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2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群众文化
分类号: J642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县域书画之风源远流长。清代书法家有路谦,现当代知名书法家有高卓夫、张济堂、王希圣、范希增、雷鸿轩、王宪斌、王正民、李亚平。
关键词: 歌曲 乐谱

内容

县域书画之风源远流长。清代书法家有路谦,现当代知名书法家有高卓夫、张济堂、王希圣、范希增、雷鸿轩、王宪斌、王正民、李亚平。1989年5月,县文化馆举办首次正宁籍书法家书法作品展览。1992年1月,县书画协会成立,王宪斌任会长。5月,举办县首届文化艺术节书法作品展,入选作者103人、作品131幅。1998年6月,县文联编成《甘肃省书法史志庆阳地区正宁县卷》,收录县书法家、书法工作者52人,其中近代13人、当代39人。1990年代后,县内多次举办书法展览和作品大奖赛,共展出作品1.5万余幅,其中有2246幅作品获奖。
  进入21世纪,全县在市、省、国家级刊物(展览会)发表、展出书画作品约100余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正民、李亚平的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作品展和《全国书法展作品集》,并获国家级奖多次。2006年,由王万宝牵头,成立县老年书画协会,会员50多人,每逢重大节日,都有书画作品展出。2006年底,县书画协会有会员129人。至2006年,县域书法名人有杨怀卿、刘向阳、王万宝、刘汉斌、赵广禄、董兆西、高鹤生、王蔚林、张致兴、王振远、林海东、李宵黎(女)等人。
  绘画绘画在县内历史悠久,民间素有逢年过节、婚庆丧葬贴字挂画习俗,立碑题匾、寺庙宗祠绘制画图之风盛行亦久。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1),大画家范宽(字仲立,华原人)抵真宁,绘要册湫庙殿壁山水画和庙东兴教院人物画。明代有罗理,善画人物,尤工禽兽,当时庆阳府属各庙殿宇之壁画,多出其手笔,名字载入《中国画家大辞典》。清代有路谦。清代至民国时期,县域民间过春节流行刻印门神、灶神。民国时期有师彦明,据传绘有宫河会宁寺内的壁画。陕甘宁边区时期,不少文艺工作者以速写、漫画、连环故事画等形式木刻石印,反映边区军民的劳动、生活,宣传鼓动各项革命工作。新中国建立后,绘画作为中、小学必修课受到普遍重视,除传统绘画外,还出现宣传广告画、舞台布景画等。“文革 ”中,阎星衍善画巨幅毛泽东像,杨彦峰善画漫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绘画之风更为兴盛,不少青年人脱颖而出。据统计,全县喜爱绘画者约数千人之多。1975至2006年,全县在省级以上刊物(展览会)发表、展出绘画作品100多幅,在地级刊物(展览会)发表、展出200多幅,在县内展出2000多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李一平的《冬碾》入选第9届全国美展,《打秋》参加全国第15届版画展,作品曾获甘肃文艺最高奖 ——甘肃省委、省政府敦煌文艺奖3次。门青的美术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其中《无题》在日本展出获奖,并赴日本讲学。贾慧法的美术作品全国有名,并出版画集。杨艺峰的绘画作品多次获奖。绘画作者还有曹智军、习克孝、杨晓刚、邢志超等人。
  摄影民国时期,县内就有外来摄影者在乡、村流动摄影,拍照者为富家大户。1950年初,河南省孟津县人郭同顺落户山河,自办照相馆,为县域第一个专业摄影师,拍摄黑白人像照片。后培养出王培才、李锁印、何浩民等人。1980年代中期,方摄彩色照片。王培才为国家二级摄影师,擅长人像摄影。进入21世纪,群众自购照相机从事摄影的人越来越多。每遇婚丧嫁娶、学生升学、乔迁新居、生日祝寿等,都请摄影师摄影。2006年底,县城、各乡镇均有照相馆,全县约有专业摄影者20多人。
  文化展览
  一般由县文化馆承办。展出时间多选择 “元旦 ”、“春节 ”、“五一 ”、“国庆 ”等重大节日或其他重要政治活动期间,短则1周,长则10日。1966年前多为农业展览,“文革 ”期间,曾办过阶级教育展览。1970年代末,文化展览开始走向文化艺术型。1980年代后,每年均有展出,包括书法、美术、摄影、剪纸、古代文物、迎春灯谜、彩灯、刺绣、民间工艺、手工制作、收藏品等展览。到1980年末,共举办阶级教育、工农业生产成就、革命文物、出土文物、书法、绘画、剪纸及摄影等专题展览14期。1992至2006年底,全县共举办各类文化展览30余期,展品近5万件(幅),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
  录像放映1984年12月,县教育局录像队成立,为本县第一个录像队,有录像机、放像机、22时彩色电视机各1台,录像带100盘。至1986年12月,又先后成立县第一中学、县电大工作站、县第三中学、县电影公司、正宁林业总场、县委组织部、县广播站、县教师进修学校录像队,均有专业设备和文娱节目录像带,不定期播放录像节目,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同期,本县先后成立个体录像放映队7个,有录像机8台、彩电9台、录像带95盘,进行营业性放映,有的还应邀到乡间,在办婚丧事时放映。1994年,县有线电视台建成开通后,录像放映逐渐消失。
  文艺交流新中国建立后,每逢物资交流大会,各公社(乡镇)多邀请邻近省份的戏曲演出团体来县助兴演出;县剧团也应邀到周边地区进行营业演出。改革开放后,一些外地的歌舞团也常来县进行营业性演出。1992年,县域举办首届艺术节,邀请甘肃省杂技团一级演员、省杂技协会主席江小珏,陕西省一级秦腔演员王玉琴、王辅生、刘如蕙、任哲中、肖玉玲以及二级演员郭明霞、李买刚、李月娥、李西岚等来县演出,进行艺术指导和交流。2000年秋,甘肃省陇剧团在山河、宫河演出10余场,演出剧目有《枫洛池》、《石龙湾》等。2001年9月10日晚,甘肃省武警文工团在县影剧院演出文艺节目1场。2004年10月25日至10月30日,甘肃省陇剧院在县体育场演出9场。同年10月26日上午,甘肃省 “情系陇原艺术团 ”在人民广场演出文艺节目1场。
  文化市场管理始于1970年代末,主要以管理歌舞厅为主。1980年代,音像市场逐渐兴起,主要以零售录音磁带为主。1990年代,文化市场日渐繁荣。目前,全县文化市场主要包括娱乐场所、网络文化、音像制品、营业性演出、印刷业、出版物等。1994年,成立文化市场管理稽查大队,加强对各类文化市场的管理。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高卓夫
相关人物
张济堂
相关人物
王希圣
相关人物
范希增
相关人物
雷鸿轩
相关人物
王宪斌
相关人物
王正民
相关人物
李亚平
相关人物
正宁县
相关地名