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史话丛书》总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18
颗粒名称: 《甘肃史话丛书》总序
页数: 10
页码: 5-14

内容

解读甘肃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苏荣
  在人们的印象中,甘肃历来都是个贫瘠、闭塞、落后的地方一一这是一种错觉。不错,与东南部发达地区相比,近代的甘肃的确是落后了。但这并不说明历史上的甘肃始终如此也不能说明在当今千帆竞发的时代甘肃还在黄土高坡上枕臂酣睡。甘肃之所以被世人久久地误解,盖源于人们对古代的甘肃缺乏了解,对今日甘肃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缺乏了解。
  据我所知,至少在宋代以前,甘肃有过极为辉煌的历史。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发源于青海的黄河,流过的第一个内地省份 ,就是甘肃。这就已经很有点意思了。考古学的考察表明,我国北方人类的出现 ,文明的萌芽,最初大都发生在黄河的各条支流流域。发源于甘肃或者流经甘肃境内、最终大都汇入黄河的支流 ,现存的就有数十条之多 ,诸如渭河 、泾河 、洮河 、大夏河 、湟水 、马莲河 、大通河 、庄浪河 、祖厉河 ……还有流入长江的白龙江、民江、西汉水、白水江等等。更何,还有那些如今已经消失了的河流湖泽据历史地理学家们研究,远古时代,甘肃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布,土质肥沃,气候湿润,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要远比现在好 ,很适合于人类生息繁衍。明乎此,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华夏民族最初的文明星火,诸如大地湾文化 、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 、半山文化 、马厂文化 、辛店文化 、寺洼文化 、沙井文化 ,还有华夏始祖伏羲 娲 ,灿烂的彩陶艺术 ……会如此集中地统统出现在甘肃大地上 。据此 ,说甘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当是有确凿根据的 ,一点儿都不夸张 。
  不仅是远古文明发生得早 ,而且 ,远古文明又孕育、繁衍出了更为辉煌的中古文明。我们知道,商朝勃兴于中原。而随后崛起于西北、摧毁殷商、建立强大的周王朝的周人,其先祖就发祥于甘肃的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再往后,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声势更为浩大的秦帝国,其先世亦发祥于今甘肃天水一带。汉代的首都是长安。甘肃毗邻京畿,是北拒匈奴、拱卫关中、西向出击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西通西域、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汉武帝打通河西、设四郡 自有其深刻用意。而两汉、三国之际,甘肃土地上出现李广、赵充国、皇甫谧、马超、韩遂、庞德、姜维等一连串旷世豪雄,亦非偶然一一没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怎么可能出现如许人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教进入全盛时期,甘肃境内丝路主干道上出现了一大旷古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一大群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期,甘肃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那时候,河陇地区沃野千里,祁连山下牛羊弥望,胡商蕃客穿行如织,凉州大马名满天下……人谓“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可见甘肃当时的经济之盛况。政治上,关陇氏族集团逐渐控制了帝国权力,成为李唐王朝的核心政治集团,众多的陇右籍政治家纵横政坛,风云一世。而诗人们纷纷投笔从戎,奔赴西北前线,月下豪饮,马上赋武诗,吹奏出一曲曲千古绝唱……可以说 ,隋唐时期 ,是甘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自宋以降,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步步进逼,华夏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逐渐南移,甘肃渐渐被文明中心抛在了身后,变得落寞而惆怅,忧郁而孤独。最红火的时代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游牧诸族的轮番占领、中原兵锋与胡骑马刀的惨烈碰撞。身处中原农耕地区与关外游牧地区文接地带的甘肃,几乎变成了一片大战场。明军逐蒙古人于漠北,以嘉峪关为象征的甘肃是抵御关外蒙军卷土重来的前沿阵地;清廷收新疆于濒危,甘肃又成为左宗棠的大本营。近千年间 ,这块土地上烽火连绵 ,兵燹不断 ,生灵涂炭 ,生态毁坏 ;更兼政治凋敝 ,天灾频仍,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每况愈下,与江南胜景不啻天壤。古人遂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喟,闻之令人扼腕慨叹 ! 所喜的是,洋务运动兴起之时,与上海、天津、福建等地几乎同时,远处西北的兰州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的烟囱。但这一道希望的曙光,随后又被地方军阀与国民军、中央军三方争逐地盘的枪炮声打断。我红西路军喋血河西,更是一段痛史。
  直到1949年以后 ,新中国蓝图初绘 ,甘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棋盘上的一枚重要的棋子。
  昔日春风不度、羌笛忧怨的河西走廊上,出现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 ,铁人王进喜和他的伙伴们 ,带着宝贵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技术经验,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崛起了举世闻名的镍都金昌,多少优秀青年男女怀着满腔热血青春理想,从八方辐辏于大漠深处。“两弹”在此爆炸,震惊世界;“一星”呼啸腾空,举世瞩目。当年羊皮筏子飘摇水车吱扭的黄河古渡口,出现了一批规模宏大的炼油、化工、钢铁、军工企业和铜矿 ,兰州一带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基地;出现了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 。
  数十万科技才俊会聚于黄河之滨,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甘肃由过去落后的农牧业省份,一跃变成了为全国工业输送血液的西北工业重镇。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英明方略在陇原大地上尽显效力。先是两千多万农民终于获得了温饱一一遥想旧日有不少农民全部家产不值百元的辛酸景况,这一看似平凡的实绩实在令人百感文集,热泪潸然一一继而是特色农、牧、林业遍地开花:祁连雪水流入河西走廊,浇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陇中的土地干旱本为今人头痛的亘古难题,人的智慧却化劣势为优势,孕生了“马铃薯工程”,品质优异的定西旱地洋芋远销东南沿海。草产业、制种业、葡萄酒业遍地兴起,一如飞天撒下的片片花瓣。天祝草原出产的白牦牛堪称珍稀品种,兰州、靖远、民勤的瓜果名闻遐迩,而气候温湿的陇南山区,盛产醇酒香茗、药材板栗和珍稀动物……甘肃是黄土高原上生态破坏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干渴的黄土丘陵。干旱缺水成为甘肃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困境。为摆脱困境,甘肃人民埋头苦干数十年,引大入秦工程与景泰电力提灌两期工程相继告竣,盼望已久的洮河引水工程又即将启动。曾经干得冒烟的大片土地,从此清水淙淙宗,一派绿意。与此同时,甘肃的国企正在经历痛苦的淘汰、代谢、重组与改制,而酒钢、兰铝等大型国企生气益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公路深入穷乡僻沟,网络联通千村万户,“村村通”走进农民视野。丝路古道上那些年代久远、破败凋敝的城镇,如今纷纷脱胎换骨,梳妆一新,变幻成了一串美丽、繁华的现代城市。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和《读者》杂志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将丝绸之路上的古韵新津、现代人的精神花雨洒向了大江南北、海峡两岸、欧亚大陆……可以说,今天的甘肃精神抖擞,生机勃发 ,进入了自唐代以来最为昌盛、最具活力的时期。
  山河两千里,沧桑五千年。文明的兴衰更替造就了一段特殊的省史。这一大段曲折的历史,有待于史家们细细勾勒;发生在甘肃大地上的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绽放于甘肃各地的风致独具的地方文化,有待于向海内外人士娱娓描述;被偏见的尘泥遮蔽的甘肃形象,有待于专家们重新擦拭理清。我想,这大约就是甘肃文化出版社精心组织出版甘肃史话丛书的初衷吧。
  甘肃史话丛书凡八十余册,卷帙浩繁,工程宏大,而各分册又翔实谨严,充实饱满,文图俱鲜。达此成效殊为不易。这是甘肃历史上第一套全面展示全省各地历史文化风貌的通俗读物。依我看,此举无论是对于人们了解甘肃,还是辅助甘肃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为学者们提供新鲜的乡土史料 ,皆善莫大焉。
  我非陇人,于陇上人文史迹所知甚少,然心仪陇上风物久矣。如今能有缘亲践陇地,忙里偷闲登临凭吊,登西陲雄关而见秦月,叩明清古钟而闻唐韵,每每逸兴遄飞,感触丛生。陇东窑洞里香喷喷的小米粥和浓浓的秦地乡音,让人想起华夏先祖艰难创业的遥远身影;纵贯河西走廊的汉、明长城遗迹,让人恍见霍去病、匈奴单于往来驰逐的马蹄烟尘;河州古镇上林立的清真寺与忙碌的小作坊,让人想起元时遍布天下的穆斯林商人、工匠和明代的茶马互市情景;拉卜楞寺的金顶红墙,甘南草原上万骑奔腾的赛马盛会,使人想起一个马背民族的坎坷来路……还有兰州的金城关、五泉山,秦安的古街亭,成县的杜甫草堂,天水的麦积山,张掖的大佛寺,武威的西夏碑、马踏飞燕、百塔寺,庆阳的北石窟寺,泾川的南石窟寺,永靖的炳灵寺,以及戈壁深处的雅丹地貌,景泰的黄河石林、永泰龟城,永登的满城,陇东塬上的皮影剪纸,平凉郊区的崆峒秀峰陇南林区的奇峰飞瀑,甘南草原的背水牧女,大夏河畔挚热的“花儿”……无不令人耳目一新,神思奋飞。陇原大地,藏龙卧虎,真可谓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地理、民俗博物馆。异地异国的朋友们今生有志行万里路来到甘肃,亲睹这些历史的遗骸、造化的奇迹、民间的风情,感天地之辽阔,发怀古之幽情,沐乡土之清风,固为人生一大乐事;倘不能躬行 ,借助这套文图并茂的“史话”丛书 ,不也能增见识 、开襟抱 、满足壮游情趣么!是为序。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