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21
颗粒名称: 故土沧桑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33
页码: 22-54
摘要: 故土沧桑介绍正宁县地理、人文、及社会变革主要事件。
关键词: 正宁县 地方史

内容

故土沧桑
  正宁概览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巍巍子午岭西麓。东与陕西省黄陵县接壤,以子午岭为界;南、西南分别与陕西省旬邑县、彬县毗邻,西接陕西省长武县,以泾河为界;北与本省宁县相连。地理位置处于北纬35°14′~36′,东经107°20″108°40″35°18″56′~38′之间。全县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东西长08″
  63.5公里,南北宽40.2公里,总面积1319.5平方公里(其中子午岭林区374.8平方公里,农区944.7平方公)。县内设有国有正宁林业管理分局及所辖的刘家店、中湾、西坡、秦家梁4个林场。2003年年末,全县总户数56825户,总人口23.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1万人,占总人口的92%。主要有回、汉两种民族,汉族占正宁县城今貌98%以上。
  正宁县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层厚度90米~150米,地势自东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1460米,其中子午岭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为子午岭顶峰雕翎关(又称调令关)及三嘉乡的前马塬,海拔高度为1756米;最低点为周家乡的车家沟村,海拔高度为1177米,而该村泾河滩仅880米。境内有宫河、永和、三嘉、月明4条塬。地形有塬、梁、川、峁和沟谷。东北部多山,为子午岭林区。西南部为塬面和沟壑区,地形较平坦,为农业区,较大的宫河塬耕地面积达19万多亩。
  县内有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4条较大的河流,属泾河水系。四郎河是县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子午岭,全长78公里。枯水期水深0.3米,流速0.3米/秒;洪水期水深3米,流速0.5米/秒,可灌溉、发电。
  正宁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西南部气温较高,东北部气温较低,年平均温度8.3℃左右。冬季多西北风,较寒冷干燥;夏季多东南风,较湿润温和;春季为过渡季节,冷热交替,变化频繁。年降雨量63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5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平均180天左右。霜冻、干旱和冰雹是本县主要的自然灾害。
  东北部的子午岭地区植被较好,有次生林分布,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8.4%,由国有林场管护,是本县涵养水分、调节雨量的天然水库。全县共有森林面积76.7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0.1万亩。
  全县有耕地面积43.69万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2%。其中:塬地25.22万亩,川地2.00万亩,山地16.47万亩。条田、梯田41.1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4.3%。全县以农业为主,是陇东主要产粮县之一。农作物以粮食为主,冬小麦所占比重较大,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5%左右。其次为玉米、高粱、糜子、谷子、洋芋、荞麦、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甜菜等。罗川旱烟和宫河大葱为本县特产。烤烟生产近年已成为本县主要支柱产业,正宁县是省列烤烟基地县之一。
  正宁县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比较优越。1976年,刘家黄河象牙峡水电站高压电就输送到县,县城及12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全部通电,解决了城乡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正(宁)铜(川)、银(川)西(安)公路贯穿县境,县乡公路连接各乡(镇),晴雨无阻,均可畅行,交通较为方便。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各乡镇通邮、通电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
  正宁县文化积淀深厚,出土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众多,还有很多文化遗址和古迹,以“一冢”(黄帝冢)、“二帝”(唐玄宗李隆基 “夜梦群仙现于箩底”,遂遣使者在罗山下获27躯玉真人,将罗川县改为真宁县。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后经罗川留下“唐台烟”的故事)、“三清”(景清、巩清〔焴〕、赵邦清)、“四迹”(秦直道、烽燧、雕翎关、一号兵站)、“五墓”(张果老墓、景清墓、赵邦清墓、侯郎墓、曹文诏墓)、“六碑”(宋承天观碑、宋显圣碑、元燕提领碑、明 “清清清”碑、明“坚持清白 ”碑、冯玉祥“仁人之言”碑)、“七去处”(铁狮、铁钟、铁旗杆、文庙大殿、汉柏、释迦牟尼石造像、石华表)、“古八景”等蜚声省内外。年代最为久远的要数1986年3月下旬于周家乡出土的黄河古象牙化石,距今约200万年~250万年,牙长
  250厘米,大头一端直径16厘米。专家推测说,很可能是古象因喝水或食草时陷在沼泽中不能自拔,然后被流水所肢解。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周家乡吴家坡遗址、宫家川遗址以及罗川乡代店遗址。宫家川出土陶器中的平卷唇曲腹彩陶盆、泥质灰陶敛口曲腹小底盆,陶质细腻,色彩纯正,墨黑而富有光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一级文物、垂腹双耳黑彩人面纹葫芦口瓶,文化底蕴深厚,让人赞叹不绝。它是仰韶文化的珍遗,在全国,唯有陕西临潼姜寨和甘肃正宁出土。葫芦瓶正面,颈至腹底依器形用黑彩绘成了一幅人面纹,绘有黑彩的葫芦头部,恰如人戴的高冠,腹部的双耳经巧妙处理,恰成人面的双耳,表现出一副庄重和善的面容。且绘画比例恰当,线条流畅,制作精美。有专家研究,瓶的正面画着男性图像,人面的眼睛睁开;背面为女性图像,人面的眼睛闭上。闭眼的一线为阴,为月,为牝,为女性;睁眼的一圆点为阳,为日,为牡,为男性。二者同绘于葫芦瓶上,寓意男阳女阴交会,母体葫芦诞生生命。
  正宁丰富的出土文物中,尤以青铜器、唐三彩、石雕最为有名。1978年8月在月明乡杨台出土的有铭文的一级文物铜鼎极有研究价值。1975年6月在罗川代店村五王组出土的唐三彩天王俑,以造型生动逼真、色彩精美而闻名,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1984年仰韶文化时期垂腹双耳黑彩人面纹葫芦口瓶(左)和彩陶钵(右)元月中旬,在罗川乡聂店自然北周石雕 ——释迦牟尼像村三年制小学屋檐下出土了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年)石雕释迦牟尼像一尊,质地为富平石(黑色夹白碎石)。佛立于莲花座之上,身高160厘米,着通肩大衣,衣纹流畅。左臂略曲,手握衣袖;右肘曲平,掌心向前。螺髻,修眉长目,鼻翼较小,嘴略上翘,面相丰腴。座正面有二护法狮,座身光滑平整。难能可贵的是四面有镌文,为“保定元年正月十五日,合邑生一百三十人等共同尊心为法界众生,广发洪愿,造人中释迦石像一躯,愿使黄帝比陛下,明中日月,法界众生,口治此福,公得团蒲,果保成佛”。释迦石佛的出土轰动四野。1985年第4期《考古与文物》杂志发表了文物考察报告《甘肃正宁县出土北周佛像》,公布释迦石像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外还有罗川城内的3座明代石牌坊,县文化馆馆藏的宋承天观碑,月明乡的 “西北反帝同盟军”成立大会遗址,三嘉乡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成立大会遗址、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遗址,湫头乡的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遗址,五顷塬乡的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宫河镇的邓小平住地及邓家川化石点等,全面地展示着正宁昔日的辉煌。
  (王立明路笛曹焕荣)追根溯源话正宁正宁地属《尚书 ·禹贡》所说的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间(约前17世纪),周先祖不窑奔庆阳,建立北豳之邦,正宁属北豳邦国。夏桀(履癸)时,周先祖公刘从北豳迁都公刘邑,正式建立豳国,正宁属豳国之域。商初,正宁仍属豳国管辖。商末,周族南迁岐山周原,豳地被义渠戎族占领,正宁属义渠戎国之地。
  春秋战国前期仍袭旧制。公元前400年,魏国占领西河郡和上郡,并在正宁境内修筑魏长城。此后,长城东部(即今正宁永正、山河、湫头、三嘉之东)归魏国上郡管辖,长城西部(即今正宁榆林子、罗川之西)归义渠戎国管辖。公元前352年,秦国出兵攻打魏国,一举占领西河、上郡,从此,正宁东部归秦国上郡管辖,西部仍属义渠戎国管辖。公元前270年,秦灭义渠戎国,在其地置北地郡。此后,正宁西部划北地郡,东部仍属上郡。
  秦代(前221—前206),秦王朝在北地郡设郁郅(今庆城县)、泥阳(今宁县)、朝那(今镇原县西北)3县。正宁西部划归泥阳县管辖,东部仍属上郡。
  西汉时先后在正宁境内东南部设三水(属安定郡)、独乐、阳周(属上郡)3县。西部今宫河、周家地区归弋居县(属北地郡,治在今宁县政平)。
  三水县:西汉初年因罗川谷三水汇流而得名,治址罗川。辖今正宁县罗川、永和及陕西省旬邑县、彬县广大地区。数年后,县治迁至今庆阳市镇原县境内。原辖地今正宁县永和、罗川,今彬县永乐、底庙地区划归独乐县管辖。
  独乐县:西汉初年置,治址在今榆林子镇乐兴村,辖今榆林子等地。后又将罗川、永和等地划归上郡管辖。
  阳周县:西汉初年置,治址在今永正乡上官庄附近的秦驰武城,辖今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头、五顷塬、三嘉及宁县平子等地,归上郡管辖。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阳周、独乐两县皆废,地域划归泥阳管辖。唯宫河、周家地区仍归弋居管辖。东汉末年废弋居,地域并入泥阳。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因庆阳地区北部被匈奴和西凉马超屡次占领,在今正宁县永和塬设西川县,属安定郡。因子午岭水向西流而得名西川。县治具体地址不清。
  三国时,正宁归魏管辖。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匈奴首领刘聪攻破长安,建立汉国,正宁属汉,未置县。319年,汉国更名前赵,正宁属前赵安定郡,未置县。
  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正宁归后赵,属安定郡,未置县,以驻军代政。穆帝永和七年(351年),前秦立国于长安,在今镇原县置雍州,以军代政,正宁归雍州。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后秦在今庆阳市置泥源军,以军代政,正宁属泥源军。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二年(441年),北魏在今宁县城置定安县,兼置赵兴郡;在罗川重置阳周县,辖今正宁东部、南部和宁县平子镇;在榆林子乐兴重置独乐县,辖今榆林子和长乐地区。以上二县均属赵兴郡管辖。今正宁县的宫河和周家地区归定安县辖。献文帝皇兴二年(468年),改赵兴郡为华州,阳周、独乐二县属华州。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华州更名班州,阳周、独乐二县属班州。太和十四年(490年),更班州为豳州,阳周、独乐二县均属之。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在阳周县增设泥阳、惠涉二护军。泥阳军设在今宁县平子境内,惠涉军驻罗川城。此二军均为驻军机构,非政府机构。大统十六年(550年),西魏在阳周县置显州,阳周、独乐二县属之,废泥阳、惠涉二护军。废帝二年(553年),改豳州为宁州。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废显州,阳周、独乐二县改属宁州赵兴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赵兴郡和独乐县,独乐地域划归阳周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阳周县为罗川县。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宁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次年,改北地郡为豳州,罗川县属之。大业八年(612年),改豳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北地郡为宁州,并从宁州析置豳州(治在今陕西省彬县),罗川县属宁州。次年,从宁州辖定安县析置定平县(治在今宁县政平),属豳州,今正宁宫河、周家地区划归定平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宁州为彭原郡;因在罗川发现27躯玉真人像,故改罗川县为真宁县,属彭原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彭原郡为宁州。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定平县划归宁州。宣宗大中三年(849年),设邠宁节度使,真宁县、定平县均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庆阳地区庆、宁、原、衍、环五州并存,真宁县属宁州,定平县属衍州。后周太祖显德五年(958年),废衍州,定平县划归豳州;后周末年又划归宁州。从此,宫河、周家地区久归宁州辖。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宁州归属庆阳府,真宁县为庆阳府宁州所辖。元代,真宁仍属宁州。山河、太昌、早社三镇及定平、襄乐二城归宁州直辖。
  明前期仍袭旧制,直至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经邑人赵邦清提请,明朝改真宁县直属庆阳府,宁州不再领真宁县。真宁县辖郭下、长乐、望仙、文乐、乐兴、平子、西峪、路上、香庙、中庙、长城、移丰、山河、新庄、万益、万盈、安夫、要册、勾仁、安兴、烟村21里。
  清代初期沿袭明制。顺治五年(1648年),经真宁知县焦象贤申请,并21里为7里,即:与新、光化、挈炬、和恒、金汤、灵湫、永绥,共编为68甲。康熙八年(1669年),析陕西行省甘肃布政使司置甘肃行省,真宁属甘肃行省庆阳府。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清世宗“胤禛”讳,更真宁县为正宁县。
  民国初,正宁县治仍在罗川,先后属陇东道和泾原行政区。民国18年(1929年),县长李剑泉被饥民所杀,翌年(1930年),县治迁至山河。当时全县辖山河、永和、罗川3区42个行政村。民国22年,改区公所为镇公所。民国25年,国民政府废泾原行政区,设立甘肃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正宁县属之。同年,又改镇公所为区公署,区下为联保,联保下为保,保下为甲。全县共辖3区6联保46保492甲。1932年4月,刘志丹、谢子长率领陕甘游击队在正宁县寺村塬建立了陕甘边区的第一个临时革命政权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1934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正宁县成立了陕甘边区南区革命委员会。1935年初因战争原因,南区革命委员会和正宁县办事处暂驻陕西省中部县(今黄陵县)小石崖村。1935年5月,南区革命委员会新正县办事处成立,7月,南区革命委员会和新正县办事处机关迁驻正宁县三嘉塬。9月,成立南区苏维埃政府和新正县革命委员会,又称正(正宁)、栒(栒邑,今陕西旬邑)、邠(邠县,今陕西彬县)革命委员会,两机关移驻五顷塬南邑村。11月,南区苏维埃政府改为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1936年1月,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更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三嘉乡白沟名为新正县苏维埃政府。1937年10月,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改为关中分区督察专员公署,新正县苏维埃政府改为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关中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两机关合署办公,前后驻南邑村两年零三个月。此后,两机关移驻新正县三区八乡马家堡。当时,新正县共辖6区42乡:一区辖今湫头、五顷塬等9个乡;二区辖今三嘉、关川等6个乡;三区辖长舌头等8个乡(今属陕西省旬邑县);四区辖看花宫等5乡(今属陕西省旬邑县);五区辖今永正、榆林子长乐地区7个乡;六区辖底庙等5个乡(今属陕西省彬县)。同年,解放区新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今正宁县月明乡杨园子成立,西坡、月明等乡归属新宁县一区管辖。1937年1月,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同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进行谈判,划分临时县界。新正县政府作出让步,将第五区全部划给国民党正宁县政府。从此,新正县辖区由6个区减为5个区,乡政府合并为28个。1940年,国民党政府改区为乡镇,取消联保。国民党正宁县政府时有山河、永和、罗川、平子4镇及永正、纪纲2乡,下辖46保496甲。1946年,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增设三嘉、月明2乡和湫头镇,因地域分属新正县和新宁县,故将月明乡侨置山河镇(辖今周家地区),将三嘉乡和湫头镇侨置永和镇。1948年,国民党正宁县政府仍辖山河、永和、罗川、平子4镇及永正、纪纲2乡,下属56保。1949年4月,关中分区更名为三原分区,新正县、新宁县属之。同年5月,国民党正宁县自卫队在雷鸿轩、先子灵率领下宣布武装起义,县长马守礼被押送解放区。6月初,自卫队一部又叛逃到平子镇,国民党第三督察专员公署借机在平子镇恢复了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同年6月,解放区陇东分区和三原分区负责人在陕西三原开会,决定撤销新正和新宁县建置,恢复正宁县和宁县,并将两县归属陇东分区。会议还决定将原宁县管辖的宫河镇及米桥乡两个保划归正宁县,将原正宁县管辖的平子镇划归宁县;原新宁县管辖的西坡、月明地区划归正宁县;原新正县管辖的湫坡头、职田、底庙划归陕西省栒邑县。7月26日,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陇东分区改称庆阳分区,正宁县属之。1949年7月27日,正宁县解放。新成立的正宁县人民政府从原新正县三区驻地阳坡头村迁往永正,在永正讨论商定了对全县新解放区的接收工作。8月8日,县政府机关进驻山河城。从此,山河成为正宁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1949年至1952年,正宁县辖三嘉、湫头、永和、西坡、永正、罗川、宫河7个区、47个乡、165个行政村、439个自然村。1953年,增设第八区马槽沟区。年末全县辖8区49乡。1955年,撤销永和、西坡、马槽沟3个区,成立于家庄、唐兴、月明、西坡、山河、文乐、任家、纪村8个直属乡。是年底,全县辖5个区、8个直辖乡、30个区辖乡、34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10月,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正宁县属之。1956年5月,撤销三嘉、永正、罗川3个区,成立南庄子、关家川、姚家岭、永正、南住、佛堂、罗川、榆林子、彭家川9个直属乡。是年底,全县辖2个区(宫河、湫头)、13个直属乡、15个区辖乡、30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3月,撤销宫河、湫头2区和姚家岭、文乐、任家3个直属乡,成立宫河、碾庄子、牛家沟圈、五顷塬、湫头、解家川6个直属乡。4月,又撤销碾庄子直属乡。至此,全县共辖30个直属乡。不久,又将30个乡并为18个乡,即月明、西坡、山河、永正、南住、榆林子、任家、纪村、宫河、牛家沟圈、罗川、唐兴、于家庄、解家川、湫头、五顷塬、关家川、南庄。9月,撤乡并社,全县新成立6个人民公社,即红光(宫河)、东风(榆林子)、卫星(山河)、红旗(永和)、跃进(湫头)、红星(三嘉)。12月,正宁县并入宁县。1961年5月,宁县将原正宁县并入的6个人民公社划分为月明、西坡、山河、冯柳、永正、长乐、榆林子、宫河、周家、罗川、永和、双佛堂、湫头、五顷塬、解家川、关家川、三嘉17个人民公社。11月,恢复庆阳专员公署。12月,恢复正宁县建置,原正宁县并入宁县的17个人民公社复归正宁,正宁县复属庆阳专员公署管辖。1962年,增设纪村、牛家沟圈2个人民公社,并设山河、湫头、宫河3个区工委。是年底,全县辖3个区工委、19个人民公社、390个生产大队、647个生产队。1963年3月,撤销区工委。是年11月,双佛堂公社并入永和公社。1965年撤销长乐、牛家沟圈、纪村、冯柳、月明、五顷塬、解家川、关家川8个公社,全县并为西坡、山河、永正、榆林子、宫河、周家、罗川、永和、湫头、三嘉10个公社,辖生产大队111个,生产队668个。1980年,由西坡公社析置月明公社,湫头公社析置五顷塬公社。至此,正宁县下辖12个公社。1983年12月,改公社为乡,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改生产队为自然村。1984年4月,五顷塬乡改称为五顷塬回族乡。1985年3月,山河、榆林子、宫河3乡改为镇。2002年,永和乡改为镇。至2003年12月,全县辖4镇、8乡、111个行政村、695个自然村。
  (王立明路笛)千古黄帝冢在正宁县五顷塬与二顷塬结合的斜坡弯道岘子处,有一座高大的古冢。古冢高60米,三面临谷,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冢阶,上植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呈长方覆斗形,现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1500平方米~1800平方米。从土层成形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当地老人说,这是上辈传下来的 “仙人坟”。原先古坟上长满又高又密的松树,都说有神灵,没人敢动。经考证,松树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砍掉的,梯田、核桃树是1958年五顷塬黄帝像林场修筑、种植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黄帝陵,史称 “黄帝冢”。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现存正宁县博物馆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所立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载:“兹县(隋罗川县,今正宁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即宁州)之属邑,气象葱蔚,原隰隐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高于后。”这里所说的 “轩丘”即罗水上游之桥山,因古有蟜(桥)氏而得名。子午山亦称黄帝冢子午岭,即《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史记·孝武本纪》说:“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何也? ’或对日:‘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舄”,本义为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引申为鞋的通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庆阳知府赵本植修纂的《庆阳府志》载:“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民国14年(1925年),正宁县知事苏绍泉修纂的《正宁县志》记述得更清楚:“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
  黄帝冢所在地的五顷塬和二顷塬实系 “五姓原”和“二姓原”的转音。五顷塬原来只有五户人家,且是五个姓氏;二顷塬只有两户人,是两个姓氏。二姓或五姓,是陵户人数,可能是黄帝陵的守陵人。历代对守陵户都有定制。《万姓统谱》称:“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这里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无闻的黄帝冢的守护人。
  为什么叫“黄帝冢”,而不称之为“黄帝陵”呢? “冢”是隆起的坟墓。郑玄注《周礼·春官·序官》“冢人”为:“冢,封土为丘垅,象冢而为之。”《水经注》说:“秦名天子冢日山,汉日陵。”在秦代以前,人们称黄帝的墓地为冢。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为少典之子。相传炎帝袭扰各部落,黄帝得到众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作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传说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现存《内经》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故又称《黄帝内经》。孙中山先生曾赋诗赞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相传黄帝死后“乘龙上天”,飞向另一个世界去了。因此明代以来的景清、李梦阳、强晟等曾题诗说,“桥山唯有灵湫在,万代穹碑焕典章”,“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衣冠葬此山 ”。2004年,庆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宁 “黄帝冢 ”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庆阳市、正宁县的旅游部门已将黄帝冢列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
  (曹焕荣)蒙恬在阳周县的故事早在战国时期,魏国曾越过子午岭(时称桥山),在今正宁的东部筑有长城。长城之西为义渠戎国国土,长城东边是魏国的上郡之地。公元前352年,秦国打败魏国,攻取了上郡,魏长城便成为秦与义渠戎国的国界线。当时秦在长城以东筑有驰武城,驻有大军镇守,并经常越过长城,蚕食义渠戎国领土。西汉建立后,在驰武城设置阳周县。县城具体位置就在今永正乡的王家庄子附近。那时这个村南与上官庄、北与岭上连在一起,只是后来因水土流失,才将塬面割开,中间出现了沟壑。阳周县存在了198年,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被废,辖地由上郡划归北地郡泥阳县。后来泥阳县治多次由宁县迁到阳周城暂驻,东汉末年又南迁陕西关中。
  阳周县自设置以来就和战事连在一起,演绎出了许多故事,而秦大将军蒙恬的名字尤和阳周的关系最为密切。蒙恬,先世是齐国人,祖父蒙骜,自齐国入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的父亲蒙武,曾任秦国副将。蒙恬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文韬武略兼备,秦始皇先后封其为上将、内史,令其领兵驻防阳周城。公元前215年,秦派大将蒙恬统率30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了河套以南被匈奴侵占的地方,沿黄河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并谪发罪犯前往戍守边疆。公元前213年,蒙恬奉诏在子午岭上修筑南北大道,史称直道。直道从咸阳以北的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起,直到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全长1800里,为咸阳至九原的最捷近的战备道路。《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关中诸郡》一图对秦直道有明显的标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的“道”,指的就是这条道路。与此同时,蒙恬又把原秦国、赵国、燕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名曰万里长城,用来防御匈奴的南侵。
  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外出巡游,行至山东平原津而病。翌年七月驾崩于沙丘平台,尸车途经直道至咸阳发丧。陪同始皇出巡的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共同密谋立胡亥为帝,假传秦始皇诏书,赐监军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死。诏书送到,扶苏悲痛欲绝,进入内堂,急欲自杀。蒙恬觉得事出有因,劝他说:“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兵三十万戍边,公子为监军,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就自杀,怎么知道其中没有欺诈呢?请上奏圣上,再死不迟。”扶苏为人忠厚,不听蒙恬劝谏,说:“父赐子死,怎么能反复请奏呢! ”言罢自刎身亡。蒙恬忠勇刚直不肯自杀,被使臣捉押于阳周县。使臣欲杀蒙恬,蒙恬说:“自吾先人至子孙,有功于秦已经三世了,今我率兵三十余万,虽然身系囚犯,凭势力足以背叛朝廷,然而现在我知道必死无疑,但坚守义节,为的是不让先人之德蒙受耻辱,为的是报效先帝的知遇之恩。如果说有罪的话,那就是修长城掘堑万余里,挖断了地脉,是一大过也。”然后吞药自杀。蒙恬死后,葬于阳周故城,今永正乡蒙家洼有蒙恬墓。古时墓冢周围松柏参天,楸桐罩顶,气势雄伟,故而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写诗凭吊曰:“紫塞桥山惨墓云,旧时冤枉不堪论。玄黄天地空埋血,鹿马江山不返魂。自是孤臣才易得,肯迟一死义还尊。阳周城上青青树,犹拟牙旗驻虎贲。”传说与蒙恬在阳周一起遇难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及妻子马氏。当时,永正原是秦军屯兵习武的大校场,也是北御匈奴的军需供给站。蒙恬长子被斩后,首级悬挂在校场南门示众,次子首级悬挂于东门。妻子马氏不忍溅血,投井身亡。今永正乡南龙头、东龙头、马后子村即因此而得名。
  (张志英)唐玄宗、唐肃宗与罗川城的故事罗川位于宫河塬的榆林子镇以南。这里群峰南北耸立,如屏夹峙,川道自东向西,地势开阔,罗水(今称四郎河)贯穿其中,蜿蜒西去,朝晖夕阴,风景秀美。罗川城位于罗水北岸。此城最早筑于何处,现已无法考知。据历史记载,北魏泰常五年(420年),朝廷即在此重置阳周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改阳周县为罗川县。一直到民国18年(1929年),期间县名虽然,几多变更,但罗川城作为县治,时间竟长达1509年。所以客观公允地说,罗川城实在是一座名实相副的千年古城。罗川城历史悠久,见证、演绎了许多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同古县城罗川今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
  相传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携妃从骊山返回西京长安宫的夜里,梦见自己在四方巡游途中,在罗川琴山大会群仙于 “箩底”。次日清晨醒来,梦境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玄宗性本爱好道家学说,于是广选使臣,遣赴全国各地查访梦境之地。
  一日,一使臣涉渭河,越子午,沿秦直道北上,来到罗川县。站在山腰观看,只见群峰耸峙,树木蓊郁,一河如练,莺飞鹿鸣,一道平坦开阔的山川,像聚集着几分仙脉灵气。细辨其地其景,倒和皇帝梦境有些相似,于是继续向城中走去。中途,遇见一鹤发童颜的老者。使者道明来意,老者不语,转身便走。使者纳闷,便紧随其后。紧走慢走间,老者飘然化成一只白兔,钻入路边的一处洞穴。使者暗暗称奇,记住洞穴位置,找到县衙,向知县宣谕圣旨毕,传唤民夫在洞穴处挖掘,获27尊玉质真人像(道家成仙称真人)。这些玉真人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同时,还掘得心星一座(可能是形状如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之一的心宿雕像),连同27躯玉真人像,正应了 “天上二十八宿下凡”之意。
  玄宗听了使者的禀告,便传旨在罗川建立了承天观,并取真人保护安宁之意,将罗川县名改为真宁县。承天观建成后,香火鼎盛,游人如织,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处朝仙圣地。挖掘出玉真人像的 “罗川兔穴”,也成为县“八景”之一。历代墨人骚客莫不驻足流连,题诗撰文。清时邑人巩帝疆曾赋诗曰:“可是投庐未肯还,犹留古穴在人间。星残玉界沉秋水,月照寒株动碧山。药草千年留绝塞,风云终古护元关。悬知盛世多祥应,赤瑞行将取次攀。”14年后的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河北范阳反叛,次年攻陷潼关,擒住唐军主帅哥舒翰,引起京师震动。唐玄宗出逃四川成都避难。太子李亨一行于七月间奔赴时称朔方的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并改天宝十五年为至德元年。随后郭子仪、李泌等文武大臣相继赶来护驾,并参赞军政,筹划平叛。八月,肃宗一行到了庆州顺化。十月到达宁州(治在今宁县)彭原郡。十一月左右,取道真宁县回返长安。
  (王立明)宋真宗敕修承天观正宁有一通闻名遐迩的石碑叫承天观碑,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高2.72米,宽0.85米,厚0.22米。碑头为二龙戏珠浮雕,突兀生动,耐人欣赏;碑额篆书 “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碑文楷行相兼,由右至左,通行竖写。此碑是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月十日重修的。朝散大夫、行尚书兵部员外郎李维奉敕撰文,翰林待诏尹熙古奉敕书写并篆额。原竖在罗川城西门外的承天观里。
  承天观碑文详尽地记叙了重修的意图和当时的情况(下仅录译文):“当地气象葱蔚,柏桧参天,林荫蔽地;原隰润泽,道崎九曲。因而行人只能听见车马叮噹声,看不见车体车形。这里的百姓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碑额笃敬忠义孝廉之风,崇尚稼穑五谷之俗。在这里抬头就能看到轩辕黄帝的墓丘,原本是有熊氏故国得道和发迹的故土。周朝的祖先,立国于豳,划疆而治之时,这里又是公刘积德行善的乐园。因此,真宁本是钟灵毓秀、祯祥安定的宝地。但由于饱经世事的运转和人事的沧桑,承天观的祭祀活动虽然年代久远,香烟却显得不很茂盛。如今,华贵珍奇的桧木井口与楠木辘轳,虽然明显的衰老不朽,但仍然可以汲取晶莹、素亮的甘露泉水;当年仙人耕种芝草的沃田,有的也长出茂盛的蒿草。宇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它的时荣时枯;道家所追求玄妙的自我完善和顺乎自然,同样有盛有衰。因此,重修神灵基地承天观,用以完善好景时运,实在是崇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的御恩宏德!承应千余年的国运昌盛,继袭宋太祖、宋太宗的宏基大业,顺应道家纯粹之精华,弘扬仙圣神明的法度,好让人们穿戴祭奠时的礼服礼帽,去礼拜高峻的庙堂,注意留心《象传》《系辞》中的玄机。”重修承天观时,“选派朝廷使臣,依照王命成谋和既定方针,专门承担和完成这件大事。破土动工前,人们观看天象,营屋星‘定之方中’ ”,“采取烘烤龟板的占卜办法,选择了吉日,插制了标杆,度量了地盘;并谋取了《易经》上讲的阳刚盛长的‘大壮’之象,借鉴了《诗经》所载的‘经始勿亟’之戒”。“不召而来的臣民,云集灵场;技艺高强的工匠,川流观地。采伐六盘山的珍奇的木材,聚精会神地敲击雕凿;车辆运载他山的稀石,一丝不苟地裁镂砺磨。有的地方取法古代能工巧匠王尔的钩绳规矩,有的采用殷相傅岩的版筑之术。当地人众,全部施展出浑身的解数、毕生的技艺、全能的功力,投入了忘我的劳作。就这样在道观的四周修筑了环绕的坚固观墙。中间的殿堂,高峻突兀;神奇的秘殿,坐落在天圆地中。殿宇四角如绳墨方斗,平直地向四面射注延伸;栾木雕凿的柱头斗拱,与灿烂的文绿交映生辉;长长的殿檐与稀疏的立柱,蓄积着日月,烘映着云霞。桂柱的光耀,像雷电一样闪烁;梅梁横拱,似彩虹一般耀眼。绘制着文彩的天花顶板,色彩斑斓,芳香四溢;噢,你闻,香气原来是从那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中喷射出来的。银灯绚丽彩照,映衬着镶玉嵌金的殿墙横木,如银钱罗列,闪亮夺目。用玉装饰的宫壁和木制地板平整得如同磨石一般透亮整洁。整个承天观清静肃穆,与喧嚣昏沉的尘俗浊气远远隔离。高峻的殿堂和深幽的,观院,几乎使人置身于世外的九天仙境。你看那金床几的小桌旁,是供奉君、父、师的御座;那玄冠翠绶式的天色天衣,烘托出众圣庄严肃穆的音容笑貌。群仙簇拥着众圣,并按其执掌座次依序而列。堂堂济济,同等威仪者并列,简直是朝拜仙圣的大会堂。仪仗队、侍卫者依行排列,似乎也要驾驭元神真气,云游他方。确实是有道而无位的众仙人的‘天帝都邑’,天神地灵们的世外仙境”。承天观宏伟壮观,辉煌灿烂。承天观碑碑文文笔洗练,亦庄亦谐,或文或哲,极有研究价值。碑与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可惜承天观已毁,只有承天观碑一通,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县博物馆内。(曹焕荣)李自成鏖战湫头塬明思宗崇祯初年,陕西(今甘肃省大部分时属陕西省管辖)饥馑连年,百姓备受熬煎,草根树皮剥食殆尽,更有甚者吞食泥土和青苔,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然而官府的赋税有增无减,催租逼饷,急如星火。广大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起义,很快遍及陕西全境。1628年,白水的王二,府谷的王嘉胤,宜川的王左桂、飞山虎、大红狼等率先起义。继而安塞的高迎祥(系李自成的舅舅)与饥民王大梁随声而起,神一元、不沾泥、可天飞、郝临庵、红军友、点灯子、李老柴、混天猴、独行狼(以上皆为起义领袖的外号,编者注)等人纷纷响应。延安的张献忠也占据了18寨,号称八大王。接着李自成也率领驿卒起义,饥民争相投奔,遂成一队,攻城略地,时在陕西,时在山西,或北上,或南下,神出鬼没,声势浩大。当时农民起义军共推王自用为举首,联合老回回、曹操、八金刚、扫地王、射塌天、阎正虎、满天星、破甲锥、邢红狼、上天龙、蝎子块、过天星、混世王(以上皆为起义领袖的外号,编者注)等和高迎祥及张献忠为36营,约20万人。李自成归高迎祥部,号称闯将。高迎祥、王自用相继被明军剿杀而亡,李自成被推为农民起义军领袖。
  当时,义军经常出没于陇东一带,与明军战事频仍。1634年,李自成率领义军攻陷真宁县城(今罗川)。明总督洪承畴兵至,农民军弃金帛为诱饵,明军贪图财物,无意追剿,农民军退驻乾州。十月间,明总兵左光斗与李自成战于高陵和富平,农民军伤亡了四百余人。李自成率军北进,到了真宁县城,假称向明军监军刘三顾投降。真宁知县王家永出城招谕,丢失县印,自顾不及。刘三顾急忙入城自守,闭门不出。农民军进入泾源。
  面对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明王朝加大追剿力度。自从三边总督杨鹤剿抚失败,被捕下狱后,又起用参政洪承畴为延绥巡抚,继而迁为三边总督,对农民起义进行血腥镇压。明军中最为强悍的要算曹文诏。曹系山西大同人,勇毅有智谋,在辽左从军,先后跟随熊廷弼、孙承宗打仗,因战功卓著被封为游击将军,后封为参将,又加封都督佥事。陕西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后,被擢升为延绥东路副总兵;又因追剿王嘉胤有功擢为临洮总兵官,先后追剿农民起义军于陕西、山西、河北等省,追杀了点灯子、张飞、红军友、李督司、可天飞等农民起义领袖,与农民军有不共戴天之仇。《明史》载:“文诏忠勇冠时,称明季良将第一。”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率部西走宁州,与活跃在庆阳一带的过天星、蝎子块、乱世王等合兵,筹划了围歼曹文诏的伏击战。义军先于宁州湘乐镇巴家寨(巴家塬)伏击了明副总兵刘成功、艾万年,游击王锡命带领的3000人马。明军大败,艾万年及副将柳国镇被杀,刘成功、王锡命负重伤脱逃。当时驻邠州(今陕西省彬县)的洪承畴闻讯后,忧虑万状,手足无措,惟有寄希望于爱将曹文诏。曹文诏带领3000人马前往征讨,农民军在湫头一带埋下伏兵。六月二十七日,曹文诏之侄曹变蛟统率锐师在前打先锋,文诏率步兵殿后,行至湫头岘子,义军伏兵突起,把明军截为两段,分兵围杀。曹变蛟抢先为战,斩杀义军500余人。义军佯装溃败,向东面的林区撤退,明军紧追30里,到达雕翎关。眼看明军进入埋伏圈,义军四面杀出,与曹文诏大战于湫头趟子坳。明军兵力分散,首尾难顾,死伤惨重。次日,义军由乱世王当先锋,李自成居中,过天星断后,重又包围了明军。曹文诏左追右挡,且战且退,行至娑罗寨,义军埋伏万骑,四起合围,矢飞猬集。曹文诏疲于奔命,击杀农民军数十人,转斗数里,身受重伤十余处,经烟村堡子沟的红泥城,逃至姬家山,眼见内无战将,外无援兵,突围无望,乃拔刀自刎。
  后来,曹变蛟在曹文诏自刎地 ——罗川的姬家山碑子渠立碑一块,碑高7尺2寸,宽2尺5寸,厚8寸,上有二龙戏珠碑额,下为龟趺碑座。其碑文右上方纵书“崇祯拾壹年拾贰月”,中间纵书大字“大明曹大将军平贼大战尽节处”,左下方署名“临洮总兵都督侄男曹变蛟谨立”。因曹文诏自刎后被抬至罗川北坡胡同沟口方气绝,故又在此立了 “绝气碑”。古代人们称诸侯或大官之死为薨,曹文诏墓曹文诏官至总兵,亦为高官,所以人们把停尸的村庄叫“曹薨”,后讹传为 “曹洪”。埋葬曹文诏的村庄人们称为冢巷村。明朝廷追赠曹文诏太子太保、左都督,赐祭葬,世荫指挥佥事,令有司建祠,春秋祭奠。墓地大约10亩,从外观看,墓冢从中凹陷,形似两个相连的墓顶。墓冢保存完好,现为正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志英)县治改迁探原委北魏泰常五年(420年),朝廷重置阳周县,县治在今罗川乡。此后,县名虽先后被改为罗川县、真宁县、正宁县,但县治一直未更动,在罗川延续了1500余年。民国19年(1930年),县治方迁至山河镇。此中缘由,很少有人知其详情。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百姓不堪忍受当局者的酷毒统治,贪虐的县长被饥民所杀。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握有兵权者占寨为主,据山为王,形成以军权执政的局面。因此,行伍出身的河南杞县人李剑泉,得以从军籍中以营职身份于民国17年(1928年)出任正宁县县长。李在乱军混战、独霸方域的戎马生涯中,养就了劫掠为生、贪财图利的恶习,把鱼肉百姓视为成例。自任正宁县长以后,贪欲大为膨胀,即使在遭遇饥荒,百姓灾难深重之际,也无丝毫悯农之心,仍不顾百姓死活,加重田粮赋税,敲骨吸髓般地搜刮百姓钱粮。一开始,百姓聚集起来赴县衙请愿,无果。在啼饥号寒、忍无可忍之下,永正乡南住村农民杨英才聚集民众2000多人,于民国17年十月围困正宁县城罗川,要求李剑泉减免赋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李剑泉不但不答应民众要求,反而派榆林子乡绅何义胜之子何秉端出城宣示解除围城、限期交纳赋税的命令。民愤因而大为激化,愤怒的饥民遂用残碑重石将何秉端当场压死。李剑泉闻变,固城自守。寒冬时节,围城饥民自行散去。
  民国18年正月二十六日晚,李剑泉派警佐高志宽前往南住村捉拿聚众围城的首领杨英才。当晚,杨英才与高志宽之父高老三在高窑上聚赌,警察为抓捕杨英才而惊乱众赌徒,致使杨繁英、杨合子及高老三3人走失坠崖身亡,并摔伤10多人。警察当场逮走20余人。被逮到县衙的20余人中,东堡住村民彭官来被活活打死,长乐邓家邓治通年仅19岁的哥哥当场被吓死,其余每人被罚交小麦1石1斗(每斗43斤)。当年,陕甘两省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大饥荒,李剑泉草菅人命、荒年罚粮的残酷手段,更加激怒了全县的老百姓。在杨英才的组织下,民众第二次围攻县城。而李剑泉仍老调重弹,固城自守,欲等待时机,瓦解围城百姓。
  警佐高志宽因李剑泉抓捕杨英才而使自己的父亲坠崖身亡,所以怀恨于李剑泉。杨英才借此矛盾,利用高可以自由出入衙门、接近李剑泉比较方便的有利条件,动员高刺杀李剑泉,为父报仇。四月的一个晚上,高志宽将李剑泉刺杀于卧室。县衙一姓马的科长见状放声呼喊,也被高杀死。至此,围城百姓方告散。
  发生了当任县长被刺杀的大案后,当局认为罗川地形狭窄,两山对峙,交通不便,回旋不大,孤守难得其援,遂于民国19年(1930年)迁县治于山河镇。继任县长、山西夏县人张文明访察了杀官案后,认为官逼民反,咎由自取,既往不咎。
  (冯汉亭王立明)冯玉祥 “仁人之言 ” 传佳话正宁县文化馆现存的冯玉祥 “仁人之言”题字碑,虽无浮华雕饰之像,但其内容至今读来仍回味无穷,启迪无限,折射出了冯玉祥的人生轨迹。
  冯玉祥,生于1882年,卒于1948年,享年66岁,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民主斗士。1926年5月9日,冯玉祥到苏联进行了为期
  三个月的考察。在苏联,社会主义的新制度、新气象使他耳目一新,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为民众谋福利的思想趋于成熟。他用大量的时间接见苏联工人、农民、文人以及军政界的领袖,进入工厂、田庄、学校了解情况。经过广泛会谈、考察,结合自己对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潜心研究,他更加坚定了对革命的信心和决心,深切领悟到要想革命成功,没有鲜明的主义与有凝聚力的党组织是不行的,故而在留苏期间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回国后,他于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策应广东国民党革命军的北伐。在奉命南下平甘援陕途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正宁的题字碑就是这一时期冯玉祥平民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冯玉祥是沿磴口、银川、固原这一路到平凉的。在平凉,最叫他伤脑筋的一件事,是部队里受伤染病的弟兄,长途行军一到平凉,有些人走不动,半途上搭便车。那时天气太冷,士兵们久坐不动,脚部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每到一个地方,找店投宿,就急着生火取暖。哪知脚冻久了,一接触热气,皮肉立刻泛成乌紫,溃烂得不可收拾。如此冻断了足、成为残废者不下二三十人。冯玉祥认为这都是士兵缺乏卫生知识,官长又大意疏忽的缘故。他查悉这些情由,急着分派人员到各部拦前截后,令沿途注意此事,落店后当先以冷布擦脚试暖,不可急于烤火。他觉得那些断足的弟兄遭此灾殃,作为官长有失察之责,深以为疚。
  一天,适逢圣诞节,大雪不止。冯玉祥有点感冒,正在房里坐着歇息,忽然他的顾问乌斯马诺夫派翻译送来一只大鸟,说是刚才打猎回来,这只鸟送给他作为圣诞礼物。那鸟周身羽毛雪白,翅膀展开长达数尺,平常很少见,据说名为“地鹏”。问及本地人,说这是所谓的天鹅地鹏之鹏。冯玉祥就对翻译说:“我请他来当顾问,不曾请他来打猎。这是一种珍贵的鸟,把它打死,如何对得起我的国家?他作为一个外国人,未得地方当局允许,就擅自行猎,我们的法律也不能容许。”于是冯玉祥把道尹和县长请来,问其何以不管外国人在地方擅自行猎,请他们查出法令,去和乌斯马诺夫交涉,让他知道国有国法、军有军纪,不可随便玩忽。乌斯马诺夫闻讯后十分惭愧,问冯玉祥怎样才是。他说:“第一,得认错;第二,不得到命令不能自由行动。我们是革命军队,此等事万万不可大意。”事后许多人认为处理过重,有伤外国朋友的面子。冯玉祥却说:“这个不然。我们是革命军人,不能因为给人留面子,就连国法军纪也不要。他犯了错,我自必有纠正他的责任。若不然,我何以面对国家和人民?这是大关键,不可丝毫放松。”冯玉祥从平凉出发,取道泾川,沿途路况极差,只好边走边修。到了泾川,看见群众捐献粮食非常踊跃。原因是这里得了一个丰收年,因交通不便,不能向外运销,故粮价出奇的便宜。麦价每元60斤,白面每元50斤,其他杂粮更是价贱。因此,兵站征集粮食很容易,四乡人民运送的粮草堆积如山。冯玉祥和百姓谈话,他们说:“今天最重要的是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事,我们出些粮不算什么。”也许粮食来得太容易,只见麦子撒满地上,随处都是,狼藉不堪。冯玉祥看见,觉得十分可惜,就召集负责人员,大加申斥。
  从泾川去长武至邠县途中,冯玉祥夜宿一家村店中,因为随从简单,人民群众都未认出他。刚刚躺下,就听到有人敲门,操着甘肃口音,连吵带骂,进入店中,向店主大发威风,极是蛮横。冯玉祥叫副官不要干涉,看他们究竟干些什么事出来。来人带着三匹马,自己闯入店中,把马拴在门口树上,树皮被吃了个净光。店中只有三间房,人已住得很挤,来人就和冯玉祥同屋而住。经过寒暄,慢慢知道冯玉祥是什么人了,来人就变得老实多了。冯玉祥找他们谈话,来人自称是二、三军的,送信经过此地投宿。于是冯玉祥就好言劝说起来。冯玉祥说,人民以血汗供养着我们,我们的责任就是保护人民,为人民谋幸福,谁要欺侮人民,我们就和谁拼命。我们为什么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就是因为他们残害我们的人民的缘故。你们的父母兄弟姊妹是百姓,你们的亲戚、朋友、邻里也是百姓,你没有出来当兵的时候,也是百姓,我们怎么可以欺侮百姓呢!这样谈着,他们竟痛哭起来,由衷地表示懊悔。冯玉祥认为兵士是好的,只因官长不负责任,缺了教育。当日,天没明他们就动身走了。
  冯玉祥到了邠县,住在县政府,就近查看了监狱。监狱在县政府旁边,牢子不许犯人躺坐,在地上泼了水,使之结成厚冰,又故意把窗户堵死,使空气不能流通,凡进来者无不生病。班房在县衙内,囚犯中青年、老人都有,一般都无什么重大过失。牢房是一种装着木栅的狭笼子,每房一丈见方,最多只可容纳二十来个人,却挤着六十多人。人群中放着一个大尿缸,大小便都在其中,桶中尿垢厚及数寸,臭气熏天,令人窒息。犯人若要向外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都要付10至20元钱。冯玉祥见此情形,心痛如锥刺。他以为牢子们之所以敢于如此,完全是因为县官不去查看,明明知道内情,却视而不见,不予处理,遂将邠县的代理县长找来,问他何以不加改革。县长说积重难返,一时没法改革。冯玉祥就把为自己预备的县府中的几间上房让出,请那些犯人去住。同时请县长和自己一块去打扫牢房,亲自和县长把那几个尿缸抬出,叫他嗅嗅那臭味,问他如此凌虐人民,良心觉得惭愧否,并令其趁早切实铲除积弊,不得再有怙恶不悛的事情。后来冯玉祥连着看了长武、永寿数县监狱,情况大同小异,如出一辙。觉得这是吏治的问题,原非整顿一下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但身为县长,如果正直不欺,亦能收到局部改革之效。
  此时邠县以东的栒邑县,县中设立县党部,负责人是从长安派去的,都是些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以为革命了,人民对于国家就可以解脱所有应尽的义务,不必再负什么责任。于是一到地方,就向百姓宣传,叫他们不完粮、不纳税。有军队过境,要粮草,要车马,他们又向百姓宣传,反对摊派差役,反对征发军用物资。自以为如此才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弄得过境军队吃喝无着,苦痛万状,于是酿成军队和党部两方面的冲突。结果党部青年被驻在当地的二、三军官兵大打了一顿,驱逐出境。冯玉祥到邠县后,因为他是西北党部代表,两方都来告状,互相以反革命罪名相骂。冯玉祥认为军队擅自殴辱党员,固然不好,但因为那种幼稚错误的宣传,致陷军队于困境的现象,党员们也难辞其咎。当时的党员中有年长老成的,约冯玉祥前去讲话。冯玉祥召开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军民大会,向民众发问道:“军阀祸国殃民,应该不应该打倒? ”答道:“应该打倒! ”“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压迫我们,使我冯玉祥像民族不能翻身,不能抬头,应该打倒吗? ”“应该打倒! ”“军阀和帝国主义必须打倒,究竟谁去打倒呢? ”答:“主要还靠军队。”“军队没饭吃,没衣穿,没有粮草马匹,可以打仗吗?”答道:“不能! ”于是冯玉祥说:“只靠军队,是无法完成革命工作的。必须人民与之合作协助,才可以完成,才可以成功。”听了冯玉祥一番话,大家才“仁人之言 ”碑拓片局部恍然大悟。那天到会的人情绪很是高昂,冯玉祥站在戏台上大声讲话,把嗓子都说哑了。末后他问一个老人:“我说的这番道理,究竟对是不对,比你们以往听的那番道理如何? ”那老人笑着回答:“他们说的那个痛快,粮也不出,草也不出,也就不闹革命了! ”说得大家都笑起来。当时会场气氛极为融洽,事后军民之间的隔阂打破了,党与军之间的意见也化解了,一场风波才算平息。冯玉祥认为民众对革命支持不力、配合不够的原因是部队宣传不到位。建立什么样的政府和军队,为老百姓干些什么事,都没有明确主张,使民众不明所以。为此,他常常亲自写些东西,编些歌词,抓紧宣传,以弥补缺陷。冯玉祥回想一路来的所见所闻,形成了明确的政治主张,写下了一段精辟的话。正宁县县长杨楚材做了一个高1.57米、宽0.63米、厚0.13米的碑,碑额为 “仁人之言”,碑文曰: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武力。
  中华民国十六年冯玉祥甘肃正宁县长杨楚材敬立此文反映出了冯玉祥的平民本色,以及贴近人民群众,不欺压老百姓,反对官吏贪污腐败,倡导为人民谋利益,与士兵同甘苦,严肃军纪,抗击外侮,反对内战等方面的心志。据说,以此文为内容的题字碑在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广为流传。
  现在读此碑文,人们可以洞察作者的政品和人品。为政者也应以此为鉴,造福人民。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