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图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24
颗粒名称: 第九节 图书
分类号: G23
页数: 3
页码: 279-281
摘要: 民国初,罗川书院自制木刻版,印销初级教课读物,模版专库保存。17年存放模板及书籍的3间瓦房遭火灾焚毁。年总发行2万册左右。
关键词: 图书 图书事业

内容

民国初,罗川书院自制木刻版,印销初级教课读物,模版专库保存。17年(1928)存放模板及书籍的3间瓦房遭火灾焚毁。民国中期,张鹤年、秦善发合股经营石印(用油,和酸写在石板上,经化学处理后,再用纸拓印)局,印销小学练习册等,短期为国民党正宁县政府承印《正宁周报》,31年(1942),石印局被正宁县政府接收。25年(1936)前,县内图书主要发行各级学校课本,由县教育局统一报省各年级学生人数,省教育厅从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订购,课本一般由西安转平凉或长武县邮政代办所,县教育局(教育科)派人、雇牲口专程运回,再通知各校交书款领书。年总发行2万册左右。其他图书为私商、摊贩经销。25年(1936)后,图书发行原则是教育科统一购销,实际上委托私商经销,同样是到长武、平凉取书,或直接到西安甘肃图书发行站取书,一直延续到1951年。此间,核桃峪佛教徒杨某购石印机,印制劝善启蒙读物,也颇有影响。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成立新华书店庆阳专区支店正宁发行组,有工作人员3人。1955年12月改称新华书店正宁支店,1969年改称正宁县新华书店。“文革 ”期间,图书发行门类单一,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及其他政治书籍。1975年,建立湫头发行点。1979年,设宫河门市部。1982年,省店投资2.48万元新建宫河门市部。1985年,省店投资1.55万元,建成湫头门市部,承担湫头、五顷塬、三嘉、永和4个乡镇的图书供应。1980年代后,个体书店、书贩相继出现,全县图书销售面逐年扩大,文学、艺术、教育、语言、文字、医药卫生、农业科技等类图书成为图书发行的主要门类。2006年,县新华书店销售总额640万元。
  表43-9-11956—2006年正宁县图书发行情况一览表(单位:册、元)续表借阅1951年,县文化馆图书室开展图书借阅,为读者提供图书、报刊阅读服务。此后,陆续建成的各中小学图书室、机关图书室、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均设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1979年,县图书馆成立后,图书、报刊借阅、阅览项目进一步规范,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展。2000年,宫河镇北堡子村成立姚牛图书屋,存书3364本,价值5万元,现设图书室、阅览室,采用有奖借阅制,不收费用,6年来,借阅人次2万余。2006年底,县图书馆有图书1.4万册,年接待读者0.2万人(次)。
  个体图书销售约民国20年(1931),一些人口较集中的集镇出现流动书客(书商)。1950年代,私人售书逐渐兴起,特别是逢集过节,流动书客肩挑畜驮,或走乡串户,或街头摆摊,销售书籍、年画等,很受群众欢迎。此外,私人售书门市部也在各地零星出现。1960年代,私人售书被禁止。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尽管新华书店在某些乡镇设有图书销售点,但未能满足农村的图书需要,全县另有个体售书户7个。进入21世纪,县城有个体书店8家,其中2家为出租书屋。此外,还有一些书贩摆摊售书。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