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44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旅游资源
分类号: F590.31
页数: 23
页码: 165-187
摘要: 陵墓黄帝冢: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居五帝之首。他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奠基人和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开拓者,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传说,黄帝在位百年,活了110多岁,死于荆山,葬于桥山。桥山,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桥山、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陕西北部五龙山桥山、河南省灵宝县荆山、甘肃省子午桥山、北京桥山等处。正宁县在古代先后被称为阳周县、罗川县、真宁县。该书《地理志》在“上郡阳周”条目下注为:“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畤。”明时,“桥山陵寝”为正宁古 “八景 ”之一。终于确认了黄帝冢正宁说的合理、权威地位。有两个封土堆,相距50米。当地群众称此为 “唐王坟”。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正宁县

内容

第一节陵墓黄帝冢: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居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首。他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奠基人和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开拓者,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
  传说,黄帝在位百年,活了110多岁,死于荆山(今河南省灵宝县),葬于桥山。《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桥山、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北部五龙山桥山、河南省灵宝县荆山、甘肃省子午桥山、北京桥山等处。黄崇岳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9月版《黄帝、尧、舜和大禹的传说》一书中说:“黄帝陵简称黄陵,在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各有一座。”关于正宁县五顷塬乡桥山黄帝冢,史书早有记载。正宁县在古代先后被称为阳周县、罗川县、真宁县。最早记载黄帝冢在正宁县境的史书,是成书于东汉(25—220)时期,由班固编撰的《汉书》。该书《地理志》在“上郡阳周”条目下注为:“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畤。”随后成书于北魏天宝五年(554)、由魏收录编撰的《魏书》在《地形志 ·二下 ·第七》中说:“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泥阳城、高平城、秋水。”《隋书》曰:“罗川,旧曰阳周,开皇中改焉。又西魏置显州,后周废。有桥山。”《旧唐书》曰:“真宁,隋罗川县。天宝元年,改为真宁。”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更是直接说道:“《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清史稿》载:“正宁,本真宁,乾隆初(编者注,实为雍正初)更名。”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庆阳府志》卷十七《陵墓》中说:“在(真宁)县城东子午山傍有黄帝陵。”明时,“桥山陵寝”为正宁古 “八景 ”之一。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宁县志 ·地理志》也记载:“桥山,在县(即县治所在地,即罗川)东七十里,与中部县(即今黄陵县)连界,黄帝葬衣冠于此。”民国《正宁县志》载:“黄帝葬衣冠处,在县(罗川)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时属湫头镇)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 ‘黄帝葬衣冠处’。考《史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帝曰:吾闻黄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对曰:帝骑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于此!’”明代以来,真宁人景清、庆阳人李梦阳以及强晟等人,都有与“桥山”或“黄帝冢”有关的诗作传世,如景清《题真宁县境》诗中就有“桥山唯有灵湫在,万代穹碑焕典章”;强晟的《桥山》诗中更有“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及“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衣冠葬此山”等诗句。1993年,庆阳师范专科学校(今陇东学院)教授张耀民经多次实地考察,确认本县五顷塬乡境内二顷塬村与五顷塬村结合处的一东北指西南向的高大土堆,即为黄帝古冢遗址。并在《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庆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等刊物发表《黄帝冢原址实地考察记》、《黄帝冢原址考一、二、三论》等论文4篇,由此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终于确认了黄帝冢正宁说的合理、权威地位。
  黄帝冢在正宁县五顷塬乡二顷塬村与五顷塬村的结合处。该冢南边有一东西故道,西、北、东三面皆为深谷,冢东、西两谷水皆流向东北谷而西去。现S303道(正宁至陕西铜川公路)绕冢西、北、东三面冢腰与冢南的东西向故道相接,经土岘子而东去。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甚为壮观。如以现行公路为冢底,到冢顶部高约40米至60米。现绕冢周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高1米至3米,阶面宽2米至4米不等,上有已可结果的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呈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的椭圆形状,面积约1500平方米~1800平方米(2亩半多)。从土层形成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从冢三面临谷、水土流失情况看,原冢是相当大的。冢南、西、西北为现二顷塬村、龙头村属地,冢东为五顷塬村属地。冢北、东北为龙咀子村(系一东西向的长梁,形似龙)属地。东北向则与乔家塬村、党家塬村相望。据五顷塬村两位郭姓老人所谈,此地传说原只有5户人家,且是5个姓氏,故称“五姓塬”,后来叫转音,成了“五顷塬”,“二姓塬”也叫成了“二顷塬”,使人误解这里地盘很小(注:二姓或五姓,正应陵户之数。历代对守陵户都是有定制的)。问及“古冢”,这里的老人说:这个古冢据上辈传下来叫 “仙人坟 ,”又叫“仙人穴”,不知修于何年何月,也不知是谁的坟。原先坟上长满又高又大的松树,说有神灵,无人敢动。因上面长满松树,原也叫“松树圪塔”。周围再没有这么大、这么高、这么老的坟了。现上面松树已砍伐殆尽。前多年才在上面修了梯田,栽了核桃树。
  彭祖墓:据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彭祖墓在县东南五十里香庙塬(今三嘉乡索洛村),名彭祖坳,基址宏壮,前余石马一。”张果老墓:据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在县(指当时县治罗川城)东五十里。旧志载:‘县东有洞,相传果老隐居炼丹处,故有墓在焉。’”据《庆阳地区志》载:张果老系罗川人,曾在西坡碾盘山修炼,并葬于此。
  郭家疙瘩墓群:位于山河镇蔡峪村的沟畔,分布在南北走向道路的两边。1987年群众建房时挖出,经调查,有土坑竖穴墓多处,出土灰陶豆、鼓腹瓮、侈口壶、黑陶豆、有铭文铜鼎等。系周代墓群。
  柴桥子战国墓葬:位于原月明乡柴桥子村。出土有兵器、车马饰及服饰。
  蒙恬墓:据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蒙恬墓)“在县北二十里”。经考证,位于今永正乡友好村(原蒙家洼村)东塬畔。20世纪50年代中期,墓冢高约10多米,广约二三亩,周围还有二三亩大的坟院。墓冢上长着参天楸树和巨大白杨,荒草也有几米高。1958年起,在永正公社领导的动员下,生产队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砍掉墓地的树木,在墓地盖起了饲养室,用墓冢上的土来垫牛圈,连续挖了3年,到1960年时,墓冢已被夷为平地。目前,原墓冢上已盖起了多处民宅,但当地群众还能指出蒙恬墓的具体方位。
  两女砦墓:位于三嘉乡前马塬寺沟梁。当地人传说为蒙恬戍边时随营的女姓墓,或说为其妹,或说为其姬。墓状尚存。
  后庄墓群:位于山河镇后庄村西侧塬面沟畔,面积1.5万平方米。1986年调查。历年居民修宅打窑,挖出土坑竖穴墓多处,砖墓一座。出土器物有灶、奁、钟、壶、鼎、陶器等。破坏严重。系汉代墓葬。
  侯郎墓:位于湫头乡侯郎村。1972年春,由甘肃省博物馆开掘,为砖箍墓,双石门,旁有童棺,启棺获残铁剑、玉饼、玉猪、铜镜、五铢钱、玉片等物共122件。无墓志。据出土文物推断,系东汉墓。
  五王庄唐代墓葬群:位于原罗川乡五王庄村四郎河北岸山麓下的窄狭台地上。1970年,在台地坡路两侧的排水沟中冲出两座唐代砖墓,当地群众拆砖时,出土一些三彩陶俑,多被毁。一件较大的三彩天王俑和一件文士俑尚完整。天王踏在牛背上,牛倔强欲起,造型逼真优美,是甘肃省出土文物中少见的珍品,现陈列于甘肃省博物馆。1972年,省博物馆在此又获得一些唐代遗物。1983年,又出土辽代绿釉瓷壶、单耳凤头流壶、蝴蝶杯各一件。
  侯家山墓葬:位于月明乡柴桥子侯家山村东南侧约1公里的山腰耕地中。1975年调查。有两个封土堆,相距50米。东墓残高约2米;西墓封土高约5米,底部周长37米。当地群众称此为 “唐王坟”。1976年,在墓地西侧山下的一孔破窑顶部发现了一座单室残墓。墓室单砖捲顶,西部有耳室,室内充满淤泥。随葬品多已毁。残存有武士俑头部两件、骆驼俑头部两件、马俑头部两件及碎片,修复后得一马俑。根据出土的五铢钱和汉陶器残片推测,该墓应为汉墓。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此地征集到唐代海兽葡萄铜镜一件,存县博物馆。
  元燕庆安墓:位于周家乡燕家村原村部西侧300步之遥的塬面上,系元代安西邸总管燕珪的父母(燕庆安及三个夫人)的墓地。原有4个大墓冢,墓前设有一通大石碑和一些石刻。“文化大革命”中墓冢被夷平,目前幸存大石碑一通和石人、石羊、石虎各一对,其他石刻已佚。墓前的石碑立于元代大德癸卯年(1363)三月,系燧石雕刻,质地甚坚,打磨光滑规整,造型逼真,碑额、赑屃均很完整。石碑通体高3米,宽1米,厚0.2米。碑额小篆书写 “大元故燕君墓表铭”。碑文楷魏兼并,由上而下,自右至左,记载了墓主的籍贯、游历、功名、政绩,以及死去和安葬的时间、地点,后人情况等,颇有研究价值。石碑、石人、石羊、石虎现移置于正宁县博物馆。原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左佥都御史景清墓:位于山河镇东关村第四组塬面上,是景清及其眷属墓。原有3个大墓冢和碑石一通,墓院面积有10多亩,四周有围墙,内有石人、石马、碑碣。“文化大革命”中冢夷碑毁。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墓:位于永和镇于家庄村第三、四组大场北侧面的塬上。原有三个大墓冢,系赵邦清及其眷属墓。墓院面积有20多亩,墓前原有墓碑和赵邦清为其父母立的牌楼等,墓周围有石人、石马、石虎、石豹各一对及石华表、石供桌。现除存复制石碑一通、石虎一对、石供桌三面外,余均被毁。但墓室保存完好。原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总兵曹文诏墓:位于榆林子镇冢巷村曹洪组。曹文诏,山西大同人,为明总兵。《明史》称其为 “明季良将第一 ”。崇祯八年(1635),曹文诏与李自成部战于湫头塬,曹兵败自刎后,明朝廷赐祭葬。原墓地大约10亩,现残存封土堆,高约12米,底部周长约40米。封土堆有明显的堆积层,不见夯痕。封土堆原为圆形,因冢的中间下陷,致成马鞍形。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曹妃墓:位于周家乡曹家咀山台上。相传清康熙帝曾微服出游,途经宫家川,遇暴雨,饥寒交困,被曹姓民女扶救家中,衣食款待。康熙回京,身感其德,诏封为妃。民女终生未嫁,死后葬此。
  第二节古文化遗址苟仁遗址:位于湫头乡苟仁村。东至原苟仁南队打麦场,西到原北队饲养室,南至村沟畔,北到塬面第二条埂。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50米。文化层厚1米~1.5米。中心区位于原南队饲养室,文化层被当做壮土常年垫圈,对遗址伤损十分严重。暴露的遗迹、遗物较丰富,有灰层、灰坑、住室和灶坑。灰层厚1米~1.5米,距地表0.1米~0.8米。所见陶片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周代遗存。仰韶文化陶器有:红泥敛口钵、盆、尖底瓶,夹砂绳纹红陶罐,夹砂灰陶单耳罐等。周代有:交错绳纹灰陶罐、夹砂绳纹陶鬲、夹砂篮纹红陶环底罐等。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苟仁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儿沟圈汉子遗址:位于永和镇西南部塬面,西南于陕西省旬邑县底庙乡产场村接壤,东北距县城55公里。遗址分布面积很广,东至汉子村,西部直至陕西的三庄村,东西长约600米;南自大沟,北至屯庄,南北宽约300米。堆积的文化层相当丰富,灰层、灰坑、窖穴、窑址均有暴露,文化层最厚处达3米以上,距地表0.5米~1米。出土有彩陶(钵、瓶、罐、盆、瓮、纺轮)、石斧、石弹丸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典型遗存。1981年9月1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宫家川东坪遗址:位于四郎河北岸,属周家乡宫家川村。北距乡政府4公里,东北距县城54公里。遗址遍布于村东侧东坪台地上。东自苍儿沟,西到担水沟,南至四郎河,北靠东山,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遗址因1976年大搞平田整地而遭受严重破坏,大量文化层和墓葬区、窑址被挖坏。出土的大量文物(陶器和石器)多被捣毁。地表散布不少陶片。残存的文化层厚度1~2米,系灰烬的堆积,内含陶片和兽骨。在村民家中征集到各类陶器多件,全系生活用具,出自墓葬和窑址,有钵、碗、盂、瓶、壶、罐、盆、瓮棺等。最为著名的当属人面纹葫芦口瓶,被专家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典型遗存,现存县博物馆。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遗址:位于周家乡周家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灰坑、窑址均有暴露。灰层最厚处达4米,距地表0.5米~1米。出土器物有敛口红、灰泥陶钵、尖底瓶、夹砂红泥侈口平沿罐、彩陶盆、带鋬夹砂器等。绳纹多,亦有附加堆纹,口沿多为慢轮修整。保存完好。属仰韶文化遗存。原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坡遗址:位于周家乡下冯村吴家坡自然村。面积约3.75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层、灰坑、窑址。出土器物有敛口彩陶钵、红泥敛口平沿盆、重唇口尖底瓶、带鋬红泥盆、敛口平沿灰陶罐、侈口夹砂罐等。素面者打磨光滑,绳纹多在夹砂器上。破坏较大。属仰韶文化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樊东遗址:位于原罗川乡樊家湾子村四郎河北岸二级台阶上。分布于樊东村及其窑顶台地上,南起村口,北到果园,东自罗家沟,西到桂渠崂,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暴露的文化层厚度12.5米,灰坑、窖穴、住室和墓葬均有遗存。所见陶片,其器型有彩陶钵、盆,泥质红陶钵、盆、缸,线纹双耳尖底瓶,夹砂红陶罐、缸等。就遗物来看,属单纯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车家沟疙瘩地遗址:位于周家乡车家沟村第三组疙瘩地上。遗址突起于较大的台地南部。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已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因平田整地挖毁,灰坑、灰层暴露于地表。灰层厚1~1.5米,内含不少残陶器、兽骨、鹿角、蚌壳等。陶器全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器型主要有:彩陶多见于盆形器,黑彩饰于口沿和腹部;泥质红陶器多为敛口钵、盆;夹砂红陶,多见于尖底瓶和罐类。纹饰主要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于家庄遗址:于家庄遗址位于永和镇于家庄村,重点区在原第三生产队饲养室和砖瓦制作场。本地居民的窑崖顶上,散布着不少袋形灰坑,距地表1米许。所见一处灰白住室面,残长1.5米,距地表2米。遗址的中心区,为今人居住区,破坏十分严重。地表上散布的陶片,全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物。有红泥敛口钵、细绳纹尖底瓶、红泥葫芦瓶、夹砂绳纹红陶罐等。另外,从群众中收集到红泥葫芦瓶、石斧、石弹丸等多件,藏于县博物馆。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宋家峁遗址:位于原月明乡月南村湫沟■自然村北峁梢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断面可见灰坑多处,距地表1.5~2米。有些灰迹、灶坑则露于峁盖耕地表面。器型有带耳朵口夹砂罐、敞口直壁罐,侈口、敛口折肩器,鼎足、袋足等。有绳纹、竖纹、堆纹。平田中部分破坏。属新石器时代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侯家山遗址:位于原月明乡柴桥子村侯家山自然村内。遗址分布范围尚未查清,现仅暴露灰坑两处,距地表1.5米。出土器物有侈口平沿罐、红泥敛口钵、夹砂红泥带鋬罐、侈口夹砂罐、敛口折肩器、陶环、羊下颌骨等。有绳纹、网状绳纹、划纹。属仰韶文化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坡底遗址:位于西坡乡坡底自然村东边。属仰韶文化、汉代遗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灰层2~4米,有两处住室残迹。器物型有尖底瓶、葫芦口瓶、钵、盆、夹砂罐、瓮、陶环等。纹饰有绳纹、斜线纹、彩绘纹。汉代有各种灰陶器片、铁锅等。因修住宅,破坏较大。
  东新庄遗址:位于西坡乡西坡村东新庄自然村二西坡地里。面积约5000平方米,暴露有灰坑、白灰住室面。灰坑距地表约1.5米,住室面有达6层的。器物有敛口平沿罐、侈口罐、敛口罐等。有绳纹、篮纹。绳纹很细。因平地破坏较大。属新石器时代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蔡家峪遗址:位于山河镇蔡家峪村内。面积约5千平方米,分布在村庄道路东侧,断面上暴露有灰坑、住室、灶坑等。灰迹厚1~2米,距地表1米左右。器物有敛口方唇罐、带耳敛口罐、侈口罐、斜沿盆、侈口鬲等。红陶略呈黄色,绳纹多,有粗有细,细者纹印深而清晰,排成竖或曲纹状。属新石器时代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龙头遗址:位于永正乡东龙头村内。面积2.5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层、灰坑、五花土层。灰层厚1~2米,五花土厚4米以上,内含陶片和零星完整器物。距地表1米左右。器物有彩陶盆、尖底瓶、绳纹夹砂红陶罐等。素面器物打磨光滑。因居民修庄基,破坏严重。属新石器时代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仵家堡遗址:位于榆林子镇马家村仵家堡自然村北塬梢。面积约1万平方米,灰迹暴露于龟盖状耕地表面,内含器物有小口尖底瓶、宽沿浅腹平底盆、敛口钵、敛口厚唇夹砂罐、敛口夹砂罐、石铲等。陶色红多灰少,还有白陶。纹饰有黑彩纹、绳纹、素面、三角棱弦纹。保存完好。属仰韶文化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范洼遗址:位于五顷塬乡西头村范洼自然村沟东塬梢。面积约1.95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住室、陶窑。灰坑距地表1米。器物有大小红陶夹砂瓮,平沿短唇红、灰陶盆、罐,侈口平沿厚唇绳纹夹砂罐,鼎,夹砂平底带鋬器,石器,猪骨等。平地中破坏严重。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渠遗址:位于五顷塬乡西渠村坡底自然村西边台地上。面积约12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层、灰坑及含陶片的五花土层。灰层距地表0.5~1米。所见器物有红泥彩陶盆、彩陶钵、重唇尖底瓶、红泥盘、红灰夹砂侈口和敛口罐、夹砂带鋬罐等。纹饰有鱼纹、黑带纹、划纹、网纹、绳纹等。保存较好。属仰韶文化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岘子南峁遗址:位于五顷塬乡南邑村岘子自然村南边峁盖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零散灰坑,距地表约2.5米左右。陶片器型有红泥盆、豆,敞口平底夹砂瓮,侈口红、灰泥陶罐,带鋬和耳绳纹折肩器、袋足器,石纺轮等。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破坏较大。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疙瘩遗址:位于湫头乡王郎坡村新庄子自然村南稍坡■地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住室等,距地表约1~2米。所见器物有敛口折肩加砂罐、侈口带鋬灰陶罐、敞口直壁加砂罐、鬲、豆、石刀等。以绳纹、篮纹为主,剔刺纹、窝纹、附加堆纹亦有。灰陶和夹砂器多。破坏较大。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年庄子遗址:位于湫头乡苟仁村年庄子自然村内。面积约3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住室、陶窑等,距地表约1米~2米。器物有尖底瓶、彩陶钵、红泥钵、鬲、红陶夹砂罐、带鋬罐、敞口夹砂罐、折肩罐、宽耳夹砂罐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都有。破坏较大。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云寂寺遗址:位于永和镇安兴村堡子自然村北小山包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住室、陶窑等,距地表约3~4米。器物有尖底瓶、宽沿浅腹平底盆、钵、鼎、敞口夹砂瓮、带耳夹砂罐、折肩带鋬罐、纺轮、石球等。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保存较好。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存。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核桃峪遗址:位于周家乡核桃峪村第二、三组。其分布范围较大,东至第一组,西到第三组,南至沟畔,北至学校。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50米。重点区在二组沟畔。暴露的灰层厚1~2米,距地表0.4~1.2米。窖穴、住室和墓葬都有发现。地表散布的陶片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周代遗存。仰韶文化陶器有:红泥陶钵、盆、线纹尖底瓶、夹砂绳纹红陶罐、缸等。齐家文化陶器有:红泥篮纹樽、三耳或单耳腹施划纹小罐、夹砂绳纹罐、陶鬲等。周代陶器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盆、罐、樽、鬲、甑等。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梨树山遗址:位于宫河镇佐城村。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较零散,主要遗迹有火烧草泥硬面住室、灰坑。器物有高领红、灰陶篮纹瓮、侈口盆、夹砂绳纹红陶罐、平唇口尖底瓶等。破坏较大。属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城遗址(亦称戴家遗址):位于湫头乡新庄子西城村戴家组,重点区在该组原饲养室一带。暴露的只有两处灰坑和一个窑址。灰坑高1米,宽2.5米;窑址高1.5米,宽0.6米,窑壁火烧硬面厚6厘米。所见陶片的器型有泥质红陶篮纹罐、夹砂绳纹红陶鬲。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岭上遗址:位于永正乡友好村岭上组及东西沟畔。面积约1.04万平方米。距地表约1~2米。这里不见文化层,但灰坑分散较多,住室面也有暴露。地表散布的陶片有代表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篮纹折肩罐、盆,夹砂绳纹红陶鬲,罐,蜂窝纹罐等。有的罐腹两侧有鋬,器壁较厚。周代有泥质鋬灰陶簋、盆,夹砂绳纹灰陶鬲,绳纹罐等。汉代有灰陶盆、甑、罐、粗绳纹大瓦、云纹瓦当等。从当地群众中收集到周代陶鬲、汉代陶仓各1件,存县博物馆。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榆田峁遗址:位于原月明乡杨园子村内。面积约8.7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层、灰坑、白灰面住室。距地表无规整度数,有些灰迹就在耕地表面。器物有鬲、鼎、带耳带鋬罐、直壁罐、折肩罐、小平底钵、圆足盘、石器等。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等。平田中大都被毁。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
  秋树梁遗址:位于西坡乡高家渠村瓦窑沟圈自然村东北山梁西侧。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断面发现灰坑、白灰面住室、陶窑等。距地表1~2米。陶片器物有带鋬圆底盆、高领罐、侈口带耳罐、小圆足盘、侈口壶、侈口夹砂罐等。有绳纹、篮纹、菱状纹等。平■种地破坏严重。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
  东五畔遗址:位于西坡乡东五畔村北峁盖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所见有灰坑、白灰面住室等。距地表1.5~2米。陶片器物有侈口带鋬罐、敞口直壁罐、敛口夹砂罐等。
  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交叉纹等。整地破坏严重。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
  碾子山遗址:位于山河镇蔡家峪村宋家崖腰自然村东峁头坡地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所见有灰坑、灶坑、白灰面住室等。灰坑距地表1.5米。出土器物有单耳绳纹鬲、绳纹大口夹砂瓮、鸡冠鋬罐、侈口卷唇罐、红陶盆等。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平田中破坏严重。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
  寨子遗址:位于山河镇松树村寨子自然村内沟边。面积约1.5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住室等。器物有侈口夹砂绳纹罐、侈口带鋬罐、大口夹砂瓮、敛口平沿直壁罐等。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蜂窝纹。平田中破坏严重。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
  董庄遗址:位于山河镇董庄村北头城堡内。面积约0.8万平方米。分布于三面临沟南有城墙的馒头形耕地上。有灰坑,距地表2~2.5米。还有白灰面住室、灶坑等。器物有带鋬灰陶夹砂罐、红陶夹砂直壁罐、鼎、敛口小罐、高领罐等。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破坏严重。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
  西王阁遗址:位于山河镇王阁村砖瓦厂。面积约1万平方米。暴露有灰层、灰坑。灰层厚约2米左右,距地表2.5米。器物有带耳带鋬红、灰陶罐、直壁夹砂罐等。有绳纹、篮纹、网纹、附加堆纹等。办砖瓦厂破坏严重。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
  冉峪遗址:位于永正乡友好村南梢山包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分布于蜗牛状的山包上。有白灰面住室、灰坑和零散灰迹,距地表2米以上。器物有红泥篮纹罐、夹砂红陶附加堆纹罐、红泥折肩罐、鬲、豆等。现已建成苹果园,毁坏严重。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
  红崖咀遗址:位于永和镇琴宅村丰集自然村北梢山梁上。面积约6万平方米。有灰坑、零散灰迹、白灰面住室和洞穴住室等。器物有带耳带鋬夹砂罐、折肩罐、红泥质陶盆、红泥高领罐、敛口红、灰夹砂罐等。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蜂窝纹等。破坏较大。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
  邓家川遗址:位于宫河镇姚家川村四郎河北岸邓家川村半山腰间。不见文化层,只有零散的灰坑。山腰间的灰坑内含陶片有泥质灰陶罐、甑、夹砂绳纹灰陶鬲等为周代遗物。川底第一阶地的灰坑,为汉代遗存,内含陶片,有素面灰陶盆、罐、绳纹灰陶罐等。
  杨家台遗址:位于原月明乡芦子坪村杨家台自然村内。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有零散灰坑。出土器物有铜鼎、铜簋、灰陶鬲、侈口方唇罐、卷唇罐、圆唇罐等。有绳纹、网纹、菱纹。陶色为灰、黑色,也有少量红色。保存一般。属周代遗址。
  寺底遗址:位于宫河镇西李村寺底自然村沟洼■地里。面积约10万平方米。所见有灰迹、陶窑,距地表0.5米。出土器物有夹砂灰陶鬲、侈口夹砂灰陶罐、高领红陶罐、敛口带鋬灰陶罐等。多为细绳纹,余则素面。保存一般。属周代遗址。
  古长城遗址:位于三嘉乡索洛村北沟坡上,呈东南 ——西北向,顺坡势成阶梯状,每阶长约6米余,厚约1.5米,高约4米,系黄土夯筑而成。现存阶总长近40米。初步确定为战国时魏国所筑长城。2001年11月在普查中发现。
  秦一号兵站遗址:位于陕甘交界处正宁县林区雕岭关南侧的大古山梁上。1986年9月,由陕西省文物工作者发现。遗址北窄南宽,形似葫芦,总面积700多平方米,东、西、南三面环沟,北面只有30米宽的出口紧贴直道,形成天然屯兵营地。秦代砖瓦遍地皆是。探坑发现用姜石铺成的院落地面和夯土墙基、素面方砖、几何纹路与绳纹方砖等14种建筑材料。据推断可屯兵数千。遗址两侧的直道附近还发现存有13处精美壁画的石窟寺群和瓦棺秦墓。壁画至今栩栩如生,令人叫绝。遗址被命名为秦一号兵站。
  秦直道遗址:位于正宁县东林区子午岭分水岭上。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为抵御匈奴南侵,加强咸阳和河套地区的联系,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修筑直道。三十七年(前210年),道粗成。至二世皇帝三年(前207年),方最后竣工。直道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枸邑,由石门关沿子午岭进入正宁境内,经刘家店、蔡头湾、黑马湾、雕岭关、石窑、高庄、车皮湾、艾蒿店,过烧锅梁出正宁县境。直道宽约8米,在正宁境内长约70公里。后继续沿子午岭北上,经宁县、合水、华池,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全长900公里。今艾蒿店南200米处有一段长约40米的直道,两侧以红砂岩石镶砌,内垫50厘米~100厘米红粉土,仍保持当年的原状。20世纪90年代,中共正宁县委曾在中湾林场山梁处立 “秦直道”碑一座。现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阳周县城遗址:位于永正乡王家庄村。为秦、汉阳周县县城。秦始皇时,曾在此驻军,又称驰武城。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矫诏赐大将蒙恬死,蒙恬不肯死,使者系蒙恬于阳周县城,后,蒙恬被逼自杀于此。
  艾蒿店烽墩:位于正宁林场艾蒿店林区。有北五里墩、南五里墩两座,相距约六七里。北五里墩位于一大山峁顶部,周长约60米,残高6米,原形不清,现呈冢状。南五里墩位于一小山峁上,四周密布林木,周长约30米,残高5米,呈圆冢状。墩的基部以砾石为基础,基下约20米处,有残破窑洞和大量灰烬。似为秦汉时期烽墩遗址。
  前马塬烽:位于三嘉乡狼牙洼村。1975年调查,为圆锥形,高约3米,底部周长约10米。系夯土所筑,版层清晰可见,厚薄不一。系汉代建筑。疑为三国时魏国所建,待考。现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丁家山遗址:位于秦家梁林场丁家山山头■地上。面积约4.5万平方米。这里乔、灌木丛生,地表遍布陶器残片,水冲处有灰迹。出土器物有侈口方唇罐、侈口圆唇罐、侈口卷唇罐、鼓腹带耳罐等。有绳纹、篦齿纹、弦纹、交叉纹等。制作精美,多为轮制。保存一般。属汉代遗址。
  调令关遗址:位于正宁子午岭林区,在一个比较平缓的崾岘南端山峁间。坐东向西,现有残窑洞二层,直道从第二层窑洞前的宽阔地边通过,崾岘南侧发现一段早期墙址,长约30米,残高3~7米,基宽约5米,夯土层厚6~7厘米,夯窝不明显,为五花土质,内含大量炭块,地表布满瓦片,断面所见文化层厚达3米,有粗绳纹板瓦和筒瓦以及宋以后的陶、瓷器残片。较完整的汉瓦长31厘米,宽19厘米,厚2厘米,凸面光平,凹面为布纹。从实物可以看出这处遗址一直沿用至清。这里原有一条通往陕西黄陵的道路,位处关隘要道。
  高庄遗址:在正宁子午岭林区调令关北约20公里处。遗址位于南北长约百米,宽约40米的崾岘之中,范围约为70米30米。此处布满粗绳纹板瓦残片,筒瓦凸面多饰细绳纹,头部11厘米为光面,凹面饰芝麻窝纹,直径13厘米。这处遗址不大,从瓦片分布可以看出,建筑物坐东向西,南北呈“一”字形,直道从门前经过。崾岘两边为深谷,地势十分险要,是一处要塞。
  艾蒿店遗址:位于子午岭林区正宁县和陕西黄陵县接界处,属正宁县辖。遗址在直道大转弯的崾岘之东峁西侧,面积为200米100米,断面所见文化层厚为1米~3米,内含相当丰富,有大量粗、细绳纹板、筒瓦残片。汉代布纹瓦片及明、清庙宇的脊兽、瓦当之类,遍地皆是。据闻,民国初年这里有集市、庙宇,今废弃,现留残窑洞两层。
  (真宁、正宁)县城古城遗址:位于原罗川乡街道。现存古城墙、明石坊、文庙、赵氏祠堂、清铁旗杆等。
  第三节古化石点
  一、上新世(一)永和化石点位于永和镇所在地之东南侧沟壑中,广泛裸露赭红色粘土夹砂层(似为三趾马红土),内含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化石颇多,其中埋藏较丰富的有:1.寺村沟化石点:在寺村南部1.5公里的后河沟底。1974年至1975年间,当地群众在此处挖 “龙骨 ”数千斤。这里的化石埋藏呈水平层状分布,长约20余米。因挖掘塌陷而埋没,估计仍有一定保存。2.寺村拉儿沟沟底化石点:在寺村拉儿沟沟底与寺村后沟相当层位上。1976年群众挖掘 “龙骨 ”数千斤,其中有大唇犀、三趾马等化石残段。3.琴宅村琴宅背后坬化石点: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处,南面紧靠陕西省旬邑县湫坡头乡霸王庄。其化石保存情况要比上两处为好,层位、时代相同。
  (二)曹家山化石点位于周家乡惠家村曹家山自然村白土沟梁。1977年4月间,公社砂场工人在修路挖砂时,于灰白色砂层中挖出一大象左下颔骨化石。此象系一中年个体,属乳齿象类。从埋藏地层来看,当属上新世。
  (三)车家山化石点位于湫头乡新庄子村南畔南侧车家山下。1975年,新庄子村的群众在这里挖“龙骨”数千斤,毗邻的陕西省旬邑县的群众亦在此挖了数架子车。据现场观测,化石埋于三趾马红土层内。因土层覆盖很厚,未作试掘。
  (四)姚家川化石点位于宫河镇彭姚村四郎河北岸。四郎河两岸广泛发育有二级阶地,北岸保存最佳。在河南岸的红土坬发现上新世的三趾马群。经过试掘,采集的标本有三趾马、羚羊、牛、猪、獾等动物化石,化石埋藏在赭红色粘土(三趾马红土)中。
  同时代的化石,在彭姚村四郎河南岸的灵巧沟也有发现。
  二、晚更新世邓家川化石点:位于宫河镇邓家川四郎河北岸麻黄山下。1977年3月,姚家川五年制学校教师邓志兴挖窑洞时发现。化石产于马兰黄土底部。所见有牛、马等。三、第三纪晚期上王河化石点:位于三嘉乡松树坪大队黄家滩沟西侧坷山的东坡上。1980年,当地群众在红色粘土下层挖出大量牛、羊、马及鹿等哺乳动物化石。
  第四节古代、近代建筑赵氏牌坊:在原罗川乡(为明真宁县县治)街道正中、东、西,耸立有3座气势宏伟的大石牌坊,依次是恩宠坊、天官坊、清官坊。恩宠坊高9.7米,宽8.35米;天官坊、清官坊均高8.4米,宽约8.23米,均为四柱三间三层楼,斗拱歇山顶。全以红砂岩石料凿磨镶砌而成。据史料记载,天官坊、清官坊分别建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和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朝廷为表彰明代清臣赵邦清(曾任山东滕县知县、吏部稽勋司郎中)所建。恩宠坊则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是赵邦清为感念嫡母刘氏、生母高氏教养之恩建立的,又一说是乡里为赵邦清的两位母亲建立。这三座石牌坊明柱两侧有雕作石鼓,坊面浮雕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山水、云木、房舍,还刻有文字,场景宏大,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刀法细腻,形象逼真,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从明至今越数百年,雄姿不减,至今完整无损,傲然耸立。1995年3月,赵氏牌坊被中共正宁县委确立为正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月,被中共庆阳地委确立为庆阳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63年2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川文庙大殿:位于正宁县第二中学(原罗川乡)校院内。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初建,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郭钧重修,明代毁于兵燹,清顺治年间(1644—1661)重修,康熙、雍正、乾隆时均作过补修。现存大成殿5间,坐北朝南,歇山顶,屋脊两端有鸱吻饰,斗拱结构双抄双下昂,柱头施卷刹。连同殿前平台,共占地1100平方米。保存完好。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氏祠堂:位于赵氏牌坊附近(西南侧)。建于明天启年间。坐南面北,面阔三间,明柱砖木结构,斗拱平檐,顶镶脊兽。门外原有对联:“负治国宏才,许世以身,有功于国,有功于民,树立卓著千秋颂;综生平功绩,大书祖事,或布在滕,或布在乡,嗣后留传万古名。”(今已佚)。内有明万历皇帝为赵邦清题词“坚持清白 ”碑刻及安南国(今越南)正使冯克宽(毅斋)为赵邦清题、随从陈德懿书 “清清清 ”碑刻。2004年12月,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宫河戏楼:位于宫河镇宫河小学院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6),后毁于 “同治之乱 ”。同治十三年(1874),复由宫河里十人社祠共同集资,请四川名匠罗师划所建。坐南面北,占地91平方米,三叠七檩、六椽,升斗组合结构,高18米,四角微翘,台口三间,有四根明柱,台后八扇十格,雕梁画栋,玲珑精湛。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路孺人贞节坊:位于原罗川乡房河村。
  第五节石刻石雕唐奉为大唐皇帝敬造砖浮图铭并序碑:位于永正乡刘家堡村。咸亨五年(674)立石。为文物贩子转手给山河镇一村民所有。碑文有“柏树村者,罗川别邑,田村有柏,故以名焉。弘仁蕴义之乡,亶父古公之业者也”。
  北魏佛龛碑:位于西坡乡巩家畔村。碑高134厘米,厚20厘米,宽50厘米。质地为富平石。正、背面上部各有龛一个,内造像三身(一坐二站)。龛下部各有两排刻画坐像,共八身。碑两侧上部各有一小龛,内造像一身,龛下部刻画坐像三排共六身。全碑共有龛四个,浮雕像八身,刻画像二十八身。为一座佛教供奉造像碑。正面龛内像面部被毁。
  北周释迦佛石像:保定元年(561)造立。质地为富平石。身高1.6米,立于莲花座上,着通肩大衣,螺髻,修眉长目,神态端静。座高47厘米,宽80厘米见方,上雕双圆莲花,左右角蹲护法狮,座身磨光,四面有镌文,铭佛道、造像年月及施主姓名。现移置于正宁县博物馆。保存完好。现为县级保护文物。
  宋显圣庙碑:太平兴国二年(977)立于原湫头滩显圣庙前。翰林学士蒙奉敕撰文,朝散大夫何瀚奉敕书,现已不存。碑文载《甘肃通志稿》。
  宋承天观碑:系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的承天观(位于原罗川乡)中的立石,原观已毁,惟碑犹存,现移置于正宁县博物馆内。碑立于重修承天观时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碑高2.72米,宽0.89米,厚0.22米。朝散大夫行尚书兵部员外郎李维奉敕撰文,翰林侍诏朝奉郎尹熙古奉敕书并篆额。沈庆、赵谦刻石。碑额篆书 “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碑额书 “大宋宁州真宁县承天观之碑”。碑文楷行相间,由右至左,通行竖写。碑文阐述道教教义及建承天观之缘由。明确指出:(真宁县)“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即黄帝冢)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画疆,本公刘积德之地。”碑文载《甘肃通志稿》。1981年9月1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保护文物。
  宋王祖庆墓碑:北宋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二十一日立于阳周县永宁乡(今宁县平子乡蒙家村)。现移于正宁县博物馆。
  宋重修孚泽庙碑:位于湫头乡湫东村沟内。北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立。碑高2.33米,宽0.83米,厚0.24米。红砂石质。真宁县7丞宗樗撰文。碑文述重修孚泽庙始末,宣扬佛教道义。保存完好。因碑体较大,难以移动,故浅埋于原处。
  元燕庆安墓碑:大德癸卯年(1363)三月立于宁州定平县陈严庄(今正宁县周家乡燕家村)燕庆安墓前。石碑系燧石雕刻,质地甚坚,打磨光滑规整,造型逼真,碑额、赑屃均很完整。石碑通体高3米,宽1米,厚0.2米。碑额小篆书写“大元故燕君墓表铭”。碑文楷书,由上而下,自右至左,记载了墓主的籍贯、游历、功名、政绩,以及死、葬的时间、地点,后人情况等,颇有研究价值。石碑现移置于正宁县博物馆。
  元尚书礼部牒碑:20世纪90年代,罗川乡城关村村民起土时发现。后被置于原罗川乡粮管所门前排水沟之上做过桥,2000年,被县文物管理部门发现,2005年4月,移置于原罗川乡政府院内。碑高0.61米,宽0.97米,厚0.1米。正面阳刻行草文字,右为 “尚书礼部牒 ”字两行,中有 “敕所特赐云寿讳口口口敕故牒中宪大夫行员外郎李口宣威将军郎中耶律侍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敕所 ”字样;背面为阴刻小楷字,已难以辨识。
  明“廉仁公勤 ”碑:万历十一年(1583)真宁知县刘衢立于县衙门前。共4通,均高1.9米,宽0.67米,厚0.15米。内江宁澹居士书。每碑分别以 “廉、仁、公、勤”之意镌文一则。碑文每字径大0.12米见方。保存完好。现置正宁县博物馆。
  明“三清 ”字碑:万历四十一年(1613)三月立。原立于原罗川乡赵氏祠堂内。碑横长2.8米,宽0.90米,厚0.23米。安南国(今越南)正使冯克宽题邑人吏部郎中赵邦清,行人陈德懿书。碑镌径大0.65米见方 “清清清 ”3字。破坏严重。现置正宁县博物馆。为县级保护文物。
  明“坚持清白 ”碑:万历皇帝为赵邦清所题碑,明天启元年(1621)六月十八日立。碑文为 “坚持清白 ”4字。碑横长3.2米,宽0.90米,厚0.2米。现存罗川村赵氏祠堂内。明高夫人墓碑:嘉靖十六年(1537)三月三日立于真宁县中庙乡,为明辽州知州杨和母高夫人之墓碑。现移于正宁县博物馆。明景圣祠碑:位于正宁县第二中学(罗川村)校院内房基之上。明姚邦建圣旨碑:位于宫河镇南堡子村。立于万历年间。明曹文诏尽节碑:位于原罗川乡姬家山。碑高七尺二寸,宽二尺五寸,厚八寸。上有二龙戏珠碑顶,下有赑屃碑座。明石狮:一对。原置于原罗川乡长口子村。连座共高1.14米,长0.86米,宽0.30米。保存完好。现移于正宁县博物馆。清石华表:一对。原置于原罗川乡长口子村。通高2.85米,柱身长0.27米,柱底为半球体座,柱头雕坐狮一只。保存完好。现移于正宁县博物馆。清李敬亭墓碑:道光二十六年(1846)五月十五日立于正宁县佃里村,为“县东之善士”李敬亭之墓碑。现移于正宁县博物馆。清太子专师范锡篆墓碑:原立于永和镇街口为道碣,后移于永和镇丰集小学。上有二龙戏珠碑顶,下有赑屃碑座。刻有嘉庆皇帝亲题的碑文。清骑尉碑:位于宫河镇法庭院内。立于咸丰三年(1853)。系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武举、后授武略骑尉的王印台所立。上有二龙戏珠碑顶,下有赑屃碑座。
  冯玉祥题字碑:民国十六年(1927)正宁县县长杨楚才立石。原位于罗川城东门左侧台上,现移置于正宁县博物馆。碑高1.58米,宽0.63米,厚0.16米。碑文系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亲撰的政治主张。碑额书 “仁人之言 ”4字,故又称“仁人之言 ”碑。现为县级保护文物。
  第六节革命遗址西北反帝同盟军成立大会遗址:位于原月明乡柴桥子村一组。民国二十一年(1932)1月,谢子长、刘志丹带领陕北游击队和南梁游击队在此召开“西北反帝同盟军”成立大会,将两支游击队改编成“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分别任正、副指挥,杨仲远任参谋长。全军约700人。这是西北地区成立的第一支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旗帜的武装。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位于三嘉乡锦章村。民国二十一年(1932)2月12日,谢子长带领西北反帝同盟军,在三嘉乡锦章村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将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杨仲远任参谋长。全军300余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成立,正式打出了工农革命的旗帜,标志着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5年3月,中共正宁县委确立此遗址为正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遗址:位于湫头乡新庄子村。民国二十一年(1932)3月,谢子长带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寺村塬(即正宁县南塬)一带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在广泛动员群众的基础上,陕甘游击队于4月上旬的一天,在湫头乡新庄子村岳王庙前的场里,召集寺村塬东起五顷塬,西至上南坡头的数十个村庄的农民约千人,召开寺村塬农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又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并宣布翻国民党政权的公告。寺村塬革命委员会下设土地、肃反、财政、食粮等委员会。这是中共陕甘边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临时革命政权,也是中共甘肃省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临时革命政权。她较之在华池县南梁成立的陕甘边革命委员会,还要早2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陕甘游击队撤离,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方随之解散。寺村塬革命委员会驻址:位于湫头乡新庄子村西洼南梢张进有家的一个窑洞。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在此办公达5个月(1932年4月—1932年8月)之久。龙咀子回民游击队诞生地:位于五顷塬乡龙咀子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后季,由龙咀子、西渠村的王世英、王世平、马彦林等十六七名回民青年组成了陕甘回民游击队,王世平任队长,王世英任指导员。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回民武装。陕甘边南区党委、革命委员会机关驻址:位于三嘉乡后坡村白沟自然村。陕甘边南区(时辖新正、新宁、淳耀、赤水、永红5县)党委、革命委员会成立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9月,党、政机关原驻陕西省中部县双龙镇上川小石崖附近的高窑和灵湾。次年8月,中共西北工委派唐洪澄任南区党委书记,张邦英任南区革命委员会主席,陈国栋任游击队指挥,惠璧海任共青团书记。党、政机关迁至正宁县三嘉乡后坡村的考老自然村北沟半洼窑洞。11月,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陕甘边南区苏维埃政府。
  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及机关驻地遗址:位于三嘉乡后坡村白沟自然村。民国二十四年(1935)11月,陕甘边南区改称关中特区,陕甘边南区党委即改称关中特委,陕甘边南区苏维埃政府即改称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11月,在此召开了新正、新宁、淳耀、赤水4县工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三嘉乡雇农张月当选为主席,张邦英、高仰奎、秦善行、徐长荣当选为副主席。张化民、张有本、郭树廷分别被任命为文教部长兼秘书、劳动部长、财政部长。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驻白沟村最下层的庄院窑洞。
  关中特区党委机关驻址:位于三嘉乡后坡村的巴滩■■子。
  关中特区党委、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址:位于五顷塬乡南邑村。民国二十五年(1936)1月,关中特委、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迁至湫头乡(今为五顷塬、乡)南邑村。贾拓夫任关中特委书记,县人秦善秀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翌年10月,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改称关中分区督察专员公署,关中特委即改称关中分区党委。随后,二机关迁至新正县马家堡村(今属陕西省旬邑县)。
  中国共产党新正县委员会成立大会遗址:位于湫头乡岘子村。民国二十四年(1935)8月,在陕甘边南区党委的指导下,在湫头岘子村召开了来自正宁、栒邑、县3县的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新正县委员会,卢永财(五顷塬大河岔人)任书记,李科(枸邑县后掌乡人)任副书记。县委下设秘书、宣传、组织、统战、妇女、青年等部门。
  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正枸邠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遗址:位于湫头。民国二十四年(1935)8月,新正县办事处(当年5月成立,郭廷藩任主任)在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湫头召开工农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新正县革命委员会(又称正枸邠革命委员会)。郭廷藩(五顷塬南邑人)为主席,左怀玉(五顷塬人)、李进荣(五顷塬人)任副主席。委员会下设民政、财政、军事、土地、劳动、审判、教育、粮食8个部门。驻址在湫东村沟■窑洞里。
  中国共产党新正县委员会、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机关驻址:位于五顷塬乡南邑村。民国二十四年(1935)11月,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新正县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10月,新正县苏维埃政府改称新正县政府。
  中国共产党新宁县委员会、新宁县苏维埃政府驻址:位于原月明乡杨园子村。民国
  二十五年(1936)2月,在此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新宁县委员会、新宁县苏维埃政府。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驻址: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国民党军政部长、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力主调遣重兵开往西安,讨伐“叛逆”,企图扩大内战,乘机取代蒋介石。为了策应西安事变,阻止内战再起,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奉命由三边地区南下,协同东北军、西北军御敌。行至淳化、耀县、三原时,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部队返回北上。
  次年2月22日,红一军团进驻正宁、宁县一带。邓小平、任弼时、杨尚昆、刘伯承、左权、聂荣臻、罗荣桓、孙毅、杨成武、肖华等革命家在正宁都留下了足迹。4月17日至2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任弼时在王录村召集第一、第十五军团及庆阳步校(中国抗日红军教导师)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邓小平在王录村住了将近5个月,他精干练达,平易近人,生活十分简朴,宣讲革命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群众很爱听。宫河抗日救国会主任王龙月是王录村人,家距政治部很近,又因工作关系,多次聆听过邓小平的讲话和教诲,彼此很熟悉。据王龙月的儿子王浩文回忆:当年邓小平曾挥毫为他父亲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出言须防开口错”,下联是“交人只要到头真”,被当作珍品长期保存,可惜毁于解放前夕的一次战火之中。当年,邓小平住在农民王度家用过的木脸盆架子、挂衣服架子,解放后王度捐献给国家,现保存于庆阳市博物馆。现查存有珍贵照片数张(红一军团负责同志合影,邓小平、聂荣臻和宫河镇民主人士合影,第一、第十五军团及庆阳步校(中国抗日红军教导师)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后合影,陈开路等红一军团部分团级领导合影,邓小平筹粮借条照片)。
  红一军团军团部驻址:红一军团军团部驻宫河镇宫河村北头大地窑。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孙毅驻宫河镇宫河村。
  政治部驻址:政治部主任邓小平驻宫河镇王录村,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住农民王度(王振元)家。王度家有两个窑洞,邓小平住在北面的一个窑洞里,警卫班住南边的一个窑洞里。1995年3月,中共正宁县委确立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驻址为正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为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勤部驻址:驻周家乡核桃峪村。
  军团直属部队驻址:警备连(连长曾思玉,解放后曾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工兵连(连长黄朝天,解放后曾任军委兵工部副司令员)、通信队七分队及电台驻在宫河镇宫河村新城王宪瑞家(距司令部约500多米)、炮兵连(连长赵章成)驻宫河镇宫河村寺沟王四荣家。
  随军学校驻址:驻宫河镇南庄村。随军医院驻址:驻东山羊头村。红一军团属部第一师师部驻址:红一军团属部第一师(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师部驻罗川春场,一团驻山河镇,二团驻罗川乡高家台,十三团驻代家店、五王庄;第二师(师长黄永胜,政委肖华,政治部主任肖华(兼),政治部副主任唐亮)所辖三团驻宫河镇。
  八路军抗日残废军人荣誉学校驻址:位于三嘉乡关家川村。民国二十八年(1939)5月,由枸邑县土桥迁来,民国三十一年(1942)后季搬往延安。关中师范旧址:位于三嘉乡索洛村。民国二十九年(1940)3月30日晚,因国民党军队偷袭,由新正县马家堡迁来,5月24日复迁往宁县傅家山。秦善秀墓:位于五顷塬乡西头村。葬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5月。保存完整。何秉正墓:位于榆林子镇文乐村。葬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保存完整。芦永财墓:位于五顷塬乡南邑村。葬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5月。保存完整。张振襄墓:位于山河镇东关村东坳。葬于1959年。保存完整。赵德荣墓:位于三嘉乡锦章自然村。葬于1966年。保存完整。赵自秀墓:位于湫头乡塘子自然村秋树墓地。葬于1967年。保存完整。张仁墓:位于原月明乡韩坳村四西自然村。葬于1972年。保存完整。王德义墓:位于永和镇寺村拉儿沟自然村北坳。葬于1972年。保存完整。郭树庭墓:位于五顷塬乡南邑村岘子自然村北峁盖上。葬于1984年。保存完整。郭廷藩墓:位于五顷塬乡南邑村岘子自然村。葬于1993年。保存完整。
  第七节风景名胜
  一、古代景观正宁属于黄土残塬沟壑区,由于自然原因,到处荒山秃岭,沟壑遍地,鲜有青山绿水。但对于有独特审美眼光的古人来讲,美是到处存在的。明时,正宁人总结出 “正宁八景 ”,后又增为 “正宁十三景 ”。
  明嘉靖《庆阳府志》据正宁旧志录 “八景”为:琴山古洞、罗川兔穴、彭祖遗丘、浮屠遗址、桥山陵寝、灵湫古祠、阳周古城、果老幻墓。第一景:琴山古洞。在罗川城南1里,即抚琴山之上,有山洞一个,不知何年何月开凿。相传每当清风徐徐吹来,洞中恍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之曲。清乾隆时,山体剥落,已无古洞之踪,只山形状如琴式。相传这里也就是所谓的唐明皇梦群仙现于“箩底”之处。后世据此胜景敷演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第二景:罗山兔穴。罗山位于罗川城东20里。相传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梦群仙现于“箩底”,于是广派使者在全国各地查寻和梦境相符之处。一日,一位使者巡游至罗川县(正宁县古名),在罗山处见一老人随一野兔钻入一洞穴,就派人在此处挖掘,最后获得27尊玉石做的真人(道家称得道的人)像。启奏唐明皇后,龙颜大悦,遂改罗川县为真宁县。罗山兔穴由此得名。
  第三景:彭祖遗丘。即彭祖墓,在罗川城东南50里的香庙(今三嘉乡),地名叫彭祖坳,墓址宏阔。清时,墓前只余有一石马。第四景:浮屠遗址。在罗川城东南30里之陈家川,即目连寺。为佛教建筑。曾载入《方国杂志》。明代寺废,但遗址尚存。第五景:桥山陵寝。桥山即子午岭,桥山陵寝即位于县东子午山旁的黄帝衣冠冢。也就是五顷塬乡境内的黄帝冢。
  第六景:灵湫古祠。灵湫即位于罗川东60里之要册湫。是由于山体滑落,积水壅滞而形成的。湫方圆数亩,清澈透明,深不可测,天雨不溢,天旱不涸。以败叶枯苇投入,若有推拒之意,被漾于岸边。四周乔松荫郁,芳草萋萋,风来水声松涛相间,蔚为大观。相传天旱于此祈祷雨露,莫不应验如神,故称灵湫。故唐、宋时,朝廷多加褒扬封祀。唐时修建龙祠,历封“应圣侯”、“普济王”;宋时改封为“显圣王”;明时为一方胜览。每值深秋,素月清辉之下,灵湫风清波静,浮光流金,文臣雅士莫不到此以洗尘襟,以抒怀抱。此景也为明 “庆阳府长景 ”之一。
  第七景:阳周古城。又名驰武城,位于罗川城北30里。是秦时大将蒙恬被囚禁之地。据今邑人路笛先生考证,城址在今永正乡王家庄子附近。第八景:果老幻墓。果老即张果老,为八仙之一,其墓位于罗川城东60里,即今西坡乡碾盘山上。即便在今天,山上苍松翠柏环绕,四季风景如春。
  明正德十六年(1521),时任真宁县教谕的王正将原“正宁八景”中“桥山陵寝”削而更为 “万寿晓钟 ”,新增岳山晓翠、石门排翠、龙门天险、古刹荷池、双河柳色五景,增删为 “正宁十三景 ”。
  新增的胜景为:万寿晓钟:即罗川城万寿寺(现已废)中于清晨鸣响的大钟。晨霭之中,钟声清越,余音不绝,好似与天地长存。岳山晓翠:为罗川城西20里处的高妙山。山上建有玉皇殿,下有罗湫古碑。王真赞曰:三冬时节,大雪纷飞,山川银装素裹,这里翠柏青青,拾阶登临,逸兴飞扬,堪可咏题。
  石门排翠:即位于罗川城东南70里之石门山,此地与陕西旬邑县相接。石门山高耸入云,地势险要,云雾缭绕,林木葱郁,花香草芳,景色壮观,令人激赏。龙门天险:即位于罗川城西北40里的龙门川。为长乐塬以北的疙拉沟。这里坡陡崎岖,地势险要,行人罕至。古刹荷池:即位于罗川城东20里的龙泉莲花池。池旁原建有观音寺。相传池旧生莲,引来冠盖鳞集,当地人颇以之为苦,遂废之。双河柳色:双河即位于罗川城北的小河与罗水交汇处。据推测,过去河畔广植柳树,春季柳絮飞扬,夏秋时节柳枝依依,绿树成荫,为赏景、嬉水、纳凉的好去处。
  清乾隆年间,正宁知县折遇兰纂修《正宁县志》,又增删正宁胜景合为“八景”,分别是琴峰古洞、罗山兔穴、泰山拱翠、灵湫乔松、温泉夜月、云寂孤峰、五掌山形、支当古渡。其中将原胜景 “琴山古洞 ”改为 “琴峰古洞 ”,将“灵湫古祠 ”改为 “灵湫乔松 ”。
  新增的胜景为:第三景:泰山拱翠。泰山位于罗川城西南1里。清时树木密布,蓊郁青苍,上建有青帝祠,祠旁古木参天,苍松蔽日。泰山北面罗水环绕,东面与琴峰相对。站在泰山之巅,罗川东西两川犹如一匹白练;四面望去,峰峦叠起,在阳光之下若隐若现。一派美景,好似一幅图画。
  第四景:温泉夜月。温泉位于罗川城西南3里,与黎阳山相对,即五王庄右的石泉。泉穴有3眼,从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冬暖夏凉。夏夜在此沐浴,月光倒泻,上下一碧,趣味无穷。
  第五景:云寂孤峰。云寂山位于罗川城东南15里,周围山势相对较平坦,只云寂山一峰中耸,显出突兀嶙峋之气势。山顶建有古寺,寺前原有高阁二重。山植苍松,屈曲离奇,干霄蔽日。攀援而上,有登临眺望之趣。
  第六景:五掌山形。五掌山位于罗川城东北2里。顶上五峰紧密排列,如刀削成,状如五指。朝晖夕阴,足以骋怀娱目。
  第七景:支当古渡。支当即芝塘河,也即源于子午岭,流经关家川、陈家川,后入旬邑县之河水。位于罗川城南20里,为永和镇花园村。古时此为渡口,春夏观景,百鸟鸣翔,牧童横吹短笛,悠扬宛转,河水澄清潋滟,烟霞异态,美不胜收。折遇兰曾赋诗说:“夕阳鸥鹭参差树,野笛菰蒲长短亭。”
  二、现代景观子午岭:横亘陕西、甘肃两省,呈南北(子午即南北之意)走向,全长400多公里,海拔最高处为1800米。在正宁境内,南北长约34.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总面积387.3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东高西低,地形有梁峁、山地、沟壑、碎塬和川台等类型,相对高差300米~400米,平均坡度25。左右,海拔1100米~1765米,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区。遍布天然森林,森林覆盖率为80.3%,属国有林区。最高处为调令关,海拔1756米,秦大将蒙恬曾在此调兵遣将。黄帝冢、秦一号兵站、秦直道等历史文化遗迹即位居其中。林区动植物种类繁多1。植被为温带草原类型,森林植被以暖温带阔叶林为主,有山杨、辽东栎、白桦等木本植物43科82属172种。有金钱豹、金雕、梅花鹿、大鸨、黑鹤、鸳鸯、水獭、大灵猫、苍鹰、秃鹫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0余种。子午岭山岭逶迤,谷壑纵横,林草莽莽,松涛阵阵,野鸟啁啾,溪流潺潺,探幽寻胜,极富野趣。
  庵里水库:位于子午岭山麓,泾河一级支流四郎河上游,正宁县城东南方13公里处。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建成。1972、1979、2005年三次对大坝作了加固加高。坝体长420米,高33米,总库容833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目前已发展成为集防洪、灌溉、城区供水、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库。控制农田灌溉面积1.5万亩,保灌0.7万亩,养鱼532亩。解决县城2.5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有效地促进了正宁县工农业生产及城区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属正宁县唯一的一座小(一)型水库。
  庵里水库坝址选在子午岭山麓的西坡乡庵里村。这里两川汇流,三山夹峙,东依马儿沟,西临湾子村。林地面积各占55%,黄土沟壑区约占45%。坝址以上干流长16公里,水源发源于宫河寺,流域内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轻微,野生动植物丰富,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日照充足。在丰水期,库内水面广达数百亩,库内诸岛尽被隐没。泛舟其上,摄影留念,天光水色,山踪云影,交相辉映,当为绝好的一幕景色。
  马鞍山:位于宫河镇西向3公里,面积约260万平方米。1958年开始拦沟打坝,封山治理,育苗造林。现在总经营面积3500多亩,有各种林木30多万株,其中各类果树4万多株。坝里投放20多万尾鱼苗,最重的达10多斤。夏秋至此,可避暑、观光、垂钓。
  罗川鱼塘:近年来,罗川当地一些群众自发在四郎河旁田地上引河水建鱼塘数处。2005年,陕西礼泉客商晁仲书又投资兴建了集休闲、娱乐、垂钓于一体的肖水渔村。夏秋之季,来此游玩、垂钓的不仅有当地人,而且有莅临正宁检查工作的领导及随行人员。
  第八节其他汉古柏:在罗川城正宁二中院内(文庙大成殿前)。据考,植于东汉时期,高15.5米,围2.9米,奇峻坚瘦,苍翠挺拔。明铁钟:铸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钟身高1.25米,口径1.34米。虎头钮,莲瓣肩,钟耳8朵(缺1朵),八耳施八卦饰。绕肩一周横书 “皇图永古,帝道遐昌,道教兴隆,法轮常转 ”16字。腹部铸人名和铭文。原置于明真宁县城罗川万寿寺,现置正宁县博物馆。
  巩焴手植龙爪槐:位于湫头乡双佛堂村。为明邑人巩焴(永和镇堡巷村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京城带回并手植。原手植3棵:一棵植在烟村;一棵植在家乡堡巷;一棵植在双佛堂村。永和烟村、堡巷村的槐树已毁无存,现仅存湫头乡双佛堂村1棵。双佛堂村的槐树至今枝繁叶茂,树冠如盖,枝杆虬曲,盘若卧龙,“鳞甲 ”片片,熠熠闪光,气势非凡。在正宁、旬邑、彬县境内绝无仅有,实属罕见。当地童叟皆知此树的由来,问及树龄,都说有几百年了。
  清铁旗杆:位于罗川乡街道。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建。系原罗川城城隍庙前所立之物。旗杆一对,上细下粗,上部被双龙缠绕,底部插入铁狮背腹。两尊铁狮,咬牙铁齿,二目圆睁。旗杆顶端各有一铁鹤,分别背负“日”、“月”两字,作凌空展翅之势。铁鹤之下有一小匾额,呈梯形,一面上书 “七国保卫”,一面上书“万代屏藩”。其下有两个方斗,方斗四角各竖小旗,旗中有“ ”字饰。方斗下角有小铃,微风吹来,叮叮咚咚,悠扬悦耳。旗杆的中下部悬有一副铁铸对联:“社荐鸡豚留永日,旗翻熊虎待灵风。”(2004年被盗)。现为县级保护文物单位。
  清铁狮、铁鹤:各一对,原置罗川城城隍庙内。铸造较精致。现置正宁县博物馆。现为县级保护文物单位。

知识出处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

正宁县国土资源志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