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生新法的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43
颗粒名称: 接生新法的推广
分类号: D913
页数: 4
页码: 107-110
摘要: 新正县成功举办新法接生训练班的经验被关中分区予以总结,分区于同年6月8日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助产训练班,毕业学员36人。1944年10月28日《解放日报》第4版发表了《张清益办接生训练班》一文,报道了新正县的经验。1944年11月11日《解放日报》同时发表《一个成功的例子:关中分区的助产训练班》和《一个失败的典型:陇东分区的助产训练班》两篇文章,表扬了关中分区,批评了陇东分区。从中也反映出新正县在推广新法接生工作方面的示范作用和显著成效。
关键词: 接生新法 推广工作

内容

接生新法的推广
  20世纪40年代初的新正县乃至陇东地区,孕妇生产仍沿袭着上辈流传的在炕上跪下生的旧式方法。接生婆往往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太婆(人们习称老娘婆),不讲究卫生,接生时不剪指甲不洗手。剪婴儿的脐带,用的是不消毒的剪子,甚至随便用瓦碴、碗茬或桃黍(高粱)秸秆割断,用旧棉花一包了事。产妇产后在炕上铺些土或灰,要整整坐三天三夜才敢睡下;产妇产后要喝三天米汤,以后才给饭吃,家里即便有新鲜蔬菜、鸡蛋、鸡肉等有营养的东西,都不能吃,怕产妇吃了肚痛拉痢,只给吃烤干的馍馍或烙馍;产妇在产后的休养,至多30天,便照常劳动;产妇“坐月子”,窑里门窗更比平时关得紧严,一点也不透空气。这些旧有的不科学、不卫生的接生方法和对产妇的待遇,给大人小孩都带来了严重的疾病和灾难。有几组数字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当时陇东地区16个助产学员的统计结果表明,104个产妇生产了104个小孩,活了49个,死了55个,婴儿死亡率为53%;新正县三区(长舌头)一乡阳坡头,1944年二三月间,有7个产妇分娩,所生7个婴儿,因接生不卫生,得“四六风”等疾病死了4个;三区一乡雷庄张维恭兄弟4人,先后娶了5个媳妇,因生小孩得病死了4个,兄弟4人中3个就一直打着光棍。
  鉴于此,陕甘宁边区政府着力推广新法接生,举办了接生学校,为边区政府各分区、各县输送了一些接生人才。1944年4月,新正县南岭张老汉的媳妇难产,经过驻军卫生部王部长抢救,母子均平安,这件事引起了不少干部群众和卫生人员的注意,认识到了新法接生的重要性。但农村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怕妇女接受新法接生后变成 “公家人”,还有的怕妇女见了世面,有可能和丈夫闹离婚,就不愿妇女报名参训;再加之农村的许多老接生婆对新法接生的看法还比较顽固,所以在新正县大面积推行新法接生首先面临的是学员难招的困难。
  新正县第一个“接生训练班”是1944年5月间在长舌头区雷庄乡,由“义仓英雄”、新正县合作社主任张清益创办的。当时新正县政府刚提出办助产训练班,干什么工作都不愿落在人后的张清益就考虑先在自己的家乡办一个班。县长郭廷藩见他有这个想法,就鼓励他试办,并派西安接生学校毕业、从事卫生工作的李静同志去当教员。
  张清益从县上回来后,走东家进西家,出这村入那村,以本村张维恭兄弟4人娶了5个媳妇生孩子死了4个媳妇,和阳坡头7个婴儿死了4个的事实,动员妇女受训。经张清益动员后,自愿接受训练的有5个妇女,其中3个是50岁以上的,2个为29岁。动员到了学员,办训练班就有了基础。新正县委、县政府对办这个班很重视。县政府借给了3斗麦,雷庄乡政府供给了柴禾,乡合作社供给了油盐、火柴、纸笔,运输队负责驮水。县委书记史梓铭的妻子能写会算,担任管理员,负责搞服务工作。
  训练班安排在漆树沟中借用的两孔窑里。李静第一天当教员,领着自己两个又白又胖的孩子,无形中扩大了新法接生的宣传效果,所以第二天,班上就增加了2个妇女,第三天又增加了4个。
  班上一共有11名妇女在受训。
  授课内容分接生方法、育儿知识、妇女卫生三大块。授课方法也很灵活,先是教员讲,后启发学员发问,再由教员解答。讲课时教员用学员们知道的身边的实际事例打比方,用通俗的话语讲解,并开展不拘形式的讨论。教员和学员生活在一起,做饭一齐动手,饭后抓紧时间共同温习上午的授课内容。
  接生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一、产妇改直生(跪生)为斜斜子(睡下)生;二、接生剪脐带用的剪子、线、布片等物,都要开水煮过,收拾干净,不能用脏东西。三、接生时先剪掉自己的指甲,洗手,最好用烧酒把手擦过。四、产妇坐土最不卫生,最好用洗干净的布片、棉花做成垫子,或者买些麻纸,蒸晒后垫在身下,筛过、炒过的“灰”也可以。脏了就换。五、给小孩用温水洗澡,常换衣服。六、产房门窗关紧,不通空气,又睡热炕,最容易使大人娃娃得病。应该打开窗户,使空气流通。室内要清洁,要消灭苍蝇。七、产妇坐月子要多吃些面条、鸡蛋、鸡肉汤等富有营养的东西,不能只喝米汤。
  训练班前后办了14天,一共上了10天课,最后进行了一次测验,由学员将所学的东西简单讲一遍。经测验,全部合格毕业。通过培训,学员们弄懂了婴儿死亡率高的原因以及产妇为什么易得病、老办法接生和当地坐产习惯的毛病、如何科学育婴、如何讲究卫生等新知识和新办法。
  受训的妇女毕业后,到处宣传讲解,使许多妇女掌握了新法接生知识。从此,产妇临产改成睡生坐灰笼,产前产后注意吃好饭菜,不光喝米汤了。小孩不到10岁不用新布、新棉花做衣服的旧习惯也改变了。妇女讲究卫生的习惯和新的接生方法,由此在新正县普及开来。群众都说,办接生训练班是新正县政府给老百姓最大的功德。
  新正县成功举办新法接生训练班的经验被关中分区予以总结,分区于同年6月8日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助产训练班,毕业学员36人。1944年10月28日《解放日报》第4版发表了《张清益办接生训练班》一文,报道了新正县的经验。1944年11月11日《解放日报》同时发表《一个成功的例子:关中分区的助产训练班》和《一个失败的典型:陇东分区的助产训练班》两篇文章,表扬了关中分区,批评了陇东分区。从中也反映出新正县在推广新法接生工作方面的示范作用和显著成效。
  (王立明)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立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