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当代土地资源利用
一、现状根据1992年2月完成的《甘肃省正宁县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报告》,正宁县土地利用共分一级类型8个,二级类型31个。土地利用现状为:(一)耕地耕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是正宁县土地利用构成中的主要类型。全县共有耕地618,16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1%。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或其他树木栽植的土地;耕种3年以上的滩涂,以及宽度小于2米的沟渠、道路、田埂等。分为水浇地、旱地、菜地3个二级类型和7个三级类型。
正宁县耕地面积在全市7县1区中最少,人均耕地3.0亩,高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6亩,略低于全省人均耕地面积3.2亩。
正宁县耕地面积分布较广。以用途分,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利用方式分,有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以产业水平分,有高、中、低产田;以地貌分,有山、川、塬;以形态分,有园田、条田、梯田。受土、肥、水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全县耕地普遍质量不高,产出水平低;耕地多,梯田少;瘠薄地多,肥沃地少;中、低产田多,高产田少。
正宁县耕地分为3个二级类和7个3级类。具体内容如下:1.水浇地:是除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固定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保证浇一次水以上的耕地。有1,029.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0.2%。2.旱地:是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617,044.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9.8%。可再细分为6个三级分类。(1)旱地梯田:是在坡地上人工修造的水平梯田。有40,996.9亩,占旱地面积的6.6%。
(2)旱沟坝地:是在沟谷底部人工修建的无灌溉条件的台阶式耕地。有370.1亩,占旱地面积的0.1%。(3)川旱地:是川旱地中无灌溉设施不能灌溉的耕地。有24,801.1亩,占旱地面积的4.0%。(4)塬旱地:是黄土残塬土地面坡度小于5度、无灌溉条件的耕地。有279,989.5亩,占旱地面积的45.4%。(5)山旱地:是坡度大于5度而未加修整的山坡耕地。有264,312.6亩,占旱地面积的42.8%。
(6)台旱地:是河川两边山麓地带,高出河岸上川地的多阶台地,无灌溉设施不能灌溉的耕地。有6,573.6亩,占旱地面积的1.1%3.菜地:是以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塑料大棚用地。有64.0亩,占耕地总面积不到万分之一。附:1.正宁县1949~1985年年末耕地面积情况一览表(表7—1,2页,见本章末)2.正宁县1986~2007年年末耕地面积情况一览表(表7—2,见本章末)(二)园地园地是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正宁县有园地36,771.6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8%。包括果园、桑园及其他园地,下含3个二级利用类型。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有36,691.4亩,占园地面积的99.8%。桑园指种植桑树的园地,有77.2亩,占园地面积的0.2%。其他园地有3.0亩,占园地面积不到0.1%。
园地是正宁县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小的一个类型。主要分布在县内水肥条件好、地势开阔平坦的塬区、川区及部分丘陵沟壑的平缓阳坡地带。虽然全县园地立体条件好,经济效益较高,但大多规模小,比较分散,很少有百亩以上的园地。
(三)林地林地是生长乔木、灌木等树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地内绿化地及道路、河流、沟渠旁的护路、护岸林用地。正宁县林地面积为638,215.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2.0%。全区林地平均覆盖率为19.46%,正宁县在7县1区中居倒数第二。林地包括6个二级利用类型。1.有林地:树木郁闭度大于30%的天然、人工林地。有390,537.4亩,占林地面积的61.2%。2.灌木林:覆盖度40%以上的灌木林地。有82,492.3亩,占林地面积的12.9%3.疏林地:树木郁闭度在10%~30%间的灌木林地。有80,705.3亩,占林地面积的12.6%。4.未成林造林地: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株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5年的造林地)。有83,788.6亩,占林地面积的13.1%。5.迹地:森林采伐、火烧后5年内未更新的土地。有24.3亩,占林地面积不到万分之一。6.苗圃:固定的林木育苗地。有667.3亩,占林地面积的0.2%林地是正宁县土地利用类型中一个面积较大的类型。从位处的地域空间来看,林地大部分是天然草地和 “三荒地”,主要分布在高原的沟坡和四旁丘陵沟壑区的山坡。具体分布在位处子午岭林缘的五顷塬、湫头、三嘉、月明、西坡5乡镇林区。灌木林除南塬的山坡有少许外,绝大部分分布在子午岭林区的阴坡和林区的边缘地带。
(四)牧草地牧草地是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正宁县现有牧草地面积441,644.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2%。牧草地包括2个二级利用类型。1.天然草地。是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有440,108.4亩,占牧草地总面积的99.7%。2.人工草地。是人工种植牧草的土地,包括人工培植用于牧业的灌木地。有1536.2亩,占牧草地总面积的0.3%。正宁县牧草地面积在全区7县1市中位列倒数第二,仅大于宁县。其中人工草地数量较少,一般亩产鲜草2,000斤~5,000斤左右,载畜量较高。(五)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和企事业单位用地,并包括其内部交通、绿化用地。正宁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95,014.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包括4个二级利用类型。1.城镇用地。是县、乡(镇)建置的居民点,不包括内部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有3,341.7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3.5%。2.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乡(镇)以下的居民点用地,但不包括居民点内大于上图面积的耕地。有91,327.8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96.5%。3.独立工矿用地。是居民点以外的各种工矿企业、采石场、砖瓦窑、仓库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用地,不包括附属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农副业生产基地。有239.2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0.2%。4.特殊用地。是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陵园等用地。有105.5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0.1%。正宁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崛起,逐年扩大。全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特点是:居民点用地偏多,利用率低。由于农户建宅大多没有或不按村镇规划进行,宅基之间空闲地和便道等附属用地较大,造成浪费。在塬区,新建宅基地户均占地0.5亩,但有的甚至多达3~4亩。山区农民建宅受地形限制,占地相对较少。这种现象是由于工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约自新世纪开始,国家规定县及县以下不兴办国有企业)不甚发达所致,客观上反映出正宁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六)交通用地是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包括护路林用地。正宁县交通用地为9,056.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5%。包括2个二级土地利用类型。1.公路用地。是国家和地方公路所占用的土地,包括路堤、路堑、道沟和护路林用地。有3,831.5亩,占交通用地的42.4%。2.农村道路用地。是宽度大于2米的道路用地,有5,224.9亩,占交通用地面积的57.6%。(七)水域是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垦殖3年以上的滩涂地。正宁县水域面积9,144.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6%。包括7个二级土地利用类型。1.河流水面。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的常流水面积用地。有1,749.3亩,占水域面积的19.1%。2.水库水面。人工修建的容量大于10万立方米蓄水位线以下的面积。为486.9亩,占水域面积的5.3%。3.坑塘水面。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蓄水量小于10万立方米常水位以下的面积。为123.2亩,占水域面积的1.3%。4.苇地。生长芦苇的土地,包括滩涂上的苇地。为354.4亩,占水域面积的3.9%。5.滩涂。河流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水库、坑塘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面积。为5,839.6亩,占水域面积的63.9%。6.沟渠。人工修建的用于灌溉的宽度大于2米的沟渠,包括渠檀、渠堤、取土坑、护堤林等。为502.6亩,占水域面积的5.5%。7.水工建筑用地。修建用于除害兴利的闸、坝、堤、水电厂房、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建筑物占地。为88.2亩,占水域面积的1.0%。(八)未利用土地是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正宁县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44,974.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包括5个二级土地利用类型。1.荒草地。树木郁闭度小于10%,表层为土质,长杂草的土地,但不包括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土地。为81.3亩,占未利用土地的0.1%。2.裸土地。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为66.9亩,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0.1%。3.盐碱地。表层盐碱聚集,只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为20亩,占未利用土地面积不到万分之一。4.田坎。耕地中宽度大于2米的地坎或堤坎。为144,796.1亩,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99.8%。5.其他未利用土地。为27.7亩,占未利用土地面积不到万分之一。
止1992年,正宁县土地总面积及各类面积,详见《正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表》、《正宁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正宁县土地详查与统计土地分类面积比较表》。
附:1.正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表(表7—3,2页,见本章末)2.正宁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表7—4,2页,见本章末)3.正宁县土地详查与统计土地分类面积比较表(表7—5,见本章末)至2007年年底,正宁县各乡(镇)及国营林场土地面积分类情况,详见《2007年底正宁县各乡(镇)及国营林场土地面积分类表》。
附:2007年底正宁县各乡(镇)及国有林场土地面积分类表(表7—
6,见本章末)
二、特点:(一)土地资源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土壤类型多样。正宁县属黄土残塬沟壑区,按地形特征可分为塬、坡、梁峁及川台。塬是黄土高原地貌特有的地形之一,塬地属现代沟谷切割残留下来的较平坦的塬面,地面坡度小于5度。坡地分布于沟壑,坡度较大。
与沟谷平均相对高差在200~300米之间。梁峁地主要分布于子午岭西侧的延伸地带和前塬农区的四咀边缘地带。川地是指分布于四郎河、支党河、嘉峪河等川道中及两侧较大沟谷中的川台地。
由于土壤随地形变化而发生变化,并受水土流失及人工平整土地的影响而改变土质,所以县内土壤分布规律与沟壑分布完全一致。因土地所处位置和地域的不同,生产能力有别,从而形成土地利用方式上的明显差异。主要分布于塬面的黑垆土面积约35.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8.1%,是主要的农业土壤。分布于沟坡的黄绵土约97.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8.8%,因其地面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除修建梯田及较平缓的山坡耕地外,均为林牧业用地。分布于川道的淤积土约2.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2%,由于气候条件优越,生产力较高,宜农、林、牧、副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分布于子午岭一带的灰褐土约58.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1%,主要为次生林区。分布于沟谷两侧的红胶土约2.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2%,因土质粘重,土壤瘠薄,坡度大而多为裸露的红胶土层,不宜农耕。分布于川道河漫滩的潮土约2.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1%,因质地粘重,通透性差,个别地块有积盐现象,耕性不良,很少使用。
全县土地利用特征是:东部子午岭林区,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占全县林地面积的79.7%,中、西部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7%。全县土地类型共有一级类8个,二级类31个,分别占全国相应两级分类的100%及67%;并有三级类7个,占全省三级分类10个类型的70%(二)黄土层深厚,沟壑面积大,耕地表面普遍为黄土覆盖,塬面土层厚150~200米,川区厚10米以上,土层深厚,适宜性广,有利于农业生产。本县沟壑面积大,塬区面积小。全县土地总面积199.30万亩,其中塬区面积约为37.
75万亩,川地约3.7万亩,川塬地合计41.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8%(三)旱地面积大,山塬为主体。全县旱耕地面积为61.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9.
8%。其中山旱地(含旱地梯田)30.5万亩,塬旱地28.0万亩,占旱耕地面积的94.
8%。(四)土地利用率高,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结构中,农、林、牧用地面积173.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7.1%,其他用地占土地总面积12.9%1980~1986年全县粮食年平均总产5,335.57万公斤,最低年总产仅3,890.31万公斤,平均亩产86.3公斤。1986~1990年年平均总产7,359.14公斤,平均亩产119.1公斤,比1980~1986年年平均亩产增加了32.8公斤,增长38.0%。1990年粮食总产8,109.00万公斤,亩产131.2公斤,比1986年总产6,609.28万公斤,亩产106.9公斤,分别增加了1,499.72万公斤及24.3公斤,亩产增长22.7%。以上数据说明本县粮食生产水平低而不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水土流失严重本县属黄土残塬沟壑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141.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6.5%。多年平均流失泥沙总量614.88万吨,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4,498吨,其中以西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年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4,600吨。仅农区每年就要流失表土约275.4万吨,流失有机质约3,079.4万公斤,氮素约236.9万公斤,相当于本县的化肥施用量。由于集流区汇水面积较大,每逢暴雨,洪流汇集经胡同泻入沟谷,使沟头年均前进2米以上,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冲毁农田,切割塬面,使地形越来越破碎,塬面越来越小。沟掌地遭到破坏,坡耕地水肥条件越来越差。据调查,1962年,暴雨冲坏马槽沟沟头庄基两处,沟垴滑塌,延伸30多米,冲毁原修的沟头防护涝池1个,第二沟垴地缝溃裂,冲毁耕地20多亩。永正乡倒后沟圈1949~1969年20年间,沟头前进了250米。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地力下降,而且对农田、草地、村庄、道路等造成威胁和破坏。
(二)耕地重用轻养,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低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肥力,有机质及养分的丰、缺,标志着土壤肥力的高、低。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其多寡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耕种土壤的养分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主要受耕作、施肥等人为因素影响。本县土地有机质缺乏,豆科及绿肥等养地作物种植面积小,因而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养成分含量低。耕层养分按全国分级标准,除钾素含量较丰富外,其余都在4级以下。据土样化验分析,耕地土壤中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04%,速效氮含量为50.88PPM速效磷含量为7.2PPM速效钾含量为181PPM。按一般作物生长对氮、磷、钾养分的要求,比3∶1.5∶2.5衡量,,养分状况总的趋势是有机质含量低,氮、磷缺乏,钾素较充足,且氮、磷比例失调。同时,地区间、地类间(山、川、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含量养分看,氮磷钾比例为4∶7∶70,似乎磷素养分很丰富,其实磷多以不易溶解的固态形式存在,难为植物利用。速效磷仅占全磷的1/1000,以速效成分计算,氮、磷、钾比例为8∶1∶20,说明磷呈极缺状态,远远不能适应提高产量的要求。造成如此情况的原因是:(1)重用轻养,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特别是边远山地因运输困难,有60%以上的土壤很少施农家肥,即便施用,一般每亩也只施肥3,000公斤左右;(2)秸秆不能还田。由于燃料缺乏,作物秸秆大部分用于燃料,小部分用于饲料草,转化为牲畜粪便后还田,谈不上沤肥还田;(3)农家肥数量少,且质量差。县域农家肥主要有人粪尿、家畜家禽圈粪及草木灰等。据分析,大部分施用的农家肥,含有机质1.9%、全氮0.11%、全磷0.16%,只相当于某些乡、村肥沃地块的土壤养分水平;(4)只施化肥不施农家肥。常施用的化肥有尿素、硝铵、碳铵氮素化肥、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磷素肥料及氮、磷复合肥料等,因其施用肥力强,见效快,致使多数人不再重视农家肥的施用。特别是一些山区,土地广种薄收,长期不施用农家肥。(三)大面积坡耕地还未得到改造全县共有山坡耕地30.53万亩,其中已建成梯田地4.1万亩,占坡耕地的13.4%,但尚有86.6%的旱坡地未得到平整改造,生产水平较低。(四)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县域土地资源少,全县土地总面积199.29万亩,有耕地61.82万亩,其中国营正宁林业总场所辖面积55.57万亩,耕地0.75万亩。县直辖土地面积143.72万亩,耕地61.07万亩。全县共有人口201,756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为9.9亩,低于全省人均土地35亩,全国人均土地15亩的水平。如按县辖区面积计算,人均占有土地仅7.1亩,占有耕地3.0亩,林地3.2亩,牧草地2.2亩。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耕地大量减少,吃饭问题一直是全县的大问题,抓紧粮食生产仍然是首要任务。
(五)中低产田面积大,种植作物有较大限制全县共有中、低产田39.1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3%,其中有中产田14.57万亩,占中低产田的37.2%,低产田24.57万亩,占中低产田的62.8%。中产田主要分布于塬边及河川的二、三级台地和部分沟谷地带。其土壤类型为:覆盖粘黑垆土、黄垆土、鸡粪粘垆土、轻度侵蚀黄绵土、梯田缮土、残余草甸土等,是县域重要的旱作土壤。其特点是土层深厚、质地适中、无障碍层次、通透性良好。但地处塬边和梁峁坡地,水分不足,易受干旱影响,同时机耕不便,造面耕层浅薄,易受流水冲刷侵蚀,保肥保水性差,养分含量低。其有机质含量为0.8%~1%,全氮含量为0.05%~0.08%,速效磷含量为5~7PPM,速效钾含量为130~180PPM,一般年份亩产粮食达300公斤~400公斤。低产田主要分布于全县梁峁及沟坡地带。其土壤类型为:梯田黄绵土、侵蚀黄缮土、淤沙土、耕种灰褐土等。由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又不具备机耕条件,耕作层薄,土壤熟化差、质地、结构均较差,养分含量很低。其有机质含量为0.7%~0.9%,全氮含量为0.05%~0.08%,速效磷含量为5~6.8ppm,速效钾含量160PPM,一般亩产在100斤以下。由于以上耕地立地条件较差,土壤瘠薄,土地平整不够,施肥保水不能满足作物需要,加之耕作层浅,未认真实行合理的轮作,所以产量一直比较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