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部残塬沟壑农林牧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619
颗粒名称: 二 中部残塬沟壑农林牧区
分类号: X37
页数: 3
页码: 327-329
摘要: 本区属县域中部地区,包括月明、西坡、五顷塬、山河、湫头、三嘉等6个乡(镇)的38个行政村255个村民小组及两个林场。总人口70,35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4%,其中农业人口63,076人,劳动力24,907个,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3人。该区土地总面积431.8平方公里,折合647,767.1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2.5%,其中耕地250,457.3亩,占该区面积的38.7%,园林地89,095.9亩,占13.8%,荒山草地199,522.3亩,占30.8%,非生产用地38,408.8亩,占6.1%,未利用土地70,282.8亩,占10.8%。人均土地9.2亩,人均宜农、林、牧地7.7亩,人均耕地3.6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塬面、川台、梁峁0及沟壑缓坡上,垦殖指数38.8%。
关键词: 正宁县 土地资源利用

内容

本区属县域中部地区,包括月明、西坡、五顷塬、山河、湫头、三嘉等6个乡(镇)的38个行政村255个村民小组及两个林场。总人口70,35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4%,其中农业人口63,076人,劳动力24,907个,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3人。该区土地总面积431.8平方公里,折合647,767.1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2.5%,其中耕地250,457.3亩,占该区面积的38.7%,园林地89,095.9亩,占13.8%,荒山草地199,522.3亩,占30.8%,非生产用地38,408.8亩,占6.1%,未利用土地70,282.8亩,占10.8%。人均土地9.2亩,人均宜农、林、牧地7.7亩,人均耕地3.6亩。
  (一)土地利用主要特征1.自然与经济条件本区位于县域中部,因长期水土流失,地形特点为:沟壑切割,塬面少而破碎,川道狭窄,沟道密布,地形起伏,梁、峁、山、川、台、塬、谷皆备,谷深坡陡。塬面占本区面积14.3%,沟壑面积大,海拔14001600米,相对高差250~300米,气候较温和湿润,雨量较充沛,年降雨量630m,年平均气温8.5℃,无霜期160天左右,≥10℃年积温2700℃,多一年一熟,适宜冬小麦、玉米、马铃薯、小茴香、糜、谷生长。耕地主要分布在塬面、川台、梁峁0及沟壑缓坡上,垦殖指数38.8%。沟坡耕地面积大,占耕地的69%。林牧地多分布于沟坡,坡度较大。土壤主要为黑垆土、黄绵土,间有淤积土,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1%,全氮0.087%,速效磷7.4PPM,速效钾172PPM。
  本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济收入以农为主,但商品率差,农民收入低,群众生活贫困。2.土地利用主要特征本区自然条件较适宜农、林、牧各业及多种经营的发展,但因经济收入少,扩大再生产能力低,土地利用率仅达32%,土地生产力低。荒山面积大,造林种草面积少,未充分发挥其作用。山坡地面积大,但平整梯田等治理面积小。受广种薄收的旧习影响,土地耕作粗放,粮食产量低。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森林郁闭及牧草地覆盖度均小,仅分别达到11.4%及25%~30%。2.耕地以山坡地为主,占耕地面积的69%,但平整梯田面积小,仅占山坡地的8.3%。3.本区宜林、牧地面积大,但护林护草差,造林种草面积小。4.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地侵蚀严重,耕地多为“三跑田”,土壤瘠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牧草地因干旱过牧,产草率低,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农、林、牧用地结构欠合理;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大。5.人口密度小,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生产率低,林牧业收入少,多种经营门路不广,生产费用高,经济收入少。(三)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本区应以农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造林种草,控制水土流失,广开生产门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提高单产,逐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尽快脱贫致富。
  主要措施:1.弃耕远山耕地、陡坡耕地,严格控制乱垦,坚持平整土地,尽快改变生产条件,稳定粮食面积,精耕细作,首先解决温饱问题,进而做到粮食自给有余。2.大抓造林种草。发展用材林、薪炭林,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利用沟坡,积极栽植苹果、梨、杏、大枣、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发展牛、羊、猪、兔养殖业;种植小茴、各类药材,兴办各类加工业,广开多种经营门路,增加经济收入。3.大抓小流域治理。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农、林、牧业的发展。4.大力提倡科学种田、科学办厂。学科学,用科学,向科学技术要产品,要质量,要效益。

知识出处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