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在阳周县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25
颗粒名称: 蒙恬在阳周县的故事
分类号: K23
页数: 2
页码: 38-39
摘要: 阳周县自设置以来就和战事连在一起,演绎出了许多故事,而秦大将军蒙恬的名字尤和阳周的关系最为密切。
关键词: 蒙恬 阳周县 故事

内容

早在战国时期,魏国曾越过子午岭(时称桥山),在今正宁的东部筑有长城。长城之西为义渠戎国国土,长城东边是魏国的上郡之地。公元前352年,秦国打败魏国,攻取了上郡,魏长城便成为秦与义渠戎国的国界线。当时秦在长城以东筑有驰武城,驻有大军镇守,并经常越过长城,蚕食义渠戎国领土。西汉建立后,在驰武城设置阳周县。县城具体位置就在今永正乡的王家庄子附近。那时这个村南与上官庄、北与岭上连在一起,只是后来因水土流失,才将塬面割开,中间出现了沟壑。阳周县存在了198年,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被废,辖地由上郡划归北地郡泥阳县。后来泥阳县治多次由宁县迁到阳周城暂驻,东汉末年又南迁陕西关中。
  阳周县自设置以来就和战事连在一起,演绎出了许多故事,而秦大将军蒙恬的名字尤和阳周的关系最为密切。蒙恬,先世是齐国人,祖父蒙骜,自齐国入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的父亲蒙武,曾任秦国副将。蒙恬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文韬武略兼备,秦始皇先后封其为上将、内史,令其领兵驻防阳周城。公元前215年,秦派大将蒙恬统率30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了河套以南被匈奴侵占的地方,沿黄河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并谪发罪犯前往戍守边疆。公元前213年,蒙恬奉诏在子午岭上修筑南北大道,史称直道。直道从咸阳以北的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起,直到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全长1800里,为咸阳至九原的最捷近的战备道路。《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关中诸郡》一图对秦直道有明显的标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的“道”,指的就是这条道路。与此同时,蒙恬又把原秦国、赵国、燕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名曰万里长城,用来防御匈奴的南侵。
  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外出巡游,行至山东平原津而病。
  翌年七月驾崩于沙丘平台,尸车途经直道至咸阳发丧。陪同始皇出巡的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共同密谋立胡亥为帝,假传秦始皇诏书,赐监军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死。诏书送到,扶苏悲痛欲绝,进入内堂,急欲自杀。蒙恬觉得事出有因,劝他说:“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兵三十万戍边,公子为监军,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就自杀,怎么知道其中没有欺诈呢?请上奏圣上,再死不迟。”扶苏为人忠厚,不听蒙恬劝谏,说:“父赐子死,怎么能反复请奏呢! ”言罢自刎身亡。蒙恬忠勇刚直不肯自杀,被使臣捉押于阳周县。使臣欲杀蒙恬,蒙恬说:“自吾先人至子孙,有功于秦已经三世了,今我率兵三十余万,虽然身系囚犯,凭势力足以背叛朝廷,然而现在我知道必死无疑,但坚守义节,为的是不让先人之德蒙受耻辱,为的是报效先帝的知遇之恩。如果说有罪的话,那就是修长城掘堑万余里,挖断了地脉,是一大过也。”然后吞药自杀。
  蒙恬死后,葬于阳周故城,今永正乡蒙家洼有蒙恬墓。古时墓冢周围松柏参天,楸桐罩顶,气势雄伟,故而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写诗凭吊曰:“紫塞桥山惨墓云,旧时冤枉不堪论。玄黄天地空埋血,鹿马江山不返魂。自是孤臣才易得,肯迟一死义还尊。阳周城上青青树,犹拟牙旗驻虎贲。”传说与蒙恬在阳周一起遇难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及妻子马氏。当时,永正原是秦军屯兵习武的大校场,也是北御匈奴的军需供给站。蒙恬长子被斩后,首级悬挂在校场南门示众,次子首级悬挂于东门。妻子马氏不忍溅血,投井身亡。今永正乡南龙头、东龙头、马后子村即因此而得名。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志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蒙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