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与经济条件本区位于县域中部,因长期水土流失,地形特点为:沟壑切割,塬面少而破碎,川道狭窄,沟道密布,地形起伏,梁、峁、山、川、台、塬、谷皆备,谷深坡陡。塬面占本区面积14.3%,沟壑面积大,海拔14001600米,相对高差250~300米,气候较温和湿润,雨量较充沛,年降雨量630m,年平均气温8.5℃,无霜期160天左右,≥10℃年积温2700℃,多一年一熟,适宜冬小麦、玉米、马铃薯、小茴香、糜、谷生长。耕地主要分布在塬面、川台、梁峁0及沟壑缓坡上,垦殖指数38.8%。沟坡耕地面积大,占耕地的69%。林牧地多分布于沟坡,坡度较大。土壤主要为黑垆土、黄绵土,间有淤积土,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1%,全氮0.087%,速效磷7.4PPM,速效钾172PPM。
本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济收入以农为主,但商品率差,农民收入低,群众生活贫困。2.土地利用主要特征本区自然条件较适宜农、林、牧各业及多种经营的发展,但因经济收入少,扩大再生产能力低,土地利用率仅达32%,土地生产力低。荒山面积大,造林种草面积少,未充分发挥其作用。山坡地面积大,但平整梯田等治理面积小。受广种薄收的旧习影响,土地耕作粗放,粮食产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