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4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新闻
分类号: G210
页数: 6
页码: 418-423
摘要: 《正宁县志》中对新闻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新闻学 新闻事业

内容

报刊《新陇》民国9年(1920)3月,由旅京甘肃部分学生在北京成立《新陇》杂志社,县人王自治任编辑部主任。《新陇》为月刊,16开本,5期为1卷,每期约40多页。5月发行第1期,发刊词由王自治撰写。每年除7、8月学校暑假期间临时停刊外,一般每月出刊1期。11年(1922),王自治辞去编辑部主任。
  《正宁周刊》国民党正宁县政府机关报。民国25年(1936)3月,由正宁县长朱门创办于山河城。朱门及随后的正宁县县长孙宗濂、胡维陛、董寄虚、谌石泉先后兼社长、发行人(主办人)。段景山、王玉禄、王嘉贤先后任编辑,彭升笃、郑仲都为印刷厂工人。周刊,8开2版(单面印)。初为油印,不久交山河石印局承印。发至县政府辖属机关及各乡、镇、保和学校,期发行量约100份~200份。34年(1945)5月,改称《正宁简报》。共出版470余期。创办初期,转载国民党各级政府的政令、法规和中央社新闻,报道地方民情、生产、文化教育情况。抗战爆发后,增设《抗日救国》专栏,配合正宁各界抗日救国会的活动,进行较为积极的宣传和鼓动工作。28年(1939)后,《正宁周刊》成为反共宣传工具之一,竭力为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推波助澜,对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挑起的 “摩擦事件 ”进行过大量歪曲事实的报道,对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进行歪曲、攻击。
  《正宁简报》国民党正宁县党部机关报。民国34年(1945)5月由《正宁周刊》易名,设山河城。县党部书记长雷鸿轩、张吉亭先后兼社长、发行人。段景山、王玉禄、王嘉贤先后任编辑,张发杰任缮写员,彭升笃、郑仲都为石印工人。4开4版,石印,周2刊。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郭寄峤题写报名。该报除刊登国民党各级党政机关的政令、法规和报道地方民情、生产外,反共宣传为其主要内容。发至县属各单位及各乡、镇、保和学校,并向国民党中央和甘肃省有关部门送阅,每期发行300份~400份。38年(1949)5月,正宁县自卫队起义后,即告停刊。共出版416期。石印设备及档案等由新正县人民政府接管。
  《正宁青年》民国36年(1947),由三民主义青年团正宁县分团部创办于山河城。8开,石印。当年10月底,因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停刊。出版期数等不详。《关中小报》民国25年(1936)春,由中共关中特委书记贾拓夫主持创办。出版期数等不详。
  《关中报》中共关中特委机关报,后成为中共关中分区党委机关报。民国29年(1940)4月12日,在新正县马家堡创刊,后迁至新正县马栏区。8开2版,油印,周刊。33年(1944)9月1日,《关中报》与驻军警一旅《部队生活》合刊,改为4开版,石印,5日刊。次年7月,又改为2日刊。抗战胜利后,不定期油印出版专供各级干部阅读的附刊《时事要闻》,2至3天编印1期。抗战胜利前后,《关中报》每期发行800余份。在33年(1944)冬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大会上,《关中报》社获 “特等文教模范 ”。35年(1946)5月和9月,《关中报》社连续两次获陕甘宁边区 “模范新闻团体甲等奖 ”。次年2月19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已出版484期的《关中报》社随关中分区党政机关转移在新宁县境内,一度中断出版。3月3日,恢复出版油1944年12月9日印报纸,至37年(1948)5月底,共出版60期(第485《解放日报》刊文表扬《关中报》至第545期)。除两度中断4个月外,《关中报》平均6天出版1期。每期发行约500份,最多时达800余份,基本达到每个乡、每个游击队1份。此间,还坚持出版《时事要闻》,每期印发400份左右。此外,36年(1947)5月19日至6月29日,还出版《关中报》南线版,但因国民党军的连续 “清剿 ”,仅出7期;《关中报》在南线编印的《时事简讯》仅出版10余期停刊。37年(1948)6月后,《关中报》恢复石印3日刊。次年5月20日,关中分区改称三原分区,报社随之转移。
  《通讯通报》民国37年(1948)7月,《关中报》社、新华社关中支社联合创办。系通联刊物,32开,油印,月刊。翌年改为双月刊。至38年(1949)6月,共出版9期。主要刊载辖区内通讯员人数与每月来稿数、采用数,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率先写稿情况和模范通讯员先进事迹等。
  《广播快报》1951年2月至1956年7月,由中共正宁县委宣传部收音站创办。每天从收音机中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新闻,整理成文字稿油印发行,每3天出1期,单行材料一般是当日刊,始称《时事宣传材料》,后改为《广播快报》,共刊出372期,发行7.44万份。
  《正宁县报》中共正宁县委机关报。1956年6月1日创设于山河。郭新科兼主编,有职工6人(编采人员3人)、石印工人9人。每月4期,石印,曾先后出版8开2版、4开4版。次年10月22日,出版至第68期停刊。每期发行1000份左右。1958年7月1日复刊。周刊,石印,8开2版、4开4版相间出版。郭新科、王培选先后兼主编,编采、缮写人员和石印工人共6人。年末因正宁县并入宁县,出版至第90期终刊,财产移交《宁县报》社。每期发行1500份左右。除配合中心工作的宣传报道外,辟有《党的生活》、《小言论》、《科学知识》、《简要新闻》、《时事讲话》、《读者来信》、《捷报》、《照照自己》、《知心话》、《正宁各地》、《大众学校》、《工作研究》、《生产知识》等栏目。
  新闻报道文字报道民国29年(1940),陕甘宁边区新正县普遍建立业余通讯组,为边区报刊撰写文章。32年(1943)3月,新正县委书记史梓铭,为《解放日报》、《陇东报》、《关中报》采写调查报告和报道;新正县三嘉区四乡乡长董永科,积极写稿和组织通讯报道工作,成绩优异。次年7月,新正县为《解放日报》采写的通讯员有26人。35年(1946),新正县配备通讯干事。37年(1948)9月,新正县有通讯员13名。35年(1946)5月16日,新正县湫头区三乡文书文正明获韬奋基金委员会、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延安记者学会授予的陕甘宁边区 “一贯积极坚持写稿并能推动他人 ”的模范通讯员甲等奖,奖边币2万元。9月1日,新正县通讯员杨宗万、文正明获由《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部队生活》组成的 “九一纪念筹委会 ”授予的陕甘宁边区 “乙等模范通讯员 ”。37年(1948)9月1日,新正县通讯员张进儒、肖存富被《关中报》社、新华社关中支社授予 “模范通讯员 ”。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县有通讯员67名。1970年代,约有50至70余人。1980年后,增至120人。当年,省级报刊在县域发展通讯员19人。2006年底,全县有业余通讯员30人。1985年,王卫权采写的《马鞍山林场 “三权 ”归农户面貌改观》获甘肃省好新闻三等奖。1994年5月,王卫权的《投资上涨猛于虎,夏粮丰收农民忧 ——正宁农民种一亩小麦倒贴10元钱》获甘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甘肃新闻学会 “1993年度全省报纸好新闻金奖 ”、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 “1993年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作品一等奖 ”。次年8月,巩爱民的消息《正宁农民赴日本打工》,获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全省第一届 “五四新闻奖 ”和 “青年好新闻奖 ”。2001年,吴锋、巩爱民、师正伟的《七旬老妪状告七个儿》获第16届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消息二等奖。次年6月,王卫权的《一棚辣椒收了七茬挣了六万》获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 “2001年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作品 ”二等奖。2006年6月,师正伟、贾勇锋的《西关村迁坟腾地建新村》获第21届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消息一等奖。
  附:王卫权《投资上涨猛于虎,夏粮丰收农民忧 ——正宁农民种1亩小麦倒贴10元钱》进入7月中旬,陇东夏收接近尾声。只见农家场院里,到处都是麦草垛。据正宁县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县19万多亩小麦预计总产3997万公斤,亩产202.5公斤,比1992年增产28.5%。按理说,夏粮获得大丰收,农民心里是喜悦的,然而,笔者所接触的农民,大多数却忧心忡忡,说:这粮食越种越没利了。宫河镇是正宁县的 “小粮仓 ”,宫河十组又是全镇的 “种子田示范村 ”。据测算,今年,全组最高亩产小麦340公斤,平均亩产230公斤。
  下面是笔者和几位村民所算1亩小麦投资收益账。
  ①购买良种12.5公斤,每公斤1.2元,支出15元。②秋播施磷肥75公斤、尿素15公斤,春播化肥12公斤,三项合计65.7元。③伏耕深翻,秋播犁地,每次12元,合计支出24元。④用播种机秋播、春播化肥,冬季麦田镇压保墒,三项支出13元。⑤农药拌种,防治病虫害需农药0.25公斤、高效肥0.5公斤,支出8元。⑥收割小麦出场价10元,脱粒打碾两次,至少1小时,支出18元。⑦全年最少投10个劳动日,日值5元,共计50元。⑧农业税折算20元。以上8项累计支出233.7元,就这还不算农家肥投入。今年全组平均亩产230公斤,按目前市场最高价每公斤小麦0.94元计算,1亩小麦收入216.2元,减去费用投资,种1亩小麦反倒贴10元左右。
  据了解,今年宫河十组小麦获得高产,原因是农民普遍重视精选良种、科学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加上风调雨顺,老天帮忙。但是若遇上大的自然灾害,农民辛苦一年,几乎连老本都赔上了。上面列举的还是条件较好的村子。像罗川、月明、三嘉、西坡等偏僻山川区,情况就更糟糕。这些乡镇的农民不要说种粮食赚钱,只要能混饱肚子,就算是苍天有眼了。
  分析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化肥、农药价格只涨不跌,尿素由原来的每袋40公斤32元上涨到44元,普通磷肥每50公斤由原来的18元上涨到24元,眼下还有上涨趋势。各种农药更是如此。二是柴油价格放开,加上有关部门没有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致使耕地、碾场、脱粒收费猛涨。
  三是今年7月粮食价格放开后,市场上粮价非但没有上涨,有的还呈下跌趋势。
  民以食为天。农民一年到头,出尽了力,流尽了汗,种1亩小麦反倒贴钱,你说他们冤不冤?照这样下去,农民种粮积极性从何而来?怕是越来越没心劲务农了。——选自1993年8月3日《甘肃农民报》第1版广播报道1956年县广播站建立,自办栏目《本县新闻》,从通讯员来稿中择优选播。1966至1976年 “文革 ”中,共来稿5011件,播出4015件。1977至1980年,来稿2727件,用稿2114件,年均用稿528件。1980年,在县域发展通讯员110人。1992年,共采写编播各类稿件83期167篇。次年,编播各类文字稿件2100篇,各乡镇站年编播各类文字稿件120至150篇。1995年,自办节目编排1082期,播出稿件2269篇(县广播站编播2100篇,乡镇广播站编播100余篇)。次年,自办广播节目编排1052期,播出2439篇,超额339篇。1997年,广播站与广播电视局合并,全年自办各类广播节目1052期,播出稿件2302篇。次年,播出各类节目1089期、稿件2387篇。2001年,播出新闻174期、稿件1416篇。次年,播出新闻226期、稿件1592篇。2004年,由于县城广播设施损坏,县域广播新闻基本停播。2002至2006年,本县年均在省广播电台播出消息12至14条。2006年,在庆阳市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闻185条。1983年,张振峰、高桂仙采写的《精神文明新风吹,“嫁 ”了儿子 “娶 ”女婿》获甘肃省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次年,张振峰、邓芳芳的《被群众称为 “咱们村里的牛百岁 ”》,获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1986年,李毅的《抱 “西瓜 ”与捡 “芝麻 ”》,获省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1990年,王卫权的《科技镇长刘汉儒》获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铁面无私好管家》获二等奖,《咱们的退伍兵》、《降龙造田富乡亲》获三等奖。王万宝、王卫权、曹登峰、杨海英的《旧宅还田谱新曲》获二等奖。次年,王卫权的《夸夸房河村的好支书》获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和疯子打交道的人》获二等奖,《姬家山的当家人》获三等奖;《谁说女娃不当家》获全省第5届通讯员优秀广播稿件三等奖。何世斌、杨海英的《残疾青年志向非凡,发明问鼎国际金奖》获省优秀广播节目三等奖。1994年,王卫权的《广播指引我走向成才之路》获省优秀广播节目三等奖。2004年,王卫权、彭娜娜的《山河镇出了个 “环保书记 ”》获省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
  图片报道始于1980年代中期。新闻拍照始由县文化馆负责,后由县委报道组承担。
  张国杰的图片新闻《稚气未脱的妈妈》获1990年甘肃省好新闻照片奖,《奋力抢救》、《鸣沙山下驼铃脆》分获1999年第3届、2005年第9届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研究会总编辑摄影奖,《生命的误区》、《全球话题》入选第4届全国环境摄影展。王培才刊发于1999年7月3日《人民日报》的图文报道《慈善情深,幸福水长》,获《人民日报》社群众工作部与中华慈善总会联办的 “发展慈善事业,为国为民分忧 ”征文活动三等奖。域外县人高小平出版有《陇原卫士 ——高小平新闻摄影作品集》,其中组照《抱着石头巡逻,拴着绳子站岗》获《解放军报》1999年度新闻作品二等奖。
  图像报道1994年,县有线电视台始开设自办节目,制播本县新闻。1999年,上投稿件被庆阳电视台采用播出97条,被省有线台采用播出5条。2001年,县电视台开办《正宁新闻》为主的11个栏目,共播出电视新闻176期、稿件1305篇。2002年,播出电视新闻216期、稿件1286篇,制播电视专题片15部。全年向省、市电视台投稿180篇,分别播出22篇、38篇。次年,上投各类新闻稿件91条,在庆阳电视台播出新闻58条。2004年,全年播出电视新闻节目231期、稿件878篇,在省电视台、庆阳电视台分别播出新闻12条、71条。次年,播出电视新闻218期、稿件945篇,上投各类新闻稿件194条,分别在省电视台、庆阳电视台播出新闻12条、104条。2006年,全年播出电视新闻221期、1627条,在甘肃电视台、庆阳电视台分别播出新闻26条、152条。先后为烤烟、香菇、蔬菜、草畜、制种、香包产业制作专题片8部,有3部专题片在省、市电视台播放,特别是香包专题片《打造民族文化形象的名片》在省电视台民俗节目中播出。2003年,邵兰琴、刘晓权、郭燕妮、胡雨谷编制的专题片《打造服务平台》获甘肃省第三届人口与计划生育新闻一等奖。次年,王卫权、刘晓权、彭娜娜、胡雨谷编制的专题片《为了母亲的微笑》获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实施 “母亲安全项目 ”优秀专题片奖;巩爱民、刘晓权、巨聪霞、胡雨谷编制的专题片《千年奇葩绽新姿》获庆阳市第三届精神文明 “五个一工程 ”奖二等奖。
  网络报道2004年9月1日,“正宁信息网 ”开通,设《走进正宁》、《领导之窗》、《政务公开》、《招商引资》、《办事指南》、《明星企业》、《本地特产》、《民俗文化》、《统计信息》、《乡友联谊》、《农业服务》等栏目,其中《走进正宁》、《领导之窗》报道本县发生的各类新闻,年发布新闻约700多条,日点击300余人(次)。2006年2月改版,设政府版、社会版、企业版3大板块,点击率有所上升。至当年底,先后有县直部门、学校开办网站14家,及时发布有关新闻。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