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与民主建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41
颗粒名称: “三三制”与民主建政
分类号: K269.5
页数: 3
页码: 100-102
摘要: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中的领导地位,以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提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的“三三制”政策。同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即《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出 “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其组织形式,应是民主集中制”。
关键词: 三三制政权 民主建政

内容

“三三制”与民主建政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中的领导地位,以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提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的“三三制”政策。同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即《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出 “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其组织形式,应是民主集中制”。1941年四五月间,新正县全面进行乡选,具体地贯彻落实“三三制”政策。“三三制”选举的程序是:以村或居民小组(多为20户为1个居民小组)为单位,由选民酝酿提出乡参议员候选人;以乡为单位召开选民大会,选举乡长和县、乡参议员;县召开参议员会议选举正、副议长,县长和县政府政务委员会委员及边区参议会议员。当时,新正县有4个区、22个乡、16468人,共选出乡参议员405名、县参议员39名。乡参议员中,有共产党员161人,国民党员2人,无党派人士242人;有女参议员10人。县参议员中,有正式议员31名,候补8名;男37名,女2名;共产党员18名,占46%,无党派人士21名。县政务委员11名,共产党员7名,占63%,无党派人士4人。全县22个乡长,共产党员13名,无党派人士9名。乡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44人,国民党员2人,无党派人士42人。共产党员均超过三分之一,不符合“三三制”原则。因此,在1942年进行了补选。此时,全县有乡议员400人,其中共产党员108人,无党派人士292人;有县议员41人,其中共产党员13人,无党派人士26人,国民党员2人。县政府委员11人,其中共产党员3人,无党派人士7人,国民党员1人。共产党员的比例基本变为三分之一。至1944年,由于人事变更,全县重新聘请议员,补充缺额。共有县议员43人,其中共产党员11人,国民党员1人,无党派人士31人;有回民5人,女议员3人。“三三制”的选举方法有五种:一是举手表决。首先通过酝酿提出候选人,再由选民或议员举手表决。在乡、村选举中多采用此法。二是投豆。将写有候选人名字的字条贴在碗上,由选举人将豆投在自己同意当选的人的碗内,谁得豆最多谁当选;乡级选举,特别是选乡长时比较慎重,多采用这种方法。三是烧孔。由选举人持香在被选举人名下穿孔,谁孔多谁当选。四是票选。县参议会选举,一般都采用投票的形式。五是聘请。有的乡长或议员被罢免,因工作调动自然减员,或者上级物色的人选落选,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临时聘请的办法予以补充。
  新正县早在1939年1月就召开了第一届参议会。在当时,只有县上才有参议会,乡一级无参议员,而且在参议会成员分配上,党内党外没有严格的比例要求,多以共产党员为主。在参议会实行 “三三制”民主选举是1941年才开始的,至1946年,共召开5次参议会。其具体情况是:1941年四五月间进行乡选,约在6月间召开第一届第二次参议会。
  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在全县乡选的基础上,于1941年7月25日至29日召开。到会议员27人,候补议员3人,其中女议员2人,回族议员2人。并聘请10位公正绅士参加,内有2人系清末秀才。会上,关中分区专员兼新正县县长习仲勋报告了新正县的政府工作,并选举了县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会成员。
  会议通过提案21件,计有:加强役政,改善兵役制度;调整劳资关系,确保雇主利益;加强回汉团结,帮助回民区政治、经济、文化之发展;加强学校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政治水平;普遍推行新文字,以扫除文盲;成立国医研究会,加强卫生保健工作;保护森林,严禁砍伐;禁止贩卖、吸食鸦片;反对顽军进攻边区,保卫新正安全;加强群众武装,开展锄奸保卫工作;加强青年工作;彻底解决土地纠纷;进一步巩固军民团结;拥护边币,平抑物价;发动人民大量运盐,帮助友区渡过盐荒;更进一步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加强优待抗属工作;拥护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救济灾难民,保障物质生活安全与加强卫生工作;加强经济建设;统一抗战动员合理负担,减轻人民不必要的负担等。
  会议通过决议五项:一、通过工作总结和指示;二、巩固边区内外各抗日党派各阶层的团结;三、彻底实施民主政治,巩固政府与人民的团结,建立各级民意机关;四、加强各种抗战动员;五、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届第二次参议会于1942年5月26日至6月2日举行,改选了常驻议员、政府委员。通过选举,纠正了上次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人数过多的问题。通过提案16件,计有:保卫边区,扩大武装;执行兵役制度;彻底实行“三三制”;救济难民,反对排客;改善民习,巩固社会秩序;执行婚姻法令,加强社会教育;改善工人生活,提高工资;注意保管公粮公草等。1942年9月4日至6日,召开了第二届第三次参议会,到会议员19人。主要讨论了征粮与乡选问题。
  第二届第四次参议会于1944年8月27日至30日召开。会议通过提案24件,其中有关经济建设13件,文化建设6件,军事提案3件,民主团结2件。1946年1月7日,新正县召开第三届参议会。到会议员30人,邀请劳模及专署、县政府、驻军、乡干部20余人列席会议。
  自第三届参议会以后,战争日益吃紧,特别是1946年12月30日(古历腊八),胡宗南以3个旅之兵力“合围 ”关中之后,新正县参议会不复存在,“三三制”也随之消失。
  (王立明)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