播站开辟了“科普之窗”节目,电视台开辟了 “星火科技30分”栏目,配合烤烟生产的各个环节,定期讲解生产技术和科普知识,及时提供各种信息。烟草部门编写了各类通俗易懂、适宜操作的技术规程,播放录音录像,印制图片卡表,出动宣传车辆,送科技到农户。县上在生产收购的各个环节,及时举办现场培训班。通过宣传培训,使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县有烟草农艺师、助理农艺师57人,技术员900多名;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人懂得了烤烟生产的一整套技术规程。
  三是严格落实质量奖励政策。凡乡镇在烤烟育苗、施肥、移栽、大田管理和科学烘烤5个环节考核中,技术完全达标的,每个环节奖励4000元,中上等烟叶比例达到85%以上,每收购1担奖励1元;完成收购任务,中上等烟达到规定指标,超收部分的税收除上缴中央外,其余返还乡财政。县烟草公司对技术指导站的人员和受聘包村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实行浮动工资制。
  四是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县四大班子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蹲一个村,抓一个科技示范点;乡镇领导干部分片包村包户,一般干部和村组干部包村包户,县直部门对口帮乡,签订责任书,绩酬挂钩,使级级有压力,层层有担子,各尽其能,各负其责。
  健全的服务网络为了促进烤烟生产向高水平迈进,正宁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面向广大烟农,提供配套服务。在物资服务方面主要发挥了物资部门的职能作用,疏通渠道,强化价格监管,实行优化服务。根据生产所需,及时组织供应化肥、地膜、农药、柴油、机具等主要农用物资。在资金服务方面,县乡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拿出2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技术培训,补贴购置各种生产资料,并及时解决收购资金,从没有出现过给烟农打白条的现象。在技术服务方面,县上充实加强了烟草公司的技术力量,并发展了一批专业性技术协会、服务队和咨询部,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组为延伸,专业技术员为骨干,农民技术员为主体,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群众自我服务为补充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服务网络。在收购服务方面,县上以《烟草专卖法》为指针,每年都研究制定具体的收购方案和管理办法,采取预约收购,“一证待运的烤烟
  一卡”合同收购的方法,稳定收购秩序,方便群众交售。各收购站点坚持实行“四公开一监督”制度,做到“生人熟人一个样,干部群众一个样,迟交早交一个样”良好的经济效益正宁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全县国民经济总值中农业产值占80%左右。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发展缓慢,经济落后。自烤烟在全县扎根落户,形成规模以来,充分显示出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县有万亩烤烟乡镇4个,千亩村55个,5亩以上的生产大户1.3万户。生产效益由 “七五”末的5041万元增加到“九五”末的3.04亿元,全县烟农收入由1986年的167万元增加到1996年的1.0035亿元,烟税收入由1986年的52万元增加到1996年的3400万元。1990年至2003年的14年间,全县累计种植烤烟122万亩,收购烟叶286万担,产值6.2亿元,财政收入1.38亿元。在全县财政总收入中,烟税占到了60%以上。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烤烟收入一项人均500元,占到20%以上。榆林子镇乐安坊村,每年种植烤烟1800亩,年产值250万元,农民仅烟叶一项年人均收入1240元。种烟大王王怀显一家10年累计靠栽植烤烟收入23万元。烤烟生产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交通、餐饮和商贸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真正实现了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目前,全县干部群众安居乐业,富而思进,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面前,正宁县委、县政府决心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的有利契机,因势利导,继续抓住、抓好这一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不放松,以 “计划种植,稳定面积,科技兴烟,主攻质量,强化销售,综合开发,提高效益”为指导思想,不断推广科学技术,强化服务体系,推进烤烟生产在新世纪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农业增效、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立明)得天独厚的苹果产业正宁县位于渭北苹果最佳种植区中心地带,平均海拔1460米,年平均气温8.3℃,降水量630毫米,无霜期180天,土壤主要为黑垆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县内和周边地区无工业区,全县无金属矿山,不存在大气、土壤和水污染问题,大气环境质量、水质环境质量和土壤质量均符合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
  正宁县是“八五”期间国列22个苹果生产县之一,国家“十五”计划又将其列入西北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区县。县内所产长富、秋富、岩富、短富系列富士苹果和秦冠、玉林苹果,曾被国家、省、市3次评为金奖,8次评为银奖和铜奖。按果型、色泽、品质衡量,正宁县的果品80%达到优质果标准:苹果可溶性糖含量15.8%,可滴定酸含量0.35%,维生素 C含量56毫克 /百克,去皮硬度8.2公斤 /平方厘米,色度红或条红。1999年,在湫头正宁苹果乡、永和镇、三嘉乡等地建立的9万亩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年产苹果2000多万公斤。正宁县苹果冠以“陇蜜”品牌,70%随产随销。优质果多销往广东、香港;中档果销往河南、内蒙、俄罗斯;三类果由当地加工,以瓶装果浆果汁行销西北地区。苹果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正宁栽种苹果已有较长的历史。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编修的《正宁县志》记载,当时就种植有 “苹菠果”。而据深入考证,所谓“苹菠果”也即“蘋婆果”、“苹婆果”,也就是苹果(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第20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958年,县上成立果树站,引进国光、红元帅、黄元帅等品种,开始在宫河王录马鞍山、湫头滩、三嘉细嘴子湾试点栽植。1974年以后,除国光、红元帅外,又引入大山红、青香蕉、鸡冠等品种,一些行政村在集体山场,个别农户在庄前屋后栽植。但规模小,产量低,属于粗放性经营,根本形不成生产力。1984年后,县上又从山东省招远县引进普通红富上着色系列,如长富2号、秋富1号等,实施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圃。1988年,全县苹果栽植已达10万亩,后因管理不到位,生产技术差,病虫害防治能力低,栽植面积一度下降,徘徊在4万亩~5万亩。
  1994年至今,正宁苹果生产基本处于稳定、良性的发展阶段。围绕“兴果、富民、强县”的总体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狠抓栽植上规模,强化管理攻质量,系列开发增效益,使果业生产成为县上的后续财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以山河至周家50公里优质丰产带、五顷塬至永和20公里优质基地、三嘉万亩优质基地片、南塬万亩高新技术示范区为主的绿色苹果生产带已经形成。苹果生产已通过了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综合监测验收。二是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全县果园施肥、修剪、喷药、涂白、清园等5项周年管理指标均达到95%以上,示范园达到了100%;果实套袋、铺设反光膜、喷施果型剂、覆草缠膜、拉枝扭梢、刻芽环割、节水灌溉等优质丰产新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普及,促进了果品产量和品质的稳步提高。三是产业开发走势强劲。果品生产基本上按“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运作。全县已发展个体私营果品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各种果品70万公斤,加工产值350万元,实现利税35万元。建成50吨以上果库16座,30吨果库76座,10吨果库218座,简易果窖460孔,年贮鲜果500万公斤,保鲜增值70万元。成立果行21个,组建果品运销队39苹果丰收正宁首届苹果节开幕式个,年运销量600万公斤,创利税20多万元。其中以正宁县陇东果品集团总公司最为突出。该公司包括基地建设部、服务保障部、加工部、贮销部4个部门,下设经销门市12家,纸箱厂1家,发泡网厂1家,10吨以上果库33个,总固定资产达150万元,2003年总产值1200万元,已成为正宁县果产业开发的龙头公司。
  正宁县发展苹果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更具备生产成本低、投入产出比高的特点。目前,全县苹果生产大户蔚然兴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2户,万元以上的有260户,5000元以上的达6750户。正宁县先后被国家、省政府授予“绿色长城奖”和全省“林果产业开发十强县”等荣誉称号。
  正宁苹果以它优良的品质,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张芹鹤)陇东制种第县正宁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粮食亩产由解放初的不足100斤,增长到如今的1000多斤,当属农业生产中的奇迹,也是种子繁育工程的丰硕成果。正宁现有农业人口19万人,耕地面积43万亩,以条田、梯田为主;平均海拔1460米,年降雨量63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8.3℃,日照时数3285小时,无霜期180天左右,气候、地理条件极利于农作物种子生产,尤其是制种所需的选地隔离条件十分优越。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兼以玉米、高粱、糜子、谷子、马铃薯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在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狠抓良种繁育推广工作,使县内种子繁育基地由小到大,渐成规模,已成为一个新的产业。1998年以来,仅“两杂”种子年均繁育、销售在200万公斤以上,“正种”牌玉米种子不但覆盖庆阳地区,而且在陕西、四川、河南等省地颇有市场。联网种子企业100多家,产销率达96%以上。2002年以来,县种子公司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6000户,落实稳定制种基地20000亩;在种子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订立合同购进的种子占销量的96%;繁育各类作物品种35个,种子质量好,科技含量高;新品种开发能力强,逐步形成了育、繁、推、销一体化格局,精选、包衣、统供技术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其中,主营产品“两杂”种子年经营1170万斤,销售收入达2120万元,销售利润为7.8%。
  制种产业的发展更使种子公司获益颇丰。1975年,县上成立正宁县种子站,1981年更名为正宁县种子公司,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现有职工32名,其中农艺师5名,助理农艺师15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2名,技术力量足以满足生产需要。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614万元,流动资产500万元。下设良种场1处,占地228亩,基础设施齐全,主要从事新品种试验和良种展示;有良种加工贮备中心2处,占地45亩,小杂粮加工厂1处,占地8.6亩,建有加工房及库房176间,生活办公用房46间,晒场17000平方米;公司在县城北环路1号,占地10亩,有家属楼、办公楼1幢,小汽车2辆,标准化检验室1处,全自动流水线包装机组2套,中型颗粒烘干机2台及其他种子加工机械40多台,各种生活及现代化办公设施齐全。2003年至今,种子公司通过内部改革下设“两杂”制种生产公司、小杂粮加工厂、加工销售公司、优质草坪生产公司、后勤服务公司等5个部门。一、“两杂”制种生产公司常年可承担2万余亩的生产任务,基地设在海拔880米~1460米,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隔离安全、昼夜温差大的关川、四郎河上游及紧连子午岭的西坡乡。常年经营的 “两杂”种子有豫单8703、浚单18、沈单10号、户单4号、中单2号、农大系列、陕单系列等十多种玉米种子和晋杂系列高粱种子,并为多家公司从事代繁工作,同时兼营小麦、黄豆、正宁县种子公司制种产品谷子、蓖麻、葵花、油料及其他农作物种子和各种蔬菜种子。二、小杂粮加工厂主要从事玉米、谷子、洋芋、食葵、荞麦等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通过订单种植回收,年生产精包装玉米糁、谷米、小袋食葵、荞面、薯片、淀粉50多万公斤,产值200多万元,农民增加收入150多万元。三、加工销售公司主要进行“两杂”种子及其他农作物种子的加工、贮备、销售工作。年加工销售量在600万公斤左右,所销种子包衣统供率达到90%以上。四、优质草坪生产公司2003年通过引进试验种植优质草坪2万多平方米,产值20多万元。当前基本上满足了县城绿化需要,移栽成活率高,长势旺盛。公司将逐步引进良种,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市场。五、后勤服务公司主要搞好客户接待和公司日常服务工作,保证客户的食、宿、行满意方便,给客户温馨如家的感觉,且年可节约开支10万元。
  正宁县种子公司以质量求生存,以强化管理求效益,以农民增收、富县富民为目的,引进、繁育、推广并举,不断加大科技含量,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种子半自动化包衣生产加工,先后荣获“全国包衣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种子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甘肃省种子质量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2003年,甘肃省农牧厅在正宁县召开“中东部地区种子产业观摩”现场会,县种子公司被省、市确定为甘肃省东部惟唯一的种子龙头企业。正宁县,名副其实的陇东制种第一县。
  (张芹鹤)香飘西北的宫河大葱每到瓜果飘香、丰收在望的秋季,宫河镇乡间的道路上奔驰着满载大葱的大小车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宫河大葱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茎粗肉厚,辛辣脆香,炒汤飘浮不沉,久煮不烂,久藏不干,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调味品,因而在各类蔬菜中,备受人们青睐。
  宫河镇的大葱产地主要在彭姚川村。彭姚川村在四郎河畔,川台地少,山地多,而山地土质好,葱偏偏喜阴湿洼地,所以山地栽葱,两者相宜,占尽天机。彭姚川人们栽葱时,先是平整小畦子,把畦子四周堵高,内面搞得平平整整,上足农家肥,把葱籽稠密而又均匀地撒在里面,然后拿薄塑料拱上,这叫“漫葱娃子”。按时放风、浇水,等小葱长到三四寸时,即行移栽。移栽要扒葱行子,葱行宫河大葱子因地形而定,行距要规则,这样才利于上土,看起来也美观。到了收获季节,葱农整天整晌小心翼翼地挖葱,惟恐把葱挖断,影响产量和销售。挖下的葱搬到房前屋后晾晒,晾晒好后再进行分级绑把。然后整整齐齐地放在阴凉处,待价而卖。有人曾看到彭姚川葱如此青郁茂盛而又耐吃,曾试移他地栽植,抑或技术,抑或水土,滋味总不那么地道。
  其实宫河镇彭姚川的大葱最早开始经营,也只是自发的,且规模较小,仅作为家庭经济生活的一点补充。要说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形成“区域化、模式化、商品化”的格局,进行大批量的生产,那还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
  在各级党政部门抓经济、兴产业、富农活商的政策驱动下,彭姚川的群众在长期栽种、总结探索的基础上,创出了 “麦葱套种”的新模式,使一亩山地既可产大葱1200多公斤,收入1000多元,还可产小麦250多公斤,麦葱两不误,效益比常规种植翻了一番。1990年开始在全镇推广 “麦葱套种”,每年种植大葱都在万亩以上。2003年,全镇选用山东“长富”优良品种,栽植大葱1.2万亩,总产量达180万吨,产值140多万元,仅大葱收入人均达400多元。其中彭姚川村的800多户人家,每年都种植大葱在5000亩以上,总产量550万公斤,收入230多万元。有一个5口之家,每年用8亩山地套种麦葱,大葱亩产平均在1500公斤左右,亩收入就可达1000元以上。
  随着大葱种植业的蒸蒸日上,原来的一条贯穿四郎河川7个乡镇的石(石湾子)宫(宫家川)公路,已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彭姚川的人们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体会到“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的重要性来。清乾隆时,正宁知县折遇兰目睹罗川交通闭塞,商贾不活,深以为虑,多次与栒邑县协商,均没有结果,很为抱憾。今天已是天堑变通途。各级先后投资50多万元,修通了3条贯通南北的上山公路,把正宁的经济发展纳入了西北经济的大圈中,圆了古人300年前的梦。交通发展了,正宁的经济腾飞就指日可待。但彭姚川村的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这些,他们深深感到种植大葱这条致富之路,靠单户单产已经不行了,只有形成规模化、商品化的经营模式,才能实现富县富民的宏伟目标。因此群众投资12万元在彭姚川村建立了大葱批发市场,注册了 “宫河大葱”商标,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大葱销售网络,组建了5个专业经销公司,使宫河的大葱源源不断畅销西北五省。2002年,中央“心连心”艺术团在庆阳老区慰问演出时,喜剧明星句号等演出的小品也把正宁大葱作为地方名优产品大加称赞推介。宫河大葱以彭姚川村为主导,逐渐覆盖全镇,并带动起周边乡村,吸引了外来资金,筹建了大葱精深加工厂,对大葱进行冷藏保鲜、分级包装、脱水干制,并尝试提取大葱素和硫化烯医药制剂,不断提高大葱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而把大葱的产业做大做活,使“大葱之乡 ”名副其实,美誉远扬。
  (张志英)久负盛名的手工簸箕手工簸箕是正宁县一个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优产品,数百年来传承不息,为人称道。
  这个盛产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乡核桃峪村。该村以杨姓为主,约有300来户、1400多口人。其编织簸箕的手艺是杨姓先祖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移民时带来的,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
  核桃峪簸箕全是手工编织而成,它既可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独立进行编织,也可以实行分工协作,联户经营,从而形成了一种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男女老幼、父子、夫妻、弟兄、妯娌皆可参与制作,共同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传帮带授徒方式。全村有85%的人能编簸箕,手艺娴熟者每天可以编两张,一般人两天也可编三张。在编簸箕行里可称为能工巧匠的约占20%,特别是该村的杨宪法父子,尤为人称道。杨宪法的父亲80多岁了,还手编不辍,手把手地教村里人和同门的子孙,怎样连缀条子,怎样平均使用手劲..他编织时,人不多言,只听掰条声、穿绳声呼呼有声,协调自如。杨宪法为国家干部,他秉承父风,一有时间就编簸箕,手艺一点也不比父亲逊色,故而正宁县和他一同工作的老同志不呼其名,而是亲昵地唤作“簸箕娃”。
  核桃峪的簸箕手艺不搞封闭自守,而是敞开胸怀,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同时也吸收了四川竹编、南方草编的技艺,使簸箕的编织手艺日臻完善,广传四邻八乡。
  核桃峪编织簸箕用料极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细。做簸箕用的主要原料是柳条,来源于子午岭山麓的转角、马栏、龙嘴子和东店头一带及陕西省的麟游山区,后来也有人到合水县的太白、大山门和陕西富县一带找寻。还有少数人栽植柳条,自割自用。但大多数人都是采用天然野条。簸箕条有芽条、秋条、蒸条之分。三月割的条子,也就是春季草木发芽时割的条子,皮利容易剥,叫做芽条;六七月割的利皮条子叫秋条;凡皮不利,需要蒸后方可剥下的条子,叫蒸条,这种条子是簸箕条中的上等品,用其制作的簸簸柔韧性制作簸箕强,经久耐用,色泽清白,深受欢迎。在蒸条时火候、湿度都尤为重要,随时要掌握,不可掉以轻心。蒸得太老了,色泽不白亮;蒸得太嫩了皮不利。做簸箕时除了条子外,还需要麻绳和簸箕舌头。麻绳的粗细要适中,一律要用上品麻捻绳,否则会影响簸箕的使用寿命。大簸箕的舌头长1米左右,宽4厘米~5厘米左右,厚4毫米~5毫米;,小簸箕的舌头大小根据需要和材料而定,没有定规。
  做簸箕需要阴湿、避阳光、不见风的环境。农家一般都在地下打地窑,当地人称簸箕窑,也有人戏称为冬暖夏凉、湿润恒温的 “神仙洞”。做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铁镰或推刨、方锥、槽锥、钩针、拨停、绳锤、捋篾刀、量舌、尺子等。铁镰用以刮簸箕舌头,要刮得平整、薄厚适中。近年来多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头要比镰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锥,用于在簸箕舌头上钻眼。槽锥,用来缠簸箕沿子。钩针,在簸箕舌头上用来钩绳子;用针是循环往复、错落有致、一气呵成的一整套动作,针脚疏密有致、缀条粗细平整,都在瞬间完成。拨停,是打绳用的,有的也叫脱螺子。绳锤,用于缠绳,既省力,缠下的绳子松紧又合适。捋篾刀,刮缠沿子的篾子。量舌,核桃峪村琳琅满目的簸箕产品用于丈量簸箕舌头上所钻孔眼的距离。簸箕尺子,有大小之分,是量簸箕条长短的。还有踏板子、捋篾棒、垫尺和刀子等。编织簸箕时,先将条子装在簸箕尺上,编结一片,叫做结掌子。然后将掌子弓起结角子。结角子和做茬子以及捋篾子、缠沿子,最耗时间,技术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观大方、实惠耐用,关键在这些工序上,所以编织簸箕者紧张时一蹲就是半天。有时为了结好角子或做好茬子,连吃饭、上厕所都顾不上。
  核桃峪的簸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它的优点是窝深、掌平。窝深,不撒粮食和簸物;掌平,则利于簸出杂物,不留残渣,好使唤。
  簸箕的品种有大簸箕、小簸箕,还有净物簸箕。净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间的一种小型簸箕,没有撑角,主要是装物时用。随着生活用途的多样化,编织者也生产出一种变形的簸箕。这种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开,并配有舌头,用以 “吐废物”。这种变形的簸箕叫笸篮。从容量上看,有大笸篮、小笸篮;从形体上看,有正方形笸篮、圆笸篮、长方型笸篮;从用途上分有盛馍笸篮、针线笸篮、旱烟笸篮等。笸篮的做工较之簸箕简单点,但工艺更讲究,还加了一道涂染、勾画的工序。鸟鱼花草等绘于其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故而笸篮不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而且还是民间工艺产品,人们在开发其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赋予其艺术生命力。
  核桃峪簸箕价廉物美,已经走出甘肃,远销陕西、宁夏、新疆等地,给全村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产量大、质量高的农户每年可收入1.5万元,每月收入上千元。全村靠簸箕一项年收入可达50多万元,创税10万元左右。核桃峪村的人们凭簸箕致了富,家家户户过上了殷实的日子。可以想象,簸箕村的簸箕史将在他们手里书写得更加绚丽多彩。
  (张志英杨宪法)独具特色的地方特产、地方特产风味小吃除前文提到的苹果、烤烟、大葱、手工簸箕等外,正宁地方特产还有很多。豆腐以山河等地所产最佳。洁白粉嫩,结体紧凑,悬钩不掉,质实不糟,入口滑腻,味美可口。花椒栽种历史悠久,是正宁传统的外销产品。色泽殷红鲜亮,疣腺密生,香味浓烈,麻味纯正,被各地客商视为上乘佳品。
  香菇大棚香菇香菇富含营养,被称为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2000年以后,正宁县开始栽培,目前已蔚成气候,年产量达600万袋,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
  荏籽学名紫苏。正宁所产荏籽颗粒大,产量高,出油率佳,质量上乘,为大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茴香正宁传统的外销产品,颗粒硕大,色泽黄亮,香味浓郁,多被各地选为烹饪佐料、药用的上等地道产品。
  中草药主产于子午岭林区。种类繁多,著名的有甘草、柴胡、大黄、板蓝根、茜草、五倍子、黄芩、党参、穿地龙等。“醉杨妃 ”牌系列果脯制品系县绿源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以当地优质曹杏、黄桃、晋枣、蜜果、山楂等为原料,经传“醉杨妃 ”牌果脯产品统工艺科学配方精制而成。分为8大系列20多个品种,主要有杏脯、桃条、山楂脯、蜜枣、甘草杏、话梅、包红杏、苏子饼等,具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降脂降压、润发美容、滋补保健等作用。
  产品多次获县、市、省优质产品称号,远销陕、甘、宁及上海、广东、辽宁、内蒙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真粮液”白酒系列 “真粮液”、“山河红”白酒系列产品以正宁所产纯高粱为主要原料,聘请四川高级酿造师,采用传统的窖池发酵生产出的小曲白酒为基酒,以五粮液酒厂配方及工艺生产出的浓香型大曲作调味酒,经五粮液酒厂离休勾兑工程师精心调制而成。具有浓、清二香合一,芳香浓郁,绵甜爽净,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2003年曾获中国首届西部“云晓杯”品酒会口感奖。目前,真粮液、山河红系列白酒被指定为 “正宁县接待专用酒”,有13个品种,年产800吨,远销市内外及陕西、宁夏等地。
  优质专用小麦正宁建成优质专用小麦基地,总规模5万亩,年产值4000万元。种植多种强筋、中筋、弱筋优质专用型小麦,良种销往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
  风味小吃酿皮、淤面制作方法:用小麦精粉和成面团,反复揉洗,然后倒出淀粉糊,用纱布或细箩滤出淀粉糊,再置入水桶中沉淀一夜,倒掉上面的清水,摊入平底铁皮箩,置蒸笼内于开水锅中蒸熟,冷却后剥下,即为酿皮。如果把淀粉糊(较之酿皮略为粘稠些)倒入锅中烧炼至半熟,再捏成条块状置笼内蒸熟,趁热填入饸饹机中压成饸饹面状,晾凉后即可食用,是为淤面,又称面筋。酿皮、淤面佐以盐、醋、油泼辣面、蒜泥、芥末及油炒的葱花或韭菜,白绿红相间,对比鲜明,惹人馋涎。食时柔韧细腻,筋道十足,酸辣清凉,回味悠长,是正宁民间在暑热季节待客的上品,在庆阳市名闻遐迩。
  糕页子用当地特产粘糜子细粉经发酵蒸制的一种粘糕,俗称粘面。制作过程叫 “发糕”。“发糕”关键是掌握火候,必须用文火发,否则就发不出甜味来。吃法有二:一是将蒸熟的热糕蘸蜂蜜食用;二是把粘面搓成条状或捏成饼状,冷却后切成薄片,在油锅中煎炸,炸出的粘面色泽黄亮,油香喷人,抹上蜂蜜食用,软甜可口,回味无穷。
  搅团用麦面、荞面、玉米面、高粱面等均可做出风味不同的搅团。制作方法是:先将水烧开,然后将掺和适量碱面的面粉均匀地撒向水锅中,边撒边用擀杖搅动,否则做成的搅团不光滑爽口。面撒的多少应以擀杖立在锅中不倒为度,因为面少了搅团稀软,吃起来发粘;面多了生硬,吃起来塞牙。煮搅团须用文火,否则容易烧焦。待搅团煮熟后,舀出平摊在案上放凉后切成条状,既可用臊子汤浇着吃,又可用各种佐料调着吃。一碗搅团下肚,只觉得胀烘烘、热乎乎、汗津津,满口酸辣,浑身舒泰,尤其适合老年人食用。正宁顺口溜说得好:“搅团搅团,老汉老婆的好饭。”又道:“婆娘见搅团,忘了她老汉。”足见搅团的吸引力。
  牛肉合子正宁牛肉合子,一般选用新鲜牛肉,以薄饼煎制而成,质精味浓,鲜美可口。手工制糖系列产品主要产于宫河镇王录村,有百年生产历史。以当地谷米或硬糜子米、小麦、芝麻等粮、油作物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加工而成。主要产品有芝麻棍子糖、芝麻琼锅糖、拉板糖、糖瓜豆等。其形美色鲜,香甜酥脆,享誉四方,既是农村红白喜事餐桌上的佳肴,又是民间探亲访友的实惠礼品,倍受人们垂青,产品远销平凉、庆阳二市及毗邻的陕西、宁夏等省区。(王立明)正宁香包的研究开发香包,古时称香囊、香袋、香球,《诗经》里早有记载。经历代承传、沿袭、创新和发展,用于寄托人们对幸福、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的追求。
  正宁由于地处西部边远地域,对外交通不便,长期封闭等诸多原因,古老的传说文化像埋在地下的文物一样,未受到现代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冲击,没有被侵蚀和破坏,顽强地被一代代的劳动妇女们,通过刀剪、针线而得以传承下来。
  正宁香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绣工精美,色彩艳丽,手法独靳之林教授在正宁法中友好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席让·皮埃尔 ·吉莱姆夫妇在正宁特,既有观赏研究价值,又有文化旅游和实用价值。其艺术风格、流派和产生的方法从历史、艺术、人文科学等诸多角度来看,均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民间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1986年11月,庆阳地区举办首届民间艺术展览,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教授、民间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先生看到正宁的展品,眼前一亮,赞叹不绝。一经邀请,便欣然前往正宁,深入山河等地一户户考察,一件件询问。他认真听取老太婆讲“故事”,说“针工”,详细记录、画图、拍照。当发现香包挂件 “猪龙”时,靳教授赞叹不已,还做了次 “回头客”,重返邓家川进行了解。回到县文化馆后,看了展览又看库房,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并仔细研读《正宁县志》以及正宁文物资料。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他断然指出:正宁是一座民间艺术的富矿!正宁的香包和绣品中以《娃娃戏葫芦》等居多,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衍的最好象征。正如《诗经·大雅·绵》中以 “绵绵瓜瓞”比喻“民之初生”。中华民族的葫芦崇拜,就是把葫芦作为男女相交、阴阳结合的合体始祖神。葫芦形之器,合之为一,分之为半,一半为男,一半为女。正宁的双鱼枕,阴阳双鱼合体象征母体,中央菱形洞口代表母体子宫,叙利亚农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沙米尔 ·博瑞恩 “贵子 ”枕在中央的洞等在兰州的正宁香包展厅上,就如同半坡彩陶人面含鱼的母体,“贵子 ” 由阴阳鱼结合的母体而生,死后又回到母体中去,这便是典型的图腾意识。正宁的针葫芦 (又称针扎)是农村妇女做针线活藏针用的。出嫁前做好,出嫁时带到婆家,分别送给婆家的婆婶姑嫂等。针葫芦多为阴阳相合的连体鱼、连体鸟、连体虎、鸟头鱼、虎头鱼以及图腾神祇猪头、虎头和象征子孙繁衍的蝉、金瓜等。针扎上套以象征通天观念的针扎套,与双鱼、双鸟、双虎相交的针扎组成一个阴阳合体通天的母体,称之为针葫芦,用于婚俗合卺,比喻阴阳结合、绵绵瓜瓞、子孙长续、生生不息。正宁人端午节佩戴的 “三角”、“八角”、“六角”(俗称粽子)香包,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植物崇拜观与太阳崇拜观合一的文化遗存,是表达这一观念的代表性香包。在正宁一带,绣螃蟹大香包作为保护神挂在娃娃背上,下缀十二生肖小保护神。做马夹则在中心绣螃蟹以镇五毒,也是把螃蟹置于图腾保护神的显赫地位。靳之林教授认为:“正宁的香包是全国最好的,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经得住考证和研究的,也是受客商欢迎的。外地市场上看的一大堆不抵正宁的一个香包。你们的香包是高层文化,是一个高层的艺术形态。能做出这样香包的正宁香包之一(清)[藏品 ]正宁香包之二(民国)[藏品 ]正宁香包之三正宁香包之四正宁香包之五正宁香包之六正宁香包之七正宁香包之八妇女,都堪称‘民间艺术大师’!文化品位有了,市场价值一定会相应大增。”在靳之林教授的推介下,不仅有法友中协执行局委员、艺术委员会主席让·皮埃尔·吉莱姆夫妇以及叙利亚农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沙米尔·博瑞恩等外国专家先后或前来正宁县考察,或前往兰州的正宁展厅参观正宁香包,而且招来了不少商家的光顾定货,产品远销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及地区。在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的题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兰州、西安、石家庄、乌鲁木齐、五台山、南京、敦煌等城市或旅游景点都有销售网点,赢得专家注目,外商青睐,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可观的经济收入。目前,已经成立了县文化馆,山河镇董家庄村、西关村,周家乡下冯村,榆林子镇乐兴村,永正乡南住村,正宁县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大鹏香包公司,赵丛梅香包刺绣公司,王金娥香包刺绣公司,赵爱霞香包刺绣公司等16个香包刺绣公司和4个香包刺绣工艺品研究机构。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的 “中国民间艺术大师”8人,被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的“甘肃省民间艺术家”6人,从事香包生产的有12个乡镇、111个行政村、6178户(重点户260户)、12491人,年生产能力达150万套件。正宁县香包产品多次参加全国轻工产品、旅游产品定货会,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国第二、第四届艺术节,多次获奖。并有数十件作品被收藏,其中香包《金鱼》《五福庆寿》《童子拜寿》等获’88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一等奖。1989年,香包《人面青蛙》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0年6月,应新加坡商会邀请,正宁香包赴新加坡参展,广受赞誉;同年,作品《五福庆靳之林教授的题词寿》被甘肃省旅游局评为“首届旅游产品优秀奖”。1991年,作品《小布老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自2002年6月庆阳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以来,从1986年起开发的正宁香包更是找到了绝好的发展机遇,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接连四届夺得了节会香包产品一等奖、优胜奖的桂冠,还正式启动了正宁香包申报联合国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2004年6月,正宁县香包艺术研究学者曹焕荣赴韩国江陵参加了 “国际观光暨民俗学术大会”,以 “活着的正宁原生态文化”为题向大会介绍了以香包、剪纸为主的正宁民间艺术。同时,正宁香包被韩国端午馆展出并收藏。在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前的2000年4月26日,靳之林在北京为正宁展馆题词“正宁香包香天下”。2000年6月7日,他在庆阳观看了正宁的香包展览后兴奋不已,挥毫写下了情真意切、酣畅淋漓的大字条幅:“正宁香包全国第一。”(曹焕荣)有待挖掘的煤炭资源早在1922年11月,正宁人、留美博士赵元贞在家乡踏勘后得出结论,正宁县的地下有煤矿。1974年,陕西省186煤田地质勘测队进行了实地钻探。1979年,甘肃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队长孔令谋的带领下,在正宁县进行了勘探,年底正式出版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含《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图·正宁幅》)。1984年至1985年,省地质局146煤田地质勘探队来到正宁进行实地打钻。均证实正宁县地下确实贮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据146队的找煤地质报告和省地矿局的精查立项报告表明:正宁县煤炭地质储藏范围广,分布在周家、罗川、永和、湫头、五顷塬、山河、榆林子、宫河、三嘉9个乡镇,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公里~12公里,面积达480平方公里,总储量约为16亿吨,达到国家部级贮煤标准。主要存煤区域以罗川地质断层为界,分为东西两区。罗川以西为主藏区,藏煤面积123平方公里,地质贮量12亿吨;罗川以东为副藏区,藏煤面积34平方公里,贮量为4亿吨。1991年,甘肃省计委、省煤炭工业总公司编制的《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一书,正式命名正宁县煤藏为 “正宁南部矿区 ”。专家一致认为,正宁地下煤藏无论是含煤面积还是贮量规模,在国内外都是少见的。
  正宁县煤炭资源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煤炭地质储藏煤层厚,开发前景好。国家规定,煤层厚度超过0.8米才能开采。而“正宁南部矿区”地质储煤平均厚度为4.17米,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开采厚度。贮煤西区平均厚度达8.02米,最厚处达18.32米,达到国家特厚煤层标准。而且煤层结构较稳定。如陕西省地质局186队打探的124号孔,见到煤层厚度为16.
  45米,甘肃省地质局146队打探的 N1号孔,见到煤层厚度为18.
  32米。两孔相距达2.7公里以上,而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煤层均匀,不属“鸡窝”煤田。而且煤层走向与底板平面倾度仅为7度,符合应小于15度的国家规定,加之地质构造比较简单,所以开采利用的前景十分乐观。
  二、煤炭地质储藏质量好。根据煤炭和地质部门鉴定,“正宁南部煤田 ”地质储煤为黑色弱玻璃光泽,属光亮型,易燃,焰长,焦渣膨胀熔融,其变质程度属烟煤第二阶段。平均容重1.30吨/立方米,平均比重1.54吨/立方米。属中灰、中硫、高发热量的烟煤,燃烧值为4856卡/千克,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应高于2500卡/千克的开采标准,是优质的工业和生活用煤。
  三、煤炭地质储藏价值高。由于“正宁南部煤田 ”地质贮量大、煤层厚、质量好,所以潜在经济价值很高。如果仅开采罗川以西的主藏区(北起无日天沟、南至四郎河一段,约84平方公里),计算起来,地质贮煤量也约有7亿吨,属国家大型甚至特大型煤田。每吨成品煤如按60元计算,潜在价值就高达420亿元。可以这样说,正宁县的地下有一个“金饭碗”,如果建一个年产60万吨至90万吨的煤矿,除去每吨煤40元成本,年利润将达1200万元至1800万元,年税金可达140万元,5年后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四、正宁县煤炭地质储藏埋贮深。“正宁南部煤田 ”贮煤深度为750米~850米,而且西部深于东部近百米。目前国内开采这样深度的煤矿,技术已经过关,而且在世界上采煤深度已达1200多米,国内的开滦煤矿、淮北煤矿煤层深度也达到500米至700米。据专家初步估算,建成年产60万吨至90万吨的规模矿井,总投资约1.3亿至1.8亿元。所以属于投入大、产出大、高投入、高效益类型的煤矿。目前,开发正宁丰富的地下煤炭资源,应该说有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第一,有国家的政策机遇。发展包括煤炭工业在内的能源工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而且,正宁县作为老区、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享有资源开发、立项、资金倾斜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国家的这些产业政策、扶贫政策、中西部开发政策,都为开发“正宁南部煤田 ”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政策机遇。
  第二,有市场需求的机遇。能源紧缺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国家多年来一直把包括煤炭工业在内的能源建设列为重点发展产业。有关资料表明,全国一些富煤省份的浅层煤已开采殆尽,正转向开采深层贮煤;南方一些省份煤矿资源已枯竭,逐步走向封闭。现在国家非常重视能源安全,有关方面正在策划,准备在全国兴建一批亿吨级特大型煤矿,这就给正宁县煤炭资源的开发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而甘肃省本来就是一个贫煤省,煤炭供应十分紧缺,仅庆阳全市年需用煤量就达105万吨,而甜水堡煤矿年产只有1.9万吨,目前已停采,需要的大量工业、生活用煤要到毗邻数百公里外的平凉市、陕西省彬县等地拉运,而周边陕西省的铜川、焦坪等煤矿因煤源枯竭已经停采。所以说,目前不论正宁南部煤田普查开钻庆典仪式是全国、全省,还是全市,煤炭的市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市场需求量日趋扩大,这就为“正宁南部煤田 ”的资源开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市场机遇。
  第三,有可靠的物质条件。正宁地下藏煤范围之广,煤层之厚,贮量之多,在全省、全国也不多见。已探明的16亿吨贮量,占到全省贮量90亿吨的17.9%,占到全市贮量18.08亿吨的89.9%。这些贮量完全是凭钻探计算得出,科学性、准确性比较高。仅以周家井田(地段)计算,84平方公里贮煤7亿多吨,如果年开采量为60万吨,就可开采1160多年,大大超过了国家关于煤田开采必须达到25年以上的规定。这是开发“正宁南部煤田 ”坚实可靠的物质条件。
  第四,有开发的基础条件。正宁县乡村公路畅通,银(川)西(安)干线公路穿境而过,连接陇海和包兰铁路;宝(鸡)中(卫)铁路通过平凉市,和庆阳市紧邻,而且平(凉)庆(阳)地方铁路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银西公路312国道距周家井田不足10公里。全县邮电通讯畅通,电力充足,实施项目条件非常优越,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的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熟。
  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下,2005年3月29日,正宁南部煤田探矿权已授予甘肃省煤田地质局,并投资1700万元进行勘察。4月28日,正宁南部煤田普查工作正式开始,标志着正宁煤炭资源的开发进入到实质阶段。
  (王立明)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