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治改迁探原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29
颗粒名称: 县治改迁探原委
分类号: K29
页数: 2
页码: 47-48
摘要: 北魏泰常五年(420年),朝廷重置阳周县,县治在今罗川乡。此后,县名虽先后被改为罗川县、真宁县、正宁县,但县治一直未更动,在罗川延续了1500余年。民国19年(1930年),县治方迁至山河镇。此中缘由,很少有人知其详情。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百姓不堪忍受当局者的酷毒统治,贪虐的县长被饥民所杀。
关键词: 正宁县 县治改迁 改迁原因

内容

北魏泰常五年(420年),朝廷重置阳周县,县治在今罗川乡。此后,县名虽先后被改为罗川县、真宁县、正宁县,但县治一直未更动,在罗川延续了1500余年。民国19年(1930年),县治方迁至山河镇。此中缘由,很少有人知其详情。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百姓不堪忍受当局者的酷毒统治,贪虐的县长被饥民所杀。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握有兵权者占寨为主,据山为王,形成以军权执政的局面。因此,行伍出身的河南杞县人李剑泉,得以从军籍中以营职身份于民国17年(1928年)出任正宁县县长。李在乱军混战、独霸方域的戎马生涯中,养就了劫掠为生、贪财图利的恶习,把鱼肉百姓视为成例。自任正宁县长以后,贪欲大为膨胀,即使在遭遇饥荒,百姓灾难深重之际,也无丝毫悯农之心,仍不顾百姓死活,加重田粮赋税,敲骨吸髓般地搜刮百姓钱粮。一开始,百姓聚集起来赴县衙请愿,无果。在啼饥号寒、忍无可忍之下,永正乡南住村农民杨英才聚集民众2000多人,于民国17年十月围困正宁县城罗川,要求李剑泉减免赋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李剑泉不但不答应民众要求,反而派榆林子乡绅何义胜之子何秉端出城宣示解除围城、限期交纳赋税的命令。民愤因而大为激化,愤怒的饥民遂用残碑重石将何秉端当场压死。李剑泉闻变,固城自守。寒冬时节,围城饥民自行散去。
  民国18年正月二十六日晚,李剑泉派警佐高志宽前往南住村捉拿聚众围城的首领杨英才。当晚,杨英才与高志宽之父高老三在高窑上聚赌,警察为抓捕杨英才而惊乱众赌徒,致使杨繁英、杨合子及高老三3人走失坠崖身亡,并摔伤10多人。警察当场逮走20余人。被逮到县衙的20余人中,东堡住村民彭官来被活活打死,长乐邓家邓治通年仅19岁的哥哥当场被吓死,其余每人被罚交小麦1石1斗(每斗43斤)。当年,陕甘两省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大饥荒,李剑泉草菅人命、荒年罚粮的残酷手段,更加激怒了全县的老百姓。在杨英才的组织下,民众第二次围攻县城。而李剑泉仍老调重弹,固城自守,欲等待时机,瓦解围城百姓。
  警佐高志宽因李剑泉抓捕杨英才而使自己的父亲坠崖身亡,所以怀恨于李剑泉。杨英才借此矛盾,利用高可以自由出入衙门、接近李剑泉比较方便的有利条件,动员高刺杀李剑泉,为父报仇。
  四月的一个晚上,高志宽将李剑泉刺杀于卧室。县衙一姓马的科长见状放声呼喊,也被高杀死。至此,围城百姓方告散。
  发生了当任县长被刺杀的大案后,当局认为罗川地形狭窄,两山对峙,交通不便,回旋不大,孤守难得其援,遂于民国19年(1930年)迁县治于山河镇。继任县长、山西夏县人张文明访察了杀官案后,认为官逼民反,咎由自取,既往不咎。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汉亭
责任者
王立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