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物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7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物传略
分类号: D693.4
页数: 17
页码: 453-469
摘要: 古代黄帝,公刘,蒙恬,李直,谢子长,郭存信,杜宛,郭廷藩,张进元,李科,芦永财,杜宗佑,郭进亭,秦善锋人物传略介绍。
关键词: 正宁县 人物传略

内容

黄帝
  黄帝,少典之子。母名附宝,是有蟜氏的女儿。神农氏末年,少典氏娶妻附宝,生黄帝。黄帝成长在姬水沿岸,居住在轩辕之丘,取姓公刘,封国有熊,号轩辕。他幼时就伶俐懂礼,稍大即纯朴敏慧,成年后睿智而练达。
  轩辕时,神农氏衰,诸侯互相侵伐,残害百姓,神农氏无力征讨,轩辕便操练士卒,出兵征讨拒不朝贡的诸侯,使各方诸侯都来称臣。轩辕实行德政,整治军队,研究气候,种植五谷,安抚百姓,测量土地,成为部落首领。炎帝欺凌各部落,轩辕率领军队同炎帝在阪泉的野外交战,终于取得胜利。蚩尤最为残暴,经常作乱,拒不从命,无人能敌,轩辕便征集各地部落和军队,与蚩尤在涿鹿的野外交战,历时3年,经大小72战,击杀蚩尤。从此轩辕被拥戴为部落首领,各地诸侯全部归顺,都尊奉他为天子,并取代了神农氏。因他有土德的祥瑞,故尊号黄帝。
  黄帝平服叛逆,广施恩泽,利及万物,体察世情,足迹遍于天下。他东到大海,登上丸山和泰山;西达崆峒,问道于广成子,登上鸡头山;南到长江,登上熊耳山、湘山;北逐荤粥,在釜山与诸侯核验兵符。他建城邑、修宫室于涿鹿郊野,而自己却常宿兵营,迁徙无定,开山通道,从不安闲。他派人到处访贤,在海角得到风后,拜为相国;在大泽得到力牧人,拜为将国;任用常先、大鸿来治理人民。他以云命百官,军队也称云师。设立左右太监,监察各方诸国。黄帝多次主持祭祀和封禅盛典,万国朝贺。黄帝获得宝鼎后,推算日辰历数,区别班辈身份,顺应自然规律、阴阳变化和生老病死之道,研究国家存亡之理。按时种植百谷草木,驯化兽禽,广泛研究日月星辰的变化,潜心观察山川、土石、金玉之所藏。勤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黄帝曾开采首山的铜矿,冶铸器物。派遣北地人岐伯遍尝百草,负责治疗疾病。后世以他和岐伯二人问答讨论医学的形式编成医书,托名《黄帝内经》,并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他命令仓颉根据事物象形,发明文字。他叫人们剖开木头,挖空中心,制成大舟,削木头,制作木桨。舟、桨的发明,便利了交通。驯服牛马,驾乘车辆,载物通向远方。砍伐木头,制成家具、木器。教民播种,发展生产。养蚕、鼓乐、音律、算术等科学技术即在黄帝时期发明。黄帝有4个妃子,共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人,正妃名叫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生了昌意;次妃名叫女节,是方雷氏的女儿,生了青阳;第三个妃子是彤鱼氏的女儿,生了夷鼓..。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大宋宁州真宁承天观之碑》曰:“罗川之上游,实彭原之属邑,气象葱蔚,..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黄帝死后,埋葬在上郡阳周县的桥山,即“隋宁州罗川县东80里之子午山 ”,就是位于今正宁县五顷塬乡的黄帝冢。
  公刘
  公刘,北豳(今庆阳县)人,古代周人部落首领,为周先祖不窋之孙、鞠陶之子,周文王姬昌的祖先。鞠陶死后,公刘立。公刘忠诚厚道,笃爱人民,勤劳刚毅,文武兼备,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经济眼光、组织才干的古代英雄。
  先周部族开始在北豳,即今庆城县定居,范围较小。在鞠陶主政时期,周部族同周围的戎狄族人产生摩擦。为了部落安全起见,鞠陶命公刘负责公共安全和管理兵器,故称公刘(公者,公共也;刘者,兵器也)。鞠陶死后,公刘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他“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宣”,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使农耕文化在戎狄之间得到广泛传播,对庆阳川塬地带农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了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向更大的地域推广,并由此扩大政治影响,公刘将其活动区域扩展到今宁县、正宁、合水、镇原的塬面地带和沿蒲河、马莲河流域的川道地区。起初,公刘居住在温泉附近。22岁时(甲子年),他将首府迁至南岗(今宁县城西庙咀坪),史称“公刘迁豳 ”。这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转移大大开拓了周部族的基业。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庆阳地区和陕西省的旬邑、彬县、长武、淳化、耀县、宜君、黄陵及甘肃省的泾川、灵台等16个县域。公刘迁豳后,不懒惰,不苟安,整理国界,划定疆土,察看平原,测量地形,观测水土气候,利用广阔的土地树艺百谷,并在今子午岭地区伐取木材,开采石料,修建房屋,制造船只,发展酿酒、纺织等手工业,影响了周围戎狄部落,使豳地由游牧区变成以农业为主的半农牧区。数十年间,谷物满仓,财物积库,人口广增,物阜民康,“行者有资,居者有积蓄,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到处是一派安居乐业的喜庆景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周部族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重大发展。公刘在南岗削土建城,营造都邑,扩建京师,组织三军,寓兵于农,屯田戍边。从此,他开始在宫室居住,并设立了文武官员,在基层设置了 “大官冢 ”组织生产活动,进行部落管理,征收贡
  赋,一个奴隶制国家的社会制度逐步形成,诸侯从,之者达18国之多。公刘在庆阳一带造福益多,惠及后代,人们饮水思源,修邑建庙,尊为神圣。今宁县一带尚存有公刘邑、公刘庄。庆城县城西南80里温泉乡高家土肴有公刘庙;每年三月十八日,四方百姓赴庙拜谒,陕西彬县、长武等地亦来人祭奠,共同缅怀这位华夏农耕文化开拓者的恩德。
  公刘死后,子庆节立。此后,其子孙计有8代均在豳地活动。到古公亶父时,率族人南迁岐下周原,改国号为周。
  蒙恬
  蒙恬,先世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曾担任秦国的将军,领兵拔城略地,建有军功,很得秦王宠信。蒙恬曾学狱法,作狱官、掌文书。蒙恬有个弟弟叫蒙毅。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由于家世的关系,得以当秦国将领,率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国,拜为“内史。秦国兼并天下后,乃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向北驱逐戎狄,收取黄河以南的土地。构筑长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险,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1万余里。于是渡越黄河,占据阳山,逶迤而北,暴露军队于外,共有10余年,驻守在上郡。这时,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崇蒙氏,信任他,夸奖他的才干,并且亲近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则陪皇帝同乘一辆车子,居内则侍从在皇帝的跟前。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因此,即使是其他诸将相,也都不敢和他们争宠。
  有一次,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叫蒙毅依法惩治他。蒙毅不敢枉屈法律,判定赵高死罪,褫夺他的官职.秦始皇顾念赵高平日做事很认真,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官职。
  秦始皇想要巡游天下,路经九原郡,直达甘泉宫。于是派遣蒙恬开路,从九原郡到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1800百里。可惜没有完成。这条直道由邑石门关沿子午岭进入正宁境内,经刘家店、蔡头湾、黑马湾、雕岭关、石窑、高庄、车皮湾、艾蒿店,过烧锅梁出正宁县境进入宁县。直道宽约8米,在正宁境内长约70公里。
  始皇三十年(前210)冬天,巡游会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琊。途中忽然患病,便派遣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蒙毅还没有返回来,秦始皇走到沙丘就病死了。秦始皇病死的消息被封锁,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陪侍在秦皇左右。赵高很得胡亥的宠幸,想要立胡亥来继承帝位,又怨恨蒙毅前次依法惩治他而不帮助他,因而存有贼害蒙毅的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地计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既已立毕,便派遣使者,捏造罪名,赐给公子扶苏与蒙恬死罪。扶苏自杀身亡,蒙恬内心怀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官吏,另外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胡亥用李斯的舍人担任“护军’,代替蒙恬掌兵。等到使者回来呈报,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便想要释放蒙恬,但赵高唯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仍旧怨恨不已。
  蒙毅祷告山川后赶了回来,赵高便趁此机会,为要向胡亥表示尽忠,意欲消灭蒙氏,就对胡亥说:“我听说先帝要举用贤能,册立你为太子已经很久了,蒙毅却谏着说‘不可’。如果他知道你贤能而逾久不立,那是对你不忠而且迷惑先帝啊!依我愚昧的看法,不如把他杀了。”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就囚系蒙毅于代郡。而在此之前,已先囚系蒙恬于阳周。等到车驾回到咸阳,发丧埋葬奏始皇,太子即位为二世皇帝,赵高最得亲信,日夜毁谤蒙氏,找寻罪过加以弹劾。
  子婴进谏说:“我听说以前赵王迁杀他良臣李牧,而改用颜聚,燕王喜暗用荆轲的计谋,而违背秦国的条约,齐王建杀他的先世忠臣,而用后胜的谋议。这三位君王,都各自因为改变旧规而丧失了国家,殃祸降及本身。现在蒙氏一家人,乃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君王却要在一时之间舍弃他们,除掉他们,我私下以为不可以。我听说轻于思虑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能广纳众智的人不可以保全君王。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不能互相信任,对外让战士的斗志分离啊!我私下以为不可以这样。”
  胡亥没有采纳子婴的话,却派遣御史曲宫乘坐驿车前往代郡,命令蒙毅说:“先主要立太子,而你加以阻拦。现在丞相以为你不忠,判决你灭家之罪。我不忍心这样,只赐你一死,也算是很庆幸了。希望你自己打算一下!”蒙毅回答说:“假若以我不能博得先主的欢心,那么我从年轻开始做官,顺意蒙幸,直到先主殁世,可算是了解先主的心意了。假若以我不知道太子的才干,那么太子能独受宠幸,陪侍先主,周游天下,比起其他诸公子来,相差绝远,我还有什么可疑的。先主要举用太子,已经有好几年的积心了,我还敢进谏什么谗言,还敢出些什么计谋呢!我不敢找藉口来求全苟活,只是为了怕羞累先主的声名,所以希望你替我费点心思,让我能够为实情而死。况且古有明训:顺意成全,是正道所尊贵的,严刑杀戮,是正道所鄙贱的。从前秦穆公用子车氏3位良臣殉葬,处罚百里奚不当其罪,因此立号为‘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4位君王,都犯了大过失,使得天下人批评他的不是,说他们的君王不够贤明,因而这4位君王的恶声,都被记载于诸侯的史籍上。所以说用正道治国的人,不杀害无罪者,刑罚也不加在无辜者的身上。希望你细心地想一想!”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不听蒙毅的话,遂杀了蒙毅。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你的过错太多了,而你的弟弟蒙毅现在又有大罪,依法要连累到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对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有三代了。现在我统领30万大军,虽然身被囚系,也有足够背叛的势力,但是我知道,我应该守义而死,我所以要这样,完全在于不敢忝辱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惠啊。从前周成王刚即位的时候,还没有脱离小儿衣的包裹,周公旦背着他上朝,终于平定了天下。等到成王有病,病得很危险,周公旦绝断自己的指爪,沉到河里说:‘君王年幼无知,都由我代为行事,若有罪过殃祸,应当由我承受惩罚。’于是把这些祷语记录下来,藏在文书府内,可说是极端得尽到心力了。然而等到成王能够治理国事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君王若不防备,必有大事发生。’成王于是大怒起来,周公旦就避到楚国。后来成王在文书府里审阅档案,看到周公旦的祷告书,才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要作乱呢!’便杀了说谗言的人,并且把周公旦请了回来。所以《周书》上说‘国君做事一定要参错交互地察询’。现在我蒙氏宗族,世代没有二心,而事情结果却是如此,这一定是有庶贱臣子叛逆作乱、宦官权势凌驾王室的缘故。周成王犯了错失而能改过振奋,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诛杀关龙逢,商纣诛杀王子比干而不后悔,终于身死国亡。所以我以为犯有过失可以改过振起,听受谏言可以觉醒自己;参错交互地察询,是往昔圣君治国的方法。凡我所说的这些话,并不是为了求得免罪,而是要用来忠谏而死,希望陛下能为万民,考虑一切事情应当顺从正道。”使者说,“我只接受诏令来对你执行刑法,不敢将你的话转报给皇上听。”蒙恬喟然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过,竟无罪而死呀!”沉默了许久,然后又慢声地说:“我的罪过,本来就当受死刑。起自临洮,连接到辽东,筑城墙,挖河沟,1万余里,这中间不能没有断绝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就吞下毒药自杀而死。据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蒙恬墓)“在县北二十里。”经考证,位于今永正乡友好村(原蒙家洼村)东塬畔。目前,原墓冢上已盖起多处民宅,但当地群众还能指出蒙恬墓的具体方位。
  赵邦清
  赵邦清,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出生。字仲一,号乾所,明真宁(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村)人。父亲赵应魁,以子封为奉政大夫。母亲高氏,秉性严毅,治家勤苦。邦清6岁,母促其读书,寒冬腊月,夜夜伴守至二更方休。鸡初鸣,母即起,邦清正酣睡,不肯起。母拖手扶背,推至灯前读书,烧水洗眼一醒,天天如此。邦清15岁入学堂,后又辗转到三水县(今陕西旬邑县)和湫头兴教寺等处闭户攻读,远近驰名。万历十九年(1583)中举,次年中进士,知山东滕县。邦清初知滕县,人民饥寒交迫,而官吏贪赃枉法,敲诈勒索。邦清先从县衙入手,厉行整饬,将吏书马三重等革职发配。宁德王妃的父亲刘鹤打死人命,按律处斩。鲁亲王选婚,盐商张继元事先行贿3千金,要选定其女,并要挟山东达官显贵逼邦清具结,他抗衡到底,终未具结。邦清秉持节操,清介方刚,疾恶如仇,执法如山,一切请托断绝不行,使士绅慑服,豪强生畏。其时,滕县出境饥民卖儿鬻女者不计其数,逃亡者过半,惨状目不忍睹。邦清接任伊始,心急如焚,他坚毅果断,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在县邑办起粥厂,舍饭救民,吃粥者达五六万人,从邻邑求借粮食,赈济灾民3万多人,用历年节存羡银购回耕牛千余头,分给贫民使养,并帮助购买籽种,修理农舍,安置流亡7千户,赎回滕县百姓被卖的妻子儿女。
  滕县历来丁地不分等,以丁载粮,豪绅大户兼并沃野,强行霸占,隐瞒丁口,偷漏赋税。农民丁稠地少,田亩瘠薄不堪,无力耕作,所产无几,且赋税繁重,多破产流亡。面对农业凋敝、田园荒芜的现实,邦清摒个人利害安危于不顾,决心丈量土地,均平赋税,惩治富豪,振兴农业。他发布公告:“令自名其田,户度之,无寄隐而后可。”他还亲临田野,以身作则,依靠所在父老,实行丈量。这样一来,一些官僚富豪采取仗势阻挠、依财行贿、诬陷恐吓等种种手段竭力反对。但邦清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吾执吾中,我行我素。身与豪贵斗而驰田中,瞋目赭面,奋髯怒号”,豪强只得默认就丈。共查出隐瞒土地数千顷。接着分等定级,审查户丁,稽核赋税,使县内耕各有田,地各有主,赋各有头,百姓拍手称道,无不欢迎。滕县有大量未垦的荒芜土地,邦清决心开发利用,为民造福。他拿出自己俸银收买草根,鼓励农民拓荒垦田。一时间,草根价格由一个钱二斤增至五个钱一斤,县民老幼皆挖草根赚钱。不几年,垦荒三千顷,收买的草根在县衙外堆起两个大垛。草根垛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才被焚烧,燃烧月余始完。
  邦清还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治理滕县,发展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他大力倡导植树造林,绿化荒野,号召乡民大量栽植桑木和枣树,在官舍和公共场所广植花木,在通往县邑的大道两旁栽植杨柳。他实行严格的管护措施,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公子少爷,只要行游时以折枝来开心,即令衙役围捕,罚其赔偿十倍以上方罢。他注重兴修农田水利和漕运工程,往往徒步数十里,亲自勘察地形。经常奔赴水利工地,昼夜指挥,辛劳不止,终于修成有10多条灌渠长80华里的漕运工程。他招募饥民,以工代赈,开办矿业,采掘煤井数十眼。还在县邑设立钱庄,兴办商号,建立学校。时过五年,原来一个凋敝不堪、民穷财尽、饥荒遍地的滕县面貌为之一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库中积金三千两,余谷五万石。使滕县“官道杨柳,田野桑枣,垣树表列,莲河鱼塘,宾舍有序,学士诵歌,商贸井然,市贾无饰,河洛之间,葱然一善国也。”
  万历二十六年(1598),安南国(今越南)正使、礼部侍郎冯克宽来中国进贡,路过滕县,到县衙访问,但不见知县,问及衙役,才知县令教民种田去了。冯到京城后,万历皇帝询问:“你到我国访问46县,所见官吏政绩如何?”冯回答说:“自入中国界,所到州县,未有如赵邦清之清一尘不染者。”遂嘱随从书赠“清清清”三个大字。万历皇帝大喜,立即下诏召赵邦清进京。圣旨到滕县,百姓爱而不舍,再三挽留,邦清动身不得。万历皇帝又下第二道圣旨,促其受命,违者问罪。滕县百姓聚集几千人,携带粮秣、盘费,护送邦清进京谒见皇帝。进京后,邦清被封为吏部验封司主事。
  万历二十七年(1599),邦清任吏部稽勋司郎中。到任两月,原兵部尚书张学颜的儿子张承祚疏请奏官,邦清坚持不从,吏部正堂三番催促,亦不予理睬。邦清严惩吏部宿弊,弹劾吏部尚书李戴及文选郎中邓光祚、验封郎中侯执躬等受贿事,皆被罢官。还将贪赃枉法的文运司新都吏王■充军,旧都吏王炫问徙,文选司都吏谢天成革职为民。刑部王理因怕邦清弹劾自己,暗送白银千两,邦清不仅拒收,且将千两白银抬到御殿面君,使王理受到制裁。
  邦清念桑梓差繁役重,民多逃移,上疏裁革真宁不属宁州辖,直属于府;裁革雕岭巡检1员,工兵36名,并实行庆阳一府五州县一条鞭法,每年可节约民财合计白银7千余两。
  邦清入仕途十年,誉满齐鲁,清名播天下。一些权奸佞臣谤其标新立异,捏造罪名,妄加陷害。顺天府推官郝道行对邦清素怀不满,捏造邦清痛骂当朝宰相沈蛟门,邦清即遭沈诬陷。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邦清被贬官三级。万历四十五年(1617)后季,因南北党事之争,又被削职归里。
  邦清归家后,清囊无余,负债累累,自号“草帽山人”,身居陋室,躬耕于田,奉养老母,清贫度日。此间,京师朝野公论不容,盼望朝廷为邦清平反冤案,重回仕途。天启二年(1622),邦清被起复,奉诏出任四川贵州遵义道监军参议。是年七月,贵州水西同知奢崇明反叛,邦清率军征讨,途中身染瘴岚之气,病逝于军中,终年64岁。赐谥“光禄寺卿”。子赵崇贤,为国子生,授河南彰德通判。
  邦清多有著述,如《鹤唳草》、《瞑眩录》、《游艺海纳集》、《梦游仙记》、《神柏记》等,多已散佚。现仅存《游艺海纳集》、《神柏记》全篇。
  李直
  李直,清康熙年间(1662—1723)真宁县朱村(今正宁县永和镇朱村)人。明末,因连年兵燹,真宁县民亡大半,地多荒芜。清初定鼎,真宁县田赋毫厘未免,仍沿袭明代按3700余顷征收田赋的成例,致使百姓“耕一赋二,不堪其苦,潜匿移徙,不知其几”。这种田赋负担极不公正的状况持续数十年,官府竟无人上报朝廷予以更正。李直“愤然而起”,将百姓苦情,“诉于县主,县主不理;诉于知府,知府不闻;诉于道尹,道尹推诿。事出无奈,直诉于省,当堂理论”,但官官相卫。于是李直愤然斥责说:“做官不与民作主,枉食国家之俸禄!”。总督发怒,隔案抛出一方砚台,击中李直头部,将李直打死在堂上。这件事被康熙帝闻知后,下诏将真宁县应税田赋耕地面积减免1千顷。到了雍正年间(1723—1736),朝廷广开言路,大赦天下,并诏在职各官上报历年死于非命的冤案情形。此时,李直灵柩方才发回原籍,并由知县题词“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全县人士,共立墓碑,刻以“义气激昂”4字。儒学依照祀典,以礼相葬。
  王振海
  王振海(1893—1942),罗川乡城关村人。出身于世代农家。中年时期,受陕甘边区工农红军革命思想的影响,曾同中共正宁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郭廷藩义结金兰,被群众推举为 “全县民众代表 ”。
  民国二十一年(1932)秋,国民党正宁县第22任县长罗绳奉甘肃省政府之命,带领10多名亲友来正宁上任。罗在任职期间,重赋宰割,贪赃枉法,肆虐尤甚。特别是大征所谓“烟亩罚款税”,群众种烟一亩,征收罚款税白洋50元。罗绳还把他带来的亲友大部分都安插为“催款委员”敲诈勒索,打骂群众,贪污受贿,高收税款,欺下瞒上,多收少报,共贪污白洋1万多元。,全县人民怨声载道,万众疾呼,要和罗绳算账。王振海以“民众代表”身份向国民党正宁县政府提出严正抗议,强烈要求立即组织人力清算全县“烟亩罚款税”的回收、上缴账目。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国民党正宁县政府指派绅士张鹤龄、巩崇文等人负责清算全县“烟亩罚款税”的收缴账目。清账刚开始,罗绳就借故治病,躲到平凉。罗绳溜走后,算账被终止。王振海决心去兰州找省府告状。他当着父老乡亲的面说:“我王振海生在正宁,长在正宁,为正宁人民办事,即使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当时由县教育局局长于国藩等人捐助费用,王振海和罗川武王庄小学教师张明选(主要是写状子)一起跋山涉水,徒步1800里赶到省府兰州。他们曾三次闯入国民党甘肃省高等法院,但都被赶了出来。省高等法院的结论是:“诬告父母官,必是刁民无赖,驳回原诉,令其回乡,严加管教。”见此,王振海不得不离兰回乡。
  不久,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就派人将王振海押到县府,审问其诬告县长“罪行”。王振海不屈不挠,当堂争辩,列举大量事实,义正词严地回答:“赃官必告,告必到底!”第二年,王振海又赴兰州告状。这次他在省城共待了两年时间,受尽了讽嘲咒骂,而且还带了铐子,挨了板子。但他坚韧不拔,宁死不屈。在兰州,他为了糊口,曾摆摊卖水。王振海卖水为生,矢志告状,一时轰动省城,并得到了原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教育厅厅长赵元贞的支持和资助。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甘肃省政府不得不立案审查,并委派7人来正宁调查。经各方面明察暗访,清算账目,查明罗绳贪污正宁县烟亩罚款税白洋一万元属于事实,王振海绝非诬告。事实虽已查明,但在处理时,却官官相护,大事化小。省政府第一次决定将罗绳免职,王振海不服;第二次改为撤职,他还不服;直至第三次,省政府才判决将罗绳撤职查办,关押三年,责令退出赃款白洋7,000元,拨付给平凉柳湖师范作建校经费(当时正宁乃至陇东大部分学生都在平凉上学),王振海才作罢。
  王振海两次上省,三年告状,历尽艰辛,终于告倒了赃官,伸张了正义。但国民党政府官吏却对他恨之入骨。王振海返回家乡后,他们扬言“不除王振海,难为正宁官”等等,借故生端,肆意报复,逼得王振海背井离乡,到陕西三原县开药材店度日。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党正宁县县长董寄虚以“通共”之名,将王振海和山河镇地下党员屈则声一起枪杀于山河东坳。王振海时年仅49岁。
  谢子长
  谢子长(1896—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为德元,号浩儒,化名东阳。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人。民国十四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一年(1932)2月初,谢子长率西北反帝同盟军移驻正宁县三嘉塬。2月21日,部队被改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谢子长任总指挥。游击队成立后,先后两次攻打了正宁县山河城,震慑了陕甘军阀和国民党地方政府。三四月间,当他得知正宁县寺村塬(即正宁县南塬)一带农民为抗粮抗款而自发组织起民团的消息后,他便带领游击队来到这里,发动群众,召开大会,将民团改为赤卫军,支持贫雇农斗豪绅,分田地。还在寺村塬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寺村塬革命委员会),进行了开辟革命根据地和建立工农政权的工作。民国二十四年(1935)2月,谢子长病逝,年仅39岁。
  左怀玉
  左怀玉(1902—1946),原籍陕西省旬邑县百崖头,民国十八年(1929),陕西大旱,怀玉随父举家漂泊,落户于正宁县五顷塬,佃田为主。二十二年(1933)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四年(1935)8月,正栒%革命委员会(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他被推选为副主席兼劳动部长。二十五年(1936)新正县收复后,发动群众反击豪强地主的反水活动,追回土地1300多亩、租子70石。同,时,他还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有关土地革命的政策,按照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标准,划定阶级成分,填发土地证,确
  定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二十六年(1937)8月,左怀玉当选为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动员全县无地农民开垦荒地2892亩,增修灌溉田170多亩,植树20680棵,兴办区级合作社1处,社员达23020人,股金403万元(边币),区政府入股2000元。两年间征收救国公粮1266.4石,集征优抚粮8805石。组织代耕队94个、4540人,给抗日军工烈士家属代耕1596亩。
  三十五年(1946),左怀玉因病去世,时年44岁。
  郭存信
  郭存信(1902—1952),五顷塬乡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3月,郭存信、郭廷藩、郭自发等在杜苑的领导下,组织贫苦农民首先在寺村塬打了几户土豪劣绅,没收了部分浮财和粮食,分给了贫苦百姓。次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郭存信担任中共正宁县第一党支部书记。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陕甘边南区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张仲良在五顷塬、孟家河、龙咀子一带领导贫苦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郭存信带领全体党员积极投入土改工作,宣传鼓动群众,斗争土豪与恶霸地主,保证了土地分配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革命斗争的胜利果实。民国二十五年(1936),调任中共淳耀县委书记。民国三十年(1941)11月,调任正宁县人民政府县长。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封锁陕甘宁边区的斗争中,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保障部队供给,支援抗战,郭存信认真贯彻毛泽东提出的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实行以农业为主的原则,党政军民齐动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要求在生产季节,全县各级政府要把领导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奖励模范人物;改造懒汉 “二流子”;发动妇女参加劳动;组织互助合作,扶持移民生产自救等措施。经过三年努力,新正县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群众普遍达到“耕一余一”机关驻军达到自给自足,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民国三十年(1941)底在新正,县三区阳坡头进行的典型调查表明,全村36户,其中原有的15户贫农、3户雇农,分别达到或接近中农的生活水平。存信还身先士卒,带领全县人民积极开荒,取得了显著成绩。《解放日报》1942年3月5日、1943年11月19日相继报道“新正县全县开荒3000亩”、“新正县移民最多的马栏区共收获秋粮15523石,人均3石。除缴公粮外,全县夏秋粮达到耕一余二”。解放后,郭存信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委副书记。1952年7月,因病去世,终年50岁。
  杜宛
  杜宛(?一1935),陕西省渭南县人。中共早期党员。他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回到渭南中学任教,组织进步团体,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宣传革命理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
  民国二十二年(1933)2月,杜宛受中共陕西省委的派遣,和杜林治、李尚勤等3人来到正宁开展革命活动。开始,他们先在五顷塬、西渠、孟家河、龙咀子等山边地带深入村户,访贫问苦,秘密串联,结交朋友,着手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他知识渊博,平易近人,擅长宣传鼓动,讲起革命道理,总是滔滔不绝。句句说出了穷苦百姓的心里话。不久,在他周围,就形成了一批革命积极分子。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教育培养,先后发展郭廷藩、郭存信、左怀玉、郭自发等4人为正宁地区首批中共党员。7月下旬,组织成立了正宁县第一个党小组。在他的亲自领导下,正宁地区首批党员通过亲友等关系,单线联系,秘密活动,又先后接收秦善秀等1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在西头村召开党员大会,成立了正宁县第一个党支部。杜宛还在湫头塬的个14村子,组织了贫农团、雇农团、佃农工会和村会,并成立赤卫军,建立游击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黄柏村有一家姓冯的土豪逃跑后,杜宛领导村农会将他家的120多石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民国二十三年(1934)9月,陕甘边区特委决定成立陕甘边南区党委,杜宛任组织部长。是年,杜宛和郭廷藩、李德录、郭存信等11人组成特务队,杜宛任队长,随三路游击指挥部转移。10月,三路游击指挥部带领正宁、宁县游击队和特务队共300多人来到宁县九岘塬,决定消灭迕逭(春荣)的反动民团。11月初的一个夜晚,游击队迅速包围了迕逭民团,打死打伤10余人,俘虏10人,余敌逃窜。接着杜宛带领特务队配合三、四支队,组成尖兵小组,携带短枪、匕首、手榴弹,乘黑夜奇袭金村塬梁掌堡民团。当夜,尖兵小组在堡门隐蔽,其余战士在外埋伏待命。次日晨,乘团丁开门挑水之机,尖兵组猛扑过去,堡外埋伏的战士也一齐冲入敌碉堡,击毙了顽抗的团丁,其余全部被俘,共缴获长短枪50余支和大批弹药,处决了民团中队长庞老五和绅士梁廷祯。同年11月,杜宛随三、四支队攻破麻子掌,击毙豪绅汪兆明等10多人,没收了粮食和浮财,烧毁了堡寨。
  民国二十四年(1935)2月,杜宛和郭廷藩率新正县游击队回到五顷塬,处决了勾结民团、横行乡里、反攻倒算的反革命分子郭彦升等3人,群众拍手称快。5月,杜宛协助正宁县办事处筹备建立新正县党政组织。8月,中共新正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杜宛带领工作组在长舌头的南岭村进行土改试点。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制订方案,狠抓实施,使土改在一、二、三乡迅速推开,顺利进行。寺村塬恶霸地主外号“姚贼”,躲在寺村城楼上,造谣煽动,干扰破坏,民愤很大。杜宛带领贫农团没收其财产,并抓走了他的一个儿子。姚贼惊吓不已,只得把许多暗藏的东西送到苏区换回他的儿子。同年9月,在宜君县小石崖成立了中共陕甘边南区党委和革命委员会,杜宛任南区党委组织部长。不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执行者鲁贲来到南区,开展错误 “肃反,”大搞逼、供、信,乱抓人、杀人。杜宛等5名共产党员被蒙冤活埋在新正县二区(三嘉)的贾连坡。
  郭廷藩
  郭廷藩,五顷乡岘子村人。光绪三十年(1905)1月出生于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幼读私塾,16岁毕业于正宁县中心小学,在村学任教数年,归家务农。
  民国二十一年(1932)初,刘志丹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湫头塬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对素有正义感的廷藩触动颇大,萌动了投身革命的念头。是年五月,国民党平凉督察专员公署派2名收税委员到湫头各村敲诈勒索,逼收烟税,廷藩冒死报告红军游击队将其捕获。事后,国民党正宁县政府将廷藩及其两个侄子抓往湫头,吊在屋梁上严刑拷打。他守口如瓶,宁死不屈,被村民保释。是年,红军游击队经济员段老六在岘子村购买军粮,廷藩劝说其兄捐献小麦一石六斗。翌年春,中共陕西省委派杜宛、李尚勤、杜林治至湫头从事革命活动,廷藩等被吸收为正宁县第一批中共党员。10月,中共正宁县支部成立,廷藩当选为支部统战委员兼农会会长。民国二十二年(1933)秋,他发动回民青年王世英组建起了龙咀子回民游击队。当时,驻守宁县春荣镇的国民党庞民胜民团经常在桃树庄烧杀抢掠,残害百姓。廷藩和杜宛、封振保、郭百信等带领正宁游击队和回民游击队在桃树庄设伏,两面夹击,打死打伤8人,俘虏10余人。接着攻破麻子掌反动民团,镇压了9名作恶多端的豪绅和反动分子,把囤积的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民国二十三年(1934)2月,廷藩等带领游击队回到正宁,大义灭亲,镇压了以叔父郭书娃和郭彦升为首的哥老会骨干分子。发动和带领群众在五顷塬一带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200亩,分给10户佃农耕种。在龙咀子、西渠、孟家河等回民区发展党员,成立了中共党支部和回民乡政府。次年5月,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正宁办事处成立后,郭廷藩任办事处主任。此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夜以继日地走村串户,传播革命火种,发展地下党员,壮大党的组织。仅短短几个月,就在沿子午岭山区一带建立起12个党支部,并相继建起了湫头、三嘉、长舌头三个区党委和区政权。是年8月,中共新正县委和县革委会成立,他又任县委统战部长、县革委会主席。
  抗日战争开始后,郭廷藩调任中共新正县委书记,作为新正县的首席代表,与国民党正宁县政府谈判划界问题,妥善地划分了两种政权的区域界限,促成国民党正宁县政府联共抗日。接着,将苏区的乡苏维埃政府更名为抗日民主政府,改没收地主土地为减租减息,实行公草公粮制度,当年全县征缴爱国公粮397.2石。
  民国三十年(1941)7月,新正县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廷藩被选为参议会副议长。民国三十二年(1943)10月,当选为新正县县长,兼保安大队队长。在大生产运动中,他组织变工队514个。参加劳动力5,576个,两年开荒36,000多亩。并支持张清益开“义田”办义仓,为关中分区乃至整个陕边宁边区树立了一面旗帜。
  民国三十六年(19,47)2月,郭廷藩仍任新正县县长、代理新正县县委书记。10月,调任淳耀县县委书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任中共陕西省路东工委书记、关中军分区副政委兼路东总队政委。4月,调任三原军分区副政委。9月,任三原分区专员。
  1950年3月,廷藩调任宝鸡专区专员。1952年4月,调青海省工作,先后担任黄南州委书记、省监察厅厅长。1960年,任青海省监委第一副书记、省委委员。1977年,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80年离休。
  县土地管理局初成立时,经费紧张,困难较多,为了支持县上开展非农业用地清理工作,他主动把组织上配给他的专车借给土地管理局使用,深受干部群众好评。1993年9月28日,他因病逝世。张进元
  张进元(1905—1962)湫头乡车家沟人。出身于赤贫之家。父亲疾病缠身,母亲因病亡故。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一家父子光棍6人。他和父亲终年给地主打长工,4个兄弟吃糠咽菜,境况极为辛酸。民国二十一年(1932),刘志丹、谢子长率领红军游击队来到寺村塬的新庄、苟仁一带,建立赤卫军。他趁此机会参加了赤卫军。此后,他奔走于各村之间,串联群众,号召他们起来闹革命。同年4月上旬,在寺村塬新庄子召开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又称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张进元当选为副主席。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在寺村塬开展了土地革命。张进元带领广大赤卫军和贫雇农,首先没收了西城村、于家村、琴宅数户土豪的牛羊牲畜和财产,除部分留作军需外,其余分配给贫苦农民。接着在龙咀子、五顷塬、五坡■等地开展了土改,使贫苦农民第一次尝到了革命的甜头。1962年,张进元因病去世,终年57岁。
  焦怀兴
  焦怀兴(1905—1936)三嘉乡南庄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民国二十三年(1934)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六七月,间,担任新正县第五支队指导员。次年10月,受关中特委派遣,到宁县指导工作,先后发展王秉祥等4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37个乡党支部和苏维埃政府,并在马家洼成立了中共第一区委和苏维埃政府。11月,担任中共新宁县委书记。12月,焦怀兴支持新宁县土改、党建、扩红等工作;成立了新宁县土改委员会,先后抽调30多名干部投入土改。在土改中,焦怀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召开群众大会,讲解土改的意义,揭发地主剥削穷人的罪行,向农民颁发土地证,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先后有15名青年农民参加了赤卫军和红二十六军。民国二十五年(1936)1月,焦怀兴担任新宁县独立营政委。不久国民党东北军进攻正宁县乐兴村,新宁县独立营配合作战,在战斗中,怀兴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1岁。之后,上级党组织命名他的家乡三嘉区为“怀兴区”,以示缅怀。
  张仲良
  张仲良,陕西耀县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生。大革命前曾参加当地农民运动。民国二十年(193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小学教师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先后任中共耀县特支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因领导农民进行抗捐斗争被捕。在狱中,同敌人进行英勇机智的斗争。4个月后,党组织营救出狱,随后被派往杨虎城部队和中共西安市委职工部工作。次年夏,奉命回耀县,趁王泰吉部队起义,和张邦英等发动农民暴动,打土豪,分财产,组织游击队。不久,率游击队进入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与其他革命武装会合。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张仲良任第三路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率领游击队连续战斗,先后消灭了正宁县王郎坡民团,柴桥子民团和淳化民团,建立了新正、鄜甘、新宁、湫头、耀县、中宜等6个游击队,协同红四十二师骑兵团截获敌汽车一辆和部分军用物资,并策应国民党驻湫头六十一师一个侦察排数10人起义。是年夏,第三路游击队发展到12个支队,人、枪扩大了5倍。秋,张仲良以陕甘边特派员身份到正宁湫头塬开展革命活动,进行了土地改革,建立了正宁第一个民主政权 ——五顷塬乡苏维埃政府。接着在宁县、淳化等县相继建立了党政领导机关。之后,第三路游击队和其他部队合编为二十六军第一团,张仲良任政治委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参加了陕甘边南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任中宜鄜革命委员会主任。经过艰苦的游击战争,使以照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扩展到正宁、宁县、淳化、耀县广大地区,以及黄陵、鄜县、宜君、洛川的一部分地区,游击队活动区域东边沿咸榆公路,西边靠近西兰公路的10多个县境,形成了威胁和包围部分县城的态势。不久,因陕西省委在“肃反”中犯扩大化错误,张仲良一度被捕,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才被释放。次年初,被派到关中地区工作,任独立三团政委,参加了粉碎国民党政府军“围剿”的战斗。5月,入红军大学学习。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任陕甘省军事部副部长。陕甘省撤销后,任关中分区军事部长。
  当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仲良任关中分区司令员。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任关中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是年底,任关中分区专员。民国三十三年(1944)5月,,调任教导一旅政治委员。他坚持巩固和发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制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摩擦,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在生产运动中,他组织动员关中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荒种地,织布纺线,供给自足,多次受到表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当选为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仲良调任延安联防军副政委。1947年2月,国民党胡宗南军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党中央派张仲良到陇东分区任司令员、分区党委书记、专员。他带领党政军机关干部组织动员全区群众拥军支前,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取得了西华池、悦乐、将台战斗的胜利,收复了曲子、环县;为部队输送兵员5000多人,发展游击队和民兵自卫队8100多人;就地作战近百次;组织担架队2.1万人,担架1515副,驮畜2.4万匹,驮运工2.4万人,运输军粮4万石,饲料1万石,开创了陇东地区解放战争的新局面。11月,张仲良调任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瓦子街、西府、扶郿和兰州等战役。继之,进军青海,直取西宁,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贡献。民国三十八年(1949)9月,任青海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0年春,张仲良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53年,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在追歼残匪,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4年5月,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后改任第一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同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9月,出席了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60年8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1961年1月,改任甘肃省委第三书记。1965年8月,调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诬陷和迫害。1977年10月,任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年底,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后任党组书记。他列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2月逝世,终年78岁。
  李科
  李科(1909—1952)新正县三区二乡(今陕西省旬邑县后掌乡后掌村)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7月,任新正县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分。民国三十年(1941)4月,李科任新正县县委书记。民国三十一年(1942)后,他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领导全县军民开展生产自救,织布纺线,种粮植棉。两年间,新正县开垦荒地23,446亩,粮棉丰足,供给自足。建国后,李科任平凉军分区政委。1952年,因病逝世,终年43岁。
  芦永财
  芦永财(1910—1936)原籍河南省,贫农出身,民国十八年(1929),因家乡遭水灾,流浪乞讨至正宁南邑一带,后,定居于大河岔。民国二十三年(1934),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担任新正县县委书记。主持成立了新正县土地分配委员会,领导了全县的土地改革。他带领工作组在南岭村先行试点,然后分两期在新正县展开土改工作。首先在一区三乡的西头、范家洼、南邑、吕家沟圈、洼坡土、岘子开始分配土地。由于组织健全,领导得力,土改工作进展顺利。接着,在全县扩大土改范围,在一区的二、四、六、七、八、九乡,二区的一、二、三、四乡,三区一、二、三、四、五乡和刘家店村,七乡的恒安州、小议子、东朋三个自然村分配了土地。土改中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芦永财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亲自参与丈量土地,填发土地证,确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还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量,在土改区划定了阶级成分。同时,组织赤卫队到各村武装巡逻,打击地主豪绅等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保卫了土改的胜利成果。民国二十五年(1936)5月的一天,芦永财遭国民党头乡联保处姚秉章部逮捕,被害于湫头,时年26岁。
  杜宗佑杜宗佑(1911—1951),头区西沟村(今湫头乡西沟村)杜家堡子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入伍,参加革命,同年入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在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安排下,参与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曾任正枸邠革命委员会运输队队长、县府巡视员、区宣传科长、区组织科长、区统战科长、区委书记。民国三十七年(1948)任新正县委统战部长。翌年六七月间,受新正县委指派,和国民党正宁县自卫队起义代表就自卫队易帜起义事宜进行谈判,促成了自卫队的起义。解放后,任正宁县四科(工商科)科长、县检察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1月1日晚,在罗川区焦家川乡搞土改时,被反动武装 “新治改正军杀害 ”。时年40岁。后被追认为烈士。
  郭进亭
  郭进亭(1913—1964),湫头乡塘子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民国二十三年(1934)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深入湫头各村,划分土地,评定阶级成分,捍卫胜利果实。民国二十五年(1936)7月,郭进亭当选为新正县苏维埃政府县长,积极配合县委整顿扩大游击区,打击还乡团的反水活动,追回土地和租子,重新分给贫苦农民。民国三十年(1941)8月,郭进亭任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面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的经济、军事封锁,他紧密配合县委,发动党、政、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县政府机关在西牛庄办起了农场,进亭以身作则,亲自参加劳动。他还在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山区妥善安置移、难民136户、365人,并赈济粮食170多石。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全县组织征收救国公粮3896石,上缴公草261757斤,分别超额完成粮
  食26石、草37,37斤。并鼓励群众向政府卖粮8000石。解放后,先后任中共宝鸡县委书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焉耆地委副书记、库尔勒地委第一书记等职。194年病逝,终年51岁。
  樊德兴
  樊德兴(1927—1951)西坡区王阁村(今山河镇王阁村)人。民国十六年(1927)11月出生,1950年10月参加,革命,正宁县罗川区土改工作组组员。1951年1月1日晚,在罗川区焦家川乡搞土改时,被反动武装 “新治改正军杀害 ”。时年24岁。后被追认为烈士。
  秦善锋
  秦善锋(1949—2002),五顷塬乡西头村人。1969年8月参加工作,1973年12月入党。中专文化程度。曾任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常务副县长,县政协主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在1988~1991年任山河镇党委书记期间,积极组建镇、村土地管理网络,从组织领导上保证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他还定期召开镇党委会,讨论研究土地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安排部署工作,定计划,定措施,抓落实。重视土地法规宣传,在全镇形成了人人关心、爱护土地的良好风气。与各村签定责任书,年终考核,奖优罚劣,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1989年10月,他听到反映,西关村四组村民王小宁、阎宁宁私自扩大宅基地面积,不听村组干部劝阻,而且大打出手,强行建房这一事件后,立即亲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召开了现场会,当场拆除了王小宁违法修建的砖木结构瓦房三间,平毁了阎宁宁在超占耕地上新建的围墙8米,并对王小宁及其弟王小红打伤村组干部分别处以20元和30元罚款,打击了歪风,伸张了正气。东关村四组组长王立学依权代法,越权非法为本组两户村民划拨宅基地。村委会干部视若无睹,听之任之。他在调查清楚之后,召开有镇、村、组干部、群众650人参加的现场会,当场拆除这两户违法修建的住宅,并对村支书刘积宝、村主任王录之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撤销其村支书、村主任职务,对村委会副主任杨保社经济处罚30元,撤销王立学四组组长、杨贵荣副组长职务,分别处以100元和50元罚款。维护了土地法的严肃性,教育了干部群众。他在“节流”的同时还注意“开源”。1990年夏季,他发动群众在后庄子村二组开展旧庄还田,出动劳力400多名,大干1个月,治理面积32亩,当年9月就栽上了苹果树。1991年,他还在西关、佑苏、董庄、王阁等村组组织了旧庄还田,平整土地200多亩。1991年,他被省土地管理局授予 “全省土地管理先进工作者 ”称号。

知识出处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黄帝
相关人物
公刘
相关人物
蒙恬
相关人物
李直
相关人物
谢子长
相关人物
郭存信
相关人物
杜宛
相关人物
郭廷藩
相关人物
张进元
相关人物
李科
相关人物
芦永财
相关人物
杜宗佑
相关人物
郭进亭
相关人物
秦善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