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卫生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4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卫生管理
分类号: R197
页数: 6
页码: 402-407
摘要: 《正宁县志》中对卫生管理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医疗保健 卫生医疗

内容

人员管理人员调配民国时期,正宁县政府民政科管理县域医疗卫生人员,后改由县卫生院兼管。革命根据地时期,由新正县政府文教科(三科)兼管保健药社及区、乡医药合作社。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9月,由正宁县政府三科管理,统一调配。1953年9月至1962年1月,由县政府卫生科管理。1962年1月至1971年10月,由县文教卫生局管理。1971年10月至2006年底,所有县直卫生医药单位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及全民合同制工人,全部由县卫生局调配,科级干部由县委管理,一般干部由县人事劳动局管理,具有大中专医疗、药学、护理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调离医疗岗位或县外者,须经县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方可调离。1994年5月,县政府发出《批转关于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流入卫生系统的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切实加强人员管理,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流入;紧缩卫生人员编制,堵死非专业人员流入 “缺口 ”;切实加强业务培训,稳定现有专业队伍。
  人才培养民国33年(1944)5月,新正县创办 “接生训练班 ”,为期14天,11名妇女参加。6月至9月,关中分区举办助产训练班,新正县派员参加。1950年,庆阳专区卫生院开办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为本县培训卫生人员1名。1952年,有专业卫生医疗人员40人。1952至1953年,专区举办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2期,为本县训练学员,结业后分配到基层卫生院工作。1953年上半年,正宁县接收兰州市分配的卫生人员3人。当年,专区举办妇幼保健员训练班1期,年底毕业,分配县内区卫生所工作。1954年,清理公私合营联合诊所及国营药店,经审查,县内接收为国家职工的24人。同年,全县共有卫生干部43人。次年底,全县卫生院(所)、保健站实有卫生干部51人。1956年,新吸收25人。同年4、5两月,县人民医院及区卫生所抽出专人,分两期训练保健员301人、助产员338人。次年6月,县内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5人,其中卫生行政院长、药剂士、检验士各1人,助产士、护士各3人,保健员4人,中医7人,一般干部12人,中医医士19人,护理员24人。从1960年代到80年代,每年从大中专医学院校,分配到县内的医务人员数量不等,是卫生队伍的重要来源。1962年底,有专业卫生医疗人员191人,其中技术人员88人。次年3月,卫生系统有职工113人,其中技术人员89人,行政、后勤人员21人。是年,有7名老中医和2名老中药人员开展带徒工作,共带徒弟30人。1964年12月,卫生系统职工总数112人。次年,有专业卫生医疗人员230人,其中技术人员129人。至1966年,中医带徒经过考试,全部出师分配工作。1969年3月,北京市部分医务人员下放至湫头,在此设医务组。次年,县内有卫生医疗人员418人,其中技术人员155人。次年,从上海和地方招收社会青年,经培训后在卫生单位工作。1972年,选送地区培训赤脚医生29人,县医院培训45人。1975年,有专业卫生医疗人员488人,其中技术人员188人。1977年,送县红专学校培训赤脚医生120人;各公社卫生院通过每月两次例会进行普遍培训。1979年,选拔业务水平已达大专水平的赤脚医生6人,吸收为国家正式职工。次年,经考核有赤脚医生125人达到中专水平。同年底,全县有专业卫生医疗人员672人,其中技术人员244人。1984年8月,成立正宁县卫生学校,培训初级医务工作者。1986年12月,全县有主治医师7人,医师29人,医士123人,卫生员132人。1997年10月,全县有各类卫生医疗人员505人,其中技术人员40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中级64人,初级337人)。2006年底,全县卫生医疗系统有正式职工477人,其中干部274人,工人203人;本科27人,大专90人,中专191人,高中106人,初中以下57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10人,师级234人,士级64人,其他64人。另有非正式职工90人,其中男19人,女71人;县聘人员19人,副业工11人,临时工60人;文化程度:大专10人,中专48人,高中23人,初中9人;专业技术职称:师级4人,士级17人,其他69人。
  医院管理领导体制1950年代,实行党支部书记、委员(包括党员院长)分工负责制,党支部决策,院长执行。每年年初有工作安排,年终有工作总结。定期组织检查,促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1960年代,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分工负责制。院务委员会由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参加,决定院内重大问题,各科室贯彻执行。“文革 ”时期,实行中共党支部 “一元化 ”领导,一切重大事情由党支部决定。期间,各临床科室按军事化组织管理,科室成立班、排、连组织,院内原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大部分被废除,实行 “医防合一,医护合一 ”,有的护士当医生,有的医生当护士或干其他事。医院管理混乱,医疗水平下降。
  1978年12月后,恢复中共党支部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重组院务委员会,成立职工代表会及办事机构,启用专业技术人员,重新配备科室主任,发挥科室主任作用。1981年12月,对五顷塬乡孟家河卫生所试行承包,此法后推广到庆阳地区。1983年后,形成院长领导下的以科室主任为主体的医疗系统,以护理部主任为主体的护理系统,以总务主任为主体的后勤保障系统;各系统实行垂直领导,由院长负责。1988年,县医院、各乡镇卫生院贯彻行署批转的卫生改革方案,实行党支部监督、院长负责的院长负责制,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当年4月,对农村医疗机构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乡(镇)卫生院试行由乡镇管理;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负责全院的行政、后勤、业务工作,并向党支部提出人员调动、晋升、任免及奖罚建议。当年12月,通过公开招标,对湫头卫生院实行为期3年的承包经营。承包形式是包防病治病,突出社会效益,超收全留,差欠自补。承包内容有社会目标和业务资金目标。1997年3月,成立县医疗质量监督指导小组、县医疗机构管理监督办公室。2002年4月,实行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乡镇区域内的卫生资源(机构、人员、资金、房屋、设备等)由乡镇政府统一领导,落实 “行政、业务、药品采购、收费标准 ”四统一管理。2004年7月起,实行乡镇卫生院上划县卫生局管理,并对其领导班子成员、卫生技术人员实行竞聘制。
  管理制度1952年,制定有医疗工作、门诊工作、行政管理及政治、业务学习制度。1955年4月,县人民卫生院拟订印发《1955年出诊和门诊规则》。1958年,制定有住院工作、探视陪护、护理工作、值班交接班、隔离消毒、病历书写、医疗事故调查处理制度等。1960年代,建立查房、会诊、病案讨论、鉴诊、转诊及三级护理、查对、病案统计、药剂工作、巡回医疗制度等。“文革 ”初期,制度执行受到干扰破坏。1970年代,除恢复原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外,又新建产房、婴儿室、手术室、供应室工作制度,放射、检验科工作制度,病理工作制度,理疗、新医疗法、按摩工作制度等。1971年,县人民医院改革不便利群众就医的一些制度,建立门诊、药房昼夜值班制度。1979年,县、社14个医疗卫生单位,普遍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1980年代,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工作《条例》、《办法》及《各级人员职责》等,重新修订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及人员职责。1980年,县人民医院实行 “五定一奖 ”(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分科核算 ”及 “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 ”的药品管理办法。当时,科主任、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值班医师、实习生、中医师、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护士长、护士、护理员、卫生员及煎药室、洗衣房工作人员均制订有职责。1984年2月,县卫生防疫站首次制定1984至1985年各项工作制度,其中有工作、学习、考勤、请假制度,公文、档案管理制度,财务、车辆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及保密制度,生物制品、消毒、杀虫、灭鼠药物管理制度,公费医疗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和办公室、防疫组、卫生组、各类人员、医师(士)、会计、伙食管理员、驾驶员职责。1985年起,实行任务管理责任制。每年初,县卫生局和各医疗卫生机构、各医院院长与科室、科室与个人签订年度重点任务目标管理任务书,年终按照任务书考核验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核定工资、津贴及补助拨款额,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如完不成任务,按比例扣发工资、奖金、津贴。年门诊人数、住院病人数均大幅上升。1999年2月,县卫生局转发《庆阳地区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办法》。4月,制发《1999年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从管理品种及范围、设备的配置和审批、采购管理、应用管理、人员管理等5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次年4月,庆阳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发出《关于1999年度县(市)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情况的通报》,正宁县获二等奖,奖励1500元;5月,县内实施《甘肃省医疗机构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8月,开展价格服务进医院活动,建立健全医疗单位内部价格管理制度,设专职物价员,进一步完善医疗和药品价格公示工作,监督落实药品价格明码标价、收费公示和住院收费一日清单制度,建立药品价格和医疗收费政策提醒告诫制度,规范医疗单位的价格行为。县医院和县中医院设立医疗和药品价格投诉箱和投诉电话,查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违法行为。
  医疗技术管理1950年代,管理指标只有治愈率和病死率。1959年底,各医院住院治愈率40%,病死率在2.5%以下。1960年代,管理指标增加住院病人好转率、无菌手术感染率和病床周转次数。1969年,县级医院住院病人好转率35%~40%,治愈率40%~45%,年病床周转次数平均13次~15次。70年代,技术管理指标增加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急危病人抢救成功率。1979年,县级医院诊断符合率75%~85%,急诊病人抢救成功率70%~75%。1980年代,技术管理指标增加病房急诊抢救成功率,放射、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至1985年底,县级医院门诊诊断符合率80%~85%,出入院诊断符合率80%~90%,年病床周转次数19次,住院病人治愈率50%~60%,好转率30%,住院病人病死率在1%~2%以下,放射、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70%~80%,药房划价准确率90%以上,县中医院中药治疗率70%以上。至1988年底,各级医院平均治愈率65%以上,好转率31%以上,病床周转次数平均20次,门诊、病房抢救成功率90%以上。1994年,庆阳市卫生局对全市县级以上9个综合医院和8个中医院进行全面督查,正宁县人民医院名列全市第9名,正宁县中医院名列全市第6名。2001年5月,县卫生局出台《正宁县医疗质量管理责任制方案》。
  医疗事故鉴定处理新中国建立后,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9月,县域医疗事故的鉴定和处理由县政府
  三科负责。1953年9月至1962年1月,由县政府卫生科负责。1962年1月后,由县文教卫生局负责。1963年,成立县医疗事故鉴定小组,鉴定、处理发生的医疗事故。1955年,全县卫生系统发生轻重不同的17种医疗差错、事故,其中药物过量超过标准10件,取错药打错针4件,消毒不严感染化脓3件,分别按事故情节轻重不同,给予责任人记过、警告、批评教育等处分。1958年,县医院、各公社卫生院修订完善医疗事故调查处理制度。1963年,县医院开刀割疝气时把患者膀胱割破,打针后化脓;宫河一个体开业医生给病人扎针时,将针掉进患者腹内,又到医院做手术取针。当年,成立县医疗事故鉴定小组,作为县域医疗事故鉴定和处理的非常设专门机构。1973年12月,周家公社卫生院发生1起医疗责任事故,对事故责任人处以开除公职留用察看1年处分。因患者转院后当天死亡,致死者母亲上访20余年。1975年5月,重新成立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小组。1980年1月,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小组改称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1983年7月6日,卫生部妇幼保健司司长林佳楣视察县第二人民医院,指出:“该院管理制度不健全,岗位责任制没有落实到人,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致使有些无菌手术因消毒不严而造成术后感染。”要求该院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杜绝事故发生,确保人民健康。次年5月,县人民医院发生1起医疗差错,致1名患者死亡,对责任人记差错1次,扣发1季度奖金,责令写出书面检讨,该院补助患者家属1000元。9月,县人民医院发生三级甲等医疗事故1起。1985年3月,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改称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县以上医院在院内设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小组。1987年8月,榆林子镇卫生院发生医疗事故1起,翌年12月,该院赔付患儿4128.46元,其中2名责任人承担825.69元,1人给予行政记过处分,2人在职工大会上检查。1988年5月,永和卫生院发生计划生育手术差错2起,次年1月,对患者给予经济补偿;责令4名当事人在职工会上进行检查,并承担患者所花费用1374.48元中的206.17元。1988年12月,重设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1995年8月,榆林子街一个体诊所发生严重医疗差错1起;次年5月,责任人承担医疗费413.47元及鉴定费100元,法人代表承担医疗费275.65元及鉴定费100元。1998年2月,县中医院发生二级乙等责任、技术事故1起。次年6月13日,县城一个体诊所发生患者静脉输液死亡事故1起,经协议,医方向患者家属一次性赔偿1.6万元(包括埋葬费及后事处理),并承担公安、卫生部门鉴定费等费用。2000年后,全县医疗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医疗技术、责任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
  财务管理新中国建立后,从1950年代开始建立财务预算、决算制度。1950年代后,县卫生部门对所辖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分年度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生疏、制度混乱、财务标准不统一、收支结算不清、药品加成偏高、库房药品与账面不符、挪用公款等问题,一经查出及时纠正处理。1971年,县卫生局设会计、出纳,后设财务股。1978年,建立健全财务制度。1980年代后,财务监督检查工作得到加强,各单位除每年自查外,还要接受审计、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卫生财务制度逐步趋于完善。自2002年4月起,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各单位全面移交会计手续,仅设报账员1人,负责向县会计核算中心报账。
  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主要是上级财政或主管部门拨款,一般分为事业、基建、医疗费3种。经费支出分为工资、业务费、维修费、公费医疗、基建费用等。医疗单位在仪器设备添置、较大项目建设、地方病防治等方面,由省、地、县给予物质支持和专项经费补助。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