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陵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4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陵墓
分类号: K878
页数: 4
页码: 165-168
摘要: 居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首,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桥山、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北部五龙山桥山、河南省灵宝县荆山、甘肃省子午桥山、北京桥山等处,黄崇岳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9月版《黄帝、尧、舜和大禹的传说》一书中说。关于正宁县五顷塬乡桥山黄帝冢,最早记载黄帝冢在正宁县境的史书,有桥山、黄帝冢、泥阳城、高平城、秋水: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更是直接说道,《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关键词: 陵墓 正宁县

内容

黄帝冢: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居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首。他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奠基人和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开拓者,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
  传说,黄帝在位百年,活了110多岁,死于荆山(今河南省灵宝县),葬于桥山。《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桥山、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北部五龙山桥山、河南省灵宝县荆山、甘肃省子午桥山、北京桥山等处。黄崇岳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9月版《黄帝、尧、舜和大禹的传说》一书中说:“黄帝陵简称黄陵,在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各有一座。”关于正宁县五顷塬乡桥山黄帝冢,史书早有记载。正宁县在古代先后被称为阳周县、罗川县、真宁县。最早记载黄帝冢在正宁县境的史书,是成书于东汉(25—220)时期,由班固编撰的《汉书》。该书《地理志》在“上郡阳周”条目下注为:“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畤。”随后成书于北魏天宝五年(554)、由魏收录编撰的《魏书》在《地形志 ·二下 ·第七》中说:“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泥阳城、高平城、秋水。”《隋书》曰:“罗川,旧曰阳周,开皇中改焉。又西魏置显州,后周废。有桥山。”《旧唐书》曰:“真宁,隋罗川县。天宝元年,改为真宁。”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更是直接说道:“《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清史稿》载:“正宁,本真宁,乾隆初(编者注,实为雍正初)更名。”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庆阳府志》卷十七《陵墓》中说:“在(真宁)县城东子午山傍有黄帝陵。”明时,“桥山陵寝”为正宁古 “八景 ”之一。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宁县志 ·地理志》也记载:“桥山,在县(即县治所在地,即罗川)东七十里,与中部县(即今黄陵县)连界,黄帝葬衣冠于此。”民国《正宁县志》载:“黄帝葬衣冠处,在县(罗川)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时属湫头镇)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 ‘黄帝葬衣冠处’。考《史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帝曰:吾闻黄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对曰:帝骑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于此!’”明代以来,真宁人景清、庆阳人李梦阳以及强晟等人,都有与“桥山”或“黄帝冢”有关的诗作传世,如景清《题真宁县境》诗中就有“桥山唯有灵湫在,万代穹碑焕典章”;强晟的《桥山》诗中更有“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及“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衣冠葬此山”等诗句。1993年,庆阳师范专科学校(今陇东学院)教授张耀民经多次实地考察,确认本县五顷塬乡境内二顷塬村与五顷塬村结合处的一东北指西南向的高大土堆,即为黄帝古冢遗址。并在《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庆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等刊物发表《黄帝冢原址实地考察记》、《黄帝冢原址考一、二、三论》等论文4篇,由此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终于确认了黄帝冢正宁说的合理、权威地位。
  黄帝冢在正宁县五顷塬乡二顷塬村与五顷塬村的结合处。该冢南边有一东西故道,西、北、东三面皆为深谷,冢东、西两谷水皆流向东北谷而西去。现S303道(正宁至陕西铜川公路)绕冢西、北、东三面冢腰与冢南的东西向故道相接,经土岘子而东去。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甚为壮观。如以现行公路为冢底,到冢顶部高约40米至60米。现绕冢周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高1米至3米,阶面宽2米至4米不等,上有已可结果的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呈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的椭圆形状,面积约1500平方米~1800平方米(2亩半多)。从土层形成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从冢三面临谷、水土流失情况看,原冢是相当大的。冢南、西、西北为现二顷塬村、龙头村属地,冢东为五顷塬村属地。冢北、东北为龙咀子村(系一东西向的长梁,形似龙)属地。东北向则与乔家塬村、党家塬村相望。据五顷塬村两位郭姓老人所谈,此地传说原只有5户人家,且是5个姓氏,故称“五姓塬”,后来叫转音,成了“五顷塬”,“二姓塬”也叫成了“二顷塬”,使人误解这里地盘很小(注:二姓或五姓,正应陵户之数。历代对守陵户都是有定制的)。问及“古冢”,这里的老人说:这个古冢据上辈传下来叫 “仙人坟 ,”又叫“仙人穴”,不知修于何年何月,也不知是谁的坟。原先坟上长满又高又大的松树,说有神灵,无人敢动。因上面长满松树,原也叫“松树圪塔”。周围再没有这么大、这么高、这么老的坟了。现上面松树已砍伐殆尽。前多年才在上面修了梯田,栽了核桃树。
  彭祖墓:据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彭祖墓在县东南五十里香庙塬(今三嘉乡索洛村),名彭祖坳,基址宏壮,前余石马一。”张果老墓:据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在县(指当时县治罗川城)东五十里。旧志载:‘县东有洞,相传果老隐居炼丹处,故有墓在焉。’”据《庆阳地区志》载:张果老系罗川人,曾在西坡碾盘山修炼,并葬于此。
  郭家疙瘩墓群:位于山河镇蔡峪村的沟畔,分布在南北走向道路的两边。1987年群众建房时挖出,经调查,有土坑竖穴墓多处,出土灰陶豆、鼓腹瓮、侈口壶、黑陶豆、有铭文铜鼎等。系周代墓群。
  柴桥子战国墓葬:位于原月明乡柴桥子村。出土有兵器、车马饰及服饰。
  蒙恬墓:据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蒙恬墓)“在县北二十里”。经考证,位于今永正乡友好村(原蒙家洼村)东塬畔。20世纪50年代中期,墓冢高约10多米,广约二三亩,周围还有二三亩大的坟院。墓冢上长着参天楸树和巨大白杨,荒草也有几米高。1958年起,在永正公社领导的动员下,生产队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砍掉墓地的树木,在墓地盖起了饲养室,用墓冢上的土来垫牛圈,连续挖了3年,到1960年时,墓冢已被夷为平地。目前,原墓冢上已盖起了多处民宅,但当地群众还能指出蒙恬墓的具体方位。
  两女砦墓:位于三嘉乡前马塬寺沟梁。当地人传说为蒙恬戍边时随营的女姓墓,或说为其妹,或说为其姬。墓状尚存。
  后庄墓群:位于山河镇后庄村西侧塬面沟畔,面积1.5万平方米。1986年调查。历年居民修宅打窑,挖出土坑竖穴墓多处,砖墓一座。出土器物有灶、奁、钟、壶、鼎、陶器等。破坏严重。系汉代墓葬。
  侯郎墓:位于湫头乡侯郎村。1972年春,由甘肃省博物馆开掘,为砖箍墓,双石门,旁有童棺,启棺获残铁剑、玉饼、玉猪、铜镜、五铢钱、玉片等物共122件。无墓志。据出土文物推断,系东汉墓。
  五王庄唐代墓葬群:位于原罗川乡五王庄村四郎河北岸山麓下的窄狭台地上。1970年,在台地坡路两侧的排水沟中冲出两座唐代砖墓,当地群众拆砖时,出土一些三彩陶俑,多被毁。一件较大的三彩天王俑和一件文士俑尚完整。天王踏在牛背上,牛倔强欲起,造型逼真优美,是甘肃省出土文物中少见的珍品,现陈列于甘肃省博物馆。1972年,省博物馆在此又获得一些唐代遗物。1983年,又出土辽代绿釉瓷壶、单耳凤头流壶、蝴蝶杯各一件。
  侯家山墓葬:位于月明乡柴桥子侯家山村东南侧约1公里的山腰耕地中。1975年调查。有两个封土堆,相距50米。东墓残高约2米;西墓封土高约5米,底部周长37米。当地群众称此为 “唐王坟”。1976年,在墓地西侧山下的一孔破窑顶部发现了一座单室残墓。墓室单砖捲顶,西部有耳室,室内充满淤泥。随葬品多已毁。残存有武士俑头部两件、骆驼俑头部两件、马俑头部两件及碎片,修复后得一马俑。根据出土的五铢钱和汉陶器残片推测,该墓应为汉墓。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此地征集到唐代海兽葡萄铜镜一件,存县博物馆。
  元燕庆安墓:位于周家乡燕家村原村部西侧300步之遥的塬面上,系元代安西邸总管燕珪的父母(燕庆安及三个夫人)的墓地。原有4个大墓冢,墓前设有一通大石碑和一些石刻。“文化大革命”中墓冢被夷平,目前幸存大石碑一通和石人、石羊、石虎各一对,其他石刻已佚。墓前的石碑立于元代大德癸卯年(1363)三月,系燧石雕刻,质地甚坚,打磨光滑规整,造型逼真,碑额、赑屃均很完整。石碑通体高3米,宽1米,厚0.2米。碑额小篆书写 “大元故燕君墓表铭”。碑文楷魏兼并,由上而下,自右至左,记载了墓主的籍贯、游历、功名、政绩,以及死去和安葬的时间、地点,后人情况等,颇有研究价值。石碑、石人、石羊、石虎现移置于正宁县博物馆。原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左佥都御史景清墓:位于山河镇东关村第四组塬面上,是景清及其眷属墓。原有3个大墓冢和碑石一通,墓院面积有10多亩,四周有围墙,内有石人、石马、碑碣。“文化大革命”中冢夷碑毁。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墓:位于永和镇于家庄村第三、四组大场北侧面的塬上。原有三个大墓冢,系赵邦清及其眷属墓。墓院面积有20多亩,墓前原有墓碑和赵邦清为其父母立的牌楼等,墓周围有石人、石马、石虎、石豹各一对及石华表、石供桌。现除存复制石碑一通、石虎一对、石供桌三面外,余均被毁。但墓室保存完好。原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总兵曹文诏墓:位于榆林子镇冢巷村曹洪组。曹文诏,山西大同人,为明总兵。《明史》称其为 “明季良将第一 ”。崇祯八年(1635),曹文诏与李自成部战于湫头塬,曹兵败自刎后,明朝廷赐祭葬。原墓地大约10亩,现残存封土堆,高约12米,底部周长约40米。封土堆有明显的堆积层,不见夯痕。封土堆原为圆形,因冢的中间下陷,致成马鞍形。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曹妃墓:位于周家乡曹家咀山台上。相传清康熙帝曾微服出游,途经宫家川,遇暴雨,饥寒交困,被曹姓民女扶救家中,衣食款待。康熙回京,身感其德,诏封为妃。民女终生未嫁,死后葬此。

知识出处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