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位于庆阳市东南部出子午岭西麓。东与陕西省黄陵县以子午岭为界,南与陕西省旬邑县、西南与陕西省根县相交,西邻陕西省长武县以泾河为界,北与本省宁县接壤。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5。14'40”~35。36T8”,东经107。56'20”~108。38'08"之间。东西长63.5公里,南北宽40.2公里,总面积1313.5平方公里(其中:子午岭林区358.4平方公里,农区955.1平方公里),折合197.03万亩(其中:子午岭林区53.76万亩,农区143.27万亩)(此数据为正宁县国土资源局统计上报数据,与县统计局数据有差异)。全县辖4镇、6乡、94个村民委员会、677个村民小组。县内设有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及所辖的刘家店、中湾、西坡、秦家梁4个林场。2007年末,全县总户数63585户,总人口24.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4万人,总耕地面积43.69万亩,人均耕地2.04亩。
正宁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嫄沟壑区,黄土层厚度90~150米,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按地貌特征可分为东北部子午岭林区、西南部嫄面和沟壑区。境内有宫河、永和、三嘉、月明4条嫄,较大的宫河嫄耕地面积19万多亩。海拔880~1756米。
正宁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西南部气温较高,东北部气温较低。冬季多西北风,较寒冷干燥;夏季多东南风,较湿润温和;春季为过渡季节,冷热交替,变化频繁。年平均温度10.0电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24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447.4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150天。适宜的光、热、降雨环境,为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正宁县自然资源丰富。粮食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高粱、糜子、谷子、洋芋、养麦、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甜菜等。罗川旱烟和宫河大葱,为本县特产。烤烟、苹果、香菇生产已成为本县主要支柱产业,被列为全省烤烟基地县、“十五”计划国列西北黄土高原优质苹果产区县。
正宁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16亿吨。2005年4月,“正南煤田”开钻普查。2006年11月,“罗川煤田”开钻普查。2007年6月年正南煤田”采矿权以47.5亿元价格被拍卖,标志着正宁能源资源的开发揭开了新的篇章。
正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0万年物正宁县国土资源志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周先祖不窜失其官,率族人奔走戎狄之间(即今庆阳地区)。夏王桀时,不需孙公刘继迁于豳,重振祖业,拓荒垦田,教民稼嵇,百姓安居,四方归附。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奠定了民族农耕文化的基础。今正宁时即为公刘豳国属地。据统计,正宁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全县各乡镇,达33处之多,有的文化层厚达3米。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正宁由一个游牧地区逐渐成为耕作技术相对发达的农业文明之地。进入近现代后,在这片土地上,又开展了陇东地区乃至全省最早的抗捐抗税斗争和土地革命运动。早在民国四年(1915),本县的农民就会同陇东16县的农民,用“鸡毛传帖”相互联络,反抗甘肃省署公布的5项新税法,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税运动。民国十四年(1925),正宁县农民为了反抗当局的募捐杂税,自发组织了“红枪会”。民国十五年(1926)7月,陇东镇守使张兆钾任意征粮派款,压榨百姓,激起正宁农民的反抗,全县千余名群众肩扛镶头、锄头等农具,到县城罗川围城“交农”罢耕示威,围城10余日,迫使县政府取消了所增加的田赋。民国十八年(1929),正宁大旱,致成年僮,政府当局不但不减收田赋,反而强行征收,南北二嫄的数千群众包围县城罗川,“交农”示威,并用石碑压死了替政府出城解围的长乐嫄绅士何义胜的儿子何秉端。当年,还刺杀了横征暴敛、贪婪成性的县长李剑泉。迫使县城于民国十九年(1930)迁往山河镇。
民国二十一年(1932)2月,谢子长、刘志丹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三嘉嫄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3月下旬至4月上旬,陕甘游击队先后没收、分配了3户土豪劣绅的土地、粮食、牛羊和浮财。4月上旬,陕甘游击队发动群众,在湫头镇新庄子村成立了陕甘边区第一个临时革命政权——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又称寺村嫄革命委员会),最早在陇东地区揭开土地革命的序幕。抗日战争时期,正宁县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积极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正宁县先后开展了生产运动、安置移难民运动、创办义仓运动、大生产运动,先后开垦荒地5万多亩,安置移难民1198户、4081口,并涌现出闻名陕甘宁边区的“义仓英雄”张清益、“移民英雄”薛金荣、“劳动英雄”赵澄璧。在3年解放战争中,正宁农民组织搭工组、变工队、扎工队等生产互助组织,积极开展劳动互助和生产竞赛,不但全面完成了公粮征购任务,而且无偿地为前线出驮畜,运食盐,送粮草,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正宁县支前队伍曾受到有关部队的嘉奖,并奖励绣有“奋勇前进,积极支前”大字的锦旗一面。正宁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宁县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
建国之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宁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的基础上,迅速恢复战争创伤,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一系列运动,短期内即恢复了萎靡不振的国民经济。20世纪50年代,全县进行了改土造田运动;60年代,庵里水库、红土窑水库相继建成蓄水;7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初步改变了原先脆弱的农业生产条件;80年代至90年代,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使境内自然生态得到了恢复。进入新世纪,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活动、大规模土地开发复垦活动,使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同时,积极勘查埋藏地下的煤炭资源。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示着正宁县新的一轮经济大开发即将驶入“快车道”。
正宁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由于受历史、体制等原因的影响,同全国其他县份一样,经历了一段由分散管理到集中管理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建国前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20余年间,因受“左”的思想、分散管理体制副作用及法律、法规制定、实施不到位的影响,国土资源实际上处于看似都管实则都不管的状态。一方面,国土资源家底不清,权属混乱,数据不一,利用不当;另一方面,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广大农村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政治上实行“一批二斗”,经济上大搞“一平二调”,生产上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乱砍滥伐,盲目开荒,随意修庄建房,搞掠夺式经营,致使有限的国土资源受到较严重的破坏,致使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地污染、林线后移、降雨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给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正宁县委、正宁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的一系列文件及全国人大、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精神,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进行依法、统一管理,加强了对城乡建设占用耕地及开采矿产资源的管理。尤其是1988年4月成立县土地管理局及2002年7月组建县国土资源局以来,在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及“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必须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指示上,取得明显成效,违法占地、滥占耕地建房,乱开滥采矿产资源的歪风得到有效遏制。在非农业占用耕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正宁县在下硬手加强耕地管理的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宁县人民政府、正宁县土地管理局、正宁县国土资源局先后正宁县国土资源志十多次受到市以上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以来,通过大规模的“6•25”全国土地日等活动载体的宣传,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土资源意识明显增强,全县通过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开发利用,重点农田保护,编制土地、矿产资源规划等一系列工作,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国土资源管理是一项涵盖面广,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强,业务量大的社会性工作,广而言之,涉及土地、矿产、水资源、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规划,地籍调查,权属核定,开发利用等多项业务。多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通过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和广大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正宁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绩显著,走在了全市7县1区的前列,为正宁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