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4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影
分类号: I053.5
页数: 4
页码: 413-416
摘要: 《正宁县志》中对电影相关描述。
关键词: 电视文学 电影

内容

放映民国36年(1947),西安商人来县放映无声影片《猫和猎狗》,为县域首次放映电影。1952年,庆阳地区电影队来县放映《白毛女》、《陕北牧歌》,为本县首次放映有声电影。1956年4月,成立县电影队,至11月底,放映《平原游击队》、《怒海轻骑》等电影118场(次)。次年放映8个月160场,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90.2%,企业收入5357元,平均每场33.5元(支出58.34元,亏损437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92%,观众150535人(次),完成年度计划的105%。与1956年相比,增加放映场次42场,收入增加927元,亏损减少123元,观众增加134073人(次)。1958年,县上确定2个工作圈,33个放映点,调整包场费标准为:400户以上的乡,演1场40元,演2场60元,演3场80元,演4场100元。1969年,首映彩色电影。1971年,首映朝鲜宽银幕影片《卖花姑娘》。1976至1980年,各级电影放映队(站)完成12598个工作日,放映电影10843场,观众4394747人(次)放映收入27680元,发行收入82450元,盈余9855元。1986年,宫河电影放映队队长郑志,杰被文化部授予 “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工作者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前期,为电影放映最活跃时期。1995至2006年,因电视普及、影碟机的家庭化,县域电影放映每况愈下,基本停机,县电影公司职工无工资来源,大都自谋职业,电影院基本闲置,偶尔有外地放映团体租赁场地进行营业性放映,或者相关部门租片放映,以县城中小学生或干部职工为对象,进行科普宣传或廉政、爱国主义教育。
  宣传电影宣传始于1960年代,包括口头宣传、海报、黑板报、宣传画、横幅、幻灯宣传等形式。内容分为时事政策宣传、影片宣传。1970年代,县电影队利用幻灯、小型展览、快板等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在电影放映前,用幻灯片讲解影片内容和英雄人物事迹。同时,农村放映队还利用休息时间到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表扬好人好事。1980年代后,电影宣传更多地表现为新片预告、首映节目评价及影坛动态等。后在电影事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通过映前广播、散发传单等手段,主要对一些新片、大片开展宣传工作。1990年代后期,电影宣传基本停止。
  发行县域电影业发展初期,影片由国家、省、地业务部门逐级供给。1962年后,影片由庆阳地区电影管理站发行。1971年,县电影管理站成立后,省电影公司投放本县16毫米拷贝60部。1974年,继续向本县投放拷贝100多部。1976年后,全国电影全面解放,本县拷贝增加到280多部。1986年,拷贝增加到400多部,包括各类戏剧、艺术、故事、动画、科教、新闻及外国进口片。1993年,电影事业改革一步到位,上级停止拷贝发行,县级公司16毫米拷贝的购买、发行、放映实行自主经营。1996年,县电影公司筹资3万元购置16毫米影片18部。1996年后,农村电影拷贝采取与邻县交换、租赁形式发行。1997年后,县电影公司再未购进电影拷贝。“2131工程 ”(21世纪1个行政村1月放映1场电影)放映主要靠以前库存拷贝和从外地租借拷贝维持。
  设备1956年,省电影公司给县电影公司投资16毫米电影放映机1台。1956至1972年,先后成立的10个放映队,其中6套放映设备为县公司用经营收入购置,3套由3个人民公社筹资购置。1971年,县电影管理站自筹资金购置甘光35毫米提包机1套。1979年,购置解放103毫米、35毫米提包机各1套。1984年,省公司下拨4万元购置松花江5502X型35毫米座机1套。1986年,县电影公司以前的10套设备全部移交各人民公社管理使用(属集体性质),将原国办队撤销,正式人员调回。2000年,购置35毫米放映座机(金属银幕)1套。当年和2001年,省文化厅奖励16毫米放映设备各1套。“2131工程 ”2002年资助16毫米放映设备2套、流动放映车1辆;2003年资助16毫米放映设备1套;2004年资助16毫米放映设备1套。2006年,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配发宫河镇北堡子村村民姚牛1套16毫米(双机)电影放映机,用于农村电影放映。
  收入电影队放映1956至1963年,放映电影4160场(次),收入14.56万元。1964至1965年,放映电影20080场(次),收入7.28万元。1966至1971年,放映电影9360场(次),收入32.76万元。1972至1986年,放映电影72800场(次),收入254.8万元。
  电影院放映1971至1979年,放映电影3800场(次),收入34万元。1980至1989年,放映电影4650场(次),收入167.4万元。1990至1999年,放映电影480场(次),收入17.28万元。2000至2004年,放映电影230场(次),收入13.8万元。“2131工程 ”放映2002年放映1424场,创收11万元,其中农村放映918场,创收8万元,放映 “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影片506场,创收3万元。发行拷贝2678部(次),其中科教记录片1260部,宣传观众59万余人。解决正式职工再上岗12人,招聘6人,人均工资565元。2002至2005年,上级下达 “2131工程 ”放映任务1332场(次),实际完成1800场(次),不收费,财政每年补贴8万元。4年共计放映7200场次,提前2年实现达标。2006年放映1332场,县财政补贴部分放映经费,电影公司无其他收入。2002年,正宁县获 “全省电影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 ”。2003、2004、2005三年均被评为 “全省2131工程先进集体 ”。2005年,县电影公司获 “全省电影放映先进集体 ”,张官运获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授予的 “从影50年纪念奖 ”。
  电影《红河激浪》1959年春,甘肃省话剧团团长刘万仁来县体验生活,搜集素材。他以新正县三嘉区人、原陕甘边第三路游击队第八支队指导员赵德荣等人的革命事迹为素材,和程士荣、吴乙创作出电影文学剧本《红河激浪》。1962年,电影文学剧本《红河激浪》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次年1月,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1966年 “文革 ”开始,《红河激浪》遭批判停映。1978年12月,《红河激浪》被平反,复在全国上映。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