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文化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4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文化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4
页码: 425-428
摘要: 《正宁县志》中对古文化遗址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文化遗址 遗址考古

内容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宫家川东坪遗址位于周家乡宫家川东坪台地上,东自苍儿沟,西到担水沟,南至四郎河,北靠东山,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遗址地表由北向南倾斜。1976年冬,该村在此平田整地,使遗址受到严重破坏,大量文化层、墓葬区和窑址被挖毁,出土的大量陶器和石器亦被毁。地表散布不少陶片,残存的文化层厚1至2米,有的纯属灰烬的堆积,内含陶片和兽骨。次年,在当地社员中征集到各类陶器50多件。金属生活用具,多出自墓葬和窑址。其陶系有彩陶、泥质红陶、细砂硬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弦纹、指甲纹、附加堆纹、突饼纹、布纹等。彩陶占一定数量,多为黑彩,少量为红彩。其彩施于器物腹部和口沿,无内彩。纹饰有黑带纹、波浪纹、三角纹、人面纹、竖线三角纹、勾叶纹、圆点纹等。器形有敛口环底钵、敛口小平底碗、盂、葫芦瓶、罐、彩陶盆、瓮棺等。这些器物与陕西省渭南史家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基本相同。其彩陶盆与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物完全一致。而葫芦形口尖底瓶、红泥陶钵、细颈壶、瓮棺等又与半坡类型器物相同。据专家鉴定,该遗址介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
  汉子村遗址位于永和镇罗儿沟圈村汉子自然村的塬面和沟畔,规模较大。东自汉子村三组,西至连界的陕西省旬邑县底庙乡三庄自然村,南自大沟畔,北至董村,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遗址堆积的文化层极为丰富,有灰层、灰坑、窖穴、窑址。文化层厚1至2米,最厚处达3米以上,距地表0.5到1米。地表散布的陶片甚多,主要有数量颇多的红泥彩陶盆,黑彩饰于器物的口沿和腹部,内无彩,纹饰有鱼纹、勾叶纹、圆点纹等。泥质红陶有敛口钵、盆,器表打磨很光。夹砂红陶有盆、罐等。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器壁一般较厚,有的底腹有烟迹。细绳纹陶尖底瓶特别多,泥质灰陶盆亦不少。另有石斧、石弹丸、灰陶环等。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樊东遗址位于永正乡樊家湾子村四郎河北岸二级阶地上。分布于樊东村及窑顶台地上,南起村口,北到果园,东自罗家沟,西到桂渠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暴露的文化层厚度1至2.5米,灰坑、窖穴、住室和墓葬均有遗存。所见陶片器型有彩陶钵、盆,泥质红陶钵、盆、缸,线纹双耳尖底瓶,夹砂红陶罐、缸等。
  车家沟遗址位于周家乡车家沟村第三组疙瘩地上。遗址突起于较大的台地南部。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已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因平田整地挖毁,灰坑、灰层暴露于地表。灰层厚1至1.5米,内含不少残陶器、兽骨、鹿角、蚌壳等。彩陶多见于盆形器,黑彩饰于口沿和腹部;泥质红陶器多为敛口钵、盆;夹砂红陶多见于尖底瓶和罐类。纹饰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
  于家庄遗址位于永和镇于家庄村,重点区在第三组饲养室和砖瓦厂。当地居民的窑崖顶上,散布着不少袋形灰坑,距地表1米许。所见一处灰白住室面,残长1.5米,距地表2米。遗址的中心区,为今人居住区,破坏十分严重。地表上散布的陶片,有红泥敛口钵、细绳纹尖底瓶、红泥葫芦瓶、夹砂绳纹红陶罐等。另有从群众中收集到的红泥葫芦瓶、石斧、石弹丸等,收藏于县博物馆。
  苟仁遗址位于湫头乡苟仁村,东至苟仁南组打麦场,西到北组饲养室,南至村沟畔,北到塬面第二条埂。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50米。文化层厚1至1.5米。中心区位于南组,文化层被群众当做壮土常年垫圈。暴露的遗迹、遗物较丰富,有灰层、灰坑、住室和灶坑。灰层厚1至1.5米,距地表0.1至0.8米。陶器有红泥敛口钵、盆、尖底瓶,夹砂绳纹红陶罐,夹砂灰陶单耳罐等。此外,还有周代文化遗存,陶器有交错绳纹灰陶罐,夹砂绳纹陶鬲,夹砂篮纹红陶环底罐等。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遗址位于周家乡周家村内,面积约50万平方米,暴露的文化层达4米,灰层、灰坑、窖址均有遗存。器物标本有敛口红陶钵、灰陶钵、尖底瓶、夹砂绳纹红陶罐,彩陶盆等。199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坡遗址位于周家乡下冯村吴家坡猴头峁的半山腰,面积约3.8平方米,暴露有灰层、灰坑、窖址。器物标本有:敛口彩陶钵、红陶钵、尖底瓶、夹砂红陶罐等。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正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核桃峪遗址位于周家乡核桃峪村第二、三组。其分布范围较大,东至第一组,西到第三组,南至沟畔,北至学校。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50米。重点区在二组沟畔。暴露的灰层厚1至2米,距地表0.4至1.2米。窖穴、住室和墓葬都有发现。从地表散布的陶片看,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陶器有红泥陶钵、盆,线纹尖底瓶,夹砂绳纹红陶罐、缸等。齐家文化陶器有红泥篮纹樽,三耳或单耳腹施划纹小罐,夹砂绳纹罐、陶鬲等。此外还有周代文化遗存,陶器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盆、罐、樽、鬲、甑等。
  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西城遗址(戴家遗址)位于湫头乡新庄子西城村戴家组,重点区在该组原饲养室一带。暴露的只有两处灰坑和一个窑址。灰坑高1米,宽2.5米;窑址高1.5米,宽0.6米,窑壁火烧硬面厚6厘米。所见陶片器型有泥质红陶篮纹罐、夹砂绳纹红陶鬲。
  岭上遗址位于永正乡友好村岭上组及东西沟畔。这里不见文化层,但灰坑分散较多,住室面也有暴露。地表散布的陶片有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篮纹折肩罐、盆,夹砂绳纹红陶鬲、罐,蜂窝纹罐等,有的罐腹两侧有鋬,器壁较厚。此外,还有周代、汉代文化遗存。周代有泥质鋬灰陶簋、盆,夹砂绳纹灰陶鬲,绳纹罐等。汉代有灰陶盆、甑、罐,粗绳纹大瓦,云纹瓦当等。从当地群众中收集到周代陶鬲、汉代陶仓各1件,存县博物馆。
  周代遗址邓家川遗址位于宫河镇姚家川村四郎河北岸邓家川村和半山腰间。不见文化层,只有零散的灰坑。周代遗物陶片有泥质灰陶罐、甑,夹砂绳纹灰陶鬲等。此外,在川底第一阶地的灰坑内,发现汉代遗存,有素面灰陶盆、罐,绳纹灰陶罐等陶片。
  秦、汉代遗址秦直道遗址详见第三十一章《军事》第二节《设施》。
  秦一号兵站遗址详见第三十一章《军事》第二节《设施》。
  古阳周县城遗址位于永正乡王家庄。为汉阳周县县城。秦始皇时,曾在此驻军,又称驰武城。秦始皇死,秦二世矫诏赐大将蒙恬死,蒙恬不肯死,使者系蒙恬于阳周县城。后,蒙恬被逼自杀于此。艾蒿店烽墩遗址位于艾蒿店林区。有北五里墩、南五里墩两座,相距约三四千米。
  前者位于一大山峁顶部,底周长约60米,残高6米,原形不清,冢状。后者位于一小山峁上,四周密布林木,底周长约30米,残高5米,圆冢状。墩基部以砾石为基础,基下约20米处,有残破窑洞和大量灰烬。专家称似为秦汉时期烽墩遗址。
  丁家山遗址位于秦家梁林场丁家山山头硷地上。面积约4.5万平方米。这里乔、灌木丛生,地表遍布陶器残片,水冲处有灰迹。出土器物有侈口方唇罐、侈口圆唇罐、侈口卷唇罐、鼓腹带耳罐等。有绳纹、篦齿纹、弦纹、交叉纹等。多为轮制,制作精美。保存一般。属汉代遗址。
  其他遗址雕岭关遗址位于正宁林业总场林区内,在一个较平缓的崾岘南端山峁间。坐东向西,现有残窑洞二层,直道从第二层窑洞前的宽阔地边通过,崾岘南侧发现一段早期墙址,长约30米,残高3至7米,基宽约5米,夯土层厚6至7厘米,夯窝不明显,为五花土质,内含大量炭块,地表布满瓦片,断面所见文化层厚达3米,有粗绳纹板瓦、筒瓦及宋代后的陶、瓷器残片。较完整的汉瓦长31厘米,宽19厘米,厚2厘米,凸面光平,凹面为布纹。从实物看出该遗址一直沿用至清。这里原有一条通往陕西黄陵县的道路,位处关隘要道。
  高庄遗址在子午岭林区雕岭关北约20千米处的一个南北长约百米,宽约40米的崾岘之中,范围约2100平方米。布满粗绳纹板瓦残片,筒瓦凸面多饰细绳纹,上部11厘米为光面,凹面饰芝麻窝纹,直径13厘米。从瓦片分布看出,建筑物坐东向西,南北呈 “一”字形,直道从面前经过。崾岘两边为深谷,地势十分险要,是一处要塞。
  艾蒿店遗址位于子午岭林区正宁县和陕西省黄陵县接界处,属本县辖。遗址在直道大转弯的崾岘之东峁西侧,面积20000平方米,断面所见文化层厚1至3米,内涵相当丰富,有大量粗、细绳纹板、筒瓦残片。汉代布纹瓦片及明、清庙宇的脊兽、瓦当之类,遍地皆是。据闻,民国初年这里有集市、庙宇,今废弃,现留残窑洞两层。
  古(罗川、真宁、正宁)县治罗川城遗址位于永和镇罗川村。现存古城墙、明石坊、文庙、赵氏祠堂、清铁旗杆等。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蒙恬
相关人物
永正乡
相关地名
王家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